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太陽證

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無汗。脈尺寸俱浮而緊。是發於陽陽者衛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一兩半去節),桂枝(一兩去皮),杏仁(二十粒湯浸去皮尖),甘草(半兩炙)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煎溫服。

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自汗。脈尺寸俱浮而緩者。榮也。(桂枝湯)主之。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八錢。水一盞半。薑棗同煎溫服。

白話文:

在[太陽證]的情況下,如果出現頭部及頸部疼痛,腰背僵硬,同時有發燒畏寒且無汗的症狀,脈搏摸起來雙手寸關尺部位都浮而且緊,這代表病源在身體的防禦系統,可以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麻黃湯的成分包括:麻黃(1兩半,去節),桂枝(1兩,去皮),杏仁(20粒,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甘草(半兩,炒過)。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用一碗水煎煮後溫服。

然而,同樣在[太陽證]下,如果頭部和頸部疼痛,腰背僵硬,但有自發性出汗,脈搏雙手寸關尺部位都浮而緩,這表示病源在營養系統,可用「桂枝湯」來治療。

桂枝湯的成分為: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等分)。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八錢,用一碗半的水,加上薑和棗一起煎煮後溫服。

2. 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證。頭痛發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傷風得傷寒脈也。

太陽證。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脈當急而反緩。傷寒得傷風脈也。

二證脈不同本經(大青龍湯)主之。易老(桂枝麻黃各半湯)。此言外之意。楊氏云。非明脈者不可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陽之失也。故易老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也。羌活湯不論有汗無汗。悉宜服之。但有緩急不同矣。九味羌活湯藥證加減。服餌緩急。具見於後。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桂枝麻黃各半湯」的理解和使用。內容大意如下:

在太陽病的症狀下,如果出現頭痛、發燒、自汗、怕風,脈象應該是緩慢的,卻反而呈現緊繃,這就是風邪侵襲卻出現了寒邪的脈象。

同樣地,在太陽病的症狀下,如果出現頭痛、發燒、無汗、怕冷,脈象應該是緊繃的,卻反而呈現緩慢,這就是寒邪侵襲卻出現了風邪的脈象。

這兩種情況的脈象不同,原本應該用大青龍湯來治療,但前輩易老建議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他指出,若不明瞭脈象,不可輕易使用大青龍湯,因為可能會導致手足厥冷、肌肉抽搐或陽氣喪失等不良反應。因此,易老推薦使用九味羌活湯,而不是桂枝麻黃湯。羌活湯無論患者有汗還是無汗,都適合服用,只是在使用上會有些許差異。關於九味羌活湯的藥物組成、症狀對應以及使用時機,後面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3. 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證。發熱惡寒自汗脈緩。太陽證。發熱惡風無汗脈緩。此易老元將麻黃一桂枝二治上二證後復改用羌活湯。

白話文:

這是在描述太陽病的症狀,病人會有發燒、怕冷、自發性出汗以及脈搏緩慢的情況。另一種太陽病的症狀則是發燒、畏風、不出汗以及脈搏緩慢。這些病症,元代醫家易老原先是用一份麻黃和兩份桂枝來治療上述兩種症狀,治療後再改用羌活湯來調理。

在"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個方子中,使用的藥物比例為桂枝兩份,麻黃一份,主要用於治療以上所描述的太陽病症狀。治療一段時間後,會換用羌活湯來進一步調理身體。

4. 太陽頭痛

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太陽之經上而不得下。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

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則宜川芎。陽明則宜白芷少陽則宜柴胡。太陰則宜蒼朮。少陰則宜細辛。厥陰則宜吳茱萸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太陽頭痛的病因及治療方式。太陽膀胱經的脈象浮緊,甚至影響到寸口脈。之所以會頭痛,是因為頭部和寸口脈都處在人體較高的部位。加上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交會,當太陽經氣向上逆行,無法順利下行,導致氣血在頭部壅塞不暢,因而引起頭痛。

左手脈象浮弦,表示胸中有痛;若脈象沉弦,則背痛更甚。右手脈象浮弦的情況也一樣。頭痛是因肝木氣上升至最高處所致,只有風邪可以達到這個高度,且風邪性溫。因此,治療應採用辛涼的藥物,這符合秋季剋制春季的五行理論,所以頭痛大多用祛風藥來治療,這是常態。

然而,不同的頭痛也有三陰三陽的區別。因此,太陽經的頭痛適合使用川芎;陽明經的頭痛適合使用白芷;少陽經的頭痛適合使用柴胡;太陰經的頭痛適合使用蒼朮;少陰經的頭痛適合使用細辛;厥陰經的頭痛適合使用吳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