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陰陽例

陰陽者子午也。謂滎合水火之稱名曰陰陽也十二經皆有之或感得父氣或感得母氣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也。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難云。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春夏刺井榮。秋冬刺經合。是各致一陰一陽之義。亦謂井經近乎子午。然當微瀉其井。大瀉其榮。微補其經。

大補其合。或補瀉反作。是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故微大補瀉。以應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脈得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感得父氣為陽中之陽。當於本經中瀉火補水。卻得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感得母氣為陰中之陽。當於本經中瀉水補火。

白話文:

【陰陽例】

陰陽,指的是子午。這是用來描述十二經絡中水火屬性的名詞,十二經絡中都有陰陽之分。疾病可能是受到父親的氣質影響,或是母親的氣質影響而產生。子午,指的是乾坤。乾坤涵蓋了六子,六子附屬於乾坤。因此在古書上說,春夏兩季各引發一種陰性病狀,秋冬兩季各引發一種陽性病狀。春夏兩季應針刺井穴和榮穴,秋冬兩季應針刺經穴和合穴,這就是各引發一種陰性和陽性病狀的道理。也可理解為井穴和經穴靠近子午。然而,對井穴應輕微地泄放,對榮穴應大量地泄放,對經穴應輕微地補充,對合穴應大量地補充。或者,補和泄的操作相反,對於寒冷的情況應保留針刺,對於熱烈的情況應快速拔針。所以,微大補瀉的方式,應對春季食用涼性食物,夏季食用寒性食物,秋季食用溫性食物,冬季食用熱性食物。例如,如果膽囊有問題,喜歡清潔,面色青,易怒,脈搏浮動且強大,沉下則微弱,這是受到父親氣質影響,屬於陽中之陽。應在本經絡中泄放火氣,補充水氣。然而,如果脈搏浮動時微弱,沉下時強大,這是受到母親氣質影響,屬於陰中之陽。應在本經絡中泄放水氣,補充火氣。

2. 配合例

七十七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也。假令見肝病欲實其脾者。先於足太陰經中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後於足厥陰肝經內。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

白話文:

在第七十七難中提到,高明的醫生會在疾病發生前進行治療。如果看到肝有病,就知道肝病可能會影響到脾,所以會先增強脾的機能,避免讓脾受到肝病的影響。舉個例子來說,如果發現肝有病而想要增強脾的功能,會先在足太陰經絡中的'土'穴位下一根補針,再在同一經絡中的'火'穴位下一根補針。然後,在足厥陰肝經內,對應的'木'穴位和'火'穴位各下一針泄針。

這裏的'土'、'火'、'木'指的是五行理論中的元素,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對應,用以說明治療的方法。'補針'和'泄針'是針灸術語,分別用以增加或減少身體某一部位的能量。

3. 子母例

假令見肝病滿悶淋溲便難轉筋。又見心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當於足厥陰肝經內。木火二字各一針。

白話文:

假如看到病人有肝臟疾病,感到胸腹脹滿、壓抑,小便不暢,排尿困難,以及肌肉抽搐的症狀。同時,也觀察到有心臟疾病的表現,如心情煩躁,胸口疼痛,手掌感覺發熱,並且有打嗝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應在足厥陰肝經的部位,分別對「木」和「火」這兩個穴位各施以一針的治療方式。

4. 兄妹例

(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針象)

假令見足厥陰肝之經太過又兼見膽之證太過。是為兄妹。當瀉肝經內木火二字各一針。又瀉膽經內木火二字各一針。此五法乃人元法也。

白話文:

(對於上述子母兄妹關係的情況,我們稱之為四針法)

假如診斷出腳部厥陰肝經脈活動過於旺盛,同時膽經的症狀也過於明顯,這情況我們就稱之為兄妹例。治療上應在肝經脈相關的穴道上下兩針,一針對應木,一針對應火;同樣地,在膽經脈相關的穴道也下兩針,分別對應木和火。這種五針法,即是我們所說的人元法。

5. 接經

(手足經同)

內經曰。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十二經無過絕。假令十二經中是何經略不通行。當刺不通行凝滯經。俱令接過節。如刺之無問其數。以平為期。如諸經俱虛。補十二經。如諸經俱實。瀉十二經。補當隨而濟之。瀉當迎而奪之。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對於那些身體瘦弱且病情未有明顯改善的患者,我們應當進行針刺治療,目的是讓身體的十二條經脈保持暢通,避免任何一條經脈阻塞。

假設在這十二條經脈中,有一條或多條經脈運行不暢,我們就應該針對這些阻塞或運行不順的經脈進行針刺,目的是讓這些經脈能夠跨越原本的關節,繼續運行到下一個關節。在進行針刺時,不必過於在意針刺次數,只要達到讓經脈運行順暢的目的即可。

如果所有經脈都處於虛弱狀態,那麼我們就應該對所有的十二條經脈進行補益;相反地,如果所有經脈都處於充盈狀態,那麼我們就應該對所有的十二條經脈進行疏泄。在進行補益時,我們應該適時地進行調節;在進行疏泄時,我們應該及時地進行控制。

6. 平經說象(七十九難)

為見諸經中。無過與不及之病而有病。

八十難曰。有見如入。謂左手見氣來至乃納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非用迎隨補瀉之法不虛不實。不虛謂真氣未虛。不實謂邪氣未實。以此故自取其經施其法也。

白話文:

在查看各經絡時,會發現有些狀況,病人並沒有過度或不足的症狀,但身體仍出現異常。

第八十難提到,有一種診斷方式稱為「如入」,即當醫師使用左手感知到氣的到來,這時才將針插入;等到氣完全散去後,再將針拔出。這種方法並不是採用一般的迎隨補瀉針刺手法,既不是處理虛證也不是處理實證。所謂的不虛,指的是人體內的真氣尚未虛弱;不實,則是指病邪尚未深入。因此,這種診療方法是根據病人的具體經絡情況,來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

7. 拔源例

假令針本經病了。又於本經原穴亦針一針。如補肝經。亦於肝原穴上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於肝經原穴上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白話文:

假如原本是在某一經絡上用針灸治療疾病,那麼在這同一經絡的原穴上也會再施針一次。比如說,在肝經上進行補法,同樣也會在肝經的原穴上再施以補法的針灸。如果是在肝經上使用瀉法,也一樣會在肝經的原穴上再施以瀉法的針灸。對於其他經絡,針灸完畢後,都可以依照這個例子,對各個經絡的原穴進行相應的補或瀉的針灸療法。

8. 接經補遺

又補其母。亦名隨而濟之。又瀉其子。亦名迎而奪之又隨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

兩脅痛。少陽丘虛。心痛少陰太谿。(並湧泉足厥陰原穴)腰痛。崑崙委中出血。喘滿痰實如膠。太谿嘔噦無度。手厥陰大陵。頭痛。手足太陽原熱無度不可止陷谷出血。小腸疝氣痛。足厥陰太衝。百節痠疼實無所知。三稜刺絕骨出血。

婦人血不止。刺足太陰井。喉閉手足少陽井(並少商手。足太陰井)大煩熱不止。晝夜無力。刺十指間出血謂八陽大節眼發睛欲出亦須大刺。目痛大眥痛。刺太陽井。頭中痛不可忍卒疝痛。婦人陰中痛。皆刺足厥陰井。目痛小眥痛刺少陽井。心痛脈沉腎原穴。脈弦。肝原穴。

澀脈肺原穴。緩脈脾原穴身之前。足陽明原穴。身之後。足太陽原穴。身之側。足少陽原穴。灸一身之內分為八方。(臍以上至鳩尾以年為壯。大椎以下。至腰中以年為壯。腰)手足四分。自井為一。榮為二。至合為五之類。自膽中分四向。如井榮數倍之。百會為一分。亦如膽中法。

凡欲灸者先診其脈若浮者不可灸。灸之必變。

月晦前後各二日屬坤,為癸乙,月缺,無瀉

月望前後各二日屬乾,為甲壬,月滿,無補

初三日至上弦,屬震仰孟,為庚

上弦日至月望,屬兌上缺,為丁

月望日至下弦,屬巽為風,為辛

下弦日至月晦,屬艮納雨,為丙

白話文:

[接經補遺]

再進一步,我們補充其相生的臟腑,這也被稱作「隨而濟之」。另外,對其相剋的臟腑進行調理,這也被稱為「迎而奪之」。這些方法都需根據呼吸的進出來調整,又被稱為「迎隨法」。

兩側脅部疼痛,可能是少陽丘虛所致。心臟疼痛可能與少陰太谿有關。(同時還可考慮湧泉和足厥陰原穴)腰部疼痛,可考慮崑崙和委中穴放血治療。喘息困難,痰多且質地像膠一樣,可以考慮太谿穴。無休止的嘔吐,可考慮手厥陰的大陵穴。頭痛,可考慮手足太陽的原穴,如果熱感過度無法停止,可考慮陷谷穴放血。小腸疝氣疼痛,可考慮足厥陰的太衝穴。全身痠痛,感覺不到實在,可考慮用三稜針在絕骨穴放血。

婦女出血不止,可考慮足太陰的井穴。咽喉閉塞,可考慮手足少陽的井穴(同時還可考慮少商、手足太陰的井穴)。極度煩熱,晝夜無力,可考慮十指間放血,也就是八陽大節。眼睛發脹,眼球有突出感,也需要進行大刺。眼睛疼痛,眼角疼痛,可考慮太陽井穴。頭痛到無法忍受,突然的疝痛,婦女私處疼痛,都可以考慮足厥陰的井穴。眼睛疼痛,眼尾疼痛,可考慮少陽井穴。心臟疼痛,脈象沉,可以考慮腎的原穴。脈象弦,可以考慮肝的原穴。

脈象澀,可以考慮肺的原穴。脈象緩,可以考慮脾的原穴。身體前面,可以考慮足陽明的原穴。身體背面,可以考慮足太陽的原穴。身體側面,可以考慮足少陽的原穴。灸療時,可將身體內部劃分為八個部分。(從肚臍到鳩尾的區域,灸療次數可根據年齡來決定。從大椎到腰部中間的區域,灸療次數也可根據年齡來決定。)

手腳各部分,從井穴開始算作一個單位,營穴算作兩個單位,一直到合穴算作五個單位。從膽開始,向四周分散,其穴位數量是井穴和營穴的倍數。百會穴也算作一個單位,其灸療方法也遵循膽的原則。

想要進行灸療的人,首先應診斷其脈象。如果脈象浮動,則不適合進行灸療,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變化。

在每月的最後兩天和第一天,這屬於坤卦,為癸乙,月亮呈缺狀,不宜進行瀉法。

在每月的第十五天前後各兩天,這屬於乾卦,為甲壬,月亮呈滿狀,不宜進行補法。

初三至初七,這屬於震卦,為庚。

初八至十五,這屬於兌卦,為丁。

十六至二十二,這屬於巽卦,為辛。

二十三至月末,這屬於艮卦,為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