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白丸

二陳白丸

ER CHEN BA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6.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肺經 31%
胃經 18%
心經 11%
腎經 6%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陳白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二陳白丸以陳皮、半夏為主藥,性偏燥溫,甘草味甘性平,可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力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副作用的作用,可以緩解陳皮、半夏等藥物可能引起的燥咳、口乾等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二陳白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嘔降逆的功效。二陳白丸主治痰濕阻滯,胸悶咳嗽等症,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疏通氣道,緩解胸悶。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可降逆止嘔,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噁心嘔吐,半夏能有效緩解。二陳白丸中加入半夏,可增強其止嘔化痰的效果,更好地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

二陳白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陳皮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的功效。二陳白丸主治痰濕阻肺之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而陳皮可疏肝理氣,燥濕化痰,有助於緩解痰濕阻滯,暢通氣道。
  2. 助藥力:陳皮味辛,能引藥入肺,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二陳白丸中其他藥物,如半夏、茯苓等,均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而陳皮則有助於將藥力引導至肺部,發揮更好的療效。

二陳白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燥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二陳白丸主治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茯苓的健脾燥濕功效,可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痰濕的生成,進而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2. 協調藥性: 二陳白丸中,陳皮、半夏等藥性偏燥,容易耗傷津液。茯苓性甘平,可緩和藥性,避免燥邪傷肺,同時還能增強藥效,使二陳白丸更好地發揮祛痰止咳的作用。

二陳白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

  1. 溫中散寒,助脾運化: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的功效。二陳白丸主治痰溼阻肺,脾胃虛寒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生薑可溫脾胃,助脾運化水溼,進而利於化痰止咳。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二陳白丸中包含半夏、陳皮等藥材,性偏寒涼,生薑的溫性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脾胃,同時也能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陳白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眉心眉棱骨疼」「臂痛麻木或戦掉(顫動)」,病灶集中於頭面陽明經(眉棱骨屬陽明)及上肢經絡。其病機推測為:

  1. 痰濕阻絡:眉心痛、臂麻屬「痰飲流注」範疇,痰濕阻滯經脈,氣血不暢則痛,筋肉失養則麻木顫動。
  2. 風痰上擾:「戦掉」為風象,痰濕挾風上攻頭面,或走竄肢節,致經絡震顫不穩。
  3. 陽明氣滯:眉棱骨為足陽明胃經所過,痰濕困阻陽明,經氣不通而痛。

二、組成方劑邏輯與治療原理
由「二陳湯(服湯劑)送服青州白丸子」組成,屬「湯丸並用」之法:

  1.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 燥濕化痰:半夏降逆化痰,陳皮理氣化痰,茯苓健脾滲濕,從脾胃切斷痰濕生成之源。
    • 疏通經氣:陳皮理氣助痰消,茯苓通陽明經氣(《本經》載其「主胸脅逆氣」),可緩眉棱骨痛。
  2. 青州白丸子(生川烏、生半夏、生南星、生白附子)

    • 祛風痰:生南星、白附子專剷經絡風痰,川烏散寒通痺,合治痰濕挾風之「戦掉」。
    • 逐痰開結:生半夏、南星破痰結,直攻頑痰阻絡之臂痛麻木。
    • 溫通陽氣:川烏性熱,走而不守,助陽明經氣貫通頭面四肢。

三、配伍機理與增效關鍵

  • 標本兼治:二陳湯健脾治本(痰濕之源),青州白丸攻痰治標(經絡之痰)。
  • 動靜相合:二陳湯平和調中,緩和白丸子峻烈之性,使祛痰不傷正。
  • 經絡靶向:白丸子中川烏、白附子善走陽明經,與二陳湯協力開通頭面、上肢氣機。

應用推演:此方適用於「風痰濕濁痹阻陽明經絡」之證,臨床見頭痛臂麻、舌苔白膩、脈弦滑者,藉痰濕去、經絡通而痛麻自除。

傳統服藥法


二陳湯、青州白丸子。
服2陳湯,吞青州白丸子。

相關疾病


麻痺一足或雙足震顫動搖手臂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二陳白丸,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五引《仁存方》。 組成:二陳湯、青州白丸子。 主治:眉心眉棱骨疼;及臂痛,或麻木,或戦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