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降湯

寒降湯

HAN J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3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肺經 22%
脾經 18%
肝經 10%
心經 9%
大腸經 5%
膽經 4%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寒降湯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脾胃經,能清熱降逆,止嘔安胎。寒降湯主要用於治療因寒邪犯胃、氣機逆亂所致的嘔吐,而代赭石正是藥方中降逆止嘔的重要藥物。
  2. 平肝潛陽:代赭石亦具有平肝潛陽之效,能鎮肝熄風,對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寒降湯中加入代赭石,除了降逆止嘔之外,更能兼顧平肝潛陽,使治療更為全面。

寒降湯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寒降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內侵,導致脾胃不和,氣逆上衝,出現嘔吐、呃逆等症狀。半夏能降伏胃中寒邪,抑制嘔吐,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2. 燥濕化痰: 半夏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寒邪內侵,容易導致痰濕阻滯,進一步加重脾胃不和。半夏能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咳出,解除痰濕對脾胃的阻礙,有助於寒邪的消散。

因此,寒降湯中加入半夏,既能降逆止嘔,又能燥濕化痰,起到雙重功效,促進寒邪的清除,恢復脾胃功能。

寒降湯中包含瓜簍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瓜簍仁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寒降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淋漓不盡等症狀。瓜簍仁可以清解濕熱,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利於解除濕熱壅滯,改善小便不利等症狀。
  2. 疏肝理氣: 瓜簍仁亦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寒降湯中常加入其他疏肝理氣藥物,如柴胡、香附等,與瓜簍仁共同作用,可以疏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肝氣不舒、胸脅脹痛等症狀的效果。

寒降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寒邪之苦: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經。寒降湯旨在驅散寒邪,而白芍能緩解寒邪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並具有養血柔肝、調經止痛之效。
  2. 調和藥性:寒降湯中多用辛溫之品,容易耗傷陰血,白芍則能起到滋陰養血、緩解辛溫藥物對機體的刺激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

總之,白芍在寒降湯中起著緩解寒邪之苦、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藥效更佳。

寒降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降氣:竹茹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降氣止嘔的功效。對於因熱邪上逆所致的咳嗽、嘔吐、胸悶等症狀,竹茹可以清熱降氣,起到緩解作用。
  2. 和胃止嘔:竹茹還可以和胃止嘔,對於因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竹茹可以起到降逆止嘔的效果。

總而言之,竹茹在寒降湯中的作用是清熱降氣、和胃止嘔,有助於緩解因熱邪上逆所致的咳嗽、嘔吐等症狀。

寒降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牛蒡子性寒,味辛,入肺、胃經。其能清肺熱、解毒,並可疏散風熱,散結消腫。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等症狀,牛蒡子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牛蒡子還有利尿消腫之效,對於寒降湯中其他藥材所產生的熱性,也有緩解作用,有助於平衡藥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寒降湯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寒涼的作用。寒降湯多以寒涼藥物為主,加入甘草能中和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損傷,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且不易產生副作用。
  2. 補脾益氣: 甘草還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功效。寒降湯多用於治療寒邪入侵引起的疾病,而寒邪侵襲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受損。甘草的加入能扶助脾胃,增強其消化吸收能力,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寒降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吐血、衄血,脈洪滑而長,或上入魚際」,其病機關鍵為「熱迫胃氣上逆」。張錫純以脈象洪滑(實熱之徵)、長而魚際(氣火上衝)辨證,認為血溢之因非虛寒,實由胃腑鬱熱,氣逆不降,迫使血隨氣湧而妄行。故治法以清降為核心,既瀉火熱,又鎮逆氣,標本兼顧。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生赭石

    • 性味苦寒,質重墜降,直折上逆之胃氣,兼能涼血止血。《醫學衷中參西錄》譽其「能生血兼能涼血,而其質重墜,又善降逆氣」。此處重用六錢,旨在急降沖逆之勢,猶如釜底抽薪。
  2. 臣藥:清半夏、蔞仁、牛蒡子

    • 清半夏化痰降逆,協赭石平胃氣之逆;
    • 蔞仁(瓜蔞仁)甘寒潤燥,既清肺胃痰熱,又滑利通降,助赭石導熱下行;
    • 牛蒡子辛涼宣散,透解上焦鬱熱,防火鬱助血溢。三藥共輔君藥,調暢氣機升降。
  3. 佐藥:生杭芍、竹茹

    • 生杭芍酸寒斂陰,抑肝火之橫逆(木火常犯胃致吐衄),柔肝即所以安胃;
    • 竹茹甘微寒,清胃絡浮熱,化痰止嘔,針對「熱擾血絡」之病機。
  4. 使藥:粉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峻降之性,防寒涼傷胃。

全方配伍特點

  • 降中有清:以赭石、半夏降逆為主力,輔以蔞仁、牛蒡子宣降並施,使熱邪有外達之機。
  • 瀉中寓斂:生杭芍於清降中斂陰,防血脫陰傷;竹茹清中兼通,免寒凝留瘀。
  • 標本兼治:急降逆氣以止血治標,清泄胃熱以除根治本,契合「熱降則血自安」之理。

臨床思維啟發
張錫純治童子吐血一案,其脈「洪長右部尤甚」,斷為「胃熱不降」,正合本方證機。右脈主氣分,洪滑有力乃陽明實熱;重用赭石配半夏,降胃氣即所以止血,非見血止血之俗手。此方體現「氣血並調」、「降火不傷正」的辨治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生赭石(軋細)6錢,清半夏3錢,蔞仁(炒搗)4錢,生杭芍4錢,竹茹3錢,牛蒡子(炒搗)3錢,粉甘草1錢半。
吐血:一童子,年十四,陡然吐血,一晝夜不止,勢甚危急,其父通醫學,自沒有藥房,亦束手無策。時愚應其鄰家延請,甫至其村,急求為診視。其脈洪長,右部尤重按有力,知其胃氣因熱不降,血隨逆氣上升也。為擬此湯,一劑而愈,又服一劑,脈亦和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寒降湯具有清熱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牙齦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寒降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赭石(軋細)6錢,清半夏3錢,蔞仁(炒搗)4錢,生杭芍4錢,竹茹3錢,牛蒡子(炒搗)3錢,粉甘草1錢半。 主治:吐血、衄血,脈洪滑而長,或上入魚際,此因熱而胃氣不降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