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傷寒之源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蓋因房室勞傷與辛苦之人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腎水涸竭而得之無水則春水無以發生故為溫病。至長夏之時。時強木長因絕水之源。無以滋化。故為大熱病也。傷寒之源如此四氣調神論曰。運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廣成子云無勞汝形。無搖汝精。

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注云。冬不按蹺。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不病溫。又經云。不妄作勞。又云不知持滿又云水冰地折。無擾乎陽。又云。無泄皮膚。使氣丞奪。啟玄子云。腎水旺於冬。故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旺而水廢。故病於春也。

逆冬則傷腎。故少氣以奉春生之令也。是以春為溫病。夏為熱。長夏為大熱病。其變隨乎時而已。邪之所感淺者。其病輕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

2.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傷於寒者。冬行秋令也。當寒而溫火勝而水虧矣水既已虧則所勝妄行。土有餘也。所生受病。水不足也。所不勝者侮之。火太過也。火土合德。濕熱相助。故為溫病。使民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惟房室勞傷。辛苦之人得之。若此者皆為溫病。所以不病於冬。而病於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權。

大寒之令復行於春。腠理開泄。少陰不藏。房室勞傷。辛苦之人。陽氣泄於外。腎水虧於內。當春之月。時強木長無以滋生化之源。故為溫病耳。故君子周密於冬。少陰得藏於內腠理以閉拒之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矣。何溫病之有哉。人肖天地而生也。冬時陽氣俱伏於九泉之下。

人之陽氣俱藏於一腎之中。人能不擾乎腎。則六陽安靜於內。內既得以安。外無自而入矣。此傷寒之源。非天之傷人。乃人自傷也。傷於寒者皆為病熱。為傷寒氣乃熱病之總稱。故曰傷寒。知寒受熱邪明矣。六陰用事於冬。陽氣在內周密閉藏可矣。反勞動之。而泄於外。時熱已傷於水矣。

至春之時。木當發生陽已外泄。孰為鼓舞。腎水內竭。孰為滋養。此兩者同為生化之源。源既已絕。水何賴以生乎。身之所存者。獨有熱也時強木長。故為溫病矣。

3.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風者無形之清氣也。當春之時發為溫令。反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嚴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大過矣。水既太過。金肅愈□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故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

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喎而為飧泄也。故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以其濕令當權。故飧泄之候發之於夏也。若當春之時。木不發生。溫令未顯。止行冬令。是謂傷衛。以其陽氣不出地之外也。當以麻黃發之。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也。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

發出津液為汗也。若春木已生。溫令已顯。陽氣出於地之上。寒再至而復折之當以輕發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所以病發於夏者。以其木絕於夏。而土旺於長夏。濕本有夏行之體。故飧泄於夏也。不病於春者。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

故飧泄不病於木之時。而發於濕之分也。經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謂也。

4.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暑者。季夏也季夏者。濕土也。君火持權不與之子。暑濕之令不行也。濕令不行。則土虧矣所勝妄行木氣太過。少陽旺也。所生者受病則肺金不足。所不勝者侮之。故水得以乘之土分。

土者坤也。坤土申之分。申為相火。水入於土。則水火相干。而陰陽交爭。故為寒熱。兼木氣終見三焦。是二少陽相合也。少陽在濕土之分。故為寒熱。肺金不足灑淅寒熱此皆往來未定之氣也。故為痎瘧。久而不愈瘧不發於夏而發於秋者。以濕熱在酉之分。方得其權。故發於大暑以後也。

5.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秋者清肅之氣。收斂下行之體也為濕所傷。是長夏之氣。不與秋令也。秋令不及。所勝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剋金。心火既形於肺。故肺氣逆而為咳。所不勝者侮之。木氣上行與火同。得動而不息也。所生者受病。故腎水虧也。長夏已亢。三焦之氣盛也。命門(有三)焦之舍也。

故迫腎水上行。與脾土濕熱相合為痰困。痎而動於脾之濕也。是以咳嗽有聲有痰咳嗽不發於秋。而發於冬者。以其六陰之極。肅殺始得其氣。故肺不咳嗽於秋。而咳嗽於冬也。咳嗽者。氣逆行上也氣上行而逆。故面目發微腫。極則身體皆腫。變為水氣。

故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又曰。諸氣䐜郁。皆屬肺金此之謂也。春傷於風夏傷於暑冬傷於寒辭理皆順時字傷令字也。獨秋傷於濕。作令字傷時字。讀者不疑也。此四者皆無所亢。而害其所乘之子也。邪從後至。言歲之主氣。各差其分而為病。一定之法也。若說秋字傷濕字。

其文與上三句相通。其理與法不相通大抵理與法通。不必拘於文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為得之矣故曰。春傷於風說作人為風所傷非也。若是則止當頭痛惡風自汗何以言夏為飧泄哉。今言春傷於風。即是時傷令也明矣。經云。東方來者為嬰兒風其傷人也外在於筋。

內舍於肝。又曰。春甲乙所傷。謂之肝風。用此二句。以較前文。則辭理自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