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卷下 (6)
卷下 (6)
1. 大接經從陰引陽
手太陰脈之脈,起於大指端,出於少商,大指內側也。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其支者,出次指內臁,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為井。(一呼)
足陽明胃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呼)其支者,大指出其端。
足太陰脾之脈,起於足大指端,循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隱白也。
手少陰心之脈,起於小指內,出其端。循指內臁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
手太陽小腸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為井。
足太陽膀胱之脈,出於至陰,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陰腎之脈,起於小指之下為井,湧泉穴也。手厥陰心包之脈,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為井,中衝穴也。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為井。
足少陽膽之脈,出於竅陰,足小指次指之端,如韭葉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肝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際。去爪甲如韭葉為井,大敦及三毛中。(六呼)
凡此大接經,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東垣二十五論後錄
白話文:
【大接經從陰引陽】
手太陰肺經的脈絡,起始於大拇指末端,出現在少商穴,這是大拇指內側的位置。距離指甲角旁邊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地方就是井穴。另外有一條分支,出現在食指內側,到達末端。
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始於食指末端,進入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旁邊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地方就是井穴。
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起始於食指末端,距離指甲角旁邊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地方就是井穴。
足太陰脾經的脈絡,起始於腳的大拇指末端,沿著手指內側,距離指甲角旁邊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地方就是井穴,也就是隱白穴。
手少陰心經的脈絡,起始於小指內側,出現在末端。沿著手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角旁邊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地方就是井穴。
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起始於小指末端。在指甲下方一分處的凹陷中就是井穴。
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出現在至陰穴,即小指外側。在指甲角旁邊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地方就是井穴,屬金。
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起始於小指下方的井穴,也就是湧泉穴。
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直行的那一條,沿著中指末端出現。在指甲角旁邊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凹陷中就是井穴,也就是中衝穴。另一分支,從手掌中分出,沿著無名指末端出現。
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起始於無名指末端。在指甲角旁邊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地方就是井穴。
足少陽膽經的脈絡,出現在竅陰穴,即腳的小指次指末端,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地方就是井穴。另一分支,向上進入大拇指的岐骨內,再從末端伸出,繞過指甲,穿出三毛。
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起始於大拇指末端,進入趾毛聚集的地方。在指甲角旁邊像韭菜葉般狹長的地方就是井穴,也就是大敦穴和三毛中。
總而言之,這就是大接經的運作方式,從陰經引導到陽經,從陽經引導到陰經。
(完)
2. 諸經頭痛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白芷。少陽頭痛。脈弦(往來)寒熱。柴胡。太陽頭痛。惡風惡寒。川芎。太陰頭痛。痰實體重腹痛。半夏。少陰頭痛手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逆為寒厥頭痛。細辛。厥陰頭痛。項痛脈微浮緩。欲入太陽其疾痊矣。然而亦當用川芎。氣虛頭痛。黃耆。
血虛頭痛。當歸。諸氣血俱虛頭痛。黃耆當歸。傷寒頭痛。〔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太陽經所發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脈沉微熱。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黃各半湯)。
嘔而微吐水。(吳茱萸湯。內亦病也)
易老曰。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補上焦之陽虛。非附子不能補下焦之陽虛。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亦妨近視或脈風成癘。(地芝丸)主之。
生地黃(爆干四兩),天門冬(湯炮去心),枳殼(麵炒去穰二兩),甘菊花(未開者秤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如能飲食茶。清湯下。不能飲食。溫酒下。食後改熟地黃亦可。(此說亦見病喎氣直目門下亦有)
治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服(局方定志丸)。
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法當補腎。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法當補心。補腎補足少陰。補心補手少陰。補腎。(六味地黃丸)加牡蠣。補心。(定志丸)加茯苓。
不能近視。晨服(地黃丸)。
不能遠視。臥服(定志丸)。治精滑久不愈。(固真丸)。
手足少陰經
不能遠視。臥服(定志丸)。
單牡蠣不以多少。砂鍋子內煆醋淬七遍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六脈俱弦。指下又虛。脾胃虛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狹窄如繩束之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調。精神短少。此藥專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狹。所食減少。大有神效。
白茯苓(去皮),陳皮(去白),人參
生薑(先用滾湯掠過焙乾各秤一兩)秋時減姜一半。如脈弦或腹中急甚。加甘草(三錢)
上同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食前空心細嚼。白湯送下亦可。忌生冷硬物。及怒發思慮過節。
六脈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勝小腸也。或瀉利不止而腹脹。或純便血赤血。或雜膿血。便雖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脫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黃而氣短。此元氣損少之故。且小腸者。手太陽經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陽經壬水也。是壬水來丙小腸之位。小腸為壬所克而外走也。
諸手經短。而足經長。兼以五行相剋論之。俱是足經。此火投於水大寒之證。宜溫之則愈。其與難經一證寒熱相反。亦名曰小腸瀉。亦作泄。海藏云。此雜病火投於水。變為寒證。又外傷足太陽膀胱經。左脈俱浮為表陽之候也。忽變為內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
此內病與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於脈診者。孰能知之。(姜附赤石脂硃砂丹)
生附子(半兩),生乾薑(半兩不泡),硃砂(一兩另研),赤石脂(一兩半水飛)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米飲湯下。茯苓煎湯下尤妙。
東垣云。因看盧氏醫鏡。見此一藥味數分兩同。惟丹砂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不同耳。見其不同審而詳之乃得此之治法不瘥且泛舉之。經言腎主大小便。肝主小便淋溲。難經云。小腸為赤腸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與小腸。
南方赤色。顯於外也。經言。下焦如瀆者。正謂大小便也。大便為陰為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腎臟病為腎主大便不言大腸者。明子行父之道。小便為氣所化。乃下之高者也。謂肝主小便淋溲。亦是子行父道。為腑病。諸氣化者皆腑。諸有形血化者皆臟病所主。此腑言膀胱病二證俱在下焦則同染有形無形及在腑在臟有殊。
俱是丹田衰敗。不言及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故也。細分之。則膀胱壬水勝丙小腸者。是不傳入陰故泄血。泄血利不禁為有形質病。且不傳陰則陰不病。何為有形病。此為陰之體也。為腑之用也。天地陰陽互為體用。以斯可見。是明五臟者。為六腑所用。六腑為五臟所用明矣。
是有形皆為傳陰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約為遺溺。此不傳陰也。是丹田胞絡受寒。為壬所克。大抵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者。在腑責其所來皆在臟也。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補諸形火同在胞絡耳。以其胞與腎相對有渠相通故也。腎主大便。
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經曰腎肝同歸一治。經又云。少陽主骨所生病。膀胱卻主節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湯下。大便有病米飲湯送下。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虛秘有實秘。實秘者。能飲食。小便赤。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
(厚朴湯)主之。
厚朴(生薑制)白朮(五兩),枳實(麥皮炒一兩),陳皮(三兩),甘草(炙三兩),半夏曲(三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三枚煎至一盞空心服。
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脈中少有力。浮則似止。胸中元氣不及也。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益智仁,沉香,丁香,川芎,白豆蔻,氣血弱者。不可服枳殼以損其氣也。
氣血盛者不可服丁香以盛其益氣也。
脈弦而虛。不可損氣。脈大而實。不可益氣。
氣虛則(生脈散)氣實則(三才丸)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內托散)主之。以其外受也膏粱之變足生大丁。辛甘之過也。(七聖散)主之。以其內發也(去桂加當歸)瘡腫消者。生薑自然汁。調輕粉塗之。
諸瘡有惡肉者。膏藥內入巴豆雄黃少許。不傷艮肉止去惡肉。不惟惡瘡若癰疽有死肉不能去者。巴豆霜上之。深則紝之淺則乾摻之。以膏藥外護之大效。
梔子黃經云無陽則陰無以芩黃連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芍藥黃又云。膀胱者。津液之柏大黃府。氣化則能出矣。陳皮厚朴藿香白芷,有一身盡熱,乾薑丁香肉,有一身盡寒,桂附子沉香有一身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