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卷上 (17)
卷上 (17)
1. 大承氣湯
大黃(用酒浸治不大便。地道不通行。上引大黃至巔而下)
厚朴(薑汁製。治腸脅䐜脹滿)
芒硝(治腸轉失氣。內有燥屎。本草云。味辛以潤腎燥。今人不用辛字只用咸字咸能耎堅與古人同意)
枳殼(麩炒。治心下痞。按之良久氣散病緩此並主心下滿。乃肝之氣盛也)
六腑受有形主血陰也。
大黃,芒硝,大實,燥屎
浮,手足陽明大腸,胃
沉,手足太陰肺,脾
痞,大滿
枳實,厚朴
五臟主無形。是氣陽也。
白話文:
【大承氣湯】
大黃(經過酒浸泡處理,用於治療嚴重的便祕問題。其原理猶如在地底下的通路無法通行時,大黃能像一股力量由上而下,疏通阻塞)
厚朴(用薑汁製成,專門治療腸道和脅部的脹滿問題)
芒硝(主要治療腸道扭轉和腸氣的損失,如果體內有乾燥的大便,芒硝能夠滋潤腎臟的燥熱。根據本草記載,芒硝味道辛香可以滋潤腎燥,但現在人們更傾向認為它味道偏鹹,能軟化堅硬的物質,這點與古人的觀點一致)
枳殼(用麩炒過,用於治療心下痞痛,按壓後過一會兒疼痛感才會消散,這主要是針對心下部位的脹滿,可能是由於肝氣旺盛引起的)
六腑接受有形的血液,屬於陰性。
大黃和芒硝,主要針對實證和乾燥的大便問題,
浮脈,代表手足陽明大腸和胃的問題,
沉脈,代表手足太陰肺和脾的問題,
痞症,代表嚴重的脹滿,
厚朴和枳實,則是主要用來治療這些問題的藥材,
五臟主管無形的氣,屬於陽性。
2. 小承氣湯
治實而微滿。狀若飢人食飽飯腹中無轉失氣。此大承氣。只減芒硝。心下痞。大便或通。熱甚須可下者。宜用此。
大黃(生用),厚朴(薑製),枳殼(麩炒)
張仲景曰。雜證用此。名曰(三物厚朴湯)。
白話文:
小承氣湯主要治療的是實證而略感脹滿的情況。就好比一個很餓的人吃了一頓飽餐後,肚子裡的食物沒有很好消化,導致放屁困難。這種情況原本應使用大承氣湯,但在這個方子中去掉了芒硝成分。如果患者有心下痞塞的感覺,且大便偶爾還能排通,身體熱象較嚴重需要通便治療時,就適合使用小承氣湯。
藥材組成包括:生大黃、薑製厚朴、麩炒枳殼。
張仲景提到,對於多種症狀,使用這個方子,被稱為「三物厚朴湯」。
3. 調胃承氣湯
治實而不滿不滿者。腹狀如仰瓦腹中轉而失氣。有燥屎不大便而譫語者。
大黃(酒浸。邪氣居高。非酒不至。譬如物在高巔。人力之所不及。則射以取之。故以酒炒用大黃生者。苦泄峻必下。則遺高之分邪熱也。是以愈後。或目赤或喉痹。或頭腫或膈食上熱疾生矣)
甘草(灸經云。以甘緩之),芒硝(以辛潤之。又曰以咸䎡之)
以上三法。不可差也。若有所差。則無形者有遺。假令調胃承氣證用大承氣下之。則愈後元氣不復。以其氣藥犯之也。大承氣證。用調胃承氣下之。則愈後神癡不清以其氣藥無力也。小承氣證。若用芒硝下之。則或下利不止。變而成虛矣。三承氣豈可差乎。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適用於治療實證但並未出現脹滿的情況。病患腹部的症狀會像仰臥的陶瓦一樣,腹部會有轉動感並且會放屁。如果病患有乾硬的大便,無法排便,並且開始說胡話。
大黃(需經過酒浸泡。邪氣往往在身體較高的部位,不使用酒就無法到達。就像東西放在很高的地方,人的力量無法直接拿到,必須使用工具才能取得,因此我們使用酒來炮製大黃。若使用生大黃,其性質苦澀且作用強烈,必定導致排便,但可能會遺留位於身體較高部位的邪熱。因此,在疾病痊癒後,可能會出現眼睛紅、喉嚨痛、頭部腫脹或食道有異物感等上部的熱性疾病)。
甘草(根據古籍記載,其作用為緩和)。芒硝(其作用為辛潤,另外也有記載其作用為鹹滑)。
以上三種方法,不能有誤差。如果有任何誤差,就會有邪氣未被完全清除的情況。例如,若調胃承氣湯的症狀,卻使用了大承氣湯來下藥,那麼痊癒後,病患的元氣可能無法恢復,這是因為藥物的氣性過於強烈所導致的。若大承氣湯的症狀,卻使用調胃承氣湯來下藥,那麼痊癒後,病患可能會有精神呆滯、意識不清的情況,這是因為藥物的氣性不夠強烈所導致的。若小承氣湯的症狀,卻使用芒硝來下藥,那麼可能會導致持續的腹瀉,甚至轉變成虛弱的狀態。對於這三種承氣湯,我們怎麼可以有誤差呢?
4. 大柴胡湯
治有表復有里。有表者。脈浮或惡風。或惡寒頭痛。四證中或有十二尚在者乃是。十三日過經不解是也。有里者。譫言妄語。擲手揚視。此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則里已急。欲下之則表證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藥調和三陽。是不犯諸陽之禁。以芍藥下安太陰。使邪氣不納。以大黃去地道不通。
以枳實去心下痞悶。或濕熱自利。若里證已急者。通宜大柴胡湯。小柴胡減人參甘草加芍藥枳實大黃是也。欲緩下之。全用小柴胡加枳實大黃亦可。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大柴胡湯」的使用情況,主要用於治療既有表證又有裏證的情況。
當一個人的脈搏浮動,或是怕風、怕冷、頭痛,這些表證中的任何一種持續存在超過十三天,且仍未得到解決時,就可能適用這個處方。同時,如果出現胡言亂語、手腳亂動、眼睛上翻等裏證急迫的情況,但又不能單純發汗或下瀉,因為表證還在,裏證又急,這時就需要使用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可以調和身體的三個陽性臟腑,不會違反治療陽性病變的禁忌,而芍藥能安定脾臟,防止邪氣進入。大黃則能疏通腸道,幫助排便,而枳實則能消除胸腹脹滿,對於濕熱導致的腹瀉也有療效。
如果裏證已經很嚴重,應該使用大柴胡湯,這是將小柴胡湯中的人參和甘草減量,再加入芍藥、枳實和大黃而成。如果想要緩慢下瀉,也可以完全使用小柴胡湯加上枳實和大黃。
5. 少陽證
少陽證。胸脅痛。往來寒熱而嘔。或咳而耳聾。脈尺寸俱弦。(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這是描述少陽病的症狀,患者會有胸部和側腹部疼痛,並且會出現時冷時熱交替的現象並伴有嘔吐。有些人可能會咳嗽且聽力下降。在診斷上,會發現手腕兩側的脈搏都呈現緊繃的狀態。這類病症,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6. 小柴胡湯
柴胡少陽,半夏太陽,黃芩陽明
人參太陰,甘草太陰,薑棗辛甘發散
上各隨仲景本條下加減用之則可矣藥如本法。
白話文:
小柴胡湯的配方原理如下:柴胡對應肝膽經絡(少陽),半夏對應頭頸與背部經絡(太陽),黃芩對應腸胃經絡(陽明)。
人參和甘草都對應脾胃經絡(太陰),薑和棗具有辛甘性質,能助藥物發散。
以上各藥物可根據張仲景(古代著名醫學家)的原方指示,依個人體質或病情增減用量。在使用藥物時,應遵循其原本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7. 少陽證禁忌不可犯
忌發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湯。乃和解之劑。若犯之。則各隨上下前後本變。及中變與諸變不可勝數。醫者宜詳之。
白話文:
在處理少陽證的情況下,有幾個禁忌需要注意,不可以讓病人發汗,不可以使用利尿的藥物使小便頻繁,也不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讓大便過於疏鬆。這三個禁忌被稱為三禁湯,實際上指的是在治療時應採取調和的藥方。如果違反了這些禁忌,那麼病情可能會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部位發生原本的變化,或是中間的變化,甚至更多的變化,其種類和數量無法一一列舉。因此,醫生在治療時應該要詳細地考慮這些因素。
換句更簡單的話說,當面對少陽證這種情況,不能讓患者出汗,也不能用藥讓他們頻繁小便或大便,這就是所謂的三禁。治療應該以調和為主,一旦違背了這些原則,病情可能變得更複雜,所以醫生在治療時必須謹慎考量。
8. 如何是半表半裡
答曰。身後為太陽。太陽為陽中之陽。陽分也。身前為陽明。陽明為陽中之陰。陰分也。陽為在表。陰為在裡。即陰陽二分。邪在其中矣。治當不從標本。從乎中治。此乃治少陽之法也。太陽膀胱水寒也陽明大腸金燥也。邪在其中。近後膀胱水則惡寒。近前陽明燥則發熱。故往來寒熱也。
此為三陽之表裡。非內外之表裡也。但不可認里作當下之裡。故以此藥作和解之劑非汗非下也。
白話文:
回答說,身體的後方歸屬太陽經,太陽經是陽氣中的極陽,屬於陽的部分。身體的前方歸屬於陽明經,陽明經是陽氣中的微陰,屬於陰的部分。陽氣主外,陰氣主內,這就是陰陽兩部分。當邪氣侵入身體,就在這兩部分之間。治療時不應只看表面或根本,而應從中間調理,這就是調理少陽經的方法。太陽經與膀胱相關,屬水性寒冷;陽明經與大腸相關,屬金性乾燥。邪氣在這兩者之間,如果接近膀胱的水性,就會感到寒冷;如果接近大腸的燥性,就會發熱。因此會有交替的寒熱現象。
這是三陽經的表裡關係,並非一般的內外表裡。不能把裡理解為身體內部。所以用這種藥物作為調和的藥劑,既不是發汗也不是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