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嘔吐噦胃所主各有經乎

答曰。胃者總司也。內有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別以其氣血多少。而與聲物有無之不同。即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即吐嘔。

食已則吐食久則吐之別。

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

噦屬少陽。無物有聲。乃氣病也。以此推之。則大便亦各有經耳。但察其有物無聲有物有聲無物有聲。則知何經也。至於脾病。後出餘氣。以五臭分之。則知何藏入中州而病也。

白話文:

回答說,胃是總管消化的主要器官。在內部,它有太陽、陽明和少陽三條不同的經絡,這些區別基於氣血的豐沛程度,以及聲音和物質存在或不存在的差異。具體來說,嘔吐若只發作於太陽經,通常會有物質排出但沒有聲音,這是由於血液問題引發的。如果一吃東西就馬上吐出,或者吃下去的食物過一段時間才吐出來,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經的問題。

而「嘔」這個現象屬於陽明經,特徵是有物質排出且伴有聲音,這是氣血雙方面都有問題的表現。張仲景曾提到,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如果嘔吐頻繁,也不宜使用瀉下療法。

「噦」這個症狀則屬於少陽經,只有聲音而無物質排出,這是由於氣的問題造成的。由此推論,大便的情況也可能與特定的經絡相關。只要觀察是否有物質排出、是否有聲音,就能辨識出是哪條經絡的問題。

至於脾臟疾病,可以通過後續排氣的情況來判斷,並且通過五種不同的氣味來分辨是哪個臟器影響到中焦(胃部)而導致的疾病。

2. 陽證發癍

有下之早而發者有失下而發者有胃熱胃爛而發者。然得之雖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陽心火入於手太陰肺也。故紅點如癍。生於皮毛之間耳。(白虎湯)(瀉心湯)(調胃承氣湯)從所當而用之。及當以肺脈別也。

白話文:

在「陽證發癍」的情況下,有的是因為過早使用下法導致,有的是因為錯失了使用下法的時機導致,還有的是因為胃熱或胃部潰爛所導致。雖然病因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因為戊助手少陽心火進入到手太陰肺部所致。因此,會出現像紅斑一樣的紅點,出現在皮膚上。對於這種情況,可以根據實際病情選擇使用「白虎湯」、「瀉心湯」或「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具體使用哪種藥方,要根據肺部脈象來判斷。

補充說明:原文中的「戊助手少陽心火」可能是指中醫理論中的一種病理狀態,「手太陰肺」則是中醫經絡學說中的一個部位。

3. 傷寒之經有幾

答曰有九。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為六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是為三也。非九而何。陽明者。太陽少陽俱入於胃。故曰正陽陽明也。前三經者。陽明自病。不入於裡者。謂之在經。不為正陽陽明矣。

白話文:

回答說總共有九種。包含了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這些就是所謂的六經。另外還有太陽與陽明合病、少陽與陽明合病、正陽陽明(即純粹的陽明經病),這三種合併的情況。這樣加起來不是剛好九種嗎?

所謂的陽明經,是指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病狀都進入到胃部的情況,因此我們稱之為正陽陽明。

前面所提到的三種經脈(太陽、陽明、少陽)的疾病,如果只是陽明經自己發病,並沒有深入到內臟的情況下,我們就稱之為在經,這種情況就不算是正陽陽明瞭。

4. 三陽從中治

太陽陽明。(大承氣湯)。少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湯)。以汗證言之。以少陽居其中。謂太陽證為表。當汗。陽明證為里。當下。少陽居其中故不從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湯從少陽也。以下證言之。陽明居其中。謂太陽經血多氣少陽明。經氣血俱多。少陽經氣多血少。

若從太陽下則犯少陽。從少陽下則犯太陽。故止從陽明也。此三陽合病。謂之正陽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也。緣陽明經居太陽少陽之中。此經氣血俱多故取居其中。是以不從太陽少陽而從陽明也。陽明自病(調胃承氣湯)主之三陽並病(白虎湯)主之。是從乎中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裡的「三陽從中治」的概念,即太陽、陽明、少陽三個病位的治療原則。

太陽與陽明合併的病症,應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而少陽與陽明合併的病症,則適用小承氣湯。如果是太陽、少陽、陽明三者都涉及的病症,則會用調胃承氣湯。

就發汗療法來說,太陽病症在表層,應該用發汗法;陽明病症在內裏,應該用下法。而少陽病症夾在中間,既不宜發汗也不宜下,應以和解法,例如使用小柴胡湯,來針對少陽病症。

再從下法來看,陽明病症夾在太陽病症與少陽病症之間。太陽經絡的特點是血多氣少,陽明經絡的特點是血氣俱足,而少陽經絡的特點是氣多血少。

如果從太陽病症進行下法,會影響到少陽;如果從少陽病症進行下法,又會影響到太陽。因此,我們只會從陽明病症進行下法。這種太陽、少陽、陽明三者合併的病症,稱為正陽陽明。治療時不會照著最表面或最內層的病徵來處理,而是要針對夾在中間的陽明病症。

因為陽明經絡位於太陽和少陽經絡的中間,且其血氣俱足,所以選擇針對夾在中間的陽明病症。也就是說,不會照著太陽或少陽病症來治療,而是選擇針對陽明病症。

陽明病症單獨存在時,調胃承氣湯是最適合的藥方;若是三陽病症同時存在,則會使用白虎湯。這就是「從中治」的概念。

5. 經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何如

答曰。夫胃為受納之司,大腸為傳道之府,燥屎豈有在胃中哉?故經言:「谷消,水去,形亡也。」以是知在大腸,而不在胃中明矣。

胃實者,非有物也,地道塞而不通也,故使胃實,是以腹如仰瓦。注曰:「難經云:胃上口為賁門,胃下口為幽門。幽門接小腸上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也。大小二腸相會為闌門。水滲泄入於膀胱,渣滓入於大腸,結於廣腸。廣腸者,地道也。地道不通,土壅塞也,則火逆上行至胃,

名曰胃實。」所以言陽明當下者,言上下陽明經不退也。言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者,非在胃中也,通言陽明也,言胃是連及大腸也。以其胃為足經,故從下而言之也。從下而言,是在大腸也。若胃中實有燥屎,則小腸乃傳導之府,非受盛之府也。啟玄子云:「小腸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

是知燥屎在大腸之下,即非胃中有也。

白話文:

回答說,胃是負責接收和容納食物的器官,大腸則是負責傳遞消化後物質的部位,怎麼可能有硬便存在胃裡呢?因此古書所說的「食物消化,水分排出,形體消失」,由此可知,硬便應該位於大腸,而不是在胃中,這點非常清楚。

所謂的胃實,並不是指胃中有實物,而是比喻地脈被堵塞,無法順利運行,因此導致胃部過於充實,腹部膨脹得像反轉的陶瓦一樣。註釋解釋:「難經提到,胃的上口稱為賁門,下口為幽門。幽門連接小腸的上端,而小腸的下端則連接大腸的上端。大小腸交會處為闌門。水分會透過闌門滲漏進入膀胱,而固體廢物則進入大腸,在廣腸(大腸的另一種稱呼)中凝結。廣腸,就是我們常說的地脈。一旦地脈堵塞,就像土堆阻塞一般,使得熱氣逆向上行到達胃部,這就是胃實的定義。」之所以說陽明經需進行下法,是因為上下陽明經的病狀未見好轉。所謂胃中有五、六塊硬便,實際上並非在胃中,而是泛指陽明經的問題,胃與大腸相連,因此胃實問題牽涉到了大腸。由於胃屬於足陽明經,所以從下部來說,指的是大腸。從下部來說,硬便就在大腸。如果胃中真的有硬便,那麼小腸作為傳遞消化物的部位,而非食物暫存處,其功能是將消化後的物質傳遞到大腸。

根據啟玄子的說法:「小腸負責接受食物,胃負責接收和儲存食物,食物殘渣在胃中進一步分解後,再傳送到大腸。」

由此可得知,硬便應該位於大腸下方,而非胃中。

6. 如何是入陰者可下

答曰。陽入於陰者可下。非入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也。乃入三陽也。三陽者。非太陽少陽陽明之三陽也。乃胃與大小二腸之三陽也。三陽皆為府以其受盛水穀。傳導有形。故曰入於陰也。仲景云。已入府者可下。此之謂也。

白話文:

回答說,當指的是陽氣進入陰分的情況可以進行瀉下治療,這裡所說的陰並不是指的太陰、少陰、厥陰這三陰經,而是指的三陽腑,即胃和大腸、小腸。這三陽腑之所以被稱為腑,是因為它們負責接收和運輸食物,處理實質性的物質,因此才說是進入了陰分。醫聖張仲景曾說,病已經進入腑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瀉下治療,就是指的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