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湯

FU LING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肺經 27%
胃經 20%
心經 11%
腎經 8%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茯苓甘草湯證為胃陽虛,水停中焦,水停心下,眩悸嘔吐。悸動在胃之上脘,並可見胃中震水音,藥用生薑健胃散飲。

茯苓甘草湯證、苓桂朮甘湯證和苓桂甘棗湯證均為陽虛停水,三方用藥除茯苓、桂枝外僅有一味之差。

苓桂朮甘湯證為脾陽虛,水停中焦,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心悸不安,藥用白朮健脾行水;苓桂甘棗湯證為心陽虛下焦寒水上沖,臍下悸動氣逆欲作,藥用大棗補脾益氣培土制水,並重用苓桂,通利下焦寒水之氣。

太陽病變證.胃虛水停證》:「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厥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於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湯證為胃陽不足水飲停於胃中所致,故口不渴而心下悸;水飲內停,胸陽被遏,不能達於四末,故四肢厥冷,治擬茯苓甘草湯溫陽化飲,通陽行水。

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通陽化氣,甘草和中,重用生薑溫胃而宣散水氣,合為溫胃化飲、通陽行水之劑。悸而厥,均是水飲為患,故應先治水,是不治悸而悸自安,不治厥而厥自回之法。倘若水飲不去,陽氣一時不能恢復,仍可再議治厥之法,否則水飲停胃,必浸漬胃腸,而發生下利

現代多運用此方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心病、產後尿瀦留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茯苓2兩,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生薑3兩(切)。溫中化飲,通陽利水。上藥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分3次溫服。

相關證候


水氣凌心

水氣凌心

太陽水氣上逆證

相關疾病


心下胃脘部有跳動現象心悸夜間易醒夜間遺尿睡眠障礙心臟病暈眩心絞痛尿失禁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甘草湯, 出處:《會約》卷四。 組成:半夏2錢,生薑3錢,茯苓3錢,甘草1錢,陳皮1錢,白朮1錢半。 主治:水停心下,眩悸嘔吐。

茯苓甘草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茯苓2兩,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生薑3兩(切)。 主治:溫中化飲,通陽利水。主治:心下停飲,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遺溺;奔豚。傷寒汗出不渴者;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傷寒發汗後,腹下氣滿,小便不利。膀胱腑發咳,咳而遺溺。疝作奔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二陳湯

相似度 90%

倍朮二陳湯

相似度 90%

二陳白丸

相似度 90%

六君子湯

相似度 85%

竹瀝二陳湯

相似度 85%

枳朮二陳湯

相似度 83%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