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

Wen D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肺經 25%
胃經 19%
心經 10%
肝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4%
腎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溫膽湯主治「膽郁痰擾證」,症狀: 頭暈乏力、噁心嘔吐、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膽怯易驚、虛煩不寧、失眠多夢。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洩,氣郁生痰,痰濁內擾,膽胃不和所致。膽為清淨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為眩暈,甚至癲癇。

治宜理氣化痰,和胃利膽。方中半夏辛溫,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半夏與竹茹相伍,一溫一涼,化痰和胃,止嘔除煩之功備;陳皮辛苦溫,理氣行滯,燥濕化痰;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滯,消痰除痞。

陳皮與枳實相合,亦為一溫一涼,而理氣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且生薑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綜合全方,半夏、陳皮、生薑偏溫,竹茹、枳實偏涼,溫涼兼進,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氣化痰以和胃,胃氣和降則膽郁得舒,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如是則復其寧謐,諸症自愈。

溫膽湯最早見於《外台秘要》卷17引《集驗方》,方中生薑四兩,半夏二兩(洗),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炙),甘草一兩(炙),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全方藥性以溫為主。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所載3首同名溫膽湯中有兩方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驗方》原方基礎上加茯苓一兩半、大棗一個,生薑減為五片,全方藥性即由偏溫而歸於平和,其主治在「虛煩證治」仍沿襲《外台秘要》之治,在「驚悸證治」項下則為「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氣郁生涎」變生的諸證,但仍沿襲溫膽湯。

後世醫家又在此基礎上進行化裁,如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卷上);去姜、棗,易枳實、茯苓為枳殼、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功用方向亦隨之轉為以清膽和胃為主。

溫膽湯由甘草、生薑、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組成,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的功效。本方適用於頭暈乏力、噁心嘔吐、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膽怯易驚、虛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加減變化:若心熱煩甚者,加黃連、山梔、豆豉以清熱除煩;失眠者,加琥珀粉、遠志以寧心安神;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定驚;嘔吐呃逆者,酌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眩暈,可加天麻、鈎藤以平肝熄風;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鈎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梅尼爾氏病、更年期綜合徵、癲癇等屬膽郁痰擾者。

文獻參考:

  • 《傷寒論》:「半夏生薑甘草竹茹,治膽熱嘔逆。」
  • 《金匱要略》:「溫膽湯主治膽熱嘔逆,胸膈不舒,心煩不眠。」
  • 本草綱目》:「溫膽湯,治痰熱內擾,虛煩不寧,驚悸失眠。」

傳統服藥法


遠志、棗仁、茯神、當歸、川芎、鈎藤、半夏、廣皮、甘草、香附、茯苓。

方劑組成解釋


溫膽湯由甘草、生薑、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組成。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生薑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解毒的功效;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利水、滲濕安神的功效;枳實具有理氣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竹茹具有清熱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溫膽湯具有理氣化痰、清膽和胃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對陰虛血少之眩暈、失眠、心悸等不適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容易健忘忽冷忽熱舌頭發麻舌苔腐垢肥胖婦人臟躁心臟痛易感到驚嚇無故喜笑無法停止頭目脹痛雲霧移睛夜間多夢舌苔灰黑嘴中感到黏膩感月經前緊張症候群心悸嘴裡發苦語言前後顛倒錯亂幼兒嘔吐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膽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一。 組成:半夏1錢,枳實1錢,竹茹1錢,茯苓1錢,甘草3分(炙),廣皮1錢,鉤藤鉤2錢。 主治:傷寒挾驚。

溫膽湯, 出處:《明醫雜著》卷六。 組成:半夏1兩,枳實1兩,橘紅1兩5錢,茯苓7錢半,甘草(炙)4錢。 主治:膽氣怯弱,驚悸少寐,發熱嘔痰,飲食少思。

溫膽湯, 出處:《筆花醫鏡》卷二。 組成:制半夏1錢5分,枳實8分,陳皮1錢半,茯苓1錢半,人參1錢,熟地3錢,炒棗仁3錢,遠志1錢,五味子1錢,甘草(炙)5分。 主治:膽氣虛寒,夢遺滑精。

溫膽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組成:遠志、棗仁、茯神、當歸、川芎、鉤藤、半夏、廣皮、甘草、香附、茯苓。 主治:婦女經行,卒遇驚恐,因而膽怯,神志失守,經血忽閉,面青筋搐,口吐涎沫,此緣驚則氣亂,恐則氣結故耳。

溫膽湯, 出處:《活人方》卷六。 組成:半夏3錢,橘紅1錢5分,枳實1錢,黃連1錢,天麻2錢,蘇子1錢5分,厚朴1錢,黃芩1錢,竹茹1錢,生薑汁5匙(泡用)。 主治:痰氣火併結於中宮,在上則眩暈,乾嘔作酸;在下則腹痛便燥。

溫膽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人參、白朮(去蘆)、茯神(去皮木)、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酸棗仁(炒)、麥門冬(去心)、半夏(薑汁炒)、枳實(麸炒)、黃連(酒炒)、竹茹、山梔(炒)各等分,甘草3分,辰砂5分(臨服研末調入)。 主治:內有痰火,驚惕不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