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卷下 (6)
卷下 (6)
1. 治當順時
夏天氣上行。秋天氣下行。治者當順天道謂如先寒後熱。太陽陽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氣上行宜用之若天氣下行。則不宜瀉肺。宜瀉相火命門則可矣。亦有內傷冷物而作者。當先調中。後定瘧形。治隨應見乃得康寧。亦有久而不瘥者。當求虛實。以脈為期虛補實瀉。可使卻疾。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應順應季節變化。夏季氣候趨於上升,秋季氣候趨於下降。治療應順應自然法則,例如,先處理寒症再處理熱症。對於太陽和陽明病,可以使用白虎加桂的療法,因為這種治療適合在天氣上升時使用。然而,如果天氣趨於下降,就不宜進行肺部的瀉法,應該瀉相火和命門才對。也有因內傷或食用過冷的食物導致疾病的,應先調整體內環境,再控制瘧疾的發作形態。治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才能達到健康安寧。有些疾病長時間未能痊癒,應探尋其虛實,以脈象為依據,虛症補養,實症瀉下,這樣就可以去除疾病。這就是所說的意思。」
2. 素問六經瘧候湯液之圖
3. 問素問難經銅人經絡所病各異者如用針當從何法
答曰。素問者。從天之六氣言也難經者。從地之血脈言也。銅人者。從經言人也從天而言先氣而後血從地而言。亦先氣而後血從天而言在天地之間從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氣病。故血從而病也。從天而言。先是動後所生從地而言。亦先是動而所生之病後也。
白話文:
回答說,「素問」是從天空的六種氣候現象來講解的。「難經」則是從地上的血液循環系統來說明。「銅人」則是從人體經絡的角度出發。
若從天空的角度來說,會先講氣候再談血液;而從地面角度來看,同樣也是先講氣候再講血液。若從天空的角度出發,是在天地之間進行討論;而從地面疾病的角度來講,則是地底的氣候出現問題,因此導致血液也跟著生病。
從天空的角度來說,最先發生的是動作(或活動),然後才產生疾病。而從地面角度來講,也是先有動作(或活動)的異常,然後才產生相應的疾病。
4. 問寒病服熱藥
5. 疾有自誤
或始不早治。日數久淹。或困乃求醫。法不及用。病勢已盈。豈為天命。
白話文:
有時候疾病會因為自己最初的忽略,沒有及早治療,拖延日子久了。有的人在病情嚴重時才尋求醫生的幫助,但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當疾病已經發展到極點,這難道能怪罪是天命嗎?
有些疾病是因為一開始沒注意到,沒有及早看醫生治療,導致病情拖了很久。有些人等到病得很重纔去看醫生,但很多治療方法都來不及使用了。當病情已經非常嚴重,我們怎麼能把責任推給天命呢?
6. 病有變怪
(仲景平脈法第二)
及診得脈形證相應。因與服湯。食頃變大吐下腹痛。是為變怪。或有舊時服藥。今乃作發。是亦謂之災怪耳。
白話文:
(這是出自張仲景的《平脈法》第二章)
當醫生診斷後,發現脈象和病症相符,於是開了藥方讓病人服用。但病人在吃藥約莫一頓飯的時間後,卻出現劇烈的嘔吐、腹瀉以及腹痛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病情突變或異常反應。有的時候,病人過去曾經服用過的藥物,現在使用卻產生了不良反應,這種情況同樣被稱為是一種災難性的異常現象。
7. 喘論(此論當以經言邪氣盛則實斷之。)
華佗云。盛而為喘。減而為枯。故活人亦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得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肺氣有餘者。亦非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
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華佗說過,病情加重時會出現喘息,病情減輕時則會顯現憔悴。因此,古人也有言,出現喘息是因為體內氣力過剩。然而,我們在閱讀這些古文時,必須要理解其核心意義。這裡所說的病情加重導致喘息,並不是指肺部功能過強。同樣地,說喘息是因為肺部氣力過剩,也不是真的氣力過剩。這裡的"氣力過剩"應該被理解為氣力衰弱,而"過剩"則應被理解為"不足"。如果肺部功能真的過強且氣力過剩,那麼它應該能清肅下行,不會出現喘息。喘息是因為肺部受到火氣侵擾,造成氣力衰弱和不足。
所以,這裡所說的"過剩",並不是指肺部功能過強,而是指肺部的火氣過旺。同樣地,"氣力過剩",並不是指肺部氣力過剩,而是指肺部的火氣過旺。因此,使用苦寒藥物來清肺,並不是為了清肺,而是為了清除肺部的火氣,補充肺部氣力。這一點,使用者必須明確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