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痛很難解?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3-11-16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膏肓痛


膏肓痛

膏肓疼痛是發生在背部肩胛骨內側的一種疼痛,由於人體經絡穴道有一個「膏肓穴」,就是位於背後膀胱經這個疼痛的位置上,所以稱之為「膏肓痛」。

在表面上看起來是中醫的名詞,但其實在西醫解剖中有實際定義,用現代的醫學術語稱之為「菱形肌筋膜炎

「膏肓」位於為兩側肩胛骨之間,在這個位置由淺至深分布著中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疼痛經常都只有出現在一側背部,會往上蔓延至同側肩部、頸項部。

現代醫學診斷膏肓痛,主要從骨骼、神經系統著手。膏肓痛通常是由於背肩胛神經被壓迫所致,而背肩胛神經是第五節頸神經根的分支。因此,膏肓痛的常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椎體滑脫、骨質增生。

常見的疼痛原因如下:

  • 健身房訓練錯誤:在健身房進行引體向上、划船等運動時,如果姿勢不正確,就容易造成菱形肌的拉傷或撕裂,導致膏肓痛。
  • 姿勢不良:上班族、電腦族、手機族等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的民眾,容易因頭部前傾、肩內旋、圓肩等錯誤姿勢,造成菱形肌拉長、胸肌短縮,進而產生膏肓痛。
  • 頸椎退化:隨著年齡增長,頸椎會逐漸退化,當頸椎退化壓迫第五節頸神經,也會導致膏肓區的神經痛。

走在路上經常可見的低頭族,因為長期姿勢不良,長期駝背、圓肩、聳肩,都會造成頸部前方的肌肉、上背部肌肉緊繃疼痛。

第三、四、五節肋骨與胸椎相連的地方關節退化,久了可能會肌筋膜發炎,因此現代人出現膏肓痛的機率愈來愈高。

現代人看手機駝背,經常出現膏肓痛
現代人看手機駝背,經常出現膏肓痛

現代醫學普遍認為膏肓疼痛很難治,西醫也只能投予肌肉鬆弛劑及止痛劑,多數只能短暫止痛。

依照中醫師楊騰峰在其著作《易醫:用科學思維探討天人合一的易經養生智慧》一書中所述,膏肓穴疼痛經常出現於「疲勞、熬夜、感冒、經期前後、天氣變冷或下雨潮濕,或情志不遂、憂思鬱悶過度時,常會誘發並加重疼痛。」

而像這種難治且容易受到特定天氣或行為模式誘發的疼痛,其實最適合從經絡下手破解其原因。因此遇到難解的膏肓痛時,可以中醫經絡下手,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從中醫的觀點看膏肓痛


相關疼痛:

膏肓穴附近痛,主要是指膏肓穴附近疼痛,在古代中醫泛指肩痛。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筋骨疼痛稱肩痛。肩後部疼痛住往連及胛背,稱肩背痛。肩痛而影響上臂甚至肘手部位的,稱「肩臂痛」。

肩痛自《黃帝內經》開始,均被歸類於痹證範圍,《針灸甲乙經》稱「肩背痹痛」、「肩背周痹」,《針灸資生經》稱為「肩痛周痹」、「肩痹痛、「肩痹」。

若從經絡來理解膏肓穴附近痛,主要有三種常見的現象:

1.虛勞vs鐵三角經絡型態

古人有一句成語叫做「病入膏肓」,這是形容疾病深隱難治,病情危重且無藥可救。後人用來比喻人、事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在古代,膏肓痛意味著一個人長久勞累,才會形成這種疼痛。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經在《千金方》中提到:「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

由此可知,膏肓穴與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重症密切相關。當一個人長期虛勞(疲勞累積)時,就會反應在膏肓穴上

長期虛勞的人容易出現膏肓痛
長期虛勞的人容易出現膏肓痛

現代臨床實驗也發現,針灸膏肓俞治療惡性貧血。虛勞為什麼會反應在膏肓穴?以前不容易解釋清楚。

在這個時代,透過經絡檢測可以直接用圖形化來呈現原因。從針灸銅人可以清楚看到,「膏肓穴」其實位於小腸經與膀胱經的交接處附近,這兩條經絡都是屬於「太陽經」

大量經絡數據發現,現代人的小腸經長年實證,而膀胱經多數的時候是虛證,太陽經不平衡成為常態。

而當膀胱經虛證時脾經也會連帶虛證,脾經與小腸經具有臟腑別通關係,這一切的交集點就在膏肓穴。

當這三條經絡長期氣血不順暢,久了就會在這個共同交會點出現阻塞,自然出現膏肓穴疼痛。

膏肓痛與脾經、小腸經與膀胱經密切相關
膏肓痛與脾經、小腸經與膀胱經密切相關

2021年9月期間,某會員J先生的朋友,某天找他抱怨背後膏肓穴痛,牽連整個肩膀、上背都在疼痛,去醫院治療效果不好!

J先生一邊搖頭一邊問他:「大約8年前就已經跟你說了,這不就完全在預料中的事嗎?」朋友一臉迷惑地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原來J先生對他說的,就是雲端中醫經常提到的人類經絡的「鐵三角現象」,他將以前幫他檢測的經絡圖直接給他看,當時他就是常抱怨肩膀酸痛,多年之後愈演愈烈變轉變成整個膏肓、上背與肩頸痛!

鐵三角經絡現象與膏肓穴痛
鐵三角經絡現象持續數年後,出現膏肓穴痛、肩頸痛

由於這位朋友是某企業的CEO,長期處在壓力與過勞狀態,J先生在過去每次幫他經絡檢測都會出現這種經絡現象。

而他的朋友也從來不以為意,沒有認真想要改善過,就這樣穩定保持了8年,最後痛到無法忍受再來治療,這就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胸部氣血經絡阻塞「胸痛徹背」

當一個人前胸氣血阻塞時,也很容易出現膏肓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前胸阻塞,會反應在後背!

中醫治療是充滿藝術感的,例如: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前病後治(後病前治)…等等,古人早就發現到這種現象。

某會員N小姐,從2020年10月開始,經常會出現胸部疼痛,有一天晚上她發現,這個疼痛竟然就延伸到後背去了,剛好就是位於膏肓穴附近。

她到網路上查看中醫資訊,看到「胸痛徹背」四個字,真的能夠理解這是什麼感覺。

hh
前胸的疼痛,會延伸到背部

她在當時進行了幾次經絡檢測,發現就是心經與心包經虛證,後來她按摩心包經與胸部的「膻中穴」之後,前胸的疼痛緩解,後面的疼痛也消失了。頓時體會到中醫的神奇奧妙。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鐵三角經絡現象演變到最後,竟然會出現「心經+心包經」虛證,形成以下的這種經絡型態,這是非常容易出現膏肓痛的經絡型態。

鐵三角經絡變化與膏肓穴痛
鐵三角經絡變化型,更容易出現膏肓穴痛

若提到太陽經,雲端中醫曾經發表過一篇預防中風的文章,而膏肓穴疼痛的基本經絡模型,與心臟病、中風是幾乎完全一致的(開啟閱讀)。

當代經絡研究大師沈邑穎在其《經絡解密卷五》中明確指出,人體的雙太陽經(小腸經、膀胱經)就像是一個健美的組合,保護人體的心臟與背部。

如果實際觀察身體會發現,膏肓穴的對面其實就是心臟與肺臟,當膏肓穴附近疼痛時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疼痛的本身,而是未來有可能出現胸部(心血管及肺部)相關疾病

因為膏肓穴的疼痛時,經常會延伸至胸前,出現胸悶、胸痛等類似心臟病的狀況。因此,膏肓穴在古代經常被用來調理肺氣,治療急、慢性支氣管哮喘,甚至可以改善肺結核症狀。

雲端中醫某會員S先生對中醫養生非常有興趣,起因於大約十年前開始經常胸悶、心悸,尤其是背後(膏肓穴附近)常感到疼痛。

有時候疼痛會一直延伸到上臂、下臂,甚至感到手指發麻,當時只要用手指去按胸骨柄,就會感到刺痛難受,就這樣持續2-3年,讓他很困擾。

有一次,朋友介紹他去台灣桃園某養生中心,整復師幫他在背後膏肓穴拔罐之後,竟然左邊膏肓穴腫起來像突出一顆肉球一樣,同時出現顏色非常黑的拔罐瘀斑,他當場嚇到目瞪口呆!

整復師同時幫他整脊椎(4-5胸椎),並要求他多喝點水,他漸漸發現胸部呼吸感覺舒暢許多,胸骨柄的刺痛也消失一大半。

兩個星期後再度拔罐時,背後膏肓穴的黑色肉球不見了,之後幾個月他陸續拔罐約5次加上調整脊椎,他發現自己的胸悶、心悸現象逐漸消失。

讓他更驚奇的是,原本有「乾眼症」的他,竟然也奇蹟似地改善了。透過改善一個膏肓穴痛,竟然改善這麼多症狀,這就是中醫整體全人療法的優勢。

古代運用艾灸是治療肺癆的重要方法(宋朝灸艾圖)
古代運用艾灸是治療肺癆的重要方法(宋朝灸艾圖)

3.外感風寒濕,肩胛骨氣血阻塞

現代人的許多疾病其實都是感冒遺留下來的,古代中醫認為許多疾病的成因是「外感六淫」,因為外邪入侵,經年累月,鬱結成疾。

古書《醫學入門.問證》就指出:「暴痛為外感,久痛為虛損夾鬱。」所謂「暴痛為外感」大家都可以理解,因為多數人在感冒的時候都會感到全身疼痛。

外感通常都是六淫(風、寒、濕、暑、燥、火)所引發。依照《傷寒論》的記載,尤其是風、寒、濕入侵體內之後,最容易侵襲太陽經,而其中一個重點部位就在肩胛骨

外感風寒濕出現肩胛部位阻塞
外感(感冒)風寒濕之後,肩胛部位很容易出現氣血阻塞

所以,感冒完之後一定要拍打背後兩個肩胛骨部位,不然就會累積某種程度的氣滯血瘀。有些人長期感冒無法治癒,甚至可以透過拍打肩胛骨附近就可以大幅改善!

基於此,感冒後如果沒有疏通肩胛骨氣血,除了出現膏肓痛外,更有可能在未來出現氣喘、咳嗽、心臟病…等等,所謂感冒最終造成心臟病的原理可以從這裡來理解。

現代人常見的各種心臟病、心肌梗塞,經常莫名其妙就猝死,如果探究其根本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感冒遺留下來的後遺症。

這裡主要探討膏肓痛的經絡型態,關於改善膏肓痛的方法,可以閱讀這篇文章(開啟連結)。

相關的5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改善膏肓痛的1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膏肓痛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