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濕湯

QING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5%
胃經 13%
肝經 13%
腎經 11%
心經 11%
膀胱經 6%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濕湯中包含蒼朮,乃因其性燥溫,善於燥濕化痰,且能健脾利水。蒼朮入脾經,能健脾燥濕,去脾胃之濕濁;入肺經,能燥肺化痰,去肺之濕邪。

對於脾虛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痰多咳嗽等濕邪困脾肺之症,蒼朮能有效祛除濕邪,健脾化痰,改善脾胃功能,故清濕湯中加入蒼朮,以發揮其燥濕化痰、健脾利水的功效。

清濕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勝濕: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清濕湯常用於治療濕邪困脾、風寒濕痹等症,羌活能驅散風寒濕邪,解除筋骨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祛濕止痛的效果。

2. 通經活絡: 羌活不僅祛風濕,還有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循環,加速濕邪排出體外。這對於濕邪阻滯經絡、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清濕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其祛風濕、利水消腫的功效。

防己味苦辛,性寒,入膀胱、腎經。其主要作用為:

  1. 祛風濕:可驅散體內風濕之邪,尤其適合治療風濕痺痛、關節腫痛等症狀。
  2. 利水消腫:能利水滲濕,消除水腫,適用於濕邪阻滯、水濕停留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

清濕湯多用於治療濕邪困脾、水濕停留所致的脾胃濕阻、脘腹脹滿、肢體困重等病症。防己的加入,可以加強祛風濕、利水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化濕的功效。

清濕湯中加入白朮,乃因其具有健脾燥濕之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清濕湯多用於治療脾虛濕盛之症,如腹瀉、水腫、食慾不振等。白朮能補脾氣,固脾土,使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增強,從而達到祛除濕邪的效果。

此外,白朮還能利水滲濕,促進體內濕氣排出,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地清除濕邪,恢復脾胃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狀。

清濕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理氣燥濕: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的功效。它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
  2. 健脾開胃:陳皮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濕氣重的患者,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物的吸收。

總之,陳皮在清濕湯中發揮著理氣燥濕、健脾開胃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濕氣,改善身體狀態。

清濕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利水滲濕: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能有效祛除體內濕氣,對於因濕氣重而引起的浮腫、腹瀉、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清熱解毒: 薏苡仁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毒素,改善因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例如濕疹、瘡瘍等。

因此,清濕湯中加入薏苡仁,可以更好地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效改善濕邪困阻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清濕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濕熱之邪: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功效。濕熱之邪常伴有發熱、口渴、尿赤等症狀,白芍可以清熱解毒,緩解濕熱對人體的傷害。
  2. 保護脾胃功能:白芍入肝脾經,能緩解濕熱對脾胃的損傷,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同時,白芍還可以調節肝氣,使肝脾協調,進一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利於去除體內濕氣。

清濕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清濕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川芎可助其祛除風寒,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行氣活血,利水消腫: 川芎還具有行氣活血、利水消腫的功效。濕邪阻滯,常伴隨氣血運行不暢,水濕停留。川芎能促進氣血流通,利水滲濕,緩解腫脹,有助於濕邪的清除。

清濕湯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並可通淋止痛。

清濕湯旨在治療濕熱內蘊、小便不利、身重肢倦等症狀,而澤瀉能有效地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排出,達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目的。同時,澤瀉還能配合其他藥物,如茯苓、豬苓等,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功效,促進體內濕熱的代謝,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清濕湯多用於治療濕邪困脾、脾虛濕盛所致的諸症,茯苓能健脾祛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消除濕邪,使水濕代謝正常。
  2. 滲濕利水: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體外,達到清熱利濕的作用。清濕湯多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水濕停滯的病症,茯苓能促進水濕代謝,利水消腫,改善濕邪所致的症狀。

清濕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於內,症見發熱、口渴、煩躁、小便赤澀等,梔子能有效清熱解毒,並可輔助其他藥物清除濕邪。

2. 瀉火解毒: 清濕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各種炎症,如濕疹、咽喉腫痛等。梔子性寒,可以清熱解毒,抑制炎症反應,並輔助其他藥物消腫止痛。

總而言之,梔子在清濕湯中,發揮着清熱瀉火、瀉火解毒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濕止痛、消腫止癢的效果。

清濕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和胃,燥濕化痰: 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其具有健脾消食、燥濕化痰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濕邪困脾而導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效: 清濕湯通常還包含其他清熱利濕、健脾化濕的藥材,如茯苓、白朮等。神麴的加入,不僅能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濕作用,更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濕邪的排出,達到更好的療效。

清濕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濕邪阻滯,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打通經絡,有助於清除濕邪瘀血,改善濕邪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2. 祛風除濕: 紅花亦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功效。濕邪侵襲人體,常伴隨風邪,導致風濕痹痛、關節腫痛等。紅花能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有助於疏通經絡,驅散風濕邪氣,緩解關節疼痛。

清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清濕湯多用辛涼之品,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解辛涼藥物的寒涼之性,調和藥性,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解毒,緩解藥物毒性,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在清濕湯中,甘草能增強清熱利濕藥物的效果,幫助去除體內濕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清濕湯 中藥方劑

  • 甘草: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等功效。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薏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

總結

  • 中藥方劑「清濕湯」主要成分包括:蒼朮、羌活、防己、白朮、陳皮、薏苡仁、白芍、川芎、澤瀉、茯苓、梔子、神麴、紅花、甘草。

  • 「 清濕湯 」主治功效為:夏季和秋季濕熱交加,導致腰部、後背以及胯骨疼痛,人體感到沉重,萎靡不振。

傳統服藥法


羌活、獨活、防風、澤瀉、薏苡仁、防己、赤芍、黃柏、黃芩、甘草。
小便赤澀或秘,加梔子仁、茵陳、商陸、海金砂、滑石、木通。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濕湯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濕湯,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一引《醫經會解》。 組成:羌活、獨活、防風、澤瀉、薏苡仁、防己、赤芍、黃柏、黃芩、甘草。 主治:表裏濕熱,腰背胯痛,身重倦怠,身如闆夾,腳似沙墜。

清濕湯, 出處:《保命歌括》卷四。 組成:炒柏、蒼朮(米泔浸炒)、羌活、防己、白朮、陳皮、薏苡、白芍(酒炒)、川芎、澤瀉、茯苓、梔仁(炒)、神曲(炒)、紅花(炒)、甘草各等分。 主治:夏秋濕熱,腰背胯痛,身重怠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