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濕土也。君火持權不與之子。暑濕之令不行也。濕令不行。則土虧矣所勝妄行木氣太過。少陽旺也。所生者受病則肺金不足。所不勝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為相火。水入於土。則水火相干。而陰陽交爭。故為寒熱。兼木氣終見三焦。是二少陽相合也。少陽在濕土之分。故為寒熱。肺金不足灑淅寒熱此皆往來未定之氣也。故為痎瘧。久而不愈瘧不發於夏而發於秋者。以濕熱在酉之分。方得其權。故發於大暑以後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夏季如果受到暑熱的傷害,到了秋季就可能會發作痎瘧。季夏時節,正是濕土當令,火氣正盛,但暑濕之氣卻不能正常運行,因為濕氣無法正常運行,導致土氣虛弱。這時,木氣過度旺盛,因為這是少陽之氣正旺的時候。然而,肺金(肺部)因受影響而變得不足,水氣趁虛而入,侵擾土氣。

土象徵大地,大地的氣候在申時(下午3點到5點)時分,此時正是相火(一種火氣)的時間。當水進入土中,就會造成水火相沖,陰陽失調,因而產生寒熱交替的現象。同時,木氣最終會影響到三焦,這就是兩種少陽之氣結合的結果。少陽之氣在濕土之分,因此會引起寒熱交替。肺金不足會導致身體忽冷忽熱,這種往來不定的情況,最終會引發痎瘧。

若夏季受到暑熱的傷害未能及時康復,痎瘧可能不會立即在夏季爆發,而是等到秋季才發作。因為秋季時,濕熱之氣在酉時(下午5點到7點)時分達到最強,因此痎瘧會在大暑後爆發。

2.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秋者,清肅之氣。收斂下行之體也,為濕所傷,是長夏之氣,不與秋令也。秋令不及,所勝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剋金。心火既形於肺,故肺氣逆而為咳。所不勝者侮之,木氣上行與火同,得動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腎水虧也。長夏已亢,三焦之氣盛也,命門(有三)焦之舍也。

故迫腎水上行,與脾土濕熱相合為痰困。痎而動於脾之濕也。是以咳嗽有聲有痰,咳嗽不發於秋,而發於冬者,以其六陰之極,肅殺始得其氣,故肺不咳嗽於秋,而咳嗽於冬也。咳嗽者,氣逆行上也,氣上行而逆,故面目發微腫,極則身體皆腫,變為水氣。

故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又曰:諸氣䐜郁,皆屬肺金,此之謂也。春傷於風,夏傷於暑,冬傷於寒,辭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於濕,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從後至,言歲之主氣,各差其分而為病,一定之法也。若說秋字傷濕字,

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相通,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於文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為得之矣。故曰:春傷於風,說作人為風所傷,非也。若是則止當頭痛惡風自汗,何以言夏為飧泄哉。今言春傷於風,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云:東方來者為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於筋,

內舍於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謂之肝風。用此二句,以較前文,則辭理自通矣。

白話文:

秋天,本應充滿清肅之氣,是個收斂和下降的季節,但若被濕氣所傷,代表著夏季的氣候未能順利過渡到秋季。秋季的氣候未能如常,導致剋制它的力量開始亂行,所以火氣能夠上炎而剋制金氣。心臟的火氣影響到了肺部,使得肺氣逆亂,進而引發咳嗽。木氣上行,與火氣一起活動,這種情況下,肺部的氣息無法平靜。腎水因此受到影響,出現虧損。夏季的氣候已經強烈,三焦的氣力旺盛,這使得腎水被迫上行,與脾臟的濕熱結合,形成痰液,造成困擾。這是因為脾臟的濕氣被激發了。

因此,咳嗽會伴隨著聲音和痰液。雖然咳嗽不一定在秋季發生,但在冬季發作,這是因為冬季是陰氣最盛的時節,肅殺之氣才真正顯現,肺部在秋季未受咳嗽影響,但在冬季卻會出現咳嗽。咳嗽,代表氣息逆向上行,氣息上行且逆亂,所以面部會有些微腫脹,嚴重時,全身都會浮腫,轉變成水氣病。

因此,經典中說:渾濁的氣息在上方,就會產生脹滿感。又說:各種氣息鬱結的情況,都屬於肺金的問題。春季可能因風邪受傷,夏季可能因暑邪受傷,冬季可能因寒邪受傷,這些描述都符合常理,「傷」字指的是季節的特性。唯有「秋傷於濕」,描述的是濕氣影響了秋季。對於這四種情況,都是因為某種力量過度強烈,傷害了它應該剋制的對象。邪氣從後面襲來,說明每年的主導氣候,各自超出其應有的範圍,導致疾病,這是一種固定的規律。如果說「秋」字傷害了「濕」字,文章與前三句的連貫性就消失了,道理和規則也無法吻合。理論和規則相通的情況下,不必拘泥於文字表述。因此,解讀詩歌時,不應讓文字妨礙詞語的理解,也不應讓詞語妨礙意旨的領悟,要從意旨出發去理解作者的原意。經典中說:春季受風邪影響,如果解釋為人被風邪所傷,是不正確的。如果是這樣,那應該只有頭痛、怕風和自汗的症狀,為什麼會說夏季會出現飧泄呢?現在說春季受風邪影響,實際上是季節特性影響了正常的運作,這是很清楚的。經典提到:從東方來的風,稱之為嬰兒風,它傷害人體時,外部影響在筋骨,內部則影響肝臟。又說:春季甲乙時段受到的傷害,稱之為肝風。運用這兩句話,與前面的文字比較,辭理自然就通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