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湯

FU LING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2%
肺經 27%
胃經 21%
心經 11%
腎經 6%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甘草湯為一方經典方劑,出自《傷寒論》,主要用於治療水飲內停、胃氣不和所致的症狀,如心下痞悶、嘔吐等。此方由茯苓、甘草、桂枝及半夏四味藥物組成。其中,半夏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對於調理胃氣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中醫理論來看,半夏能夠下行,善於降逆氣、消痞滿,並能化痰濕,適宜用於胃氣上逆所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而茯苓利水滲濕,配合半夏則能增強化痰濕之力;甘草調和諸藥,又能緩急止痛;再加上桂枝通陽行氣,共同發揮溫中化飲、和胃降逆的功效。

總體而言,半夏在茯苓甘草湯中的應用,旨在解決因水飲停聚、胃氣不和所引起的各種不適,通過半夏與其他藥材之間的協同作用,達到調理機體、恢復健康的治療目的。

茯苓甘草湯為一方經典方劑,出自《傷寒論》,主要用於治療水飲內停、胃氣不和所致的心下痞滿、嘔吐等症狀。此方由茯苓、甘草、桂枝及生薑四味藥材組成。其中,生薑在此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生薑性溫,能散寒止吐,對於寒飲犯胃所導致的嘔吐有良好的療效;同時,生薑還能溫中散寒,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寒所引起的各種不適。此外,與方中其他藥材相配,生薑還能起到調和藥性的效果,使整體方劑作用更加協調。總的來說,生薑在茯苓甘草湯中的應用,既針對病證的主要表現進行治療,又能輔助其他藥材發揮更佳療效,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

茯苓甘草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因為以下兩點:

1. 茯苓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方中加入茯苓,可幫助利水消腫,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諸多症狀,如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

2. 茯苓甘草相輔相成: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之效。茯苓與甘草配伍,不僅可以增強利水滲濕的效果,更能緩解茯苓的燥性,避免傷津。同時,甘草可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茯苓甘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茯苓性平味甘,擅長利水滲濕,但偏於燥性。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燥烈之功效。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茯苓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物過於單一而出現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益氣補中,與茯苓相配,可共同增強利水滲濕的作用。甘草還能緩解茯苓可能引起的口渴等副作用,提高藥物的療效,使療效更顯著。

茯苓甘草湯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了茯苓、甘草、生薑與大棗等藥材,用以治療水氣病、心下悸動等症狀。雖然傳統記載中的茯苓甘草湯並未包含陳皮這一味藥材,但臨床應用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醫家可能會酌情加入陳皮以增強療效。

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在茯苓甘草湯中加入陳皮,可以輔助其他藥物調理脾胃,促進氣機運行,增強藥物對水濕的化解能力。尤其對於伴有胸悶、噁心、食慾不振等脾虛濕阻之症的患者,加入陳皮能夠更好地改善這些症狀。此外,陳皮還能調和諸藥,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協調。總體而言,陳皮在茯苓甘草湯中的應用,顯示了中醫辨證施治、因人而異的治療原則。

茯苓甘草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根據《傷寒論》記載,此方主要由茯苓、桂枝、生薑、甘草四味藥材組成,用於治療水氣病、心下悸動等症狀。雖然原始方劑中並未明確記載白朮(即白朮)為其成分之一,但在某些臨床應用或變形方中,會加入白朮以增強健脾利濕的效果。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在茯苓甘草湯的基礎上添加白朮,能夠進一步強化對脾胃功能的調理,尤其適合脾虛濕盛的情況。因脾主運化水濕,通過補益脾氣可以改善水液代謝,減少水濕停聚所導致的不適。此外,白朮與茯苓皆能健脾利濕,兩者配合使用可產生協同作用,更有效地解決因脾虛濕阻引起的心悸、腹脹、食少等症狀。因此,在特定情況下將白朮納入茯苓甘草湯中,對於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主治功效


茯苓甘草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部古籍記載,茯苓甘草湯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水停心下,心悸怔忡:《類證治裁》、《醫方考》等皆指出,茯苓甘草湯主要用於治療水飲停滯於心下,導致心悸、怔忡的症狀。《醫方考》更進一步解釋其病機為「水者心火之所畏也,故乘之則為動悸」,即水飲上逆,侵犯心陽,導致心神不寧。

  2. 傷寒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傷寒雜病論》和《本草易讀》等提到,茯苓甘草湯可用於傷寒汗出後,口不渴且小便不利的症狀。這表明患者體內並非津液虧虛,而是水液代謝失調,水濕停聚。

  3. 咳而遺溺,膀胱咳:《類證治裁》指出茯苓甘草湯可治療「咳遺」(咳嗽而遺尿)及「膀胱咳」(咳嗽則遺尿)的症狀,這些症狀都與膀胱氣化不利,水液代謝失常有關。

  4. 厥而心下悸:《傷寒雜病論》、《世醫得效方》等皆指出,茯苓甘草湯可用於治療四肢厥冷且伴有心下悸動的症狀,並強調「宜先治水,卻治其厥」,即先處理水飲停滯的問題,再治療厥逆。

  5. 眩悸嘔吐:古代醫書記載的茯苓甘草湯主治的症狀即為[水停心下,眩悸嘔吐。],此為現代醫書所未提及,也是此方特別之處。

治療原理

茯苓甘草湯的藥物組成為: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為君藥。
  • 桂枝: 溫陽化氣,通陽利水,助茯苓利水,為臣藥。
  • 生薑: 溫散水飲,和胃止嘔,為佐藥。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為使藥。

從其藥物組成及功效來看,茯苓甘草湯的治療原理主要為溫陽化氣,利水滲濕

  1. 利水滲濕: 茯苓為利水滲濕要藥,可以消除停滯於心下及體內的水飲。

  2. 溫陽化氣: 桂枝溫通心陽,助陽化氣,加強茯苓的利水作用,同時改善因陽氣不足導致的水液代謝障礙。

  3. 散寒和胃: 生薑辛溫,可溫散水寒,並能和胃止嘔,緩解因水飲停滯導致的胃氣上逆症狀。

  4.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藥性,使全方藥力平和,並能益氣健脾,扶助正氣。

總結

茯苓甘草湯以其溫陽化氣、利水滲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水飲停滯所致的心悸、怔忡、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遺溺、膀胱咳等症狀。其配伍精簡,藥效顯著,是中醫治療水飲內停的常用方劑之一。現代研究也表明,茯苓甘草湯具有利尿、抗炎、鎮靜等作用,與其傳統功效相符。

傳統服藥法


茯苓2兩,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生薑3兩(切)。溫中化飲,通陽利水。上藥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分3次溫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心下胃脘部有跳動現象心悸夜間易醒夜間遺尿睡眠障礙心臟病暈眩心絞痛尿失禁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甘草湯, 出處:《會約》卷四。 組成:半夏2錢,生薑3錢,茯苓3錢,甘草1錢,陳皮1錢,白朮1錢半。 主治:水停心下,眩悸嘔吐。

茯苓甘草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茯苓2兩,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生薑3兩(切)。 主治:溫中化飲,通陽利水。主治:心下停飲,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遺溺;奔豚。傷寒汗出不渴者;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傷寒發汗後,腹下氣滿,小便不利。膀胱腑發咳,咳而遺溺。疝作奔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