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1. 卷上
2. 醫之可法
自伏羲神農黃帝而下。名醫雖多所可學者有幾人哉。至於華氏之剖腹王氏之灸針術非不神也後人安得而效之。非岐伯之聖經。雷公之炮炙伊贄之湯液。箕子之洪範。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叔和之脈訣。士安之甲乙。啟玄子之傳注。錢仲陽之論議。皆其活法。所可學者。豈千方萬論印定後人眼目者。
所能比哉。其間德高行遠奇才異士。與夫居縉紳隱草莽者。然有一法一節之可觀。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豈予好辯哉。欲使學者觀此數聖賢。而知所可慕而已。或有人焉。徒能廣覽泛涉。自以為多學而用之無益者。豈其知本。
白話文:
從伏羲、神農、黃帝以來,歷史上雖有名醫輩出,但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又有幾人呢?像華佗那樣開創腹部手術,王唯一那樣精通灸針術,他們的醫術固然神奇,但後世之人如何能完全效法他們呢?
若非岐伯的《黃帝內經》,雷公的炮製方法,伊尹的湯液理論,箕子的《洪範》醫學思想,扁鵲的《難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王叔和的脈訣,孫思邈的《千金方》,錢乙的醫學論述,這些都是活生生的醫學法則,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些醫學法則,豈是那些死板的千篇一律的醫學論述,可以與之相比的呢?
在這之中,那些醫術高超,行為高尚,或是有著非凡才能,特殊技能的人,以及那些身為官員,隱居山林的醫生,他們的醫術雖然有值得觀賞的地方,但如果不是可以流傳百代的活法,我都無法接受。我並非喜歡辯論,只是希望學醫的人能從這些聖賢的醫術中,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如果有人只是廣泛閱讀,淺嘗輒止,自認為學識淵博,但實際上卻無所助益,這樣的人,豈能理解醫學的真諦。
3. 或問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少陽、俱會於首、然六陽會於首者、亦有陰乎
答曰。有。六腑者六陽也。五臟者五陰也。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是五陰也。又有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是六陰也。耳者腎也。復能聽聲。聲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復能聞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復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
目有五輪。通貫五臟。口為脾脾為坤土。主靜而不動。故無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與督脈。共計十三陰也。腦為諸體之會即海也腎主之。是為十四陰矣。
白話文:
有人問道,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少陽這些經絡都在頭部交匯,那麼在這六條陽經交匯於頭部的情況下,也有陰經嗎?
回答是,有的。六腑對應的是六條陽經,而五臟則對應的是五條陰經。肺臟在鼻孔開竅,心臟在舌頭開竅,脾臟在口中開竅,肝臟在眼睛開竅,腎臟在耳朵開竅,這就是五條陰經。另外,還有厥陰經和督脈在頭頂交匯,這就是第六條陰經。耳朵屬腎,又能聽聲音,聲音屬金,所以耳朵裡也有肺的影響。鼻子屬肺,又能聞氣味,所以鼻子裡也有心的影響。舌頭屬心,又能辨別味道,所以舌頭裡也有脾的影響。
眼睛有五個部分,分別對應五臟。嘴巴是脾臟的開竅處,脾臟屬坤土,主靜不動,所以沒有其他臟器的影響。說到耳朵、鼻子、舌頭各自包含了其他一個臟器的影響,眼睛包含了四個臟器的影響,再加上督脈,總共有十三條陰經。大腦是全身的交匯點,就像大海一樣,由腎臟主管,這是第十四條陰經。
4. 經脈終始
寅手太陰肺。始於中焦,終於大指內廉出其端。
卯手陽明大腸。始於大指次指之端,終於上俠鼻孔。
辰足陽明胃。始於鼻交頞中,終於入大指間出其端。
巳足太陰脾。始於大指之端,終於注心中。
午手少陰心。始於心中,終於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未手太陽小腸。始於小指之端,終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申足太陽膀胱。始於目內眥,終於小指外側出其端。
酉足少陰腎。始於小指之下,終於注胸中。
戌手厥陰心包。始於胸中,終於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亥手少陽三焦。始於小指次指之端,終於至目銳眥。
子足少陰膽。始於目銳眥,終於小指次指循大指內出其端貫爪甲出三毛。
醜足厥陰肝。始於大指聚毛之上,終於注肺中。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是高能接下也。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腹走手。是下能趨上也。
故上下升降而為和。易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曰。山澤通氣。故氣寄於辛,用於寅平旦始,從中焦注循天之紀,左旋至醜而終。晝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八百一十丈。夫倡則婦隨。血隨氣而上行。殊不見潤下之意。經云。氣主煦之升也。血主濡之潤也。書云。水日潤下。如何說得。從氣之血,有不行之體如百川右行東至於海請示。
白話文:
[經脈終始]
在寅時,手太陰肺經開始於中焦,最後到達大拇指內側,從此處露出它的起點。
在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始於大拇指旁邊的手指末端,最後達到鼻孔兩側的位置。
在辰時,足陽明胃經開始於鼻子的交接處,最後進入大拇指間,從此處露出它的起點。
在巳時,足太陰脾經開始於大拇指末端,最後通往心臟。
在午時,手少陰心經開始於心臟,最後沿著小指內側,從此處露出它的起點。
在未時,手太陽小腸經開始於小指末端,最後抵達鼻子,連接到眼睛內角,斜向連接於顴骨。
在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開始於眼睛內角,最後到達小指外側,從此處露出它的起點。
在酉時,足少陰腎經開始於小指下方,最後通往胸腔。
在戌時,手厥陰心包經開始於胸腔,最後沿著小指旁邊的手指,從此處露出它的起點。
在亥時,手少陽三焦經開始於小指旁邊的手指末端,最後到達眼睛尖角。
在子時,足少陰膽經開始於眼睛尖角,最後到達小指旁邊的手指,沿著大拇指內側,穿過指甲,從此處露出它的起點。
在醜時,足厥陰肝經開始於大拇指上方的毛髮聚集處,最後通往肺部。
手的三條陽經,從手部延伸到頭部。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延伸到腳部。這是高處能夠連接到低處的現象。
足的三條陰經,從腳部延伸到腹部。手的三條陰經,從腹部延伸到手部。這是低處能夠趨向上方的現象。
因此,身體的上下部位能夠相互協調,形成和諧。就像《易經》所說的,天道向下延伸,充滿光明;地道低下,卻能向上延伸。《易經》又說,山與澤互相通氣,所以氣息會停留在辛時,從寅時的平旦開始,從中焦開始循環,按照天體運行的規律,順時針旋轉,直到醜時結束。一天一夜內,氣血會循環五十次,總共流動八百一十丈的距離。
氣血的運行,猶如夫婦相隨。血液跟隨著氣流上升,但卻看不見向下滋潤的意涵。經典中說,氣主導溫暖和上升,血主導滋潤和下行。《尚書》中說,水的特性是向下滋潤。然而,當血液跟隨著氣流運行時,卻呈現出一種不向前進的狀態,就像百川向右流動,最終流向東方的大海,請指示這是何種現象。
5. 日用
復臨泰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二六。
青白正分開與闢。赤黑往來通道路。
泰即居艮否居坤。乾作天門巽地戶。
氣終於醜始於寅。血諦辛陰從下去。
丙潛壬內卻從高。順至乙穴還上注。
婦隨夫唱幾曾停。萬派千流無暫住。
血氣包含六子中。晝夜行流五十度。
食時骸理敬修行。玄府身周勻閉拒。
排山倒海毒非常。撩鼻捻髭心不怖。
天長地久太虛持。不虧八一元來數。
休說乘虛謾履空。嬴取康寧三六足。
知之非難行之難。造次顛沛宜常慮。
白話文:
[日常應用]
再臨近太陽旺盛的節點,決斷力強,乾卦象徵著剛健,姤卦象徵著遇合。遁卦暗示退避,否卦表示阻塞,觀卦意味觀察,剝卦象徵剝落,坤卦代表大地,二六則是數字。
青色和白色正對應著分開與開闢,紅色和黑色象徵著往來,這就像身體中的脈絡通道。
泰卦處在艮卦的位置,否卦位於坤卦,乾卦象徵天門,巽卦則是地戶。
氣息在醜時結束,在寅時開始,血液遵循著辛陰的路徑向下流動。
丙藏於壬內,但實際上它們都在高處,順利到達乙穴,然後再次向上流動。
就像妻子跟隨丈夫一樣,這種循環從未停止,萬條河流也沒有暫停過流動。
血液和氣息都包涵在六子之中,晝夜之間流動五十度。
在進食時,骨骼和皮膚需要得到尊重和修養,全身的玄府(汗孔)要均勻地閉合防止外邪入侵。
即使面對排山倒海般的毒害,也不必害怕,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保持天長地久的健康。
不必擔心空洞的言語,只要贏得健康,就足以享受生活。
知道這些並不難,難的是去實踐。即使在緊急或困難的情況下,也要考慮到這些。
明白這些道理並不容易,但更難的是去實踐,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我們都應該時刻警醒。
6. 人肖天地
且天地之形如卯。橫臥於東南西北者,自然之勢也。血氣運行,故始於手太陰,終於足厥陰。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也。」曰:「馮乎?」曰:「大氣舉之也。是地如卯黃在其中矣。」又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易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信乎!天之包地,形如卯焉。
故人首之上,為天之天;足之下,為地之天。人之浮於地之上,如地之浮於太虛之中也。地之西始於寅,終於醜。血之東,根於辛,納於乙,相隨往來不息。獨缺於乾巽,為天地之門戶也。啟玄子云:「戊土屬乾,巳土屬巽。」遁甲曰:「六戊為天門,六巳為地戶。」此之謂也。經云:「天地者,萬物之上下。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氣血者,父母也。父母者,天地也。血氣周流於十二經,總包六子於其中,六氣五行是也。無形者包有形,而天總包地也。天左行而西氣隨之,百川並進而東血隨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宇宙的形狀就像一個雞蛋,它自然地橫躺在東、南、西、北的方向上,這是大自然的趨勢。我們的血氣運行,開始於手太陰肺經,結束於足厥陰肝經。
有人問:「地是不是在最下方呢?」岐伯回答說:「地對於人類來說是在下方,但實際上它位於太空中。」再問:「那它是怎麼懸掛在太空中的呢?」岐伯解釋:「是由大氣託舉著它的。這就像雞蛋黃位於雞蛋中心一樣。」他進一步解釋:「大地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承載各種生命的存在。」《易經》中有句話說:「大地深厚,承載萬物,其恩澤無邊無際。」這話真是千真萬確!
天空包圍著大地,形狀就如同雞蛋一般。因此,人的頭頂對應著天空,腳底則對應著地面。人漂浮在地面上,就像大地漂浮在太空中一樣。西方的地勢從寅時開始,到醜時結束。血液在東方,起始於辛時,收納於乙時,如此循環不已。但在乾巽兩個方位卻有所缺失,這是天地的門戶所在。啟玄子曾經說過:「戊土屬於乾位,巳土屬於巽位。」遁甲學說也提到:「六戊是天門,六巳是地戶。」這正是所指的意思。
經典上說:「天地,是萬物的上下主宰。左右,是陰陽的通道。血氣,就像是父母。而父母,就是天地。血氣在十二條經絡中周流不息,將六種氣候和五行元素統包其中。無形的事物包含著有形的,就如同天包圍著地一樣。天空向左移動,西方的氣流緊隨其後;眾多河流一同向前,東方的血液亦步亦趨。」
7. 問脾寄於坤如何。是損至第三。若從脾為。第二從腎為第四請言脾數
答曰。脾雖寄於坤。實用於巳。從上肺心。從下腎肝。脾中得三數也。如氣寄於辛而用於寅。包絡三焦。寄於醜而用。於申也。此人之所以肖天地而生。易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白話文:
回答說,脾臟雖然在五行中歸屬於坤(代表地),但其功能實際上是在巳時(上午9點到11點)發揮作用。它向上與肺和心相連,向下則與腎和肝相關。這樣算來,脾臟涉及到的功能可以說是第三個。就像氣本在辛時(下午3點到5點)藏匿,卻在寅時(凌晨3點到5點)開始運行,三焦(人體內的一個系統)也是這種情況,它在醜時(凌晨1點到3點)藏匿,在申時(下午3點到5點)運行。這正是人之所以能像天地一樣生生不息的原因。《易經》中有記載:乾代表頭部,坤代表腹部,震代表腳,巽代表大腿,坎代表耳朵,離代表眼睛,艮代表手,兌代表嘴巴。
8. 明經絡之數有幾
答曰。十二大經之別。並任督之別。脾之大絡脈。別名曰大包。是為十五絡。諸經皆言之。予謂胃之大絡。名曰虛思。貫膈絡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晨脈宗氣也。是知絡有十六也。
白話文:
回答說,人體內的十二條主要經脈的分支,再加上任脈和督脈的分支,以及脾臟的大絡脈,這條絡脈另外被稱作大包,這樣加起來總共有十五條絡脈。各經脈都有提及這些絡脈。而我認為,胃部也有一條大絡脈,名字叫做虛思,它穿過橫膈膜,連接到左乳下方,其脈動與清晨時的宗氣相應。由此可知,實際上絡脈應該有十六條。
9. 問三焦有幾
答曰。手少陽者。主三焦之氣也。靈樞經云。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證。入絡膀胱約下焦。是知三焦有二也。
白話文:
回答說,手少陽經,主要掌管的是三焦的氣機運作。根據「靈樞經」記載,足三焦經,是屬於太陽經的分支。它與太陽經一起運行,進入絡脈膀胱,調節下焦的功能。由此可知,人體內的三焦實際上可以分為兩種。
10. 問臟腑有幾
答曰。肝心脾肺腎兼包絡。一名命門。為六臟。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兼三焦。為六腑。計之十二矣。故包則為一府矣。是為十三矣。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又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者。若沃以湯注云膀胱胞內居之。內外二境圖云。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為十三臟腑矣。
白話文:
回答說,人體內的臟器有肝、心、脾、肺、腎以及包絡,還有一個名為命門的,合共被稱為六臟。而腑包括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以及三焦,這部分合共為六腑。加起來共有十二個。然而,如果將包絡視為一個腑,那麼總數就變成了十三個。古籍提到,當胞宮中的熱氣轉移到膀胱時,就會導致尿閉和尿血的情況。又說,當胞宮發生問題,會造成小腹及膀胱疼痛,就好像是被熱水燙到一樣,說明瞭膀胱和胞宮是相連的。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得知,人體的臟腑實際上是十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