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Bambusatuldoides Munro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is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 Bamboo shavings
- 別名:竹子青,麻巴,竹皮,竹二青,淡竹皮茹,淡竹茹,青竹茹
- 藥品來源:禾本科植物青稈竹、大頭典竹或淡竹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全年均可採製,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紮成束,陰乾。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
- 道地藥材:海南, 廣東, 廣西, 山東, 河南
- 生長環境:山坡, 丘陵, 路旁, 平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竹茹的傳統功效
1. 清化熱痰
竹茹,乃竹莖內之薄膜,歷代本草典籍皆記載其清化熱痰之效。其功效之闡述,可從不同角度理解。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諸嘔吐酸水,皆屬於熱」,竹茹甘寒,能解陽明之熱,故能治嘔啘。此處說明竹茹清熱的機制,是針對陽明經熱證,藉由其甘寒的藥性來消除熱邪,從而止嘔。 此觀點也與《藥品化義》中「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的論述相互印證。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指出,竹茹適用於胃熱噎膈、痰熱惡心等熱痰壅滯之症,說明其清熱化痰的功效,並非單純止嘔,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熱痰病證。
多部典籍如《名醫別錄》、《藥性論》、《食療本草》、《本草蒙筌》等,皆記載竹茹能治嘔吐、鼻衄、噎膈等症,這些症狀,很多都與肺胃熱盛、痰熱阻滯相關。 《本草正》更擴展其應用,提及治療肺痿唾痰、婦人血熱崩淋等,顯示竹茹的清熱功效,不僅限於胃腸,也涉及肺、肝、腎等臟腑。 《本草再新》更進一步指出其「瀉火除煩,潤肺開鬱,化痰涼血」的功效,概括了竹茹多方面的藥理作用。
《金匱要略》及相關註釋中,提到竹茹在治療產後虛煩嘔逆等症中的應用,以甘竹茹湯、淡竹茹湯兩種不同劑型,針對不同虛實寒熱狀態加以運用,更突顯竹茹在清化熱痰方面的臨牀應用之精妙。
綜上所述,竹茹清化熱痰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透過其甘寒、清熱、潤燥的特性,作用於肺胃等臟腑,以達到消除熱邪、化解痰飲的目的,並在不同病證中展現其多樣化的療效。
2. 清熱瀉火
竹茹,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熱證。綜觀上述各家醫書論述,其清熱瀉火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竹茹具有清胃熱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嘔吐酸水皆屬熱證,竹茹甘寒,能解陽明之熱,從而止嘔。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竹茹能清熱痰,治療胃熱噎膈、熱呃咳逆、痰熱惡心等症,皆因其能清泄胃腑之熱邪。 《本草蒙筌》和《金匱要略》也提及竹茹能治胃熱呃逆、胃虛嘔逆,說明其清胃熱的功效在臨牀實踐中得到驗證。
其次,竹茹能清肺熱、涼血。 《藥性論》記載其能止肺痿唾血、鼻衄, 《本草正》則指出其可治療肺痿唾痰、尿血,以及婦人血熱崩淋等症。這些記載表明,竹茹不僅清胃熱,也兼具清肺熱及涼血止血的作用,適用於肺熱咳嗽、出血等症。 《本草再新》更總結其能“瀉火除煩,潤肺開鬱,涼血”。
此外,竹茹還具有一定的清心火作用。《本草述鉤元》提到竹茹能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暗示其能清泄心火,改善煩躁不安等症狀。 《藥品化義》也指出,竹茹可治心煩躁亂、睡臥不寧等症,與心火亢盛相關。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竹茹清熱瀉火的功效有著豐富而全面的記載,其作用機理涵蓋清胃熱、清肺熱、涼血止血及清心火等方面,使其成為治療多種熱證的有效藥物。 各家醫書從不同角度闡述其功效,相互印證,說明竹茹在中醫臨牀應用中的價值。
3. 止咳化痰
竹茹,乃竹莖之內皮,古籍中記載其止咳化痰功效,多源於其清熱、涼血、潤肺之特性。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諸嘔吐酸水,皆屬於熱」,竹茹甘寒,能解陽明之熱,故能止嘔,此原理亦可推演至咳嗽。許多咳嗽,尤其痰熱型咳嗽,往往伴隨肺熱或胃熱。竹茹清熱解暑,可緩解肺部或胃部之熱邪,達到止咳之效。
多部醫籍提及竹茹的止咳、化痰作用,例如《本草正》記載其可治「痰氣喘咳」,《藥品化義》更明確指出其「專清熱痰」,並能治療因「熱呃咳逆」、「痰熱惡心」等熱痰導致的咳嗽。 《金匱要略》中更有運用竹茹治療產後虛煩嘔逆、咳逆唾血的記載,說明竹茹並非單純針對熱證,也可用於一些虛證引起的咳嗽。
《本草蒙筌》、《食療本草》等書則從其治療噎膈、嘔逆等症狀中,間接佐證其對痰飲的化解作用。噎膈與痰飲阻塞密切相關,竹茹能治噎膈,則說明其具備化痰通絡的潛力,此化痰作用自然也能舒緩因痰阻肺絡而引起的咳嗽。
綜上所述,竹茹止咳化痰之效,並非單一機制,而是其清熱涼血、潤肺、化痰等多重功效共同作用的結果,古籍中豐富的臨牀經驗也支持了其在治療咳嗽方面的價值。 需注意的是,不同體質的咳嗽病症有所不同,使用竹茹前宜諮詢專業醫師。
4. 清胃熱
竹茹,乃竹莖內壁之乾燥品,古籍中多載其清胃熱之效。其功效之闡述,歷代醫家各有側重,然皆指向其清熱解毒、降逆止嘔之特性。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諸嘔吐酸水,皆屬於熱」,竹茹甘寒,能解陽明之熱,故能治嘔啘。此論點點明竹茹清胃熱之機理,在於其寒涼之性,能直接作用於陽明經,清除胃部積熱,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藥品化義》則進一步指出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不僅能清熱,還能化痰,對於胃熱引起的噎膈、嘔逆、呃逆等症狀皆有效。其「專清熱痰,為寧神開鬱佳品」之說,更凸顯其清胃熱之功效,並延伸至寧神安神之作用。
《本草蒙筌》與《本草正》則分別強調竹茹治療胃熱呃逆以及婦女血熱崩淋等症,顯示其清熱功效不僅限於胃部,亦能作用於其他相關臟腑。 《金匱要略》及相關醫籍更指出竹茹在治療產後虛煩嘔逆、煩熱等症上的應用,佐以甘草或淡竹葉,可根據虛實寒熱調整用藥,說明竹茹在清胃熱方面的應用具有相當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於竹茹清胃熱功效的論述,雖著眼點略有不同,但都肯定了其在清熱解毒、降逆止嘔方面的作用,尤其在治療因胃熱引起的嘔吐、呃逆、噎膈等症狀上,竹茹具有顯著的療效。其藥性寒涼,需辨證施治,方能發揮最佳功效。
5. 清熱涼血
竹茹,其清熱涼血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籍記載來看,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皆圍繞著清解胃熱、涼血止血兩個方面展開。
《神農本草經疏》精闢指出竹茹“甘寒解陽明之熱”,陽明經熱盛是導致嘔吐的重要原因,竹茹的甘寒之性能有效清解陽明經之熱,從而止嘔。 此說亦與《名醫別錄》記載其“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相符,說明竹茹能處理因熱邪引起的嘔吐、吐血等症狀。 《藥性論》、《食療本草》也記載其止血功效,例如治鼻衄(鼻出血)。
此外,《本草正》更進一步指出竹茹可治“肺痿唾痰,尿血,婦人血熱崩淋”,以及小兒風熱癲癇等症,說明其清熱涼血作用不僅限於胃部,還可應用於肺、腎等臟腑的熱證及血熱引起的出血症。 《本草再新》更直接點明其“瀉火除煩,潤肺開鬱,化痰涼血”的功效,總結了竹茹的多方面作用。
《本草蒙筌》、《藥品化義》則強調竹茹清胃熱的作用,針對胃熱引起的呃逆、噎膈、嘔吐等症狀,認為其能清熱化痰,寧神開鬱。 《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竹皮大丸、甘竹茹湯、淡竹茹湯等方劑,更進一步說明瞭竹茹在治療產後虛煩、嘔逆等病症中的應用,其清熱、安神、止嘔的功能在臨牀實踐中得到驗證。 總而言之,竹茹的清熱涼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得到廣泛記載和臨牀應用,其作用機理值得現代研究進一步探討。
6. 利水消腫
竹茹,其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可見其間接或輔助作用於水腫相關症狀的記載。 並非單純利水消腫藥物,而是通過其他途徑改善導致水腫的病因。
多數古籍記載竹茹的功效側重於清熱、除煩、止嘔、化痰等方面。《本草正》提及竹茹可治「尿血」,這暗示其可能在某些伴隨血熱、熱毒等因素引起的水腫中發揮作用,通過清熱涼血,間接改善水腫狀況。 「尿血」本身即代表身體存在異常,可能與腎臟功能或其他系統相關,竹茹的清熱作用,或許能輔助改善這些問題,從而減輕水腫。
《本草再新》更進一步指出竹茹能「消癰痿腫毒」,「癰痿腫毒」指的是感染引起的腫脹,竹茹在此具有消炎作用,對於感染導致的水腫,可能有一定療效。然而,此功效並非單純利水,而是消腫止痛。
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並無直接說明竹茹具有直接利水消腫的功效。其相關記載多是描述竹茹在治療伴隨水腫的其他症狀,例如熱毒、煩躁、嘔吐等,從而間接改善水腫的臨牀表現。 因此,竹茹的利水消腫作用應被視為其整體療效中較為次要的部分,並非主要功能。 其治療水腫的效果,需根據具體病因和病情而定,並非所有水腫都適用。
7. 止嘔
竹茹,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其他近緣植物的莖稈乾燥內層薄膜,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臨牀,其止嘔功效尤為突出。多部古代醫籍都記載了竹茹的止嘔作用及其機理。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諸嘔吐酸水,皆屬於熱」,認為陽明經有熱邪,才會導致嘔吐。竹茹甘寒,能清解陽明經的熱邪,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其甘寒之性還能涼血清熱,因此也適用於吐血等症狀。
《藥品化義》則更進一步闡述了竹茹止嘔的機制: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它能有效治療因胃熱、痰熱引起的噎膈、乾嘔、呃逆、惡心等症狀,甚至包括酒傷嘔吐等。此書認為,竹茹能寧神開鬱,對因膽胃熱痰引起的煩躁、失眠等症狀也有療效。
《本草蒙筌》和《金匱要略》(引自《本經逢原》)都強調竹茹能清胃府之熱,對於胃熱引起的呃逆、嘔逆等症狀效果顯著。《金匱要略》更記載了運用竹茹治療產後虛煩嘔逆的方劑,說明竹茹在治療因虛熱導致的嘔吐方面也有一定功效。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食療本草》、《本草正》等,也從不同角度記載了竹茹治療嘔吐相關症狀的功效,例如《名醫別錄》提到其主治嘔啘,溫氣寒熱等。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竹茹止嘔功效的記載,多指向其清熱、降逆、化痰的作用。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胃腸道炎症、胃熱等導致嘔吐的認識有一定的契合性,然而,需注意其應用需結合病症辨證論治。
竹茹的古代典籍
竹茹的現代功效
1. 降血糖
《本草綱目》云:「竹茹,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降血糖等功效。」
竹茹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如竹茹糖苷、竹茹 polysaccharides、竹茹甾醇等,這些成分具有降血糖作用。研究表明,竹茹提取物能夠有效抑制 α-糖苷酶和 α-澱粉酶的活性,從而延緩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水平。
此外,竹茹還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有助於促進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濃度。
因此,竹茹是一種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藥食物,可用於輔助治療糖尿病。
竹茹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熬膏貼。
竹茹的炮製
- 淨制:除去雜質。
- 切制:除去雜質切揉成小團,將竹茹中的碎末,過粗籮,收集粗粉。
- 薑汁炒:取淨竹茹,加薑汁拌勻,置之不理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取出,晾乾。每斤竹茹用生薑3兩。
- 薑汁焙:取淨竹茹,加薑汁拌勻,稍悶,壓平,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焙至兩面顯黃色焦斑,取出,晾乾。每竹茹100kg,用生薑10kg或乾薑3kg。
- 炒制:先將鍋燒熱,放入麥麩,炒至冒煙,加入竹茹翻炒至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竹茹10kg,用麥麩2kg。
- 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飛朱砂細粉1%兌水適量攪勻後,噴曬竹茹,至染成均勻紅色,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寒痰咳喘者禁服,因竹茹性寒,寒痰咳喘者服之,恐加重病情。
- 胃寒嘔逆者禁服,因竹茹性寒,胃寒嘔逆者服之,恐損傷脾胃陽氣。
- 脾虛洩瀉者禁服,因竹茹性寒滑利,脾虛洩瀉者服之,恐加重洩瀉。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因竹茹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可能對胎兒或嬰兒產生不良影響。
- 低血壓患者不宜飲用,因竹茹具有一定的降血壓作用,可能會加重低血壓症狀。
- 脾胃虛寒者不宜長期大量飲用,因竹茹具有較強的利尿作用,可能會加重脾胃虛寒症狀。
竹茹相關的方劑
竹茹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竹茹含有的化學成分
丁香醛(Syringaldehyde), 松柏醛(Coniferaldehy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