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當汗而下之成協熱利

當各隨三陽本證。表藥發之。發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方可以利藥治之。

白話文:

「應當根據三陽病症的基本症狀來判斷。使用表藥來發汗治療。如果發汗後表證消失,下痢就會自然痊癒。假如下痢症狀仍未好轉,這時才能使用瀉下藥物來進行治療。」

2. 太陽一下有八變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

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不止。

脈沉緊。必欲嘔。脈沉滑者。脅熱利。

脈浮滑者。必下血。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用下法治療後,病人脈象顯得急促,但並未出現結胸的情況,這表示病情有緩解的趨勢。

若脈象浮動,則可能會形成結胸的情況。若脈象緊繃,則可能伴隨咽喉疼痛。

若脈象呈現弦狀,則可能兩側脅部會感到拘束緊迫。若脈象細且數,則可能頭痛持續不減。

若脈象沉且緊,則可能有想嘔吐的症狀。若脈象沉而滑,則可能是脅部發熱或有腹瀉的情況。

若脈象浮而滑,則可能有下血的症狀。

3. 里傳表

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至於大實痛者胃也。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巳傳戊婦告夫也。所以為里傳表即名誤下傳也。

白話文:

如果患有太陽病卻反覆地進行瀉下治療,進而導致腹部脹滿並伴有陣痛,這就屬於太陰病了。這種情況應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若是出現劇烈的腹部疼痛,那問題可能出在胃部,應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來處理。這就像一個消息從巳位傳到戊位,再由婦人告知丈夫一樣,所以我們稱這種情況為「裏傳表」,也就是說,這是因為錯誤的瀉下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的情況。

4. 傷寒雜證誤下變有輕重

或問曰。傷寒雜證一體。若誤下之。甚者變大。答曰。非一體也。傷寒誤下變無定體。雜病誤下變有定體。何以然。傷寒自外而入陽也。陽主動。雜病自內而出陰也。陰主靜。動者犯之。其變無窮。靜者犯之。其變止痞與腹脅痛而已。故變無窮者為重。痞與腹脅痛者為輕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當傷寒和雜病同時存在時,如果錯誤地進行了瀉下治療,病情會變得更嚴重,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這不是因為它們是一個整體。傷寒若錯誤地下瀉,其變化是沒有固定模式的;而雜病若錯誤地下瀉,其變化則是有固定模式的。這是為什麼?因為傷寒是由外而入,屬於陽性,陽性主導活動;而雜病是由內而發,屬於陰性,陰性主導靜態。當活動被幹擾,其變化可能無窮無盡;但當靜態被幹擾,其變化只會導致痞滿和腹部、脅部疼痛。所以,變化無窮的狀況較為嚴重;只有痞滿和腹部、脅部疼痛的狀況則較為輕微。」

5. 五苓散為下藥

五苓散為下藥。乃太陽里之下藥也。太陽高則汗發之。下則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陽本也。當下之。使從膀胱出也。

腎燥膀胱熱。小便不利。此藥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陽病熱而渴。小便雖利。亦宜(五苓散)下之。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五苓散是一種用於下法的藥物,特別是針對太陽經腑的病症。如果太陽的能量處在高點,我們會透過發汗來調理;但如果太陽能量下降,我們就會用引導和排空的方法來處理。口渴的情況通常表示邪氣已經進入太陽經的本部,應該用下法,讓邪氣通過膀胱排出體外。

當腎臟乾燥,膀胱過熱,導致小便不順暢時,這種藥物就能派上用場。然而,如果小便功能正常,就不適合使用這類藥物。不過,對於太陽經的疾病,如果出現熱象且口渴,即使小便功能正常,也還是應該使用五苓散進行下法處理。」

6. 當服不服則生何證

答曰。當服不服。則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陽明燥火。戊胃發黃。故有調胃湯證。此太陽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白話文:

回答說,應該服藥的時候沒有服藥,會導致體力消耗,水分流失,身體虛弱。必然會走向陽明燥火的情況,胃部機能失調,進而導致黃疸的症狀,因此出現了需要服用調胃湯的情形。這是因為在太陽經階段,該下的決心沒有下,根源於未曾服用五苓散。換句話說,如果在適當的時候服用了五苓散,可能就不會出現這些後續的健康問題。

7. 不當服服之則生何證

答曰。不當服而服之。是為犯本小便強利。津液重亡。侵陽之極則侵陰而成血證也。輕則桃仁承氣湯。重則(抵當湯)故(五苓散)調和陰陽者也。乃太陽陽明之間。故為調和之劑。

白話文:

回答說,如果在不應該服用的情況下卻服用了,這會導致小便過於頻繁且量大,身體的津液會大量流失。若這種侵害陽氣的情況達到極點,就會進一步侵害到陰氣,進而形成出血的症狀。病情輕微時,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若病情嚴重,則需用到抵當湯。而五苓散的作用在於調和陰陽,適用於太陽經與陽明經之間的情況,所以它是一種調和劑。

8. 酒毒小便赤澀宜五苓散

若熱在中焦。未入太陽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已行。若與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腎水也。不惟重涸腎水。酒毒之熱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澀則為發黃也。若入血室。則為蓄血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的上腹部有熱氣,但還沒影響到主要的太陽經絡,小便自然通暢且顏色清澈,這表示身體的水分循環已經正常。如果這種情況下還使用五苓散來促進排尿,就會過度消耗腎臟的水分。不僅會過度消耗腎臟的水分,酒類引起的熱毒也不能被清除。因此,當身體的上下部份無法正常溝通,排尿困難且尿色深紅時,就可能引發黃疸。如果熱氣進入血液系統,就可能形成血塊積聚的情況。

然而,"五苓散"適用於因酒毒導致的小便赤澀情況,需根據具體症狀和體質來判斷是否適合使用。

9. 五苓散以瀉濕熱

火土入水

假令太陽證。傷寒自外入。標本有二說。以主言之。膀胱為本。經絡為標。以邪言之。先得者為本。後得者為標。此標先受之即是本也後入於膀胱。本卻為標也。此乃客邪之標本也。治當從客之標本。

小腸火為本。

膀胱水為本。

寒毒之氣從標入本邪與手經相合。而下至膀胱(五苓散)主之。桂枝陽中之陽。茯苓陽中之陰。相引而下。入於本道出邪氣。

手經,自上之下,足經,丙火,壬水,小腸,自下之上,膀胱

火邪之氣。從下之上。以內為本。水中有火。火為客氣當再責其本。兩腎相通。又在下部。責在下焦。下焦如瀆。相火明也。生地黃黃柏主之。邪從本受。下焦火邪遺於小腸。是熱在下焦。填塞不便自內而之外也。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排除濕熱】

假設是太陽病證狀,感冒由外部侵入,對於病原和病徵有兩種解釋方式。若從主導角度來看,膀胱是根本,經絡則是表面;若從病原角度來看,最先感染的是根本,後感染的是表面。然而,這種表面現象最先受到影響時,就成為了根本,而後進入膀胱的反而成了表面。這就是外來病原的根本和表面,治療應遵循外來病原的根本和表面。

小腸的火氣是根本。

膀胱的水份是根本。

寒毒之氣從表面進入根本,病邪與手部的經絡結合,並下達膀胱,這時使用五苓散來治療。桂枝屬陽中之陽,茯苓屬陽中之陰,相互吸引向下,進入根本的通道以排出病邪。

手部的經絡,由上到下,腳部的經絡,丙火,壬水,小腸,由下至上,膀胱

火邪之氣,由下至上,內部是根本,水中藏有火氣。火氣是外來的病原,應再次追究其根本。兩腎互相連接,且位於下部,問題在下焦。下焦如洩,說明相火旺盛。生地黃和黃柏是主要治療藥物。病邪從根本感染,下焦的火邪殘留在小腸,這是下焦的熱症,堵塞不暢,是由內向外的影響。

10. 表之裡藥

桂術,澤瀉,豬苓,茯苓,為陽中之陰

白話文:

「桂術、澤瀉、豬苓、茯苓,這些被視為屬性在陽中的陰性草藥。」換句話說,這四種中藥材在中醫學理論中,它們的藥性雖然偏於陽性,但其作用或特性卻屬於陰性。

11. 里之表藥

生地黃,黃柏,黃連,為陰中之陽

治酒病宜發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辛溫散之。是從其火體也。是知利小便利濕去熱不去。動大便尤為疏遠。大便者。有形質之物。酒者無形水也。從發而汗之最為之近。是濕熱俱去。治以辛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白話文:

【裏之表藥】

生地黃、黃柏、黃連,這些藥材屬於陰中之陽。

對於因飲酒過量導致的疾病,應採取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僅是利小便,身體內的炎熱不會順利下降,因此說當火氣鬱結時應促使其發散。使用辛溫的藥材來散發,這就是順應火的特性。由此可知,利小便只能去除濕氣和熱氣,但不能有效解決問題。而且,使大便通暢對此更是無濟於事。大便,是有形的物質;而酒,是無形的液體。所以,透過發汗的方式治療是最為恰當的。這樣一來,濕熱都能被去除。治療上,我們使用辛溫的藥材來發散火氣,並輔以苦寒的藥材來清除濕氣。

12. 加減涼膈退六經熱

易老法。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熱。以其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行於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

白話文:

這是根據易老的療法,使用涼膈散但去掉大黃和芒硝成分,加入桔梗,這樣組合成為一種像是船隻的藥方,能將藥效導向身體上部,專門治療胸膈部位及六經的熱症。

因為手足少陽之氣會下行到胸膈中,而三焦之氣會與相火一起在身體表面巡行,胸膈和六經都是身體最上方的部分。這藥物的特性是將其導向上方,所以能在無形中,隨著身體的高位部分運行,從而去除胸膈及六經的熱症。

13. 陽明證

陽明證。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不惡風寒。而自汗。或惡熱脈尺寸俱長。(白虎湯)主之。石膏辛寒入肝。知母苦寒入腎。甘草,粳米之甘(居中。挽二藥上下)

白話文:

在陽明證的情況下,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的症狀,患者無法平躺,不會感到畏懼風寒,反而會自行出汗,或者對熱有不適感,且脈搏在寸關尺三部都顯得亢進。這時會用到「白虎湯」來治療。其中,石膏性味辛寒,主要作用於肝臟;知母則是苦寒,主要作用於腎臟。甘草和粳米的甘味,能調和中焦,使石膏和知母的作用能在全身上下發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