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主治風寒濕邪表證兼有裡證。頭痛發熱,惡寒,口乾煩滿而渴等證
方中羌活解太陽風寒,獨活散少陰風寒,并為君藥。而以防風、川芎、蒼朮、細辛為臣藥,助羌、獨散表裡之邪,除寒熱,解頭痛。
黃連、黃芩、知母、生地為佐藥,清裡熱而滋陰液,則煩渴得平;防己利水祛濕,兼能引裡熱下行,亦為佐藥;白朮、甘草,益氣健脾而和表裡,使升者不峻,寒者不凝,則邪去而正不傷。
甘草又有調和諸藥之用,是佐藥兼使藥之義。兩感之證,古稱難治,故東垣製本方治體實而受邪較淺者。
綜觀全方,比九味羌活湯少白芷,多黃連、知母、防己、白朮,其清熱去濕之功較強,所以還是用於外感風寒濕邪而裡熱較重者為宜。
現代應用於流行性感冒、風濕、感冒。
防風3錢,羌活3錢,獨活3錢,防己3錢,黃芩3錢,黃連3錢,蒼朮3錢,白朮3錢,甘草(炙)3錢,細辛3錢,知母1兩,川芎1兩,地黃1兩。
升陽散熱,滋養陰臟。發散風寒,祛濕清熱。
嚼碎。每服半兩,水2盞,煎至1盞半,去滓,得清藥1大盞,熱飲之。不解,再服3-4盞解之亦可,病癒則止。若有餘證,並依仲景隨經法治之。
若內傷,不系外感傳里者,忌用。
防己性苦、寒。主要功效行水、瀉下焦濕熱。治水腫臌脹、濕熱腳氣、手足攣痛、癬疥瘡腫。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洩、散癰腫惡結。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蒼朮性味辛、苦、溫。主治健脾、燥濕、解鬱、闢穢。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痺、足痿、夜盲。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獨活性味苦、辛、性微濕。主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散寒、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等症。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知母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用於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風寒犯肺,風寒束表,風寒閉肺,風寒襲表,風寒,風寒外侵,風寒外襲,風寒侵襲,風寒入表,風寒束表,風寒表實,風寒束肺
大羌活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二十三。 組成:羌活1錢,升麻1錢,獨活7分,蒼朮半錢,防風(去蘆)半錢,威靈仙(去蘆)半錢,白朮半錢,當歸半錢,白茯苓(去皮)半錢,澤瀉半錢。 主治:疏風理濕。主治:風濕相搏,肢節腫痛,不可屈伸。
大羌活湯, 出處:《此事難知》卷上。 組成:防風3錢,羌活3錢,獨活3錢,防己3錢,黃芩3錢,黃連3錢,蒼朮3錢,白朮3錢,甘草(炙)3錢,細辛3錢,知母1兩,川芎1兩,地黃1兩。 主治:升陽散熱,滋養陰臟。發散風寒,祛濕清熱。主治:兩感傷寒,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發熱,惡寒,口乾,煩滿而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