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理解心悸,運用經絡與中藥快速改善!

- 最後更新:2021-10-20
關於心悸的3D經絡穴道分析:點選開啟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心悸


心悸

任何人只要還活著,心臟就會跳動,平常多數人很少意識到心臟正在跳動。當一個人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心臟跳動的不適現象(突然加快加重、變慢、停頓不規則)時,這就是「心悸」。

發生心悸時,並不一定代表真的心跳過快、過慢或心律不整。心悸通常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暈眩、呼吸困難、胸痛、胸悶、手臂、脖子與上背痛、感到疲勞、冒冷汗。

可能造成心悸的原因非常多,多數的時候只是基本的生理反應,例如:受到驚嚇、憤怒、熬夜、失眠、酒精、咖啡因、抽菸、劇烈運動,或是女性懷孕時,都會有心悸的現象。

心悸最常出現在精神官能症的人身上,例如:焦慮症、恐慌症、失眠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情壓力過大...等等。

許多疾病都會出心悸,例如:感冒發燒、心律不整、甲狀腺病、缺氧、高或低血糖、大量失血、電解質異常、心臟病、貧血、心臟瓣膜異常、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缺乏運動、更年期症候群...等等都會出現心悸症狀。

服用一些藥物如抗憂鬱藥、感冒藥、腎上腺素、麻黃素、阿托品、毛地黃、甲狀腺藥物...等等時,也都可能出現心悸。

心悸發作時,除非嚴重到昏倒需要送醫急救,不然多數只要適度休息就會改善,因此在多數的時候不能算是一種病,卻非常令人困擾。

常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心悸,其實可以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甚至只要一些簡單的方法就可以完全讓它消失,藉此預防更多疾病於無形之中!

從中醫的觀點看心悸


心悸也是困擾過去兩千年來中國人的一種症狀,古人將心悸分為「驚悸」和「怔忡」兩種。驚悸是情緒所引發,例如驚恐、惱怒。現代所定義的心悸,與古代的「怔忡」類似。

中醫《傷寒論》是千年以來治療「外感傷寒」的專書,裡面有多處提到「悸」的症狀。當感冒外邪進入體內之後,不論是陽病(太陽、少陽)或是陰病(少陰、厥陰)都會出現心悸,可見這是多數的時候會短暫出現心悸的主要原因。

現代人長期特殊的生活環境與習慣,例如熬夜晚睡、壓力疲勞、思慮過多、喝冰水...等等,也都是塑造心悸的成因,歸納出以下幾種原因:

一、外感傷寒(太陽病)

當外感傷寒進入體內之後,因為發汗過多,就會損傷心陽,一旦心陽不足,就會出現心悸,原文是:「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64)。」

《傷寒論》中還提到一種脈象,稱之為「結代脈」,這意味著古人已經意識到心律不整現象。當出現心律不整時,古人認為這是心陰、心陽兩虛所造成。

這時候運用一種「炙甘草湯」,運用上千年至今效果都很好。清代《經方實驗錄》作者就曾說:「余用本方,無慮百數十次,未有不效者。」

《傷寒論》中提到與心悸相關的症狀,幾乎都是會運用「桂枝」與「甘草」來加減調整。近代實驗室研究發現,桂枝可以改善心功能,恢復心率,提高心室最大收縮速率及左室功能指數,同時伴心肌攝氧量增加。

甘草可以解毒、抗病毒,對於腎上腺素、烏頭鹼誘發動物心律失常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很難想像,古人怎麼會在兩千年前就已經知道這兩個藥物的運用機理呢?

二、外感傷寒(少陽病)、肝氣鬱結

《傷寒論》中,另一個有效改善心悸、心律不整的方劑就是「小柴胡湯」,這是治療少陽病的主要方證。所謂的少陽,指的就是肝膽,當一個人肝氣鬱結時也會出現心悸。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現代人幾乎每個人都是肝經實證,加上現代人的經常熬夜、過度疲勞、思慮過多,很容易出現肝氣鬱結,因可以說中醫定義的「肝」如果不好,就很容易出現心悸。

現代人肝氣鬱結
現代人很容易出現肝氣鬱結的經絡現象

基於此,幾乎所有可以養肝的中藥方劑,其實都可以改善心悸、心律不整的這種症狀。不要以為心悸只是心臟的問題,在中醫理論看來全身都是五臟六腑整體相互影響的!

三、外感傷寒(少陰病)、脾腎兩虛、水氣上衝凌心

上面提到心陽不足,如果再加上一個人平時就脾虛、肺虛,不能布散體內津液,水氣在體內亂竄,甚至往上衝,就會出現心悸,這也是非常容易出現的一種現象。症狀是:胸悶、眩暈、小便短少、咳嗽、咳痰,舌苔水滑,脈沉弦。

心陽不足時,如果再加上一個人平時就腎虛,因為下半身的寒水亂竄,會出現嚴重頭暈、小便不利、四肢浮腫、肩背酸痛、腹痛腹瀉,這個時候也會出現心悸。這也可以歸類為傷寒的少陰病。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現代人多數脾經與腎經虛證,尤其是每年4月之後更嚴重。如果這種現象長期在體內,又遇到外感傷寒沒有處理好,就會出現這種心悸,再沒有處理好就會演變成心臟病。因此心臟病可能是感冒後遺症,就是這樣來的!

每年四月之後脾腎兩虛
現代人脾經、腎經虛證,尤其是每年四月之後更嚴重

四、心脾血虛

有一種心悸與外感傷寒關係較少,主要是長期睡眠不足、思慮過多、疲勞累積日久之後,出現體內血虛所造成的心悸。

中醫認為「脾生血」,脾虛、氣血不足,或是失血過多(例如:產後失血過多,月經崩漏,外傷出血等),就會出現心悸、心煩、易驚、失眠、健忘、眩暈、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等等症狀。

上面提到現代人長年脾虛,尤其像是用腦工作的人,脾經要正常幾乎是不可能。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的工程師中,沒有一個不是脾經虛證,可見中醫理論所提到的是完全正確的。

五、心胸瘀阻

古代中醫觀察出,胸部氣血經絡阻塞時,會出現心悸。同時出現臂內側疼痛、短氣、胸悶、肋間痛、面唇紫暗、四肢發冷、口乾咽燥、脈澀結代、舌質青或見瘀點,或紫絳,苔白或黃。

這種現象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可以看出,至少有1/5的人心經與心包經虛證,天氣愈冷時愈嚴重。依照國外的統計數據均顯示:冬季尤其是「1月份」,是冬季心肌梗塞死亡最高的月份,從下圖可以看到,每年12-1月時機率愈高,完全印證這個事實!

心經與心包經虛證
至少有1/5的人心經與心包經虛證,天氣愈冷時愈嚴重

 

 

相關的8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常見的心悸經絡體質現象,在上文中已經多數提出,在此列出幾種常見的經絡型態:

載入中...

改善心悸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心悸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心悸之相關中醫典籍


  • 《證治匯補》:「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鬱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肇端也。」「有停飲水氣乘心者,則胸中漉漉有聲,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故築築跳動,使人有怏怏之狀,其脈偏弦。」「有陽氣內虛,心下空豁,狀若驚悸,右脈大而無力者是也。」「有陰氣內虛,虛火妄動,心悸體瘦,五心煩熱,面赤唇燥,左脈微弱,或虛大無力者是也。」
  • 《張氏醫通/悸》:「悸即怔忡之謂。心下惕惕然跳,築築然動,怔怔忡忡,本無所騖,自心動而不寧,即所謂悸也。」
  • 《傷寒明理論/悸》:「悸者心忪是也,築築惕惕然動,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 《醫學正傳.怔忡驚悸健忘證》曰:「夫所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