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卷上 (9)
卷上 (9)
1. 治三陽則不可越經
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解藥後,身番覆重者。 若煩,則是有陽明也。 若不煩而番覆輕者。 知不傳三陰也。 不傳三陰,則為解也。 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 傷寒五日後,無汗。 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 三日前,謂內有水穀,故汗之。
白話文:
[治療三陽病不能跨越經絡] 比如說在治療太陽和陽明經的病時,不可以忽略了太陽經的病症只用陽明經的藥物,其他情況可以依此類推。如果病人出現反覆的症狀且病情加重,且伴有煩躁,那麼就可以判定有陽明經的病。如果沒有煩躁,且反覆的症狀較輕,就可以知道病未傳到三陰經。病未傳到三陰經,就表示病情正在好轉。一般來說,三陰經的病體表現為靜止和沉重,和濕病的症狀相似。感冒五天後仍無汗出,這是因為身體的營養和水分已經大量消耗,形體也變得虛弱,因此需要使用下法。而在前三天,由於體內仍有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所以應當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請注意,這只是對原文的直譯,實際應用還需考慮具體病情並遵從專業醫生指導。
2. 問桂枝湯發字
發汗。或云當得汗解,或云當發汗更發汗,併發汗。宜桂枝湯者數方,是用桂枝發汗也。復云:無汗不得服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又曰:發汗過多者,卻用桂枝甘草湯,是閉汗也。一藥二用,如何說得?仲景發汗與本草之義相通為一。答曰:本草云:「桂味辛甘熱無毒,能為百藥長,通血脈,止煩,出汗者,是調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臟無他病,發熱自汗者,此衛氣不和也。」又云:「自汗者為榮氣和,榮氣和則外不諧,衛氣不與榮氣相和諧也。榮氣和則愈,故皆用桂枝湯調和榮衛,榮衛既和,則汗自出矣。風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髮出汗也,以其固閉榮血,衛氣自和,邪無容地而出矣,其實則閉汗孔也。」
昧者不解閉汗之意,凡見病者,便用桂枝湯發汗。若與中風自汗者,合其效桴鼓,因見其取效而病愈,則曰:「此桂枝發出汗也。」遂不問傷寒無汗者,亦與桂枝湯,誤之甚矣!故仲景言無汗不得服桂枝,是閉汗孔也。又云:「發汗多義(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是亦閉汗孔也。」又曰:汗家不得重發汗。若桂枝湯發汗,是重發汗也。凡桂枝條下言發字,當認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黃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
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血脈一句,是非三焦衛氣皮毛中藥,是為榮血中藥也。如是則出汗二字,當認作榮衛和自然汗出,非桂開腠理而發出汗也。故後人用桂治虛汗,讀者當逆察其意則可矣。噫!神農之作於其前,仲景之述於其後,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使用桂枝湯發汗的問題。在中醫理論中,發汗是一種治療方式,但並非所有情況都適合發汗。桂枝湯在這裡被用來調節體內的營衛之氣,使之達到平衡狀態。
當身體沒有其他疾病,只是單純發熱自汗時,可能表示衛氣不和。同樣地,自汗也可能顯示營氣和諧。營衛之氣不協調時,會出現自汗的症狀。而營氣和諧時,則會恢復健康。因此,桂枝湯在這裡的作用是調和營衛之氣,使之達到平衡,從而使汗自然排出,風邪隨之而解。這裡的發汗,並非桂枝本身能開啟腠理使汗液排出,而是因為它能夠調節營血,使衛氣和諧,讓邪氣無處容身而排出。
然而,有些人誤解了閉汗的概念,只要看到病人就使用桂枝湯發汗。這種做法對於風邪自汗的人有效,因為他們的營衛之氣失調,但對於傷寒無汗的人來說,使用桂枝湯可能會造成更大的誤差。因此,張仲景強調,無汗時不宜服用桂枝湯,因為這會進一步閉塞汗孔,導致汗液無法排出。
此外,文中還提到,如果使用桂枝湯發汗過多,可能會對心臟產生影響,引起心悸,這時應使用桂枝甘草湯。同樣地,這也是為了避免汗孔過度開放,造成營衛之氣的失衡。至於汗家不得重發汗,指的是在已經大量發汗的情況下,再次使用桂枝湯發汗,可能會造成營衛之氣的更大失調。
總的來說,桂枝湯在這裡的作用是調和營衛之氣,使之達到平衡狀態,而非單純地開啟腠理使汗液排出。對於不同的病情,應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發汗的效果。在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能更好地應用桂枝湯,治療相關的疾病。後世的醫學家在閱讀古籍時,應該反覆思考其中的深層含義,才能真正領悟到張仲景的智慧。正如神農在前,張仲景在後,前後聖賢的智慧是相通的,他們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基於對人體營衛之氣的深刻理解。
3. 太陽禁忌不可犯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謂犯本。犯本則邪氣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輕也。
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動。動之,是謂動血。動血,是謂犯禁。此犯之重也。
表在,不可下。下之,是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為惡風惡寒頭痛。待表證悉罷。方可下之也。
脈浮緊者,犯之必結胸。脈浮緩者,犯之必痞氣。
白話文:
[太陽禁忌不可犯]
如果小便不順暢,不可以強制利尿。強制利尿就是違反了基本原則,這樣會讓邪氣進入身體內部,無法解除,這是較輕的違反。
例如,五苓散這種藥物不可以隨便使用,大便的情況不可以輕易改變。如果輕易改變,這就是造成出血,而造成出血就是嚴重的違反規定。這是更嚴重的違反。
如果病在表面,不可以使用瀉下法。使用瀉下法就是違反規則,這是特別嚴重的違反。使用瀉下法後,病人可能會怕風、怕冷、頭痛。必須等到所有表面症狀都消失,纔可以使用瀉下法。
如果脈象浮而緊,違反這個原則一定會導致胸部堵塞。如果脈象浮而緩,違反這個原則一定會導致消化不良。
4. 太陽證當汗
不咽乾不衄不淋不渴。小便自利不經發汗。則當發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沒有喉嚨乾燥、沒有鼻出血、沒有尿頻急痛、也沒有口渴的情況,且小便正常無礙,但卻未曾透過發汗的方式治療,那麼就應該採取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這段話的大意是,在一些特定的症狀未出現時,若病患尚未用過發汗的療法,那麼應該考慮使用發汗療法。在中醫理論中,發汗療法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主要用於排除體內的風寒或風熱。
5. 太陽證不當汗
咽乾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經發汗。不得重發如無以上忌證。雖發汗邪氣未盡。亦得重發之
白話文:
[不應在太陽經症狀時過度出汗],內容:如果已經出現喉嚨乾燥、頻繁口渴、流鼻血、小便不順等症狀,且先前已經出了汗,就不應該再強行讓身體再次出汗。但若沒有上述應避免的症狀,就算之前出過汗但病邪仍未完全清除,還是可以再讓身體適度出汗的。
6. 當汗而不汗生黃
其證為風寒所傷。陽氣下陷入於內。而排寒水上行於經絡之間。本當發汗。因以徹其邪。醫失汗之故生黃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濕與內熱相合。而生黃也。
白話文:
這個症狀是因為風寒侵襲身體造成的。人體的陽氣受壓,向下沉入體內,而寒氣則逆向上行,影響到經絡運作。按照治療原則,應該要讓病人發汗,藉此驅除體內的邪氣。但若醫生未能讓病人發汗,就會導致黃疸的產生。脾臟主要負責調節肌肉和四肢的功能,當寒濕與體內的熱氣結合時,也會引發黃疸。
所以這段文字主要在描述黃疸的一種可能病因,以及應對方式。
7. 當汗而發汗過多成痓
其證因發汗太過。腠理開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難以屈伸。
白話文:
「這種症狀是因為出汗過多所導致。皮膚毛孔過度張開,汗水持續流出無法停止。因此造成四肢肌肉緊繃,難以進行彎曲和伸展的動作。」
8. 不當汗而汗成蓄血
蓄血其證燥火也。當益津液為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其毒擾陽之極。則侵陰也。故燥血而蓄於胸中也。
白話文:
換句話說,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蓄血的狀況是由燥火造成的,應該要補充身體的水分和津液,但是卻用出汗的方式來治療,反而使津液流失。當燥火擾亂身體的陽氣到達極點,就會開始侵害陰氣,使得燥熱的血液在胸腔內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