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卷上 (3)
卷上 (3)
1. 傷寒之源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涸竭而得之,無水則春水無以發生,故為溫病。至長夏之時,時強木長,因絕水之源,無以滋化,故為大熱病也。傷寒之源如此,《四氣調神論》曰:「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廣成子云:「無勞汝形,無搖汝精。」
《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注云:「冬不按蹺,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不病溫。」又經云:「不妄作勞。」又云:「不知持滿。」又云:「水冰地折,無擾乎陽。」又云:「無泄皮膚,使氣丞奪。」啟玄子云:「腎水旺於冬,故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旺而水廢,故病於春也。」
逆冬則傷腎,故少氣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為溫病,夏為熱,長夏為大熱病,其變隨乎時而已。邪之所感淺者,其病輕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白話文:
在冬天如果受到寒冷侵襲,到了春天就可能發生病溫。這主要是因為性生活過度或是勞累導致身體毛孔開放,無法有效保存體內陰氣,使得腎臟功能受損,水分枯竭所造成的。當體內沒有足夠的水分,到了春天就無法順利生成新的生命力,因此容易引發溫病。等到夏季來臨,正是植物生長旺盛的季節,但由於水源已被截斷,無法滋養生命,所以會出現嚴重的熱性疾病。傷寒的來源大致如此,《四氣調神論》中說:「如果冬天的生活方式違背了自然規律,就會導致腎臟無法正常儲存能量,腎氣單獨下沉。」廣成子曾經教導:「不要讓你的身體過度勞累,也不要讓你的精神過度激動。」
《金匱真言》提到:「精氣是身體的根本。」所以,如果能夠在冬季儲存足夠的精氣,就不會在春天患上溫病。註釋解釋:「冬天不進行劇烈運動,精氣得以潛藏,陽氣不會過度上升,因此春天不會得溫病。」此外,經典中還提到:「不要過度勞累。」又說:「不懂得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再說:「當天寒地凍之際,不要幹擾到陽氣。」更進一步說:「不要過度消耗皮膚的保護力,以免氣血被奪走。」啟玄子表示:「腎臟的活力在冬天達到高峯,因此如果冬天進行夏天才適合的活動,就會傷害到腎氣。春天時,肝臟的活力旺盛,而腎臟的功能相對衰退,所以疾病容易在春天爆發。」
冬天若違反自然法則,傷害腎臟,到了春天就可能出現氣息短促的情況,無法順利遵循春季的生長規律。因此,春天容易引發溫病,夏天可能轉為熱病,長夏時節則可能成為大熱病,病情的變化隨著季節的轉換而有所不同。如果病邪影響較淺,病情就較輕,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反之,如果病邪影響較深,病情就較重,治療起來也較困難;若是病邪影響極深,病情可能致命且無法救治。
2.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傷於寒者。冬行秋令也。當寒而溫,火勝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土有餘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為溫病。使民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惟房室勞傷,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為溫病。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權。
大寒之令,復行於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室勞傷,辛苦之人,陽氣泄於外,腎水虧於內。當春之月,時強木長,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為溫病耳。故君子周密於冬,少陰得藏於內,腠理以閉拒之,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溫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時陽氣俱伏於九泉之下。
人之陽氣俱藏於一腎之中。人能不擾乎腎,則六陽安靜於內。內既得以安,外無自而入矣。此傷寒之源,非天之傷人,乃人自傷也。傷於寒者,皆為病熱。為傷寒,氣乃熱病之總稱。故曰傷寒。知寒受熱邪明矣。六陰用事於冬,陽氣在內周密閉藏可矣。反勞動之,而泄於外,時熱已傷於水矣。
至春之時。木當發生,陽已外泄,孰為鼓舞?腎水內竭,孰為滋養?此兩者同為生化之源。源既已絕,水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獨有熱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矣。
白話文:
[冬天受寒,春天必發溫病]
在冬天受到寒冷侵襲的情況,其實是冬天執行了秋天的氣候規律。本該寒冷的季節卻出現溫暖,導致體內的火氣旺盛,同時損耗了體內的水份。當水份已經不足,身體的平衡就會被打破,使得原本被剋制的五行屬性失去控制,這時土氣就顯得過剩。而由水生長的元素因水份不足而受影響,那些不能剋制的五行屬性開始肆意妄為,這是因為火氣過剩的緣故。當火和土的屬性相輔相成,濕熱相互助長,就會引發溫病。這會導致人們皮膚毛孔開放,腎臟功能下降,只有那些過度勞累或生活艱苦的人會患病。這些人都是溫病的受害者。之所以不在冬天發病,而在春天發病,是因為寒水在春季的卯時最盛,這時它的力量最大。
在嚴寒的冬季,春天的氣候規律又重現。皮膚毛孔開放,腎臟功能下降。那些過度勞累或生活艱苦的人,體內的陽氣向外流失,腎臟的水份也在內部消耗。在春天,萬物生長,但由於缺乏滋養生命的根本,所以會引發溫病。因此,有智慧的人在冬天會做好防護,讓腎臟在體內得到充分的休息,皮膚毛孔緊閉,拒絕外來的侵害,即使遇到強烈的風寒或毒素,也不會受到傷害。哪還有溫病的存在呢?
人與天地同在,冬天時,所有的陽氣都隱藏在地下的深處。
同樣的,人的陽氣也都藏在雙腎中。如果人能夠避免擾亂腎臟,那麼體內的六種陽氣就能保持平靜。體內既然平靜,外面的邪氣就無法進入。這就是傷寒的根源,並不是天要傷害人,而是人自己傷害自己。受到寒冷侵襲的人,都會發燒。所謂的傷寒,其實是所有熱病的統稱。因此,我們稱之為傷寒。這說明瞭寒冷會導致熱邪的產生。在冬天,陰氣佔主導地位,陽氣在體內應該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儲存。然而,人卻過度勞累,導致體內的陽氣外泄,這時身體已經受到熱氣的傷害。
到了春天,木氣應該生長,但陽氣已經外泄,誰來推動它生長?腎臟的水份已經耗盡,誰來滋養它?這兩個因素都是生命的源泉。當源泉已經枯竭,生命如何能夠生長?身體剩下的,只有熱氣。隨著春天木氣的生長,溫病就隨之而來。
3.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風者,無形之清氣也。當春之時,發為溫令,反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嚴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大過矣。水既太過,金肅愈□,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故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
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喎而為飧泄也。故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以其濕令當權,故飧泄之候發之於夏也。若當春之時,木不發生,溫令未顯,止行冬令,是謂傷衛,以其陽氣不出地之外也。當以麻黃湯發之。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出津液為汗也。
若春木已生,溫令已顯,陽氣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復折之,當以輕發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所以病發於夏者,以其木絕於夏,而土旺於長夏。濕本有夏行之體,故飧泄於夏也。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
故飧泄不病於木之時,而發於濕之分也。經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春季如果受到風邪的侵害,到了夏季就可能會出現飧泄(消化不良、腹瀉)的症狀。因為春季在五行中屬木,對應著人體的肝臟,同時在自然中對應的是風。風是一種無形的清氣,春天應該溫暖,但若是反常的寒冷,就像是春天執行了冬天的寒冷命令。由此可知,這是因為水(冬季)的力量過強所致。水的力量過強,就會影響到金(秋季)的肅殺之氣,使得其所剋制的木(春季)受到抑制,無法正常運作。
木(春季)受到壓抑,使得其生長的火(夏季)也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它被剋制的力量過強。因此,經典上說:「從後面來的邪氣會使人虛弱。」當木(春季)的氣息虛弱,火(夏季)的力量也就不夠,這就是它所生長的季節受到了影響。
所以,被剋制的元素會反過來欺侮剋制它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土(長夏)會在木(春季)的時刻偏斜,導致飧泄的產生。因此,經典上說:「清氣在下方,就會產生飧泄。」這是因為濕氣盛行,所以飧泄的症狀在夏季出現。如果在春季,木(春季)沒有生長,溫暖的氣息沒有顯現,只執行冬天的命令,這叫做傷害了衛氣,因為陽氣還沒有從地底上升。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麻黃湯來發汗。麻黃味道苦澀,是一種性質較薄的藥物,屬於陰中的陽,能從水中補充木的氣息,幫助身體發汗。
如果在春季,木(春季)已經生長,溫暖的氣息已經顯現,陽氣已經從地面上升,但是寒氣再次降臨並抑制了木(春季),這時候就只需要輕微的發汗即可。因為已經得到了少陽之氣,不需要使用麻黃。
之所以春季受到風邪的侵害,到了夏季才會出現飧泄,是因為木(春季)的氣息在夏季已經衰竭,而土(長夏)的氣息在夏季最旺盛。濕氣本來就有在夏季盛行的特性,所以飧泄的症狀在夏季出現。春季不會出現飧泄,是因為雖然風邪有傷害,但木(春季)的氣息仍然強盛。
所以,飧泄不會在木(春季)的時刻發生,而是在濕氣盛行的季節出現。經典上說:「應該到來的沒有到來,叫做不足。被剋制的力量過強,剋制它的力量就會受到抑制,而它所生長的力量就會受到影響。」這就是上述現象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