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卷上 (7)
卷上 (7)
1. 辯陰陽二證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
陰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然。
白話文:
在辨識陰性病症的情況下,患者身體會顯得非常虛弱安靜,說話聲音低沉且微弱,氣息短淺,好像無法順利呼吸。眼睛看東西模糊不清,鼻子似乎既不能正常呼氣也不能正常吸氣,從嘴巴和鼻子出來的氣息都是冰冷的。他們無法攝取任何飲食,大小便也失去了控制。臉上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寒冷,就像被刀刮一樣。
另一種陰性病症則表現為身體活動頻繁,說話聲音清晰可聞,眼睛看東西清楚,鼻子的呼吸功能正常,能夠自如地呼氣和吸氣。無論是口中的氣息還是鼻中的氣息,都能正常流通。
2. 辯表傷陰陽二證
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
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證。
白話文:
如果身體表面感覺冷,這表示問題出在陰經上,我們稱之為陰證。
如果身體表面感覺熱,這表示問題出在陽經上,我們稱之為陽證。
3. 辯內外傷
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傷食口無味。涎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於地也。
外傷一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知先少陽也。從內之外者。先有形也。
內外俱傷。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表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內外兩傷也。
凡診。則必捫手心手背。手心熱則內傷手背熱則外傷。次以脈別之。
傷寒言足經,手經皆有餘
不言手經圖,足經皆不足
冬傷於寒者。春必溫病。夏為熱病。長夏為大熱。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得之。水虧無以奉春生之令。故春陽氣長而為溫病也。夏為熱病者。是火先動於火未動之時。水預虧於水巳旺之日。故邪但藏而不為病也。夏令炎蒸。其火既旺與前所動者。客邪與主氣二火相接。所以為熱病也。
長夏為大熱病者。火之方與秋之分。皆手經居之。木之方與春之分。皆足經居之。所傷者皆足經不足。及夏火旺。客氣助於手經。則不足者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藥。皆泄有餘而非足經藥。何以然。泄有餘則不足者補矣。此傷寒本足經。只言足經而不言手經也。大意如此。至於傳手經者。
亦有之當作別論。與夫奇經之病亦在其中矣。
白話文:
[辨識內外傷]
受風後鼻子呼吸氣流變粗,嘴巴閉合無法張開,這是因為肺部與外界相通,受風影響了肺氣。
消化不良會讓你對食物失去興趣,唾液分泌異常,呼吸平穩,這表示脾臟功能與身體內部環境有關,消化系統受影響。
外傷會使全身發熱,首先影響的是太陽穴部位,傷害由外而內,最先受到影響的是無形的氣血運行。
內傷會導致四肢不協調,兩側肋骨區域同時發熱,由此可推斷最先受損的是少陽經絡,傷害由內而外,最先受影響的是有形的身體組織。
內外都受傷時,人迎脈和氣口脈都顯得旺盛,或是按壓下都感到實大。表面看來發熱卻又畏寒,腹部不適且口中有液體。這就是內外雙重受傷的情況。
診斷時,必須觸摸手心和手背,手心熱表示內傷,手背熱表示外傷。再進一步以脈象來區別。
- 說到傷寒,指的是腳部經絡,以及手部經絡都是過剩的。
- 並未提及手部經絡圖,以及腳部經絡都是不足的。
冬天受到寒冷影響的人,在春天時可能會有溫熱病,夏天可能有熱病,夏季末可能有大熱病。這些疾病多發生在房事過度或工作辛勞的人身上,身體水分不足,無法配合春天的生長節奏,因此春天時陽氣增長,引發溫熱病。夏天的熱病,是因為火氣在火氣尚未旺盛時就已經開始活動,身體水分在應該旺盛的時候已經預先流失,因此邪氣只是潛伏,並未立即發病。到了夏天炎熱蒸騰,火氣旺盛,與之前活動的火氣相接,因此產生熱病。
夏季末的大熱病,是因為火氣與秋天的界限,都由手部經絡負責;木氣與春天的界限,都由腳部經絡負責。受傷的通常是腳部經絡不足,到了夏天火氣旺盛,外來氣息加強手部經絡,使得不足的地方更加不足。因此使用的藥物,都是泄有餘的,而非針對腳部經絡。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泄有餘可以補充不足,這就是傷寒本來是腳部經絡的問題,只提到腳部經絡,卻沒有提到手部經絡的原因。大致上是這樣,如果傷害傳到手部經絡,就要另當別論。還有奇經八脈的疾病,也包含在其中。
4. 六經傳足傳手經則愈
陽中之陰水。太陽是也。為三陽之首。能巡經傳。亦越經傳。
陽中之陽土。陽明是也。夫陽明為中州之土。主納而不出。如太陽傳至此。名曰巡經傳也。
陽中之陽木。少陽是也。上傳陽明。下傳太陰。如太陽傳至此。為越經傳也。
陰中之陰土。太陰是也。上傳少陽為順。下傳少陰為逆。此為土下傳也。如太陰傳太陽。為誤下傳也。陰中之陽水少陰是也。上傳太陰為順。下傳厥陰為生。如太陽傳至此乃表傳裡也。
陰中之陰木。厥陰也。上傳少陰為實。再傳太陽為自愈也。
白話文:
在陽氣中的陰性水,指的是太陽經。它是三陽經之首,能夠循著經絡傳遞,也能跳過經絡傳遞。
在陽氣中的陽性土,指的是陽明經。陽明經是中焦的土,主要負責吸收而不排出。如果太陽經的病傳到這裡,我們稱之為循經傳。
在陽氣中的陽性木,指的是少陽經。它向上可以傳到陽明經,向下可以傳到太陰經。如果太陽經的病傳到這裡,就是跳過經絡傳。
在陰氣中的陰性土,指的是太陰經。它向上傳到少陽經是順行,向下傳到少陰經是逆行。這叫做土下行。如果太陰經的病傳到太陽經,就是錯誤的下行。
在陰氣中的陽性水,指的是少陰經。它向上傳到太陰經是順行,向下傳到厥陰經是生機。如果太陽經的病傳到這裡,就是從表層傳到了裡層。
在陰氣中的陰性木,指的是厥陰經。它向上傳到少陰經表示病情加重,再傳回到太陽經表示疾病自愈。
5. 太陽六傳
太陽者乃巨陽也。為諸陽之首。膀胱經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
太陽傳陽明胃土者。名曰巡經傳。為發汗不徹利小便。餘邪不盡透入於裡也。
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為元受病脈浮無汗。當用麻黃而不用之故也。
太陽傳少陰腎水者。名曰表傳裡。為得病急當發汗而反下汗不發所以傳也。
太陽傳太陰脾土者。名曰誤下傳。為元受病脈緩有汗。當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當時腹痛四肢沉重。
太陽傳厥陰肝木者。為三陰不至於首唯厥陰與督脈上行與太陽相接。名曰巡經得度傳。
白話文:
太陽,即為最大的陽氣,是所有陽氣的領導。如果膀胱經出問題導致口渴,這表示病已經深入到根本,我們稱之為「傳本」。
當太陽經的病轉移到陽明胃經,我們稱之為「巡經傳」。這通常發生在發汗不完全,小便不利的情況下,代表殘餘的邪氣已經深入體內。
若太陽經的病轉移到少陽膽經,我們稱之為「越經傳」。這通常發生在初次生病時,脈象浮而無汗,應該使用麻黃治療但未使用的情況下。
當太陽經的病轉移到少陰腎經,我們稱之為「表傳裡」。這通常發生在病情急迫應發汗卻反向施治,汗未能發出,導致疾病傳播。
如果太陽經的病轉移到太陰脾經,我們稱之為「誤下傳」。這通常發生在初次生病時,脈象緩和有汗,應該使用桂枝治療卻錯誤地進行了下法,導致腹部疼痛,四肢沉重。
當太陽經的病轉移到厥陰肝經,我們稱之為「巡經得度傳」。因為三陰經通常不會影響到頭部,只有厥陰經和督脈能上行,與太陽經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