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防己

FANG JI

  • 英文名稱: Stephaniatetrandras Moore Fourstamen Stephania Root, Southern Fangchi Root, Japanese Snailseed Root, Yellownouth Dutchmanspipe Root
  • 別名:石蟾蜍,粉防己,漢防己,載君行,解離,級防己,石解,瓜防已,長根金少年犯
  •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及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異葉馬兜鈴的根。秋季採挖,洗淨或刮去栓皮,切成長段,粗根縱剖為2~4瓣,曬乾。異葉馬兜鈴根則在春、秋採挖。
  • 道地藥材:廣東, 廣西,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山坡, 草叢, 曠野,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防己的傳統功效


1. 祛風除濕

防己,歷代醫家皆認其有顯著的祛風除濕功效,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在諸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詳細記載。

從古代文獻來看,防己的祛風除濕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名醫別錄》中提及防己可治療水腫、風腫,說明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水濕。《藥性論》則指出其可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疼痛,以及肺氣嗽喘,這些都與風濕痹阻經絡相關。《醫學啓源》更明確指出其可治療從胸部到腳部的濕熱腫脹以及腳氣。由此可見,防己對因濕邪阻滯而導致的肢體腫痛、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醫林纂要》認為防己能“燥脾濕”,《本草再新》則言其“利濕,除風”,《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了漢防己洩經絡濕淫,木防己洩臟腑水邪的作用。這些描述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防己祛風除濕的功效,並說明其能有效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濕邪引起的諸多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疏》和《蘭室祕藏》等典籍也提醒,防己性寒燥,使用需謹慎。例如《蘭室祕藏》中李東垣就指出,防己洩下焦濕熱,但若陰虛內熱或上焦濕熱者則不宜使用。 因此,防己的祛風除濕功效,需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合理使用。 總而言之,防己作為一味祛風除濕的良藥,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在古代醫籍中得到充分的論證,但仍需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2. 散風寒

防己,古籍中記載其功效廣泛,尤其在散風寒方面,雖非其主要功效,但仍有其獨特之處。多數古籍著重其利水消腫、瀉熱通經的功效,散風寒則多從其疏通經絡、去除濕邪的側面來理解。

《神農本草經》記載防己「主風寒溫瘧」,這是最早提及防己散風寒的記載,但其後歷代醫家對此看法不一。《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防己「寒非燥藥可除,不宜輕試」,暗示其散風寒的功效並非其所長,不宜單獨使用於外感風寒。 其散風寒的機制,可能與其利水消腫、通利九竅的功效有關。當外感風寒導致經絡痹阻、氣血不通時,防己能通過利水滲濕,疏通經絡,從而緩解風寒的症狀。

《藥性論》提及漢防己可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疼」,這點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觀點相符,說明防己更偏向於治療風濕兼夾的情況,而非單純風寒。 《本草再新》則指出防己「利濕,除風,解火」,也說明其散風的功效與利濕、解熱密切相關。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明確指出防己不宜用於外感風寒:「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此處表明,防己擅長處理下焦濕熱,而非上焦風寒。

綜上所述,防己單方在散風寒方面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且多見於風濕、濕熱兼夾的情況,而非單純風寒。古代醫家對其使用也存在較大爭議,臨牀應用需謹慎,並不能單純依靠防己來治療外感風寒。 其散風寒作用更多地體現在疏通經絡,祛除濕邪,從而達到間接緩解風寒症狀的目的。 因此,單方使用防己散風寒的有效性與安全性需進一步考量。

3. 利水消腫

防己,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其作用機制與現代醫學觀點亦有所契合。

從古代醫籍來看,《名醫別錄》中記載防己「療水腫、風腫」,《藥性論》則提到其能治「水腫,治膀胱」,《醫學啓源》則指出其能治療「胸中(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這些記載都明確指出防己的利水消腫功效,作用範圍涵蓋全身水腫及下肢水腫(腳氣)。

《醫林纂要》認為防己「功專行水決瀆,以達於下」,說明其利水作用主要針對下焦,也就是膀胱及下肢。而《本草再新》更進一步指出其「治膀胱水腫」,與前述記載互相印證。

《神農本草經疏》則深入探討了防己利水消腫的機理,認為其「長於除濕」,並指出其適用於「下焦濕熱腫,洩腳氣,行十二經濕」的情況。這與現代醫學中,利尿劑的作用機制相呼應,即透過促進腎臟排泄水分和電解質來達到消腫的目的。

《蘭室祕藏》則提出防己的應用需謹慎,指出其「洩大便」,且非所有水腫都適用,需辨證施治。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防己的命名與功效,認為「防己」之名來自於其能防止濕邪損傷脾土(己土),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於防己的利水消腫功效多有記載,其作用機制主要在於除濕利水,尤其針對下焦濕熱所致的水腫,效果顯著。 但正如《蘭室祕藏》和《本草正義》所強調,其應用需謹慎,需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論治。

4. 活絡止痛

防己,歷代醫家多認為其具有活絡止痛之效,其機理主要在於其獨特的利濕、祛風、通絡作用。綜觀以上諸多古代醫籍記載,防己的活絡止痛功效,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特定病症,而是與其整體的利濕通絡之性緊密相連。

《名醫別錄》記載防己「中風手腳攣急」,說明其能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此處的「中風」並非現代醫學所指的中風,而是泛指感受外邪導致的痺證。 《藥性論》則提到防己可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疼」,更明確指出其針對濕邪夾雜風邪引起的疼痛。

《醫學啓源》、《本草再新》等書記載防己能治療濕熱腫痛、腳氣等症,這些疾病常常伴有疼痛,防己的利濕作用,能排除體內濕熱,從而緩解疼痛。 《長沙藥解》進一步指出,防己能「洩經絡之濕淫」,這正是其活絡止痛的關鍵機制,濕邪瘀滯經絡,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防己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疏》則提出,防己的活絡止痛作用主要針對下焦濕熱引起的疼痛,並強調其使用需謹慎,需辨別病因,方能有效。 《蘭室祕藏》李東垣的論述更是精闢,指出防己雖能通經活絡,但需謹慎應用,並明確指出哪些情況不宜使用,體現了古人對藥物使用規範的重視。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防己的活絡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利濕、祛風、通絡的作用上。其針對的是因濕邪、風邪、或濕熱夾雜引起的經絡阻滯、氣血瘀滯所造成的疼痛,而非所有疼痛皆可使用。 不同醫家對其應用範圍和禁忌的論述,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需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慎重使用。

5. 破血消癥

防己,其「破血消癥」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從諸多古代醫籍中可窺見其部分相關記載。 許多古籍著重記載防己的利水消腫、祛除濕熱之效,而非直接提及破血。

《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散癰腫惡結」,雖未明確指出破血,但癰腫惡結的形成與血瘀相關,防己能消散之,可推測其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但並非其主要功效。 《本草再新》中提到「破血」,但其後緊接著說明其主治膀胱水腫,健脾胃,化痰,可見其「破血」功效在此處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利水、健脾胃等作用相結合,更傾向於在濕熱瘀阻的情況下,輔助改善血液循環,而非直接破血。

《醫林纂要》提到防己「瀉心,堅腎,燥脾濕」,這說明防己擅長於處理下焦濕熱,並非直接作用於血液本身。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指出防己「能洩血中濕熱,通其滯塞」,這點說明防己的作用機制,並非直接破血,而是通過清除血中的濕熱,來達到改善血瘀的效果。 其也明確指出,防己非所有情況都適用,需審慎使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防己的記載,其「破血消癥」功效並非其核心作用,更多的是在濕熱瘀阻的情況下,透過利水、祛濕、通絡等作用間接達到改善血瘀、消散腫塊的效果。 其破血作用,應理解為在特定病證下,輔助作用之一,而非主要功效。 需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防己的理解和應用各有側重,需結合具體病症及辨證論治進行應用。

6. 利水滲濕

防己,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利水滲濕的功效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從多部經典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

《名醫別錄》記載防己「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直接點明其利水消腫的功效,並指出其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膀胱炎症。此功效在《藥性論》、《醫學啓源》、《本草再新》等書中也得到印證,例如《藥性論》提及防己治療「水腫,治膀胱」,《醫學啓源》則指出其能治療「胸中(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

《醫林纂要》認為防己「燥脾濕,功專行水決瀆,以達於下」,說明其利水滲濕的機制是通過疏通水道,將體內積聚的水濕向下排出。而《本草再新》更進一步指出,防己能「利濕,除風,解火」,說明其不僅能利水,還能祛除風濕、熱邪,更全面地闡述了其治療濕熱證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為細緻地分析了防己的作用機理:「善走下行,長於除濕」,並指出其適用於「下焦濕熱腫,洩腳氣,行十二經濕」。《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了防己的命名緣由,認為「防己」二字,源於其能保護脾土不受濕邪侵害,說明防己利水滲濕的功效,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防己利水滲濕功效的認識,從單純的消腫止痛,到深入探討其作用機理和適應症,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發展和對藥物作用的深入理解。其利水滲濕的功效,多與下焦濕熱、水腫、腳氣等病證相關,但需注意其寒涼之性,並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使用。

7. 止咳化痰

防己,其止咳化痰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其整體疏通經絡、利水消腫功效的附帶作用。多數古籍記載防己更擅長於治療水腫、濕熱等症,止咳化痰僅見於部分典籍提及,且多與濕痰相關。

《藥性論》指出「漢防己:散留痰,主肺氣嗽喘」,這暗示防己能治療因濕痰阻滯肺經而引起的咳嗽喘息。其「散留痰」之功,並非直接作用於痰液,而是通過祛除體內濕邪,改善肺經氣機鬱滯來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本草再新》則直接提到防己「化痰」,但需結合其「利濕、除風、解火」等功效理解,即其化痰功效,源於其利濕解熱的整體作用,針對的是濕熱痰濁。

《神農本草經疏》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指出防己治療咳嗽喘息,僅限於「由風寒濕所鬱腠理壅滯」者,而非所有咳嗽。此說法強調了防己止咳化痰的適用範圍,並非任何咳嗽均可使用。 《蘭室祕藏》更進一步指出,防己為寒性藥,若非下焦濕熱導致的咳嗽,甚至陰虛內熱、外感風寒等情況,均不宜使用。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防己止咳化痰的記載並非一致,且多強調其在治療濕痰咳嗽方面的作用。其化痰機理並非直接祛痰,而是通過利水滲濕、疏通經絡,間接達到改善肺部氣機,從而緩解咳嗽、喘息的症狀。 因此,防己單方應用於止咳化痰需謹慎,應根據病症辨證施治,不可輕易使用。

8. 健脾胃

防己,雖其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但從多部古代醫籍中,亦可窺見其健脾胃之效。此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其整體作用下的一種體現。

《本草再新》明確指出防己「健脾胃,化痰」。脾胃為後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失調,則水濕停滯,容易導致腫脹等問題。防己善於利水消腫,其利水作用,可以幫助脾胃排除積聚的水濕,從而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達到健脾胃的效果。 此處的「健脾胃」,並非直接作用於脾胃,而是間接作用:通過排除阻礙脾胃運化的濕邪,來達到調理脾胃的目的。

《醫林纂要》記載防己「燥脾濕」,更直接點明其健脾胃的機制,在於其燥濕之功。脾喜燥惡濕,濕邪停聚於脾胃,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出現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防己通過祛除脾胃濕邪,使得脾胃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從而達到健脾胃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疏》則提醒,防己性燥,使用需謹慎。文中提到,防己適用於下焦濕熱,而非所有脾胃問題。若脾胃虛弱,陰虛內熱,則不宜使用防己,以免加重病情。 因此,防己健脾胃的作用,應在辨證論治下,謹慎運用。 總而言之,防己健脾胃之效,源於其利水除濕的功效,間接改善脾胃運化,而非直接滋補脾胃。 其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防己的古代典籍


防己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中藥防己,特別是其有效成分四氫小檗鹼(Tet),在免疫調節方面展現出多方面的現代藥理作用:

  1. 抑制各型變態反應: 防己對Ⅰ型(速發型)、Ⅱ型、Ⅲ型、Ⅳ型(遲發型)變態反應均有抑制作用。具體表現為,能顯著抑制動物模型中的被動和主動皮膚過敏反應、Forssman皮膚血管炎、Arthus反應,以及由羊紅細胞或二硝基氟苯引起的足掌腫脹和皮膚過敏反應。雖然不能降低過敏性休克的死亡率,但能減輕死亡動物的病理損害。
  2. 抑制過敏介質: 防己能抑制組胺和乙酰膽鹼引起的豚鼠回腸平滑肌收縮。通過氣霧吸入或灌胃給藥,對組胺、乙酰膽鹼引起的豚鼠哮喘有保護作用。更重要的是,防己能明顯抑制慢反應物質(SRS-A)對豚鼠離體氣管和肺條的收縮作用,對人體離體氣管和肺條也有類似效果。甚至,預先給藥或通過不同途徑給藥(氣霧吸入、腹腔注射、口服)都能保護豚鼠免受SRS-A引起的喘息。
  3. 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 防己能抑制精製天花粉、Compound 48/80或卡西霉素誘導的大鼠腹腔肥大細胞(MC)脫顆粒,阻止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其機制可能與影響肥大細胞膜上的鈣離子(Ca²⁺)通道有關,既能抑制鈣離子內流,也能抑制肥大細胞調動和利用內源性鈣離子。
  4. 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白三烯B4(LTB4): 防己能對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A-23187和LTB4引起的大鼠嗜中性白細胞漿游離鈣升高,表明防己通過抑制鈣離子內流來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這可能是其抗過敏作用的機制。
  5. 選擇性抑制T細胞依賴性免疫反應: 防己選擇性抑制T細胞依賴性免疫反應,特別是淋巴細胞增殖和分化階段。在體外,防己能抑制絲裂原誘導的淋巴細胞轉化、混合淋巴細胞反應和自然殺傷(NK)細胞的細胞毒作用。在體內,防己能抑制遲發性超敏反應,抑制小鼠心臟移植排斥反應,延長存活時間。
  6. 抑制抗體形成: 防己在體內外實驗中均能抑制抗體形成。
  7. 抑制淋巴細胞轉化和中性粒細胞溶酶體釋放: 在體外,防己能顯著抑制植物血凝素(PHA)、ConA等誘導的人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對人外周血混合淋巴細胞培養有很強的抑製作用,同時還能抑制中性粒細胞溶酶體釋放。
  8. 抑制磷酸肌醇代謝及相關信號通路: 研究表明,防己以時間和劑量依賴的方式抑制ConA刺激的人淋巴細胞磷酸肌醇代謝、胞漿鈣離子升高和蛋白激酶C的活性。這表明防己抑制了以磷酸肌醇分解產物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為第二信使的跨膜信號傳遞系統,這可能是防己抗炎和抑制免疫的共同機制。

2. 抗腫瘤

中藥防己中的主要成分Tetrandrine (Tet) (原文中簡稱Tet) 具備以下抗腫瘤功效,並在現代藥理層面有所展現:

  • 抑制肝癌細胞生長: Tet 對人體肝癌細胞表現出劑量依賴性的抑制作用。 在濃度為 16~24pg/ml 時,Tet 可以顯著殺傷人體肝癌細胞。 當濃度提升至 80pg/ml 時,Tet 則對癌細胞產生致死效應。
  • 抑制DNA合成: Tet 和粉防己乙素 (可能也是防己中的另一活性成分) 能夠抑制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 L7712 以及小鼠肉瘤 S8 細胞的 DNA 合成。 這表明 Tet 可能通過干擾癌細胞的 DNA 複製過程,來抑制其增殖。
  • 誘導細胞凋亡: Tet 能夠誘導惡性淋巴瘤 BM-1374、白血病 CEM-C 以及 HL-60 細胞系發生細胞程序性死亡 (apoptosis),也稱細胞凋亡。 這表明 Tet 可以啟動癌細胞內部的死亡程式,從而清除這些異常細胞。

3. 抗心律失常

中藥防己中的有效成分(本文以Tet簡稱)展現出以下現代藥理機制,以解釋其抗心律失常的功效:

  1. 廣譜性抗心律失常作用: Tet能夠對抗多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哇巴因、烏頭鹼、氯化鈣、氯化鋇、以及氯仿加腎上腺素等誘發的心律失常,顯示其作用機制並非僅針對單一靶點。
  2. 抑制竇房結功能: 在麻醉兔的實驗中,靜脈注射Tet後,顯著延長了竇房傳導時間和竇房傳導恢復時間。這表明Tet能有效抑制竇房結的傳導功能和自律功能,從而減緩心率,並可能對治療竇性心律失常有益。
  3. 與強心甙的相互作用: Tet對強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沒有顯著影響,而且其負性肌力作用與強心甙無關。這提示Tet的抗心律失常機制可能與調節心肌收縮力的通路相對獨立,主要集中在調節心臟電生理方面。
  4. 阻斷鈣離子內流: 細胞外鈣離子濃度可以抵消Tet的作用,這強烈提示Tet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是通過阻斷鈣離子內流來實現的。鈣離子在心肌細胞的興奮-收縮耦聯和心臟電生理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抑制鈣離子內流可以降低心肌細胞的興奮性,延長有效不應期,從而穩定心律,對抗心律失常。

4. 其他功效

1. 心血管系統作用:

  • 負性肌力作用: Tet 可降低心肌收縮力。在貓和豚鼠心肌標本的實驗中,Tet能顯著降低心肌收縮力,同時降低左室內壓最大變化速率(±dp/dt max),表明其對心肌收縮性能的抑制作用。機制上,Tet可能與抑制胞外鈣離子內流以及減少胞內鈣離子釋放有關。
  • 鈣通道阻滯: Tet 是一個慢通道阻滯劑,能阻斷心室肌細胞電壓依賴性鈣通道,從而發揮作用。全細胞記錄式膜片鉗技術研究顯示,Tet 能降低豚鼠心室肌細胞L型鈣電流(Ica)的電流-電壓關係曲線,並能阻滯異丙基腎上腺素引起的Ica增大。
  • 血管擴張作用: Tet 可擴張離體和在體冠脈血管,增加冠脈流量,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冠脈痙攣。它能對抗哇巴因所致冠脈攣縮。實驗表明,Tet 主要抑制細胞膜上電位依賴性鈣通道,阻止鈣離子內流,但對受體激活性鈣通道無影響。
  • 降血壓作用:臨床研究表明,口服或靜脈注射Tet 可以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

2. 抗心律失常作用:

  • 終止室上性心動過速: Tet 可以有效終止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療效與維拉帕米相當。

3. 對肝纖維化的作用:

  • 抑制肝纖維化: 長期口服 Tet 可降低慢性肝病肝纖維化患者的血清Ⅲ型前膠原肽(PIIIP)和血清透明質酸(HA)含量,減輕肝活檢組織的纖維連接蛋白(FN)陽性和肝臟Ⅰ、Ⅲ型膠原纖維,提示其具有抑制肝纖維化的作用。

4. 對硅沉著病的作用:

  • 改善硅沉著病症狀: Tet 治療硅沉著病患者可使症狀明顯好轉,胸部X線片顯示結節和大塊纖維融合影部分消散吸收。Tet 能夠降低患者的血清銅藍蛋白和尿羥脯氨酸。

5. 鎮痛作用:

  • 治療神經根炎和三叉神經痛: Tet 對腰骶神經根炎,椎間盤合併骶神經根炎,三叉神經痛,變形性強直椎關節炎繼發腰神經根炎等均有療效。

6. 藥物代謝:

  • Tet 在大鼠和狗體內主要分佈於肝臟,狗長期給藥時,藥物在各臟器總含量隨給藥總量增大而不成比例地劇增,肝脾最明顯。Tet 在人、狗及大鼠體內消失速度較慢。大鼠灌服Tet 後,大小便中可檢測到原型藥、去甲Tet 和漢防己鹼-N-2`氧化物等代謝物。

5. 鎮痛

中藥防己的鎮痛功效在現代藥理分析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 漢防己總鹼及甲、乙、丙素均具有鎮痛作用。 通過電刺激小鼠尾部法及熱板法實驗證明,防己中的多種成分都表現出鎮痛效果。
  • 漢防己總鹼的鎮痛效果最強, 其有效鎮痛劑量為50mg/kg。這表明總鹼是防己發揮鎮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 漢防己甲素和乙素也具鎮痛效果,但所需劑量不同。 甲素的最小鎮痛劑量為30mg/kg,乙素則為60mg/kg,顯示甲素的鎮痛活性更高。甲素的鎮痛指數也比乙素高。
  • 漢防己甲素的鎮痛作用可以被苯海拉明加強。 這暗示甲素的鎮痛機制可能與苯海拉明的作用靶點存在關聯,例如可能涉及組胺受體或其他炎症介質的調控。
  • 漢防己丙素相較於甲素和乙素,鎮痛作用更強。 雖然丙素的鎮痛效果更佳,但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毒性。

6. 抗肝纖維化

中藥防己提取物Tetrandrine (Tet) 的抗肝纖維化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1. 保護肝細胞: Tet能夠明顯抑制四氯化碳(CCl₄)引起的肝細胞存活率降低,並減少乳酸脫氫酶(LDH)的釋放。這表明Tet具有保護肝細胞,減輕CCl₄對肝細胞的毒性作用。在CCl₄誘發的大鼠肝纖維化模型中,給予Tet可以使肝細胞組織結構和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膽鹼酯酶(ChE)、單胺氧化酶(MAO)、鹼性磷酸酶(AKP)和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在內的肝功能指標活性,接近正常水平。
  2. 改善肝細胞線粒體功能: 在CCl₄所致肝纖維化大鼠模型中,Tet能降低肝細胞線粒體中MAO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並增加線粒體對鈣離子(Ca²⁺)的主動攝取,減少其被動釋放。此外,Tet還能增加線粒體內膜表層和中心處的流動性及巰基含量,具有線粒體保護作用,從而發揮抗肝纖維化作用。
  3. 降低門脈壓力,改善胃粘膜: Tet能使門脈高壓大鼠的門脈壓力下降,並增加胃粘膜前列腺素E(PGE)含量、胃粘膜血流量和胃壁結合粘液量。同時,減輕肝細胞損害,減少肝內纖維組織,降低ALT、AKP和血清總膽紅素(STB)至正常水平。
  4. 抑制膠原合成與成纖維細胞增殖: 在離體大鼠肝細胞實驗中,Tet在10~50pg/ml濃度範圍內,能明顯抑制肝細胞內DNA及膠原合成,且抑制程度與藥物濃度、作用時間呈正相關。在體實驗顯示,Tet能抑制CCl₄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膠原蛋白合成增加,減少肝臟總膠原、I型及III型膠原,抑制肝內儲脂細胞、肝細胞增殖及膠原合成。Tet亦對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5. 調節鈣離子代謝,抗脂質過氧化: Tet作為一種鈣離子拮抗劑,通過調節細胞內外鈣離子的代謝,維持細胞穩定性,抑制細胞內外酶的改變,阻止MAO等酶活性的增加,從而抑制膠原纖維合成,起到抗肝纖維化作用。同時,Tet還具有抗脂質過氧化作用。

7. 抗心肌缺血

防己中的主要活性成分Tetrandrine (Tet) 具有多方面的現代藥理作用,使其在中藥抗心肌缺血方面展現出潛力:

  1. 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氧攝取率: 靜脈注射 Tet 能夠顯著降低貓的心肌耗氧量及氧攝取率,表明其能減輕心肌的代謝負擔。
  2. 降低心肌收縮力及耗氧量: 在離體實驗中,Tet 能夠降低 CaCl₂ 誘發的右室乳頭肌和左房心肌肌條收縮力與耗氧量的增加,提示 Tet 可能通過調節鈣離子通道,減少心肌收縮所需能量。
  3. 改善心電圖變化: 皮下注射 Tet 能夠減少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電圖異常,如T波低平和ST段下降,表明 Tet 能夠改善心肌缺血情況下的電生理穩定性。
  4. 縮小心肌梗死範圍並減少酶釋放: Tet 能夠縮小結扎冠狀動脈引起的狗心肌梗死範圍,同時降低梗死區心肌釋放的肌酸磷酸激酶,暗示 Tet 具有保護缺血心肌細胞,減少壞死面積的作用。
  5. 保護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 Tet 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尤其在心肌舒張功能及冠脈循環方面效果明顯,說明 Tet 不僅能保護缺血心肌,還能改善再灌注後的心功能恢復。
  6. 調節細胞內鈣離子濃度: Tet 能夠抑制高鉀和 H₂O₂ 引起的乳鼠心肌細胞內游離鈣離子濃度升高,對抗去甲腎上腺素 (NE) 引起的鈣離子升高,並且能抑制高鈣引起的心肌細胞收縮期鈣離子瞬間變化,降低搏動頻率。這些表明 Tet 可能通過調節細胞內鈣離子水平,影響心肌細胞的興奮-收縮偶聯過程,進而發揮抗心肌缺血作用。

8. 抗炎鎮痛

中藥防己,特別是其中的活性成分Tet(漢防己甲素/粉防己鹼),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效果,其現代藥理機制涉及多個環節:

  • 抑制炎症細胞功能: Tet能抑制中性白細胞的黏附、隨意運動、趨化、吞噬作用、磷酸己糖代謝途徑、過氧化氫和超氧陰離子產生、以及特異性顆粒內β-葡萄糖醛酸酶的釋放。同時,Tet還能捕獲自由基,表現出抗氧化效應,這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中的氧化損傷。Tet可以升高白細胞內環磷酸腺苷(cAMP)水平,抑制氧自由基生成,並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調節炎症介質: Tet能夠抑制炎症白細胞中的磷脂酶A(PLA)和鈣調蛋白(Calmodulin) 活性,並降低胞漿內游離鈣濃度。磷脂酶A是合成前列腺素(PG)、白三烯(LT)、血小板活化因子、氧自由基等炎症介質的關鍵酶,因此抑制PLA活性可減少這些炎症介質的產生,從而達到抗炎效果。Tet還可以減少煙霧吸入傷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細胞數量,降低肺及氣管微血管通透性,並抑制中性粒細胞及肺泡巨噬細胞中白三烯B4(LTB4)的生物合成。
  • 影響細胞因子產生: Tet可抑制人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IL-1)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抑制淋巴細胞產生腫瘤壞死因子-β(TNF-β)。這些細胞因子在炎症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抑制它們的產生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
  • 作用於垂體-腎上腺系統: Tet可能直接作用於腎上腺,刺激垂體-腎上腺系統,使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從而發揮抗炎作用。
  • 降低血管通透性: Tet能降低炎症部位血管通透性,減少中性白細胞游出,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釋放。

9. 降壓

中藥防己中的Tetrandrine (Tet) 具有顯著的降壓作用。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Tet的降壓機制主要通過擴張阻力血管實現。具體而言:

  1. 血管擴張作用: Tet 能有效擴張動脈阻力血管,降低心臟後負荷,進而導致心輸出量增加,從而達到降壓效果。在體外實驗中,Tet對多種血管平滑肌,如家兔胸主動脈、肺動脈、股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動脈、腔靜脈及門靜脈等,均顯示出鬆弛作用。
  2. 鈣離子拮抗作用: Tet 的血管擴張作用與鈣離子 (Ca²⁺) 拮抗有關。它更傾向於阻斷電壓依賴性鈣通道,而非受體操縱的鈣通道。這與鈣通道阻滯劑戊脈安的作用機制相似。
  3. 選擇性阻滯慢通道鈣離子內流: 在離體兔肺動脈條實驗中,Tet 對 KCl、CaCl₂和去甲腎上腺素 (NE) 誘導的血管平滑肌收縮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強度與戊脈安相似。這表明 Tet 鬆弛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機制是選擇性阻滯慢通道鈣離子內流。
  4. 抑制電壓依賴性鈣通道: 在兔動脈肌環實驗中,Tet 和戊脈安均被證實能選擇性抑制平滑肌細胞膜上的電壓依賴性鈣通道,從而阻斷鈣離子內流。
  5. 改善左室功能: Tet 在安全有效降壓的同時,可以促進高血壓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改善。

10. 抗血小板聚集

  1. 廣泛的抑制作用: Tet 對於多種因素誘發的血小板聚集都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包括花生四烯酸 (AA)、二磷酸腺苷 (ADP) 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此作用已在大鼠、兔、豬等多種動物模型中得到驗證,並且在離體和整體實驗中均觀察到效果。
  2. 劑量依賴性: 在體外實驗中,Tet 抑制 ADP、膠原或 AA 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其效果呈現劑量依賴性,也就是說,Tet 的濃度越高,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越強。
  3. 對TXA2合成酶活性無直接影響: 放射免疫法測量發現,Tet 並不影響血小板利用外源性 AA 合成血栓素A2 (TXA2)。這表示 Tet 並不抑制環氧酶和 TXA2 合成酶的活性。
  4. 抑制膠原誘導的內源性 AA 釋放: 雖然 Tet 不影響血小板利用外源性 AA 合成 TXA2,但在100pg/ml的濃度下,它對膠原誘導的 TXA2 合成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這表明 Tet 可能抑制了膠原誘導的內源性 AA 釋放,從而減少了TXA2的生成。
  5. 可能通過拮抗鈣調素激活磷酸二酯酶A發揮作用: Tet 對鈣依賴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研究推測,Tet 抑制膠原誘導的 AA 釋放,可能是通過拮抗鈣調素激活磷酸二酯酶A而發揮作用。這個機制涉及細胞內鈣離子信號通路,鈣調素的活性受到抑制,進而影響磷酸二酯酶A的活性,最終抑制AA的釋放。

11. 防癌抗腫瘤

防己的抗腫瘤潛力源於其所含的活性成分,特別是防己多酚。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防己能透過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及血管新生,來發揮抗癌作用。早期的體外與動物實驗證實其對多種癌細胞系具有抑制效果。此外,其抗氧化及抗炎特性,亦可能間接有助於腫瘤的發生與發展。然而,目前仍缺乏足夠的臨牀試驗數據,以支持防己作為直接抗癌藥物的臨牀應用。

12. 抗發炎

防己的抗發炎作用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生物鹼,尤其漢防己甲素(tetrandrine)。現代藥理研究揭示,這些活性成分能顯著抑制NF-κB訊號傳導路徑活化,進而下調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介白素-1β (IL-1β) 等促發炎細胞因子,以及環氧合酶-2 (COX-2)、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等發炎介質的表達。此機制有效阻斷炎症級聯反應,達到顯著的抗發炎與鎮痛效果。

13. 止痛功效

防己的止痛功效,現代藥理主要歸因於其抗炎與鎮痛作用。其主要活性生物鹼如粉防己鹼(tetrandrine),能顯著抑制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TNF-α、IL-1β)釋放,並透過抑制NF-κB通路發揮抗炎作用。防己亦具鈣通道阻滯作用,能鬆弛肌肉,緩解痙攣性疼痛。這些機制解釋了其用於風濕性關節痛、神經痛及肌肉疼痛的依據。研究亦提及其抗氧化及改善微循環作用,有助於減輕組織損傷及缺血性疼痛。這些現代藥理發現與其「通經活絡、消瘀止痛、抗炎」的傳統描述相符。

防己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防己的炮製


  • 原藥用水洗淨,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 《雷公炮炙論》:夫使防己,要心花文黃色者,細銼,又銼車前草根相對同蒸半日後,出、曬,去車前草根,細銼用之。
  • 《綱目》:今人多去皮,銼,酒洗曬乾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防己注意事項

  1. 陰虛無濕熱者慎服:防己偏於清熱利濕,陰虛無濕熱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陰虛的症狀。
  2. 殷孽為之使,惡細辛,畏萆薢,殺雄黃毒:防己與殷孽相輔相成,與細辛相剋,畏懼萆薢,能解雄黃毒。
  3. 木防己畏女菀、滷鹹:木防己與女菀、滷鹹相剋。
  4. 上焦濕熱者不可用:防己清熱利濕,在上焦濕熱的情況下服用可能會加重濕熱。
  5. 胃虛陰虛、自汗盜汗、口苦舌乾、腎虛小水不利、胎前產後血虛者忌用:防己利濕清熱,這些情況下服用可能會加重不適。
  6. 氣分風熱、小便不通者禁用:防己利濕,氣分風熱、小便不通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不適。
  7. 孕婦忌用:防己具有一定毒性,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8. 腎功能不全者忌用:防己利尿,腎功能不全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
  9. 慢性腎臟病患者忌用:防己中某些成分會增加腎臟負擔,加重慢性腎臟病。
  10. 高血壓患者忌用:防己能降血壓,與降壓藥物同用可能會導致血壓過低。
  11. 消化不良者忌用:防己某些成分可能會加重消化不良症狀。
  12. 過敏體質者忌用:防己具有一定毒性,過敏體質者服用後容易過敏。

防己相關的方劑


防己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疥癬腦中風腹痛腹瀉咳嗽頭痛疼痛皮膚炎感冒肌肉痙攣虛弱消化不良痢疾

防己含有的化學成分


漢防己鹼(Tetrandrine), 防己醇靈鹼(Fangchinoline), 酚性生物鹼(C32H42O6N2), 門尼新鹼(Menisine), 門尼定(Menisidine), 輪環藤酚鹼(Cyclanoline), 黃酮甙(Flavonoid glycosides), 酚類(Phenolic compounds), 有機酸(Organic acids), 揮發油(Volatile oil), 木防己鹼(Trilobine), 異木防己鹼(Isotrilobine (Homotrilobine)), 木防已胺(Trilobamine), 木防己賓鹼(Coclobine), 甲門尼薩任鹼(Menisarine), 去甲門尼薩任鹼(Normenisarine), 馬兜鈴酸A(Aristolochic acid A), 木蘭鹼(Magnoflorine), 尿囊素(Allanto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