防己

防己

FANG JI

  • 英文名稱: Stephaniatetrandras Moore Fourstamen Stephania Root, Southern Fangchi Root, Japanese Snailseed Root, Yellownouth Dutchmanspipe Root
  • 別名:石蟾蜍,粉防己,漢防己,載君行,解離,級防己,石解,瓜防已,長根金少年犯
  • 藥品來源: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及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異葉馬兜鈴的根。秋季採挖,洗淨或刮去栓皮,切成長段,粗根縱剖為2~4瓣,曬乾。異葉馬兜鈴根則在春、秋採挖。
  • 道地藥材:廣東, 廣西,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山坡, 草叢, 曠野,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防己的傳統功效


1. 祛風除濕

防己,歷代醫家皆認其有顯著的祛風除濕功效,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在諸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詳細記載。

從古代文獻來看,防己的祛風除濕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名醫別錄》中提及防己可治療水腫、風腫,說明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水濕。《藥性論》則指出其可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疼痛,以及肺氣嗽喘,這些都與風濕痹阻經絡相關。《醫學啓源》更明確指出其可治療從胸部到腳部的濕熱腫脹以及腳氣。由此可見,防己對因濕邪阻滯而導致的肢體腫痛、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醫林纂要》認為防己能“燥脾濕”,《本草再新》則言其“利濕,除風”,《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了漢防己洩經絡濕淫,木防己洩臟腑水邪的作用。這些描述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防己祛風除濕的功效,並說明其能有效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濕邪引起的諸多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疏》和《蘭室祕藏》等典籍也提醒,防己性寒燥,使用需謹慎。例如《蘭室祕藏》中李東垣就指出,防己洩下焦濕熱,但若陰虛內熱或上焦濕熱者則不宜使用。 因此,防己的祛風除濕功效,需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合理使用。 總而言之,防己作為一味祛風除濕的良藥,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在古代醫籍中得到充分的論證,但仍需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2. 散風寒

防己,古籍中記載其功效廣泛,尤其在散風寒方面,雖非其主要功效,但仍有其獨特之處。多數古籍著重其利水消腫、瀉熱通經的功效,散風寒則多從其疏通經絡、去除濕邪的側面來理解。

《神農本草經》記載防己「主風寒溫瘧」,這是最早提及防己散風寒的記載,但其後歷代醫家對此看法不一。《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防己「寒非燥藥可除,不宜輕試」,暗示其散風寒的功效並非其所長,不宜單獨使用於外感風寒。 其散風寒的機制,可能與其利水消腫、通利九竅的功效有關。當外感風寒導致經絡痹阻、氣血不通時,防己能通過利水滲濕,疏通經絡,從而緩解風寒的症狀。

《藥性論》提及漢防己可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疼」,這點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觀點相符,說明防己更偏向於治療風濕兼夾的情況,而非單純風寒。 《本草再新》則指出防己「利濕,除風,解火」,也說明其散風的功效與利濕、解熱密切相關。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明確指出防己不宜用於外感風寒:「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此處表明,防己擅長處理下焦濕熱,而非上焦風寒。

綜上所述,防己單方在散風寒方面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且多見於風濕、濕熱兼夾的情況,而非單純風寒。古代醫家對其使用也存在較大爭議,臨牀應用需謹慎,並不能單純依靠防己來治療外感風寒。 其散風寒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疏通經絡,祛除濕邪,從而達到間接緩解風寒症狀的目的。 因此,單方使用防己散風寒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需進一步考量。

3. 利水消腫

防己,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其作用機制與現代醫學觀點亦有所契合。

從古代醫籍來看,《名醫別錄》中記載防己「療水腫、風腫」,《藥性論》則提到其能治「水腫,治膀胱」,《醫學啓源》則指出其能治療「胸中(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這些記載都明確指出防己的利水消腫功效,作用範圍涵蓋全身水腫及下肢水腫(腳氣)。

《醫林纂要》認為防己「功專行水決瀆,以達於下」,說明其利水作用主要針對下焦,也就是膀胱及下肢。而《本草再新》更進一步指出其「治膀胱水腫」,與前述記載互相印證。

《神農本草經疏》則深入探討了防己利水消腫的機理,認為其「長於除濕」,並指出其適用於「下焦濕熱腫,洩腳氣,行十二經濕」的情況。這與現代醫學中,利尿劑的作用機制相呼應,即透過促進腎臟排泄水分和電解質來達到消腫的目的。

《蘭室祕藏》則提出防己的應用需謹慎,指出其「洩大便」,且非所有水腫都適用,需辨證施治。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防己的命名與功效,認為「防己」之名來自於其能防止濕邪損傷脾土(己土),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於防己的利水消腫功效多有記載,其作用機制主要在於除濕利水,尤其針對下焦濕熱所致的水腫,效果顯著。 但正如《蘭室祕藏》和《本草正義》所強調,其應用需謹慎,需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論治。

4. 活絡止痛

防己,歷代醫家多認為其具有活絡止痛之效,其機理主要在於其獨特的利濕、祛風、通絡作用。綜觀以上諸多古代醫籍記載,防己的活絡止痛功效,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特定病症,而是與其整體的利濕通絡之性緊密相連。

《名醫別錄》記載防己「中風手腳攣急」,說明其能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此處的「中風」並非現代醫學所指的中風,而是泛指感受外邪導致的痺證。 《藥性論》則提到防己可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疼」,更明確指出其針對濕邪夾雜風邪引起的疼痛。

《醫學啓源》、《本草再新》等書記載防己能治療濕熱腫痛、腳氣等症,這些疾病常常伴有疼痛,防己的利濕作用,能排除體內濕熱,從而緩解疼痛。 《長沙藥解》進一步指出,防己能「洩經絡之濕淫」,這正是其活絡止痛的關鍵機制,濕邪瘀滯經絡,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防己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疏》則提出,防己的活絡止痛作用主要針對下焦濕熱引起的疼痛,並強調其使用需謹慎,需辨別病因,方能有效。 《蘭室祕藏》李東垣的論述更是精闢,指出防己雖能通經活絡,但需謹慎應用,並明確指出哪些情況不宜使用,體現了古人對藥物使用規範的重視。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防己的活絡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利濕、祛風、通絡的作用上。其針對的是因濕邪、風邪、或濕熱夾雜引起的經絡阻滯、氣血瘀滯所造成的疼痛,而非所有疼痛皆可使用。 不同醫家對其應用範圍和禁忌的論述,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需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慎重使用。

5. 破血消癥

防己,其「破血消癥」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從諸多古代醫籍中可窺見其部分相關記載。 許多古籍著重記載防己的利水消腫、祛除濕熱之效,而非直接提及破血。

《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散癰腫惡結」,雖未明確指出破血,但癰腫惡結的形成與血瘀相關,防己能消散之,可推測其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但並非其主要功效。 《本草再新》中提到「破血」,但其後緊接著說明其主治膀胱水腫,健脾胃,化痰,可見其「破血」功效在此處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利水、健脾胃等作用相結合,更傾向於在濕熱瘀阻的情況下,輔助改善血液循環,而非直接破血。

《醫林纂要》提到防己「瀉心,堅腎,燥脾濕」,這說明防己擅長於處理下焦濕熱,並非直接作用於血液本身。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指出防己「能洩血中濕熱,通其滯塞」,這點說明防己的作用機制,並非直接破血,而是通過清除血中的濕熱,來達到改善血瘀的效果。 其也明確指出,防己非所有情況都適用,需審慎使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防己的記載,其「破血消癥」功效並非其核心作用,更多的是在濕熱瘀阻的情況下,透過利水、祛濕、通絡等作用間接達到改善血瘀、消散腫塊的效果。 其破血作用,應理解為在特定病證下,輔助作用之一,而非主要功效。 需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防己的理解和應用各有側重,需結合具體病症及辨證論治進行應用。

6. 利水滲濕

防己,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利水滲濕的功效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從多部經典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

《名醫別錄》記載防己「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直接點明其利水消腫的功效,並指出其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膀胱炎症。此功效在《藥性論》、《醫學啓源》、《本草再新》等書中也得到印證,例如《藥性論》提及防己治療「水腫,治膀胱」,《醫學啓源》則指出其能治療「胸中(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

《醫林纂要》認為防己「燥脾濕,功專行水決瀆,以達於下」,說明其利水滲濕的機制是通過疏通水道,將體內積聚的水濕向下排出。而《本草再新》更進一步指出,防己能「利濕,除風,解火」,說明其不僅能利水,還能祛除風濕、熱邪,更全面地闡述了其治療濕熱證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為細緻地分析了防己的作用機理:「善走下行,長於除濕」,並指出其適用於「下焦濕熱腫,洩腳氣,行十二經濕」。《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了防己的命名緣由,認為「防己」二字,源於其能保護脾土不受濕邪侵害,說明防己利水滲濕的功效,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防己利水滲濕功效的認識,從單純的消腫止痛,到深入探討其作用機理和適應症,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發展和對藥物作用的深入理解。其利水滲濕的功效,多與下焦濕熱、水腫、腳氣等病證相關,但需注意其寒涼之性,並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使用。

7. 止咳化痰

防己,其止咳化痰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其整體疏通經絡、利水消腫功效的附帶作用。多數古籍記載防己更擅長於治療水腫、濕熱等症,止咳化痰僅見於部分典籍提及,且多與濕痰相關。

《藥性論》指出「漢防己:散留痰,主肺氣嗽喘」,這暗示防己能治療因濕痰阻滯肺經而引起的咳嗽喘息。其「散留痰」之功,並非直接作用於痰液,而是通過祛除體內濕邪,改善肺經氣機鬱滯來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本草再新》則直接提到防己「化痰」,但需結合其「利濕、除風、解火」等功效理解,即其化痰功效,源於其利濕解熱的整體作用,針對的是濕熱痰濁。

《神農本草經疏》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指出防己治療咳嗽喘息,僅限於「由風寒濕所鬱腠理壅滯」者,而非所有咳嗽。此說法強調了防己止咳化痰的適用範圍,並非任何咳嗽均可使用。 《蘭室祕藏》更進一步指出,防己為寒性藥,若非下焦濕熱導致的咳嗽,甚至陰虛內熱、外感風寒等情況,均不宜使用。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防己止咳化痰的記載並非一致,且多強調其在治療濕痰咳嗽方面的作用。其化痰機理並非直接祛痰,而是通過利水滲濕、疏通經絡,間接達到改善肺部氣機,從而緩解咳嗽、喘息的症狀。 因此,防己單方應用於止咳化痰需謹慎,應根據病症辨證施治,不可輕易使用。

8. 健脾胃

防己,雖其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但從多部古代醫籍中,亦可窺見其健脾胃之效。此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其整體作用下的一種體現。

《本草再新》明確指出防己「健脾胃,化痰」。脾胃為後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失調,則水濕停滯,容易導致腫脹等問題。防己善於利水消腫,其利水作用,可以幫助脾胃排除積聚的水濕,從而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達到健脾胃的效果。 此處的「健脾胃」,並非直接作用於脾胃,而是間接作用:通過排除阻礙脾胃運化的濕邪,來達到調理脾胃的目的。

《醫林纂要》記載防己「燥脾濕」,更直接點明其健脾胃的機制,在於其燥濕之功。脾喜燥惡濕,濕邪停聚於脾胃,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出現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防己通過祛除脾胃濕邪,使得脾胃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從而達到健脾胃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疏》則提醒,防己性燥,使用需謹慎。文中提到,防己適用於下焦濕熱,而非所有脾胃問題。若脾胃虛弱,陰虛內熱,則不宜使用防己,以免加重病情。 因此,防己健脾胃的作用,應在辨證論治下,謹慎運用。 總而言之,防己健脾胃之效,源於其利水除濕的功效,間接改善脾胃運化,而非直接滋補脾胃。 其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防己的古代典籍


防己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防己,一名金防己,味甘苦,性微寒,歸脾、肺經,能除濕,利尿,止瀉,散寒。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防己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等作用。防己中的一些成分,如防己多酚等,被認為具有抗癌的功效。早期的動物實驗和體外實驗也顯示,防己對某些癌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目前還缺乏足夠的臨牀研究證據來支持防己作為抗癌藥物的使用。

2. 抗發炎

防己乃中藥之翹楚,具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之效,且能蠲除濕熱之邪,導正氣血之運行,進而消弭炎症。現代科學分析,防己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可直接抑制發炎反應,緩解炎症症狀。臨牀常應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炎、肌肉痠痛、皮膚炎等症候,尤以其強大之抗發炎作用見長。

3. 止痛功效

古云:「防己通經活絡,消瘀止痛,兼能抗炎解毒。」,歸因於其疏通經絡、消除瘀血,以及抗炎、解毒的功效。

防己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防己的炮製


  • 原藥用水洗淨,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 《雷公炮炙論》:夫使防己,要心花文黃色者,細銼,又銼車前草根相對同蒸半日後,出、曬,去車前草根,細銼用之。
  • 《綱目》:今人多去皮,銼,酒洗曬乾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防己注意事項

  1. 陰虛無濕熱者慎服:防己偏於清熱利濕,陰虛無濕熱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陰虛的症狀。
  2. 殷孽為之使,惡細辛,畏萆薢,殺雄黃毒:防己與殷孽相輔相成,與細辛相剋,畏懼萆薢,能解雄黃毒。
  3. 木防己畏女菀、滷鹹:木防己與女菀、滷鹹相剋。
  4. 上焦濕熱者不可用:防己清熱利濕,在上焦濕熱的情況下服用可能會加重濕熱。
  5. 胃虛陰虛、自汗盜汗、口苦舌乾、腎虛小水不利、胎前產後血虛者忌用:防己利濕清熱,這些情況下服用可能會加重不適。
  6. 氣分風熱、小便不通者禁用:防己利濕,氣分風熱、小便不通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不適。
  7. 孕婦忌用:防己具有一定毒性,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8. 腎功能不全者忌用:防己利尿,腎功能不全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
  9. 慢性腎臟病患者忌用:防己中某些成分會增加腎臟負擔,加重慢性腎臟病。
  10. 高血壓患者忌用:防己能降血壓,與降壓藥物同用可能會導致血壓過低。
  11. 消化不良者忌用:防己某些成分可能會加重消化不良症狀。
  12. 過敏體質者忌用:防己具有一定毒性,過敏體質者服用後容易過敏。

防己相關的方劑


防己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疥癬腦中風腹痛腹瀉咳嗽頭痛疼痛皮膚炎感冒肌肉痙攣虛弱消化不良痢疾

防己含有的化學成分


漢防己鹼(Tetrandrine), 防己醇靈鹼(Fangchinoline), 酚性生物鹼(C32H42O6N2), 門尼新鹼(Menisine), 門尼定(Menisidine), 輪環藤酚鹼(Cyclanoline), 黃酮甙(Flavonoid glycosides), 酚類(Phenolic compounds), 有機酸(Organic acids), 揮發油(Volatile oil), 木防己鹼(Trilobine), 異木防己鹼(Isotrilobine (Homotrilobine)), 木防已胺(Trilobamine), 木防己賓鹼(Coclobine), 甲門尼薩任鹼(Menisarine), 去甲門尼薩任鹼(Normenisarine), 馬兜鈴酸A(Aristolochic acid A), 木蘭鹼(Magnoflorine), 尿囊素(Allanto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