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桔梗枳殼湯

活人書。言治痞當知是痞。宜先用(桔梗枳殼湯)非用此以治心下痞也。審知錯下必成痞證。是氣將陷而過於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於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胸中之氣反病矣。先之一字。預早之意也。先用(枳殼湯)若不應。後以仲景痞藥治之則可。若執(枳殼湯)以治痞。其害亦深矣。先之一字。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活人書》

治療痞病必須先明白痞證的徵狀。宜先使用桔梗枳殼湯,並非用它來治療心下痞,而是用來判斷痞證是否因錯下而起。

如果確診是錯下所致的痞證,那麼氣將下陥,滯於胸中,所以先用此湯以防止形成痞證。如果痞證已經形成,再用此湯,那就錯過時機了。不僅不能消除痞證,胸中之氣反而會更加惡化。

「先」字這裡的意思是預先的意思。先用枳殼湯,如果無效,再用仲景的痞藥方治療即可。如果一味使用枳殼湯治療痞證,其危害也極大。這個「先」字不可不知。

2. 尋衣撮空何臟所主

尋衣撮空許學士說作肝熱風淫末疾。故手為之尋衣撮空此論雖然莫若斷之為肺熱。似為愈矣。其人必譫語妄言。經曰肺入火為譫言兼上焦有疾肺必主之手經者上焦也。二者皆當其理果何如哉。天地互為體用。此肺之體肝之用肝主諸血。血者陰物也。此靜體何以自動。蓋肺主諸氣為氣所鼓舞。

白話文:

那位學士說尋衣撮空是因為肝熱、風邪侵襲身體而引發的輕微疾病。所以手才會去尋索衣服並抓向空中。這個論點雖然有道理,但我認為不如斷定為肺熱。這樣似乎更正確。這個人必定會胡言亂語、說些不著邊際的話。經典記載:肺受到火邪侵襲就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加上上焦有疾病,肺必定是主因。手經屬於上焦。這兩個論點都符合道理,具體如何呢?天地之間互相為體互相為用。肺是體,肝是用。肝主宰全身血液。血液是陰性物質。這種靜態的體質為什麼會自動活動呢?這是因為肺主宰全身氣血,被氣血鼓動而活動。

故靜得動。一者說肝之用。一者說肺之體。此天地互為體用。二者俱為當矣。是知肝臟血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諸陽用事。氣為肝所使。肺主氣自申至寅。行陰二十五度。諸陰用事血為肺所用。

白話文:

因此,靜中有動。一種說法是肝臟的功能。另一種說法是肺臟的功能。這就像天地互相作用一樣。這兩種說法都正確。要知道,肝臟的血液從凌晨 3 點到下午 3 點運行。陽氣行進 25 度。所有陽氣都由肝臟驅動。肺臟主導氣息,從下午 3 點到凌晨 3 點運行。陰氣行進 25 度。所有陰氣都由肺臟使用。

3. 三法五治論

若五治不分邪僻內作。工不能禁。夫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

初治之道法當猛峻者。謂所用藥勢。疾利猛峻也。緣病得之新暴感之輕得之重。皆當以疾利猛峻之藥。急去之。

白話文:

如果五臟的功能失調,那麼邪氣就會在體內產生,治療的方法也就會受到限制。治療疾病的原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末期。

在治療的初期,應該使用強烈的藥物來快速去除病邪。這是因為疾病如果是新近發生的,病情突然且嚴重,就需要使用效果迅速且強烈的藥物來緊急處理。

中治之道。法當寬猛相濟。為病得之。非新非久。當以緩疾得中之養正去邪。相兼濟而治之。養正去邪者。假令如見邪氣多正氣少。宜以去邪藥多。正氣藥少。凡加減藥法。如此之類。更以臨時對證消息。增減用藥。仍依時令行之無忌也。更加針灸。其效甚速。末治之道。法當寬緩。

白話文:

中期的治療方法,應採取平和與強烈的措施相結合。當病情處於不新不舊的階段時,應採用緩中帶疾的調養正氣驅除邪氣的方法,兼而治之。調養正氣驅除邪氣的方法,假設見到邪氣多、正氣少的情況,應以驅除邪氣的藥物為主,調養正氣的藥物為輔。所有加減藥物的法則,以此類推,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用藥,仍依時令而行,無須顧忌。再加上針灸治療,其效果會非常迅速。末期的治療方法,應採用平和寬緩的措施。

寬者謂藥性平善。廣服無毒。惟能養血氣安中。蓋為病證已久。邪氣潛伏至深。而正氣微治。故以善藥廣服。養正多而邪氣自去。更加以針灸。其效必速。夫療病之道。有五治法焉。和取從折屬也。

白話文:

寬和的藥性稱為平善,可以長期服用而無毒副作用。它能滋養血氣,安穩中焦。這是因為疾病已經拖延很久,邪氣潛伏很深,而正氣虛弱。因此,使用性質平和的藥物長期服用,養足正氣,邪氣自然就會消除。再輔以針灸治療,效果一定會很快。治療疾病的方法有五種治法:和解、調和、攻取、折伏、截斷。

4.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屬。衰於戌金之屬。衰於辰。是也

一治曰和。假令小熱之病。當以涼藥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冶曰取為熱勢稍大當以寒藥取之。取之不已。次用從。三治曰從。為勢既甚。當以溫藥從之。為藥氣溫也。味隨所為。或以寒因熱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溫用。或以發汗之。不已又再折。四治曰折。為病勢極甚。

白話文:

一、和 假如是輕微發熱的疾病,應當用涼藥來調理。調理無效,再使用瀉藥。

二、取 當熱勢稍微嚴重時,應當用寒藥來祛除熱氣。祛除無效,再使用溫和的藥物。

三、從 當熱勢非常嚴重時,應當用溫熱的藥物來緩和熱氣。由於藥物氣味溫熱,因此口味應根據病情的需要來調整。

  • 有時在發熱時使用寒藥,讓口味滲透到身體。
  • 有時在發熱時使用溫藥,讓口味發揮作用。
  • 有時使用藥物發汗,如果無效,則繼續重複上述步驟。

四、折 當病情極其嚴重時,使用上述方法都無效,就稱為「折」。

當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當以下奪之。下奪之不已又用屬。五治曰屬。為求其屬以衰之。緣熱深陷在骨髓間。無法可出。針藥所不能及。故求其屬以衰之。緣屬之法。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經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熱之法同前所云。火衰於戌。金衰於辰之類是也。如或又不已。

白話文:

如果逆制的方法不管用,就要用下奪的方法。下奪的方法依然不管用,就用屬法。五治法中稱之為屬法。就是找到相屬相剋的元素來衰竭它。因為熱毒深陷在骨髓中,無法排出體外。針灸和藥物都無法觸及。所以要尋找相屬相剋的元素來衰竭它。屬法的原理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內經》中說:「陷下的病邪要用衰竭的方法。」衰竭熱毒的方法和前面所說的火衰於戌、金衰於辰等方法類似。如果這些方法還是不管用,

當廣其法而治之。譬如孫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則塞淵泉。在水陸則把渡口。在平川廣野。當青野千里。塞淵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奪病發時。前青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宜廣服大藥以養正夫病有中外。治有緩急。在內者以內治法和之。

白話文:

面對疾病時,應廣泛運用方法進行治療。這就像孫子兵法所說的,在山谷地帶就封堵水源,在水陸交界處就切斷渡口,在廣闊平原上就放縱軍隊自由進攻。

封堵水源的方法,就是針刺經絡上的穴位。切斷渡口的方法,就是治療疾病發作的部位。放縱軍隊自由進攻的方法,就是針對體質虛弱者,廣泛服用補藥來滋補正氣。

疾病有內外之分,治療也有緩急之別。內部疾病應當用內治法來調和,而外部疾病則需要及時處理。

氣微不和。以調氣法調之。

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

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

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故經曰。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

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治。其次平治。盛者奪之。汗者下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氣息微弱且不調和,就用調氣的方法來調整。

如果病症主要源於外在因素,就用外治法來治療。

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用平氣的方法來使其平緩。

如果病情十分嚴重,就需要奪取病氣,使其衰弱。經典著作中提到,調氣的方法必須區分陰陽,確定病症的內外,各自遵循其歸屬。

內部的病症用內治法,外部的病症用外治法。輕微的病症用調治法,中等程度的病症用平治法,嚴重的病症用奪氣法。體內有汗者用瀉下法。

5. 面部形色之圖

察色分位,坤胃(遺散至腎死),兌肺,乾大腸(遺散至肝死),額,離心,坎腎頤,精明五色,巽膽(遺散至脾死),震肝,艮小腸(遺散至肺死)

白話文:

觀察臉色判斷身體部位:

  • 黃色:胃氣衰弱(導致死亡)
  • 白色:肺氣衰弱
  • 紅色:大腸氣衰弱(導致死亡)
  • 青色:心氣衰弱
  • 黑色:腎氣衰弱
  • 五色鮮明:身體健康
  • 綠色:膽氣衰弱(導致死亡)
  • 藍色:肝氣衰弱
  • 灰色:小腸氣衰弱(導致死亡)

6. 天元圖

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系其數。

間象,在表,五化疊元,以應望聞

肝,青(大敦水井)臊(白泉水合)酸(中封金經)呼(大沖土俞)泣(行間水滎)

心,赤(少府火榮)焦(少衝木井)苦(少海水合)言(靈道金經)汗(神門土俞)

脾,黃(太白土俞)香(大都火榮)甘(隱白水井)歌(陰陵泉水合)涎(商丘金經)

肺,白(經渠金經)腥(大淵土俞)辛(魚際火榮)哭(少商水井)涕(天澤水合)

腎,黑(陰谷水合)腐(復溜金經)咸(太谿土俞)呻(然谷火榮)液(湧泉水井)

白話文:

七十四難說,從其首部開始計算。

間象,在表面,五化疊元,與望聞相應。

肝,青色(大敦水井)、臊味(白泉水合)、酸味(中封金經)、呼氣(大沖土俞)、流淚(行間水滎)。

心,紅色(少府火榮)、焦味(少衝木井)、苦味(少海水合)、說話(靈道金經)、出汗(神門土俞)。

脾,黃色(太白土俞)、香味(大都火榮)、甜味(隱白水井)、唱歌(陰陵泉水合)、流口水(商丘金經)。

肺,白色(經渠金經)、腥味(大淵土俞)、辛辣味(魚際火榮)、哭泣(少商水井)、流鼻涕(天澤水合)。

腎,黑色(陰谷水合)、腐臭味(復溜金經)、鹹味(太谿土俞)、呻吟(然谷火榮)、分泌液體(湧泉水井)。

7. 地元圖

六十八難曰。元證脈合。復生五象。

白話文:

《難經》第六十八難提到,原本的病症加上脈象,會再衍生出五種不同的症狀表現。 比如說:

井(心下滿)膽(元證),身熱,體重(節痛)喘嗽(寒熱)逆氣(泄)榮(身熱)心下滿(小腸)元證,體重,寒熱,逆氣

白話文:

  • 心窩脹滿、膽臟有熱證,身體發熱,關節疼痛、氣喘咳嗽(伴有寒熱)、氣逆(腹瀉)、身體發熱、心窩脹滿(小腸有熱)、膽臟熱證,關節疼痛、寒熱、氣逆

俞(體重節痛)心下滿(胃)身熱,元證,寒熱,逆氣

經(喘咳寒熱)心下滿(大腸)身熱,體重,元證,逆氣

合(逆氣而泄)心下滿(膀胱)身熱,體重,寒熱,元證

白話文:

  • 如果是體重關節疼痛、心下部脹滿、身體發熱,這可能是原本的病症加上寒熱交錯和氣逆。
  • 如果是喘息咳嗽寒熱交替、心下部脹滿、身體發熱,體重增加,這可能是屬於大腸的病症加上氣逆。
  • 如果是氣逆並且腹瀉、心下部脹滿、身體發熱,體重增加,寒熱交錯,這可能是膀胱的問題加上原本的病症。

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元證)得弦脈。(脈合)又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身熱。(當利膽榮)又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喘咳寒熱。(當刺膽合)余經例仿此。假令肝經淋溲便難轉筋。春刺井。夏刺榮。秋刺經。冬刺合。

白話文:

如果患有膽病,會有容易發怒和麪部發青的症狀。脈象會顯現為弦脈。如果患者還有心下脹滿,應針刺膽井穴。

如果患者面部發青發怒,脈象弦緊,又有體熱,應通利膽榮穴。

如果患者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應針刺膽俞穴。

如果患者面部發青發怒,脈象弦緊,又有喘咳和寒熱,應針刺膽合穴。

其他經絡的治療方法以此類推。比如肝經導致小便困難和轉筋,可以在春天針刺井穴,夏天針刺榮穴,秋天針刺經穴,冬天針刺合穴。

8. 人元例

六十五難說合,七十三難說榮,在經木火土金水,再分七象以應切脈,獨包七法,有陰陽,配合,父子,兄妹,接經,平經說象,拔源

白話文:

疾病的變化難以捉摸,在六十歲以後難以調和,在七十三歲以後難以痊癒。根據五行(木火土金水)的變化,再細分七種象徵,以對應切脈診斷。獨自掌握七種方法,包括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父子、兄妹、接續經絡、平順經絡的象徵,以及追溯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