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問三焦有幾(血海異同)

手少陽三焦之經。起於小指次指之外側出其端。終於目銳眥。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目銳眥。終足大指三毛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此又足太陽之別也。又靈樞云。臍下膀胱至足。為足三焦。右手尺脈為命門。包絡同胗。此包絡亦有三焦之稱。為命門之火。

遊行於五臟之間。主持於內也手三焦主持上也。足三焦主持下也。上中下三焦。通為一氣。衛於身也。為外護。既已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狀也。呼為三焦有名也。以為無狀可呼。經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卻是有形狀。何以然。上焦者主內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熱水穀。

下焦者主出而不納。故經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也。手經者。主持上也。足經者。主持下也。命門者主持中也。為衛者護持外也。三焦元氣為父之氣散也。包絡相從母也。並行而不相離。母之元氣也。故俱會於胸中。經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氣之海也。如天地之尊。

不繫五形。清邪中於上焦。名曰潔也。頭痛項強腰脊痛。濁邪中於下焦。名曰渾也。陰氣為慄。便溺妄出。表虛里急。上焦下焦與中焦相混。上焦怫鬱。臟氣相熏。中焦不治。胃氣上衝。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

陰氣相通陽氣後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音兀)咽塞。寒厥熱壅。必然下血。陰陽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便數而難。臍腸湫痛。命將難全此命門之脈診在右手尺也。經曰。五臟不和。五液注下。當闔不闔。便溺俱脫。生氣(絕矣)所以腹臍湫痛也。

故曰命將難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後三焦自內而出。(如霧)不散而為喘滿。此出而不內也。漚不利而為留飲。留飲不散久為中滿。上不能內。下不能出也。瀆不利而為腫滿。此因上內。而下不出也。此三焦之所不歸也。三焦有臟而無腑。在內則遊行是在血也。在外則固護。

是在氣也。上焦如霧者氣也。下焦如瀆者血也。中焦者氣血分之也。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即傳道也。治在臍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衝中。又云。有臟無腑。成氏云。血室者血之所居也。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衝脈是矣。沖者奇經之一也。

起於腎下。出於氣衝。並足陽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諸經之會。啟玄子云。沖為血海諸經朝會。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皆謂之血室。內經曰。任脈通。衝脈盛。男既運行。女既停止。

故運行者。無積而不滿也停止者。有積而能靜也。不滿者陽也氣也。能滿者。陰也血也。故滿者以時而溢。為之信有期也。溢動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故運行者陽之象也。停止者陰之象也。氣血榮衛男女皆有。內外諧和。其脈同胗。脈者血之府也。故為氣血之先。室為藏物之舍亦為府也。

三焦之府在氣衝中。為男女血海之府經又曰。有臟而無腑從無形而言之。有臟有腑。從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濁邪所傷。三焦齊病。亦同兩感。經云。心包絡主之。脈出胸中。下膈歷絡三焦。此其所以相與相火併行。與命門之脈同胗於右尺中也。

陳氏五運六氣。後有君火二論。(即陳蓬運氣圖也)

2. 許先生論關中梁寬甫證

右脅肺部也。咳而唾血。舉動喘促者。肺胗也。發熱脈數不能食者火來刑金肺與脾俱虛也肺脾虛而火乘之。其病為逆如此者。例不可補瀉。蓋補金則慮金與火持。而喘咳益增。瀉火則慮火不退位而痃癖反盛。正宜補中益氣湯也。先狀元氣少。少以治病藥和之。聞已用藥而不獲效。

意必病勢苦逆而藥力未到也。當與寬甫熟論。遠期秋涼。庶就使平復。蓋肺病惡春夏火氣。至秋冬則退也。正宜於益氣湯中。隨四時陰陽升降。浮沉溫涼寒熱。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反之。順其理和其氣。為治之大方也及見有證。增損服之。或覺氣壅。間服加減枳朮丸

或有服間服加減枳朮湯。數月後庶逆氣稍回逆氣回則治法可施但恐已至色青色赤。脈弦脈洪。則無及矣。

近世論醫有主河間劉氏者。有主易州張氏者蓋張氏用藥依准四時陰陽升降。而增損之。正內經四氣調神之義。醫而不知此是妄行也。劉氏用藥務在推陳致新。不使少有怫鬱。正造化新新不停之義醫而不知此是無術也。然而主張氏者。或未盡張氏之妙則瞑。眩之藥。終莫敢投。

至失機後時而不救者多矣。主劉氏者。未悉劉氏之蘊則劫效目前。陰損正氣遺禍於後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長。而無二家之弊則治法其庶幾乎。

3. 論史副使病證

史副使病不見色脈。不能解料然以既愈復發言之則亦恐宜取張氏依准四時陰陽升降用藥以扶元氣庶他日既愈。而遂愈也。寬甫病候初感必深。所傷物恐當時消導不盡。停滯淹延變生他證。以至於今恐亦宜仿劉氏推陳致新之意少加消導藥益氣湯中。庶有漸緩之期也。圓明膏太醫王教授傳

槐英(半斤河水四斤浸二宿熬槐英取汁二升),黃連(四兩),川芎防風(各一兩),當歸秦皮(各二兩)

以上五味。銼如綠豆大。用河水六升。浸一宿。熬取汁三升。將槐英渣並此五味渣再用水四升。熬取二升。通前共五升。相合銅鍋內。用木炭文武火熬。入去䗶淨蜜四斤。淨蜜法取蜜四升入鍋內微熬。勿令滾。其䗶沫盡浮在面上。急取下。以紙覆蜜面。候冷取紙䗶自隨紙去。再溫蜜熱以綿慮入藥汁內同煎一時許。入下項飛石一十三兩。

金星石,銀星石,代赭石,菩薩石,寒水石紫石英雲母石(並白礬少許同搗細),滑石,井泉石,玄精石(各一兩另研為細末),黃丹(三兩研令極細)

以上一十一味相合再研水飛焙乾。共得一十三兩。研開入藥汁內又熬一時入後

淬⿰石盧甘石(二兩)淬去⿰石盧甘石不以多少。用木炭火煆紅。童子小便醮。再煆紅。再淬七次。以碎為度。再研水飛。焙乾。淨秤二兩。入藥汁內。又熬一時。入下項藥。

銅綠(半兩研),青鹽(半兩研),雄豬膽(七枚取汁),白丁香(一合水浸研取清汁),鷹條(三錢如取上汁用)

以上藥同熬萬轉成膏。凡熬時用槐柳枝不住手攪。

勿令塵入鍋中。須於淨室內熬膏盛入瓷器中。假冷入下項細末藥不可熱。熱則藥力去矣

乳香沒藥,輕粉,蕤仁(去皮各半兩用),硃砂牛黃,腦子,血竭(各一錢),杏仁(去皮半兩),南硼砂(一錢)

上件各別研令極細。

珍珠珊瑚紫貝硇砂,石獬,白礬,綠礬,朴硝(各一錢),盆硝(半錢)

上用預留元熟清藥汁。同研極細爛攪入藥中令勻。如常法點之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