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溫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溫膽湯以燥濕化痰為主,但方中亦有辛溫燥烈的藥物,如半夏、陳皮等,甘草味甘性平,可調和諸藥,避免藥性過燥傷陰。
二、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能增強溫膽湯的化痰止咳、理氣止痛之效。同時,甘草還可協同半夏,加強其燥濕化痰之力,使整體療效更佳。
溫膽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和胃降逆之功效。溫膽湯主要用於治療痰濁阻肺、脾胃氣虛、胸悶氣短等症,生薑可溫和脾胃,助消化,降逆氣,使痰濁易於排出,減輕胸悶氣短症狀。
二、助藥力: 生薑辛溫,可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例如,生薑可促進半夏、陳皮的燥濕化痰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溫膽湯中加入生薑,既能和胃降逆,又能助藥力,使療效更加顯著。
溫膽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溫膽湯主治痰濕阻滯,氣機不利,症狀如胸悶、心悸、咳嗽痰多、噁心嘔吐等。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使氣機通暢,緩解上述症狀。
- 降逆止嘔: 半夏還能降逆止嘔,對於痰濕阻滯胃氣導致的嘔吐,能起到緩解作用。溫膽湯中加入半夏,除了化痰外,還能有效控制嘔吐,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
溫膽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理氣燥濕:陳皮性溫,味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溫膽湯以溫化痰飲為主,而陳皮能疏肝理氣,健脾燥濕,有助於痰飲的消散,並改善胸悶、嘔吐等症狀。
- 調和藥性:溫膽湯中其他藥物如半夏、茯苓等,性偏寒涼,而陳皮性溫,加入後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也使藥物更加溫和有效。
溫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化痰: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溫膽湯以燥濕化痰為主要功效,茯苓可幫助清除痰濕,同時健脾利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預防痰濕的生成。
- 配伍增效: 茯苓與溫膽湯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配伍,可以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茯苓與半夏共同作用,可加強利水滲濕、化痰止咳的效果,與陳皮配伍,則能促進脾胃運化,消除痰濕。
溫膽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溫膽湯主要針對痰濕阻肺、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心悸、嘔吐等症狀,枳實可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緩解氣機鬱滯所致的胸悶不適和嘔吐症狀,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 助濕化痰,利氣降逆:枳實具有促進水液代謝、化痰利氣的作用。溫膽湯中加入枳實,可助濕化痰,利氣降逆,將痰濕向下引導,使痰液更容易排出,並促進氣機下降,消除氣逆所致的胸悶、心悸等症狀,進一步提升藥效。
溫膽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化痰: 竹茹味甘、微寒,具有清熱化痰、止嘔的作用。溫膽湯主要用於治療痰熱鬱結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嘔吐等症狀,竹茹的清熱化痰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降逆止嘔: 竹茹能降逆氣,止嘔吐。溫膽湯中常伴有胃氣上逆的症狀,如嘔吐、噯氣等,竹茹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改善胃氣上逆的症狀。
總之,竹茹在溫膽湯中起到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痰熱鬱結、胃氣上逆的功效。
主治功效
溫膽湯是一種主要用來治療「膽郁痰擾症」的中藥配方。這種症狀通常表現為頭暈、乏力、噁心嘔吐、膽胃不和、痰熱內擾,以及容易膽怯、易受驚嚇、心情煩躁、難以入眠、睡眠時做許多夢。
還可能出現噁心、呃逆、眩暈或癲癇等症狀。舌苔通常呈白色並且黏膩,脈象多為弦滑。
這個症候通常是因為膽氣不足,加上情緒受阻,導致膽的功能受到影響,氣郁生痰,痰濁內擾,使得膽和胃的協調性降低。膽是清淨的所在,喜歡安靜,不喜歡受干擾。
如果膽受到外界的干擾,變得不安靜,患者就可能感到膽怯、易受驚嚇、心情煩躁、難以入眠,並且做很多奇怪的夢。
而膽與胃的不協調,會導致噁心、嘔吐痰涎或呃逆等症狀,痰阻塞了腦部的清晰通道,會引起眩暈,甚至癲癇。
治療應以理氣化痰、和胃利膽為主要方法。溫膽湯中的主要藥材有以下幾種:
- 半夏:辛溫,具有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的作用,是方中的主要藥物。
- 竹茹:甘而微寒,能清熱化痰、除煩止嘔。與半夏搭配,一溫一涼,能夠化痰和胃,兼具止嘔和除煩的效果。
- 陳皮:辛苦溫,能理氣行滯、燥濕化痰。
- 枳實:辛苦微寒,具有降氣導滯、消痰除痞的作用。
陳皮與枳實的結合,亦是一溫一涼,增強了理氣化痰的效果。此外,方中還有:
- 茯苓:用作輔藥,具有健脾滲濕的功效,幫助防止痰的生成。
- 生薑和大棗:加入這兩種藥材來調和脾胃,且生薑還能中和半夏的毒性。
- 甘草:用作調和劑,協調各種藥物的作用。
溫膽湯的設計達到溫涼兼具的效果,既不過度寒涼也不過度燥熱,能夠理氣化痰並且調和胃氣。一旦胃氣順暢,膽氣也會得到舒緩,痰濁隨之消退,膽不再受外邪干擾,最終使身體恢復平靜,相關症狀也就消失。
溫膽湯最早記載於《外台秘要》卷17引自《集驗方》,其方中主要包含生薑四兩、半夏二兩(洗淨)、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兩枚(炙)、甘草一兩(炙),主要治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這是由於膽寒所致」。這個版本的方劑整體藥性以溫為主。
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收錄了三個同名的溫膽湯方劑,其中兩個的組成與《集驗方》的原方相同,但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了一兩半的茯苓和一個大棗,生薑則減少至五片。這樣,整個方劑的藥性從偏溫變為相對平和。
這兩個版本的主治病症還是「虛煩」,與《外台秘要》所描述的治療目標一致。此外,在「驚悸證治」中,溫膽湯被用來治療由心膽虛怯、容易受驚、氣郁生痰等引起的症狀,這些也與原方的治療理念相符。
後世醫家在溫膽湯的基礎上進行了各種加減變化,以適應不同的症狀和治療需求。比如,加了黃連的方子叫黃連溫膽湯,出自《六因條辨》卷上;去掉生薑、大棗,將枳實和茯苓改為枳殼和赤茯苓,並加入青蒿、青子芩和碧玉散的方子名為蒿芩清膽湯,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其功用也相應變為清膽和胃。
原始的溫膽湯由甘草、生薑、半夏、陳皮、茯苓、枳實和竹茹組成,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的功效。這個方子主要適用於頭暈乏力、噁心嘔吐、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膽怯易驚、虛煩不寧和失眠多夢等症狀。
在加減變化方面,針對不同症狀可以進行以下調整:
- 如果心熱煩躁嚴重,則可以加入黃連、山梔和豆豉來清熱除煩。
- 若是失眠,則可以加入琥珀粉和遠志來寧心安神。
- 如果有驚悸,則可以加入珍珠母、生牡蠣和生龍齒來鎮定心神。
- 如果有嘔吐和呃逆的症狀,可以適量加入蘇葉、枇杷葉和旋覆花來止嘔降逆。
- 如果有眩暈,可以加入天麻和鈎藤來平肝熄風。
- 對於癲癇和抽搐的情況,可以加入膽星、鈎藤和全蠍來止痙熄風。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梅尼爾氏病、更年期綜合徵、癲癇等屬膽郁痰擾者。
傳統服藥法
遠志、棗仁、茯神、當歸、川芎、鈎藤、半夏、廣皮、甘草、香附、茯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溫膽湯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對陰虛血少之眩暈、失眠、心悸等不適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膽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半夏1錢,枳實1錢,竹茹1錢,茯苓1錢,甘草3分(炙),廣皮1錢,鉤藤鉤2錢。 主治:傷寒挾驚。
溫膽湯, 出處:《明醫雜著》卷六。 組成:半夏1兩,枳實1兩,橘紅1兩5錢,茯苓7錢半,甘草(炙)4錢。 主治:膽氣怯弱,驚悸少寐,發熱嘔痰,飲食少思。
溫膽湯, 出處:《筆花醫鏡》卷二。 組成:制半夏1錢5分,枳實8分,陳皮1錢半,茯苓1錢半,人參1錢,熟地3錢,炒棗仁3錢,遠志1錢,五味子1錢,甘草(炙)5分。 主治:膽氣虛寒,夢遺滑精。
溫膽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組成:遠志、棗仁、茯神、當歸、川芎、鉤藤、半夏、廣皮、甘草、香附、茯苓。 主治:婦女經行,卒遇驚恐,因而膽怯,神志失守,經血忽閉,面青筋搐,口吐涎沫,此緣驚則氣亂,恐則氣結故耳。
溫膽湯, 出處:《活人方》卷六。 組成:半夏3錢,橘紅1錢5分,枳實1錢,黃連1錢,天麻2錢,蘇子1錢5分,厚朴1錢,黃芩1錢,竹茹1錢,生薑汁5匙(泡用)。 主治:痰氣火併結於中宮,在上則眩暈,乾嘔作酸;在下則腹痛便燥。
溫膽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人參、白朮(去蘆)、茯神(去皮木)、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酸棗仁(炒)、麥門冬(去心)、半夏(薑汁炒)、枳實(麸炒)、黃連(酒炒)、竹茹、山梔(炒)各等分,甘草3分,辰砂5分(臨服研末調入)。 主治:內有痰火,驚惕不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