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抑本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大下。故舉之而使高。若本下何舉之有。

白話文:

【抑制根本】

假如某物位置過高,我們就將它壓低。這並不是說所有處於高位的都必須被壓制,而是因為原本它的位置應該在下方,但現在卻昇得太高,所以我們需要壓低它,讓它回到原本的位置。如果原本就是在低位,又何需去壓低呢?

假如某物位置過低,我們就將它抬高。這並不是說所有處於低位的都必須被提升,而是因為原本它的位置應該在高位,但現在卻降得太低,所以我們需要抬高它,讓它回到原本的位置。如果原本就是在高位,又何需去抬高呢?

2. 虛實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從後來,從後來者為虛邪。雖在水為虛邪,則木本虛矣。《經》曰:「母能令子虛。」

假令火在水之分,是從前來,從前來者為實邪。雖在火為實邪,則木本實矣。《經》曰:「子能令母實。」

假令兩手脈中弦無表證,乃東方實也,是西方肺氣大不足也,緣母虛所致也。當大補其脾,微補其肺,大泄其火,微泄其水。《雜證諸論》云:「先調其氣,次論諸疾況。」此乃本經不足之證也。《難經》云:「東方實,是西方虛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補其虛。」此之謂也。如是之證,當以溫藥補脾,以氣藥燥劑為用。如正氣已勝,當以泄火泄風之藥,清高涼上,勿令入胃中,此為全治。益黃、白朮、半夏、茯苓、甘草。酒病得之,加澤瀉。手足陽明二燥,用益黃者,燥濕而補其氣也。實泄黃也,泄火木泄青之類:羌活、防風、生地黃、黃連等分,黃芩倍之。凡用藥補,即用各方之生數。

(理中丸)、(建中湯)是也。瀉即用各方之成數。(七宣丸)、(七聖丸)是也。

白話文:

假如水分過多的情況出現在木的區域,這表示問題是由後方傳來,由後方傳來的影響被視為虛邪。即使水分在這裡被視為虛邪,但這也表明了木本質上已經虛弱了。古書上說:「母親能夠使孩子虛弱。」

如果火氣過盛的現象出現在水的區域,這表示問題是由前方傳來,由前方傳來的影響被視為實邪。即使火氣在這裡被視為實邪,但這也顯示了木本質上已經過盛。古書上說:「孩子能使母親實滿。」

假如雙手脈象呈現弦狀,且沒有表面的症狀,這表示東方(肝)的狀況過於強烈,這同時也表示西邊(肺)的氣息極度不足,這種情況是由母親的虛弱所導致。應該大量補充脾氣,稍微補充肺氣,大量消除火氣,稍微消除水氣。《雜證諸論》提到:「首先調整氣息,再討論其他疾病。」這就是經典中對於氣血不足的描述。《難經》提到:「東方過盛,表示西方虛弱。」還說:「想要排除邪氣,首先要補充虛弱的地方。」就是在說這種情況。面對這種狀況,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補充脾氣,使用具有燥性及調氣作用的藥物。如果正氣已經恢復,就該使用消炎、清熱的藥物,避免讓這些藥物進入胃部,這樣纔是全面治療的方法。常用的藥材有黃耆、白朮、半夏、茯苓、甘草。如果是因為喝酒過量導致的問題,可以加入澤瀉。對於手腳的陽明二燥,使用黃耆的原因是,它既能去濕又能補氣。實泄黃指的是黃連、黃芩這類的藥材,用來清熱解毒,比例上黃芩是黃連的兩倍。在使用藥物補充時,要依照各種藥材的生長特性來使用。

例如「理中丸」、「建中湯」就是這樣的例子。如果要清瀉,則按照藥方中各成分的比例。「七宣丸」、「七聖丸」就是這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