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一、背景與主旨

《此事難知》開篇《序》中,王好古自述學醫歷程,表示對仲景著作的仰慕,以及深入理解其奧義的艱難。他提到在學醫的過程中,因缺乏名師指點,逐步悟得醫學精要,編成此書。全書名稱意指醫學的博大精深和理論應用的不易,既是對醫學複雜性的感嘆,也對讀者提出深入學習的期望。

二、醫學理論核心

  1. 經脈與陰陽氣血
    王好古在《經脈終始》與《三陽氣血多少》中詳細描述經脈的運行規律,強調陰陽氣血的升降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例如,陽氣主升,陰氣主降,氣血需達到和諧,才能維持健康。文中還強調了經脈運行的節律性,晝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全身,展示人體內外一體的運行模式。

  2. 人體與天地對應
    《人肖天地》中探討人體與自然界的對應關係,認為人類與天地的運行規律相似。例如,天地左旋右旋運行,對應人體血氣的升降流動。此觀點強調人類健康需遵循自然法則。

  3. 臟腑與五行
    《問臟腑有幾》中明確提出六臟六腑的分類,同時將包絡和三焦列入六臟六腑的範疇,總計十三臟腑。王好古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五行,相互影響。

三、病理分析

  1. 病因分析
    王好古根據四時氣候與人體的關係,提出“冬傷于寒,春必溫病”等理論。書中詳細討論了寒、暑、濕、風對人體的影響,強調人體在不同季節的防護。

    • 冬季受寒導致腎水涸竭,春季生溫病。
    • 夏季受暑導致肺氣不足,秋季發瘧疾。
  2. 病證分類與治療
    《辯陰陽二證》與《辯表裡中三證》中,王好古詳細討論陰陽表裡的病理表現。陰病表現為身靜、氣弱,陽病則表現為身動、氣盛。此外,他強調表病與裡病的治療需分別對待,如發汗與下藥需依病證區分,防止加重病情。

  3. 傷寒病理與六經傳變
    《太陽六傳》中探討傷寒病的傳變規律。太陽為六經之首,當病情進一步傳至陽明、少陽或三陰時,則病情加重。治療需根據傳經情況採取相應措施,如發汗、和解或下法。

四、經典方劑應用

書中列舉了許多經典方劑,如桂枝湯、麻黃湯、大承氣湯等,並詳細說明了不同病證下的適應範圍與加減使用方法。例如:

  • 桂枝湯用於調和榮衛,解表發汗;
  • 麻黃湯主治外感風寒,無汗而喘;
  • 大承氣湯用於陽明腑實、便秘等情況。

五、醫學觀念與教育

王好古批判了醫學學習中的泛泛之學,認為學醫應以經典為基礎,深入鑽研名醫精要。他在《醫之可法》中提到,醫者需精讀古籍,如仲景的《傷寒論》、叔和的《脈訣》等,並反對盲目追求繁多的方論。

六、思想意義

  1. 強調師承的重要性
    王好古認為醫學難以單憑自學通曉,需有名師指導,以掌握“言外不傳之秘”。

  2. 推崇經典與實踐結合
    全書中多次引用經典醫學著作,並結合臨床實踐,提出獨到見解,展示古代中醫學的實用性與科學性。

總結

《此事難知》是元代中醫學的重要著作,涵蓋陰陽五行、經脈運行、四時病理等中醫核心理論,並結合臨床應用,提出詳細的診治方案。書中體現了王好古對醫學的深刻理解與熱愛,對後世中醫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