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此事難知》~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面部形色之圖

察色分位,坤胃(遺散至腎死),兌肺,乾大腸(遺散至肝死),額,離心,坎腎頤,精明五色,巽膽(遺散至脾死),震肝,艮小腸(遺散至肺死)

白話文:

觀察臉部顏色可辨別身體各部位健康狀況:額頭與胃相關,若顏色異常可能影響到腎,嚴重時甚至致死;兩眉之間反映肺部狀態;額頭上方近髮際處顯示大腸健康,若異常可能連帶影響肝臟,最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死亡;額頭正中央反映心臟狀況;眼眶下方顯示腎臟健康;整體臉部色彩可反映全身精氣神;雙側太陽穴位置反映膽囊健康,若異常可能影響脾臟,嚴重時會導致死亡;眼睛周圍反映肝臟狀態;鼻子兩側顯示小腸健康,若異常可能影響肺部,最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死亡。

2. 天元圖

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系其數。

間象,在表,五化疊元,以應望聞

肝,青(大敦水井)臊(白泉水合)酸(中封金經)呼(大沖土俞)泣(行間水滎)

心,赤(少府火榮)焦(少衝木井)苦(少海水合)言(靈道金經)汗(神門土俞)

脾,黃(太白土俞)香(大都火榮)甘(隱白水井)歌(陰陵泉水合)涎(商丘金經)

肺,白(經渠金經)腥(大淵土俞)辛(魚際火榮)哭(少商水井)涕(天澤水合)

腎,黑(陰谷水合)腐(復溜金經)咸(太谿土俞)呻(然谷火榮)液(湧泉水井)

白話文:

在第七十四難中所述,是從頭開始列舉各個數目。

這描述的是象徵在表面的五臟與五行的交互作用,用來對應我們診斷中的望診和聞診。

肝臟,顏色為青(大敦穴為水井);氣味為臊(白泉穴為水合);味道為酸(中封穴為金經);聲音表現為呼(大沖穴為土俞);淚水則由行間穴(水滎)所管。

心臟,顏色為赤(少府穴為火榮);氣味為焦(少衝穴為木井);味道為苦(少海穴為水合);語言表現由靈道穴(金經)所管;汗水則由神門穴(土俞)控制。

脾臟,顏色為黃(太白穴為土俞);氣味為香(大都穴為火榮);味道為甘(隱白穴為水井);歌聲由陰陵泉穴(水合)控制;口水則由商丘穴(金經)管理。

肺臟,顏色為白(經渠穴為金經);氣味為腥(大淵穴為土俞);味道為辛(魚際穴為火榮);哭泣聲由少商穴(水井)管理;鼻涕則由天澤穴(水合)所管。

腎臟,顏色為黑(陰谷穴為水合);氣味為腐(復溜穴為金經);味道為鹹(太谿穴為土俞);呻吟聲由然谷穴(火榮)管理;體液則由湧泉穴(水井)所管。

3. 地元圖

六十八難曰。元證脈合。復生五象。

井(心下滿)膽(元證),身熱,體重(節痛)喘嗽(寒熱)逆氣(泄)榮(身熱)心下滿(小腸)元證,體重,寒熱,逆氣

俞(體重節痛)心下滿(胃)身熱,元證,寒熱,逆氣

經(喘咳寒熱)心下滿(大腸)身熱,體重,元證,逆氣

合(逆氣而泄)心下滿(膀胱)身熱,體重,寒熱,元證

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元證)得弦脈。(脈合)又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身熱。(當利膽榮)又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喘咳寒熱。(當刺膽合)余經例仿此。假令肝經淋溲便難轉筋。春刺井。夏刺榮。秋刺經。冬刺合。

白話文:

第六十八難經提到,原始病症與脈象相合,會再生出五種現象的表現。

  1. 井穴:若心下有飽脹感,可能是膽臟問題(原始病症),會伴隨身體發熱,肢體沉重或關節疼痛,以及喘息咳嗽和冷熱交錯的症狀,還可能有逆氣現象(如腹瀉),或是心下飽脹感在小腸位置的原始病症,肢體沉重,冷熱交錯,逆氣等症狀。

  2. 俞穴:若心下有飽脹感可能源自胃臟(原始病症),會伴隨身體發熱,肢體沉重或關節疼痛,以及冷熱交錯和逆氣的症狀。

  3. 經穴:若心下有飽脹感可能源自大腸(原始病症),會伴隨身體發熱,肢體沉重,以及逆氣的症狀。

  4. 合穴:若出現逆氣且腹瀉的症狀,可能源自膀胱(原始病症),會伴隨身體發熱,肢體沉重,冷熱交錯的症狀。

舉例來說,如果膽臟生病,會出現清潔癖、臉色蒼白易怒的症狀(原始病症),得到弦脈(脈象相合)。如果再出現心下飽脹感(應針刺膽井穴)。如果出現清潔癖、臉色蒼白易怒,脈象又是弦脈,又出現身體發熱的症狀(應利膽榮穴)。如果出現清潔癖、臉色蒼白易怒,脈象又是弦脈,又出現喘息咳嗽和冷熱交錯的症狀(應針刺膽俞穴)。其它經絡的處理方式依此類推。如果肝臟有淋尿困難、轉筋等症狀,在春季應針刺井穴,在夏季應針刺榮穴,在秋季應針刺經穴,在冬季應針刺合穴。

4. 人元例

六十五難說合,七十三難說榮,在經木火土金水,再分七象以應切脈,獨包七法,有陰陽,配合,父子,兄妹,接經,平經說象,拔源

白話文:

[人元例]:當一個人到了六十五歲,身體狀況會有一個大的變化,而到了七十三歲,又會出現另一種身體狀態。這些狀態會反映在五臟(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上。進一步地,我們可以將這些身體狀態細分為七種表現,用來對應診脈時的各種情況。這種診斷方法涵蓋了七種不同的規則,涉及到陰與陽的平衡,以及五臟之間的相互關係,如父與子、兄與弟、姊與妹等相互影響的關係。此外,還會根據經絡循環來評估病情,並根據這些特徵來判斷病情的本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