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前後虛實圖

假令脾肺虛。則補其母。謂肺病而補其脾也。則腎自平矣。假令脾肺實。則瀉其子。謂脾病而瀉其肺也。則心自平矣。難經云。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白話文:

如果脾肺虛弱: 則補養它們的母臟(肺病而補脾)。 這樣腎臟就會自然平復。

如果脾肺實熱: 則瀉其子臟(脾病而瀉肺)。 這樣心臟就會自然平復。

《難經》說: 從前面來的邪氣為實邪。 從後面來的邪氣為虛邪。 從被它剋制的臟腑來的邪氣為賊邪。 從剋制它的臟腑來的邪氣為微邪。 自身發生的疾病為正邪。

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假令心病得脾脈。土在火之分也。剋火之水退而不敢至。火獨旺於南方。是從前來者為實邪也。

假令心病得肝脈。木在火之分也。土退而不敢至土退而不至則剋火之水。隨木而至是從後來者為虛邪也。

白話文:

假如心病是中風引起的,就是虛邪;是暑气引起的,就是正邪;是饮食劳累引起的,就是实邪;是伤寒引起的,就是微邪;是湿气引起的,就是贼邪。

假如心病是脾脉引起的,因为土属火的分支,克制火的的水退却不敢靠近,火独旺于南方,所以这是从先前来的实邪。

假如心病是肝脉引起的,因为木属火的分支,土退却不敢靠近,土退而不至,则克制火的的水,就随着木而至,所以这是从后来来的虚邪。

假令脾肺虛。脾母能令肺子虛也。用理中湯。非補脾也。脾中補肺也。故曰虛則補其母。以其脾為生肺之本也。則用人參白朮之類。大經曰滋苗者必固其根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脾臟和肺臟虛弱,脾臟是肺臟的母親,可以讓肺臟也虛弱。此時使用理中湯,不是直接補脾臟,而是通過補脾臟來滋養肺臟。因此,古語說「虛則補其母」,因為脾臟是肺臟的根本。所以使用人參、白術等補氣健脾的中藥。中醫經典《內經》說:「滋養幼苗必須穩固其根基。」這句話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假令脾肺實。肺子能令脾母實也用瀉黃散。非瀉脾也。脾中瀉肺也。故曰實則瀉其子。以其脾為生肺之上源。則用梔子石膏之類。大經曰。伐下者必枯其上此之謂也。

天和六脈六甲。旺脈四時。平脈合而用之則天地人三才之道備矣。

白話文:

如果脾臟和肺部實熱,肺部又能導致脾臟實熱,這時可以用瀉黃散治療。這不是瀉脾臟,而是通過瀉肺臟來間接瀉脾臟。因此,如果實熱,應瀉其子(肺臟)。因為脾臟是肺臟生長的源頭。所以要使用梔子、石膏等藥物。醫書《大經》說:伐木時,如果只砍樹枝(下部),樹幹(上部)必然會枯萎。這句話說明瞭這個道理。

2. 諸經皆言大則病進者何也

答曰。散而浮大者心也。心主無為。相火用事。是為相應。以五服言之。王畿中也。以王畿言之。九重中也君主無為。當靜以養血。若浮大而出於外。非其所宜也。以王道言之書云。外作禽荒。未或不忘。經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矣。此散而浮大者。君主兼臣下之權而不知反。故曰大則病進。

南政甲巳所臨之歲。司天在泉。但見君火在上者。上不應。在下者。下不應。

白話文:

回答說:脈相散浮而宏大,代表的是心臟。心臟主導無為而治。心火過旺,便會相應於脈相。從五服制度來說,代表王都的中部。從王都來說,代表九重宮闕的中心。君主應當無為而治,靜養心血。如果脈相浮大而外露,就不是它的本分了。從王道來看,《尚書》中說:「對外用兵,雖遠徵失據,但不忘憂國憂民。」醫經中說:「君主不清明,十二臟器就要危亡了。」這種脈相散浮宏大的,是君主兼併了臣下的職權又不自省的緣故,所以說「脈大,病情就加重了」。

北政但見君火在上。則下不應。在下則上不應。在左則右不應。在右則左不應。當沉而浮。當浮而沉也。南政以前為左。以後為右。君也

白話文:

北方政令只看到君火在上。這樣一來,下方就不會呼應。在下方的話,上方就不會呼應。在左邊的話,右邊就不會呼應。在右邊的話,左邊就不會呼應。應該沉下去的卻浮起來,應該浮起來的卻沉下去。

南方政令以前稱作左,以後稱作右。這也是君主的意思。

北政以前為右。以後為左。臣也

啟玄子云天地陰陽視之可見。何必思諸冥昧演法推求。智極心勞。而無所得耶。

白話文:

北政之前爲右,之後爲左,臣也。

啓玄子說,天地陰陽是可以看到的,何必去思考那些晦澀不明的道理來推求。智慧極盡心勞力竭,卻一無所獲。

3. 難經仲景合而為一

仲景先太陽。坎陽明後少陽。自無形傳有形。從外而之內者也。仲景之所言。天令而暴至者也難經先少陽。次陽明。後太陽。自有形傳無形從內而之外者也。故難經之言。言雜病而久疾者也。

白話文:

仲景(《傷寒論》)首先提出太陽病,然後是陽明病,最後是少陽病。這是從無形傳遞到有形,由外向內侵襲的疾病。

難經(《難經》)首先提出少陽病,然後是陽明病,最後是太陽病。這是從有形傳遞到無形,由內向外發作的疾病。

因此,《傷寒論》所說的主要是突然發作的疾病;《難經》所說的主要是長期的慢性疾病。

4. 仲景叔和合而為一

張仲景

王叔和

白話文:

張仲景王叔和。

仲景言弦澀為陰。叔和言弦澀為陽。何意。大抵弦澀東西也。以南北分之。故有陰陽之別。澀本燥火弦本水少。雖有南北之分。總而言之。則不離諸數為熱。諸遲為寒。仲景叔和言本兩途。非相違背。合而論之皆是也。仲景所言。言傷寒自外而入者。叔和所言。言五臟自內而出者。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搏弦而澀是陰証。王叔和說脈搏弦而澀是陽証。這是什麼意思?一般來說,脈搏弦而澀是不同的証候。根據南北的不同,所以有陰陽之分。澀脈本來是由於燥熱,弦脈本來是由於水液不足。雖然有南北之分,但總的來說,脈來弦澀都屬於「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的範疇。張仲景和王叔和的說法表面上不同,但並不矛盾,合起來看都是正確的。張仲景所指的脈搏弦而澀,是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傷寒証。王叔和所指的脈搏弦而澀,是指五臟虛損所致的疾病証。

傷寒從氣而入。故仲景以弦脈為陰。自艮而之內從外入。先太陽也。位在東北。

雜病從血而出。故叔和以弦脈為陽。自巽而之外。從內出。先少陽也。位在東南。

北弦,胸中痛,寒在胃,停水滿丹田,南目赤,叫呼煩躁,大腸。胃。三焦

右,寸肺,關脾,尺命門,左,寸心,關肝,尺腎,寒

白話文:

傷寒是由於寒氣入侵身體而引起的。因此,張仲景認為弦脈屬於陰。寒氣從艮位(東北方)進入身體,從體外向內入侵,首先影響太陽經,位置在東北方。

雜病是由於血氣鬱結而引起的。因此,華佗認為弦脈屬於陽。血氣鬱結從巽位(東南方向)離開身體,從體內向外發散,首先影響少陽經,位置在東南方向。

當弦脈在身體左側時,表示胸中疼痛,寒氣停留在胃部,導致腹脹積水,並且左眼發紅。當弦脈在身體右側時,表示咽喉腫痛,心煩躁動,影響到胃、大腸、三焦經。

此外,左側寸關尺分別對應心、肝、腎,右側寸關尺分別對應肺、脾、命門。當出現寒氣時,會影響到這些臟腑。

引飲脈八九至,小腸,膽弦,膀胱,南弦(理中湯),子能令母實,北固衛之陽(桂枝人參甘草湯)

白話文:

當胃氣引氣脈到達八到九的程度時,就會影響到小腸、膽腑、膀胱。

「理中湯」可以補養母親(脾胃),而「桂枝人參甘草湯」可以守護父親(肺)的陽氣。

凡在右者。皆受左克。

里,自右之左,主從客變,右,(大腸庚肺辛),澀(胃戊脾巳),緩,命門相火,洪

左,(心丁小腸丙),洪(肝乙膽甲),弦(腎,癸,膀胱,壬)沉

表,自左之右,客從主變

凡在左者。皆克諸右

浮克浮,沉克沉

白話文:

凡是右邊的部位,都受到左邊的克制。

里,從右邊往左邊,主客易位,右邊屬大腸、肺,澀屬胃、脾,緩屬命門相火,脈象洪大。

左邊屬心、小腸,洪屬肝、膽,弦屬腎、膀胱,沉屬腎、膀胱,脈象沉細。

表,從左邊往右邊,客從主變。

凡是左邊的部位,都克制右邊的部位。

浮脈克浮脈,沉脈克沉脈。

5. 表裡所當汗下

手太陰復主表證卻當汗

右(行陰二十五度),肺(大腸),脾胃,命門,心包三焦(入里主下)

左(行陽二十五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七表主汗)

足厥陰復主血證卻當下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主管表證應當發汗

右側(運行陰二十五度),肺(大腸)、脾胃、命門、心包三焦(深入裏部主管下利)

左側(運行陽二十五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七表主管發汗)

足厥陰肝經主管血證應當通下

6. 仲景浮汗而沉下

右手沉實,調胃,承氣

左手沉實,桃仁,抵當

白話文:

右手脈沉實,調理腸胃,使用承氣湯

左手脈沉實,使用桃仁,抵當湯

7. 難經沉汗而浮下

右手浮實,枳實,牽牛

左手浮實,桃仁,四順

右手,雜病是為之表,傷寒是為之裡

左手,雜病是為之裡,傷寒是為之表

白話文:

右手脈浮實,使用枳實,牽牛子

左手脈浮實,使用桃仁,四順湯

右手脈,雜病視爲表,傷寒視爲裏

左手脈,雜病視爲裏,傷寒視爲表

8. 傷寒入里見標脈則生

假令胃病下之。脈浮而汗出是也。

白話文:

如果胃病使用了下法,出現脈浮而且出汗的情況。

9. 雜病出表見標脈則死

假令脾病補之。脈弦而面青是也

白話文:

如果脾病用了補法,出現脈弦並且面色青的情況

10. 察色脈以定吉凶

脈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則順。天生地則逆。

假令得弦脈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則順也兒扶母兮瘥速也。

假令得弦脈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則逆也母抑子兮退遲也。

色者。陰中之陽氣也,本乎天

脈者。陽中之陰氣也,本乎地

白話文:

脈象代表地,面色代表天。地氣生長,滋養天氣,為順應自然之理,疾病恢復較快;天氣生長,抑制地氣,則違背自然之理,病症消退較慢。

若病人脈象弦緊,面色發紅,說明地氣生長,滋養天氣,順應自然之理,因此病情會很快好轉。

若病人脈象弦緊,面色發黑,說明天氣生長,抑制地氣,違背自然之理,因此病情會比較難以好轉。

面色是陰氣中的陽氣,源於天;脈象是陽氣中的陰氣,源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