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問兩感邪從何道而入

答曰。經云。兩感者死不治。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發熱。惡寒口乾。煩滿而渴。太陽者腑也。自背俞。而入。人之所共知。少陰者臟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也。鼻氣通於天。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出入。腎為水也。水流濕。故腎受之。經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同氣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以是知內外兩感。臟腑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表裡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兩感者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獲生者也。

予嘗用此。間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解利兩感神方。

白話文:

回答說,古籍記載,兩感症狀的患者,往往病情危急,難以救治。具體來說,當第一天出現太陽與少陰兩經同時受病的情況,表現為頭痛、發燒、怕冷、口乾、胸悶和口渴等症狀。太陽經屬於腑,其病邪一般從背部腧穴進入,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少陰經屬於臟,其病邪則從鼻子呼吸進來,這點卻少有人知曉。因為鼻子的氣息能通達天空,所以無形的寒邪會隨著呼吸進出,而腎臟主水,水性下流,因此腎臟容易受到影響。古籍中也提到,濕邪傷身,往往是下肢先受其害。

再者,相同的氣質會相互吸引,就像天上的邪氣影響到人體的五臟一樣。由此可知,內外兩感導致臟腑同時生病,想要治療表面症狀,卻有內部問題;想解決內部問題,卻又有表面症狀。表裡不能同時得到妥善治療,所以病情危急,難以救治。因此,古籍記載兩感的病症是無法治療的。然而,每個人體質有虛有實,感受邪氣的程度也有淺有深,體虛且感受深的人,必定死亡;體實且感受淺的人,仍有治癒的可能。即便治療,也有無法挽回的情況,但若不治療,絕無存活的機會。

我曾經採用這個理論進行治療,偶爾能挽救一些生命,成功率大約在二三成左右。因此,我創立了這個方子,等待有心救人的好人們使用,這是一個能夠緩解兩感症狀的神奇處方。

2. 大羌活湯

防風,羌活,獨活,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甘草(炙),細辛(去土各三錢),知母(生),川芎,地黃(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渣得清藥一大盞。熱飲之不解再服。三四盞解之亦可。病愈則止。若有餘證。並依仲景隨經法治之。

白話文:

【大羌活湯】

成分包括:防風、羌活、獨活、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炙甘草、去土細辛(以上各三錢)、生知母、川芎、生地黃(以上各一兩)。

以上藥材切碎備用。每次取半兩藥材,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一杯半,濾掉藥渣後得到一杯半的藥湯。趁熱飲用,若症狀未緩解,可再服用一次,甚至可連續服用三到四次直到症狀紓解。病情改善即停止服藥。若仍有其他症狀,應根據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對於不同經絡的治療原則來進一步處理。

3. 清氣為榮

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陰降。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氣為榮。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清氣」是身體中較高層的部分,這屬性為陽,像火一樣。這是離卦中的陰氣下降,也就是每天午後開始出現的陰氣,這正是心臟生成血液的過程。因此,我們說「清氣」就是身體的養榮。

在中醫學上,"清氣"是指一種純淨、輕盈的氣質,它與人體的上部和陽性相關聯,類比於火的熱力和光明。"離中之陰降"表示陰氣在離卦(象徵著太陽和白天)中下降,這象徵著每天午後開始的陰氣上升。而"心之生血"則是指心臟製造血液的功能。所以,"清氣為榮"表示清氣是身體的滋養和榮華來源。

4. 濁氣為衛

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陽升。子後一陽生。即腎陽舉而使之。故曰濁氣為衛。地之濁不升。地之清能升。能陽舉而使之上也。天之清不降。天之濁能降。為六陰驅而使之下也。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之謂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所謂的濁氣,指的是身體中的較低層次,具有陰性特質,如同水一般的存在。在五行理論中,這類似於坎卦中的陽氣上升,象徵著從子時(夜間11點至凌晨1點)開始,腎臟中的陽氣活躍,促使整個機制運作,因此說濁氣扮演著衛氣的角色。大地的濁氣不會上升,但大地的清氣能夠上升,是因為陽氣的提升作用。同樣的,天空的清氣不會下降,但天空的濁氣卻會下降,這是被六陰的力量所驅動,使其向下移動。就像古籍記載:地氣上升化為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雨水是由地氣蒸發而來,雲霧則由天氣凝結而成,正是說明瞭這個道理。」

5. 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腸小腸

天六腑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

白話文:

「這是關於人體六腑(膽、胃、膀胱、大腸、小腸)的功能與特性的描述。六腑的實質結構位於身體上部,但其主要功能作用則是在身體的下部。」

6. 其用在上。兩目兩耳鼻口舌

地五臟血里。其體在下。其用在上。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產生的血液和營養物質作用於身體內部,它們的實際影響卻表現在身體的上部,如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舌頭這些感官器官的功能上。」

7. 格則吐逆、九竅、五臟

陰極自地而升。是行陽道。乃東方之氣。金石之變。上壅是也。極則陽道不行。反閉於上。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氣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陰道。故氣填塞而不入則氣口之脈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

白話文:

當陰氣達到極致時,會從地面升起,這是在走陽性的路線,象徵的是東方的生命氣息,以及金石般的堅韌變化,這就是所謂的上壅現象。但當陰氣極致到無法再走陽性路線時,反而會在上部閉塞,因此導致人們產生嘔吐的反應,這是因為大地的氣息無法向上運行。陰氣逆向而下,反走陰性通道,因此氣息堵塞,不能進入正常的通道,導致氣口的脈搏比人迎脈大出四倍,這就是清氣反走濁道的現象。所以我們稱之為「格」。換句話說,就是身體內部的氣息運轉出現了問題,導致正常的生理機能受到幹擾。

8. 關則不便、下竅、六腑

陽極自天而降。是行陰道。乃西方之氣。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極則陰道不行。反閉於下。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氣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陽道。故血脈凝滯而不通。則人迎之脈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

白話文:

當太陽的能量達到極致時,它會從天而降,這就進入了陰性能量的運行過程,這象徵著身體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最終導致排泄的發生。然而,如果這種陰性能量的運行達到極致,反而在下部被封閉,就會出現無法小便的情況,這象徵著天之氣,也就是陽性能量無法順利下行。相反,它會逆向而行,再次通過陽性能量的通道,導致血液和經脈凝滯,無法順暢流通。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人迎脈的脈搏會比氣口脈搏大四倍,這就是渾濁的陰性能量反常地在應該由清新陽性能量運行的通道中流動的現象。所以,我們稱這種狀態為「關」。

9. 三陽氣血多少

寅為少陽。何以復為太陽?一陽初出地之外,即數陽也。故謂之少陽。二陽過卯,故謂之陽明;三陽至巳,故謂之太陽之氣,升至極之分,便是太陽也。三陽俱為太陽之氣,居其底卻為少陽也。以此推之,三陽所呼之名異,非有二體也,以其從多少而言之耳。

陽氣之極,舉陰於九天之上,故水自天而降,故太陽即為寒水也。所以血多而氣少。陰明居太陽少陽之中,二陽合明,故曰陽明,陰陽等也。所以氣血俱多。少陽者,初出之氣,少,而不能鼓舞。陰氣陽伏地中尚多,故為龍火、為震、為雷、為足,俱屬地之下也。所以氣多血少。少陽極舉陰於九天之上。

肺為衛天之極表也。所以上氣,故肺受之。至高者肺也,故為手太陰,陰於此為秋氣而復降。重陽補下焦元氣,重陰補上焦元氣。辛為天之味,能補地之分,自上而降於下也。苦為地之味,能補天之分,自下而升於上也。此二者,皆從其源也。六陽俱極,舉陰於九天之上,故陰自天而降。

是陰降於九天之上,而姤卦之陰復何以從下生?蓋陰之首雖從天而降,其陰之尾巳至地矣。故陰從地而生。所以一陰從五陽之下也。凡所生者,從下皆從乎地也。故地為萬物之母。又云非母不生。從地而生者為春氣,從天而降者為秋氣。九天之上為夏,九天之下為冬。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寅時被視為少陽的開始,為什麼又成為太陽呢?這是因為一天中的第一道陽光剛露出地平線,這時我們稱之為少陽。當陽光越過卯時,我們稱之為陽明;當陽光到達巳時,這就是太陽氣息上升至極點的時刻,也就是太陽。三陽同為太陽氣息,但位於最底層的還是被稱為少陽。由此可見,三陽的名稱不同,並不是它們的實質不同,只是根據陽氣的多少來命名。

當陽氣達到極致,能將陰氣提升至九天之上,因此雨水會從天而降,所以太陽就象徵著寒冷的水。因此,這個階段的血液多而氣少。陽明處在太陽和少陽之間,兩種陽氣結合,因此被稱為陽明,此時陰陽平衡。因此,這個階段的氣血都很多。少陽是初升的氣息,力量小,無法充分展現。地下尚存的陰氣較多,因此被比作龍火、震動、雷霆、腳步,都屬於地下的範疇。因此,這個階段的氣多血少。

肺部負責保護身體最外層,因此,肺部受到最多的氣。肺部是最高的部位,所以被歸類為手太陰,象徵秋季的氣候,氣息在此下降。重陽可以補充下焦的元氣,重陰可以補充上焦的元氣。辛味的食物可以補充地的能量,從上而下流動。苦味的食物可以補充天的能量,從下往上流動。這兩種味道,都是順應自然法則的。當六陽達到極致,可以將陰氣提升至九天之上,因此陰氣會從天而降。

陰氣雖然從九天之上下降,但姤卦中的陰氣為什麼會從下方升起呢?這是因為,雖然陰氣的前端從天而降,但它的末端已經到達地面。所以,陰氣從地面升起。因此,一絲陰氣會從五個陽氣的下方升起。所有新生的事物,都從下方,也就是地面開始。因此,地面被稱為萬物之母。又說,沒有母親,就沒有生命。從地面升起的,象徵春季的氣息;從天空降下的,象徵秋季的氣息。九天之上是夏季,九天之下是冬季。

10. 氣血之體

以上下言之有若立輪外焉。天道左旋。而西中焉。地道右旋。而東似不相侔。大抵血隨氣行。夫唱婦隨是也。血雖從氣。其體靜而不動。故氣血如磨之形。上轉而之西。下安而不動。雖云不動。自有東行之意。以其上動而下靜。不得不爾也。天地之道如故。熯守所言。從乎天也。

自艮而之巽。晉令所言從乎地也。自乾而之坤。是以乾坤之用備矣。言天道者。從外而之內也。言地道者。從內而之外也。從外之內者。傷寒也。從內之外者雜(病也)

白話文:

如果我們從上下角度來看,這就像一個直立的輪子。自然界的運行規則是往左旋轉,而其影響力主要在西方。土地的運行規則是往右旋轉,而其影響力主要在東方,這兩者看似不一致。但基本上,血液跟隨著氣流運行,就像丈夫帶領妻子一樣。雖然血液受氣流影響,但其本質是靜止不動的。因此,氣和血的運作就像石磨的形態,上方的氣流往西移動,下方的血液則保持靜止。雖然說靜止,但實際上存在往東移動的趨勢。這是因為上方的氣流動而下方的血液靜止,這種狀態使它不得不如此運行。自然界的運行規則始終如此。

他堅持所言,順應天道,由艮卦轉向巽卦,這是遵從地規則,由乾卦轉向坤卦。這樣一來,乾坤的運用就完整了。談論天道,就是從外部影響到內部。談論地道,就是從內部影響到外部。從外部影響到內部,指的是感冒等疾病。而從內部影響到外部,則指的是其他各種雜病。

11. 辯表裡中三證

假令少陽證。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弦。此三證但有一者。是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閉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一者。是為里也。如無上下表里證。余者皆虛熱也。是在其中矣。

白話文:

假如出現的是少陽病徵,比如頭痛、發冷與發燒交錯出現、脈象浮而弦,只要有這三個症狀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判定是表證。如果口裡感覺不到味道、腹部不舒服、大小便有的時候排不出來不通暢,或者有的時候拉肚子而不正常,只要出現這些症狀中的任何一種,就可以判斷是裏證。如果沒有上述的上、下、表、裏的症狀,其他的都可以認為是虛熱的問題,這就屬於半表半里的狀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