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卷上 (18)
卷上 (18)
1. 半表半裡有幾
邪在榮衛之間。謂之半表裡也。太陽陽明之間少陽居身之半表裡也。(五苓散)分陰陽。膀胱經之半表裡也。(理中湯)治瀉吐。上下之半表裡也。
白話文:
「當病邪存在於皮膚與肌肉之間,我們稱之為半表半裡的情況。具體來說,就是在太陽脈和陽明脈之間,少陽脈處於身體的半表半裡位置。使用五苓散來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這是在處理膀胱經絡的半表半裡問題。而理中湯則用於治療腹瀉和嘔吐,這是處理身體上下的半表半裡問題。」
2. 問婦人經病。大人小兒內熱潮作。並瘧疾寒熱。其治同否
答曰。帝問病之中外者何?岐伯對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若盛於外者,先治內而後治外。從外之內者,治其外;若盛於內者,先治外而後治內。此言表裡所出之異也。又云: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者。中外不相及者,半表半裡也。自外入者有之,自內出者亦有之。外入內出雖異,邪在半表半裡則一也。此中外不相及為少陽也,治主病者,治少陽也。
帝問寒熱之病,惡寒發熱如瘧,或發一日,或髮間日。岐伯對:以勝復之氣會遇之時,有多有少。陰多陽少,其發日遠;陽多陰少,其發日近。此勝復相搏,盛衰之節,瘧亦同法。瘧者,少陽也。少陽者,東方之氣也。逆行則發寒,順行則發熱。故分之氣異,往來之不定也。
婦人經水適斷,病作少陽治之。傷寒雜病,一體經云:身有病而有邪,脈經閉也。又云: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經閉者,尺中不至;胞閉者,生化絕源。二者皆血病也,厥陰主之。厥陰病則少陽病矣,累及其夫也。
小兒外感內傷,若有潮作寒熱等證,並同少陽治之。男女同候以上,男子婦人小兒閨女,或實作大熱,或變成勞,脈有浮中沉之不同,故藥有表裡和之不一。察其在氣在血,定其行陰行陽,使大小不失其宜,輕重各得其所,逆從緩急,舉無不當,則可以萬全矣。此少陽一治,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回答說,皇帝詢問疾病是從內到外,還是從外到內的問題。岐伯回應:如果疾病是由內而外,我們應調理內部;如果外部症狀較嚴重,我們應先治療內部再處理外部。如果疾病是由外而內,我們應治療外部;如果內部病症較嚴重,我們應先治療外部再處理內部。這是在講述疾病從表到裡的不同來源。另外,如果疾病既不在表也不在裡,我們就應針對主要病症進行治療。這類病症通常位於半表半裡的位置,可能由外進入,也可能由內而出。雖然外入內出的途徑不同,但只要邪氣位於半表半裡,其治療原則是一致的。這種既不在表也不在裡的病症屬於少陽病症,所以應對少陽進行治療。
皇帝問到寒熱交替的疾病,如類似瘧疾的惡寒與發熱,有的每隔一天發作一次,有的則每天發作。岐伯解釋:這取決於身體抵抗邪氣的能力以及邪氣入侵的時間,如果陰氣多陽氣少,發作的間隔就會更長;如果陽氣多陰氣少,發作的間隔就會更短。這是因為正邪兩種力量的搏鬥,導致了體內氣血的盛衰,瘧疾的治療原則也是相同的。瘧疾屬於少陽病,少陽代表東方的氣,逆向運行會發冷,順向運行則會發熱。因此,由於氣的差異,導致了寒熱的不穩定。
婦女的月經突然停止,且出現類似少陽病的症狀,應按照少陽病進行治療。對於感冒和雜病,古書記載:身體有病,且脈象顯示有邪氣,這表示脈絡被堵塞。另外,月經停止的女性,表示胞脈被封閉,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血的問題,由厥陰經負責。厥陰病會轉變為少陽病,甚至影響到丈夫。
兒童的外感內傷,如果出現類似寒熱交替的症狀,也應按照少陽病進行治療。無論男女老少,或病情嚴重,或轉變為勞損,脈象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因此藥物的使用也會有所不同。醫生需要判斷疾病是在氣還是血,確定其在陰或陽的運行,確保治療方案適合不同年齡和病情的患者,讓輕重緩急的處理恰到好處,這樣才能達到全面治療的效果。對於少陽病的治療,這些原則非常重要,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