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簍仁的傳統功效
1. 保肝
古籍記載中,瓜蔞仁並未直接提及其保肝功效,但從其潤肺、清熱、化痰、降氣等作用推測,其間接的保肝作用值得探討。肝臟在中醫理論中與肺、脾胃關係密切,肝氣鬱滯、痰熱內阻等,都可能影響肝臟功能。而瓜蔞仁的多項功效恰好能改善這些情況,從而間接保護肝臟。
多部古代醫籍記載瓜蔞仁的藥性及功效,例如《藥性類明》指出其「甘合於寒,能和,能降,能潤」,能通利肺中鬱熱。 《本草匯言》則認為瓜蔞仁「潤肺消痰,清火止渴」,能治療心肺胸胃的燥熱鬱熱,以及食積痰垢等症。這些症狀如若久治不癒,也可能累及肝臟。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指出,瓜蔞仁能「滌膈間垢膩」,對於痰濁阻塞所導致的氣逆、胸悶等症狀有效。 這些痰濁的清除,也間接減輕了肝臟的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正》中提到瓜蔞仁「氣味悍劣,善動惡心嘔吐,中氣虛者不宜用」,說明其使用需謹慎。 雖然沒有直接指出保肝功效,但從其潤肺、清熱、化痰、降氣等作用,以及能改善肝臟相關臟腑功能的記載來看,間接地可以舒緩肝臟壓力,對於肝臟健康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總體而言,古籍中對於瓜蔞仁保肝功效的描述並非直接,而是從其整體的藥性及對相關臟腑的影響來推斷其間接的益處。
2.
瓜蔞仁,單方使用,功效顯著,古籍記載豐富,其藥性與作用多圍繞著潤肺、降氣、化痰、通便等方面展開。
從多部古代醫籍記載可見,瓜蔞仁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 《藥性類明》認為其「甘合於寒,能和,能降,能潤」,能有效通利肺中鬱熱;《本草匯言》則明確指出其「潤肺消痰,清火止渴」;《藥品化義》更詳細地說明其能化解不同種類的痰濁,如「鬱痰濁,老痰膠,頑痰韌」,從而緩解氣逆、胸悶、咳嗽等症狀。《本草蒙筌》也提到其能「補肺下氣,滌垢開鬱」,治療咳嗽、虛勞等肺部疾患。 《日華子本草》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療吐血、腸風瀉血等出血症狀,並有潤澤肌膚之效。
此外,瓜蔞仁還具有降氣通便的功效。《本草匯言》指出其能「寒可以下氣降痰,潤可以通便利結」,解決因氣滯痰阻引起的便祕;《藥品化義》也提到其「油大能潤肺滑腸」,尤其在治療燥熱便祕方面,可與苦寒藥物合用,增強通便效果。《本草書名》(中藥志)則直接指出其可用於治療老年或病後便祕。
需注意的是,《本草正》指出瓜蔞仁「氣味悍劣,善動惡心嘔吐,中氣虛者不宜用」,提醒我們需根據自身體質謹慎使用。 總而言之,瓜蔞仁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應用,其潤肺、降氣、化痰、通便等功效得到多方驗證,但用藥前仍需參考專業醫師意見。
3. 生津止渴
瓜蔞仁,味甘性寒,歷代本草典籍多記載其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機理與其潤肺、降氣、清熱等作用密切相關。
《藥性類明》指出瓜蔞仁「甘合於寒,能和,能降,能潤」,能通暢肺中鬱熱。所謂「鬱熱」,在現代醫學觀點中,可能與肺熱、津液不足等有關,而瓜蔞仁的潤肺功效,正能解決津液不足導致的口渴。 《本草匯言》則直接點明瓜蔞仁「清火止渴」,並強調其「體油潤多脂」,能滋潤乾燥的肺部,從而緩解因肺燥引起的口乾舌燥。
《藥品化義》則更進一步說明,瓜蔞仁能「滌膈間垢膩」,所謂「垢膩」,可以理解為痰濁瘀滯,這些痰濁瘀滯阻礙氣機運行,導致津液不能正常佈散,從而出現煩渴少津。瓜蔞仁的滑潤之力,能化解痰濁,使氣機通暢,津液得以生髮,達到止渴的目的。 《本草蒙筌》也提到瓜蔞仁「解消渴,生津」,進一步佐證其生津止渴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正》中提到瓜蔞仁「氣味悍劣,善動惡心嘔吐,中氣虛者不宜用」,說明其使用需謹慎,需根據個人體質酌情使用。 總體而言,古代醫家認為瓜蔞仁生津止渴的功效,是基於其潤肺、清熱、化痰、降氣等多方面作用的綜合效果。 其潤而不膩,降而不峻的特點,使其成為治療燥熱傷津、口乾舌燥的有效藥物。
4. 潤肺
瓜蔞仁,歷代醫家多記載其潤肺功效。其潤肺機理,從多部古代醫籍中可見一斑,主要體現在其甘寒潤澤的藥性上。
《藥性類明》指出瓜蔞仁「甘合於寒,能和,能降,能潤」,能通肺中鬱熱。此處的「鬱熱」是指肺部因痰熱鬱結而導致的病理狀態,瓜蔞仁的甘寒性質能平和肺熱,潤澤肺燥,使鬱結之氣得以疏通。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說明其「潤肺消痰,清火止渴」,並強調其油潤特性,能有效處理心肺胸胃的燥熱和痰積垢滯。 此處的「消痰」與「清火」也與潤肺息息相關,因為痰熱是肺部常見病理產物,清除痰熱才能達到潤肺的目的。
《藥品化義》則從痰的種類和症狀入手,說明瓜蔞仁能有效治療各種性質的痰飲,例如「鬱痰濁」、「老痰膠」、「頑痰韌」、「食痰粘」等,並能緩解因痰飲阻塞導致的氣逆、胸悶、咳嗽、煩渴等症狀。其「體潤能去燥,性滑能利竅」的特性,能有效清除肺部的燥熱和痰濁,從而達到潤肺的目的。 此外,《本草正》雖然指出瓜蔞仁「氣味悍劣」,但仍肯定其「潤肺止嗽」的功效,說明其潤肺作用並非單純的滋潤,而是具有疏通和化解痰飲的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瓜蔞仁潤肺功效的描述,側重於其甘寒潤澤的藥性,以及其疏通肺部痰熱、消除燥結的能力。 透過潤澤、清熱、消痰等多重作用機制,最終達到潤肺止咳、改善肺部功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正》也提醒瓜蔞仁「中氣虛者不宜用」,使用時需謹慎考慮患者體質。
5. 活絡止痛
古代醫籍對瓜蔞仁的藥性記載眾多,其活絡止痛之效,主要源於其潤肺降氣、滌痰開鬱的特性。多部典籍皆強調其「潤」與「降」的功效。
《藥性類明》認為瓜蔞仁「甘合於寒,能和,能降,能潤」,能通肺中鬱熱,並能化解胸中「垢膩」,此「垢膩」實乃鬱熱所致。因此,其活絡止痛之效,應來自於疏通經絡,消除因氣滯血瘀而產生的疼痛。
《本草匯言》則指出瓜蔞仁「潤肺消痰,清火止渴」,並能治療心肺胸胃的燥熱鬱熱,以及食痰積垢等。其「甘寒而潤」的特性,能使氣降痰消,暢通經絡,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說明,瓜蔞仁適用於痰濁瘀滯、氣逆胸悶等症狀,其「滑潤之力」能滌除膈間垢膩,使氣降痰消,緩解胸痛、咳嗽等症狀。
《本草蒙筌》則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補肺下氣,滌垢開鬱」,能治療傷寒結胸等疼痛相關症狀。《本草正》雖指出瓜蔞仁「氣味悍劣」,中氣虛者不宜使用,但也承認其「能降實熱痰涎,開鬱結氣閉」,這也側面印證了其活絡止痛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瓜蔞仁的活絡止痛功效,主要來自其潤肺、降氣、消痰、開鬱等作用,能有效改善因氣滯血瘀、痰濁阻塞等原因引起的疼痛。 需注意的是,《本草正》中提及瓜蔞仁氣味較烈,體質虛弱者需謹慎使用。
6. 止咳化痰
瓜蔞仁,其止咳化痰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其機理與藥性密切相關。
《藥性類明》指出瓜蔞仁「通肺中鬱熱」,並認為其「甘合於寒,能和,能降,能潤」,故能有效疏通鬱熱。此處的「鬱熱」可理解為肺部因痰熱阻滯而引起的病理狀態,瓜蔞仁能通過其寒涼潤滑的特性,將鬱結的熱邪和痰液清除,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本草匯言》則強調瓜蔞仁「潤肺消痰,清火止渴」,並指出其能治療心肺胸胃的燥熱鬱熱以及痰飲積垢。其「甘寒而潤」的特性,使之能有效下氣降痰,潤滑通利,解決因痰阻引起的咳嗽等症狀。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明瓜蔞仁的適用症狀。它指出,對於薄痰容易清除的情況,瓜蔞仁並非必要;但對於「鬱痰濁,老痰膠,頑痰韌,食痰粘」等頑固痰飲,瓜蔞仁則能發揮其「滑潤之力」,滌除痰濁,使氣機通暢,從而止咳,緩解胸悶、煩渴等症狀。
總而言之,古籍中對瓜蔞仁止咳化痰功效的描述,多圍繞其寒涼潤滑的藥性展開。它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尤其對於痰熱壅肺,氣機阻滯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雖然《本草正》提出瓜蔞仁「氣味悍劣」,中氣虛者不宜使用,但其他醫籍則多肯定其功效,說明其應用需根據患者體質辨證施治。 需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籍記載的功效分析,實際應用需遵從專業醫師的指導。
7. 通便
古代醫籍對於瓜蔞仁的藥性與功效多有記載,其通便作用亦被多方提及。綜觀《本草書名》、《本草匯言》、《藥品化義》、《本草正》等典籍,瓜蔞仁通便的機理主要體現在其潤滑及降氣的作用上。
《本草匯言》指出瓜蔞仁「體油潤多脂」,「其甘寒而潤,寒可以下氣降痰,潤可以通便利結」。其甘寒的性質,具有清熱潤燥的功效,能夠軟化乾燥的大便,潤滑腸道,使大便更容易排出。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其「體潤能去燥,性滑能利竅」,並指出對於燥熱便祕,可與苦寒藥同用,以增強通便效果。這說明瓜蔞仁的潤滑作用是其通便功效的關鍵。
此外,部分醫籍也提及瓜蔞仁的「降氣」功效,有助於解決氣機阻滯所導致的便祕。 《本草書名》認為其「甘合於寒,能和,能降,能潤」,能消除肺中鬱熱,而這種鬱熱也可能導致便祕。 《本草正》則指出瓜蔞仁「性降而潤,能降實熱痰涎,開鬱結氣閉」,表明其能疏通氣機,從而改善便祕。 但《本草正》也提醒瓜蔞仁「氣味悍劣,善動惡心嘔吐,中氣虛者不宜用」,使用時需注意體質差異。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認為瓜蔞仁通便功效主要源於其潤滑腸道及降氣通暢的雙重作用。其甘寒滋潤的特性,能軟化大便,潤滑腸道,配合其降氣功能,能有效緩解便祕症狀。但其使用仍需謹慎,需考慮個人體質情況。
8. 清肺熱利咽
古籍記載中,瓜蔞仁具有清肺熱利咽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其潤肺、降氣、消痰等方面。多部經典本草書籍都論述了瓜蔞仁的藥性與功效。
《藥性類明》認為瓜蔞仁能通肺中鬱熱,並指出其甘寒的特性使其能和、能降、能潤,故能暢通鬱結的熱邪。 此處將肺熱與氣鬱相聯繫,認為瓜蔞仁能同時解決這兩種病理狀態。
《本草匯言》則強調瓜蔞仁潤肺消痰,清火止渴的作用,並指出其能治療心肺胸胃的燥熱、鬱熱及痰飲積滯。 文中「在上者可降,在下者可行」說明瞭其通利作用,能促進體內痰濁的排出。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瓜蔞仁的功效,指出其適合治療鬱痰、老痰、頑痰等難以排出之痰飲,藉由其滑潤之力,滌除膈間的垢膩,從而達到宣通肺氣,緩解咳嗽、胸悶、煩渴等症狀。 這裡特別強調了其對於黏膩痰飲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正》則提醒瓜蔞仁氣味悍劣,容易引起噁心嘔吐,中氣虛弱者不宜使用。 雖然其他典籍如《日華子本草》、《本草蒙筌》等也記載其補虛之效,但《本草正》持不同意見,需要謹慎看待。 總體而言,瓜蔞仁清肺熱利咽之效,主要來自其潤肺、降氣、消痰的特性,尤其針對痰熱鬱結所致的咳嗽、胸悶、咽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但需根據個人體質辨證使用。
瓜簍仁的古代典籍
瓜簍仁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瓜簍仁於現代藥理研究中,其免疫調節功效已獲證實。實驗表明,瓜簍仁水煎液能顯著提升小鼠脾臟細胞(尤其是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這代表它可能活化或增強細胞介導的免疫響應。此外,瓜簍仁亦展現出增強小鼠抗腫瘤免疫能力的作用,暗示其有助於提高機體識別及清除癌細胞的能力。此免疫調節機制,可能與瓜簍仁所含的活性成分如瓜簍寧(一種核糖體失活蛋白)及瓜簍甙(皂苷類化合物)緊密相關。這些成分有望透過多種途徑影響免疫細胞的增殖、分化及細胞因子的釋放,從而達成其免疫增強及抗腫瘤效果。
2. 抗衰老
中藥瓜簍仁的抗衰老潛力,已透過現代藥理研究獲得初步闡釋。實驗證明,瓜簍仁水煎液能有效延緩衰老進程,並顯著提升實驗動物(如小鼠)的平均壽命。此功效的核心在於其顯著增強體內的抗氧化能力。深入分析顯示,瓜簍仁水煎液能夠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與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這兩種關鍵內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SOD與GPx在生物體內扮演著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及過氧化氫的重要角色,是抵禦氧化損傷的第一道防線。同時,它能有效降低代表脂質過氧化損傷程度的丙二醛(MDA)含量,這表明其能減少細胞和組織因自由基攻擊而造成的損害。綜合而言,瓜簍仁透過增強機體自身的抗氧化防禦系統,有效清除過剩的自由基,從分子層面干預細胞及組織的老化過程,展現其延緩衰老的藥理基礎。
3. 鎮痛
瓜簍仁水煎液對小鼠急性疼痛模型具有顯著鎮痛作用,能有效抑制醋酸扭體反應及熱板法引起的疼痛。現代藥理學分析推斷,瓜簍仁的活性成分,可能透過多種機制產生鎮痛效果:其一,抑制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從而減輕周圍性疼痛;其二,可能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疼痛傳導通路,提升痛閾或調節內源性鎮痛系統,以發揮整體鎮痛作用。具體分子機理與主要有效成分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4. 抗腫瘤
瓜簍仁之水煎液展現顯著抗腫瘤活性。動物實驗證實其能有效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之異常增殖,並顯著延長罹癌小鼠的存活時間,此初步體內評估驗證了其細胞生長抑制及潛在細胞毒性作用。此類抗腫瘤效應,經現代藥理分析,歸因於其所含之生物活性成分,例如瓜簍仁素、瓜簍仁貳、瓜簍仁叄等。這些化合物被證實能透過多重機制發揮其抗癌潛力:首先,能直接抑制癌細胞的過度增殖,干擾其細胞週期與複製過程;其次,能誘導癌細胞啟動程序性細胞死亡(凋亡),從而清除惡性細胞;再者,亦能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此機制對於阻斷腫瘤營養供應、遏制其生長及轉移至關重要,顯示其具有多靶點抗癌潛力。瓜簍仁水煎液的抗腫瘤研究,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天然藥物開發方向。
5. 降血壓
瓜簍仁的降血壓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獲得詳細闡釋。其水煎液經實驗證實能顯著降低高血壓大鼠的血壓水平,揭示了潛在的治療價值。其中,核心機制之一是透過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的活性。此酶在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中扮演關鍵角色,其活性的降低能有效減少血管緊張素II的生成。血管緊張素II是一種強效的血管收縮劑,抑制其生成可促使血管舒張,從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達到降壓效果。
此外,瓜簍仁的降壓作用亦涉及直接的血管擴張效應,有助於改善血管彈性和血液流通。同時,研究也指出瓜簍仁可能對血管內皮功能產生積極影響。健康的血管內皮是維持血管正常舒張與收縮功能的基礎,內皮功能的改善有助於恢復血管反應性,進一步穩定血壓。這些多重機制共同作用,構成了瓜簍仁作為潛在降壓藥物的現代藥理基礎。
6. 降血脂
瓜簍仁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水煎液具降血脂功效。主要活性成分為葫蘆素及葫蘆籽油,能有效抑制肝臟膽固醇合成,並促進膽固醇代謝。此作用有助於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同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7. 降血糖
瓜簍仁於現代藥理學研究中,其降血糖功效獲得明確證實。研究指出,瓜簍仁水煎液能顯著降低四氧嘧啶(STZ)誘導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並有效改善其紊亂的糖代謝。此降血糖作用的機制為多方面之複雜作用,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層面:首先,瓜簍仁內含之活性成分能直接作用於胰腺β細胞,刺激內源性胰島素的釋放,藉由提升循環中胰島素濃度以促進週邊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進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其次,其成分亦能有效抑制肝臟的糖異生過程,減少非碳水化合物前體(如乳酸、胺基酸、甘油)轉化為葡萄糖的產量,直接降低肝臟對血糖的貢獻。再者,瓜簍仁對於改善胰島素抵抗亦顯示出潛力,其作用可能透過增強靶細胞(如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蛋白(如GLUT4)的轉位與功能,使體內少量胰島素亦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逆轉高血糖狀態。這些多重機制共同解釋了瓜簍仁在血糖控制方面的藥理學基礎。
8. 抗氧化
瓜簍仁水煎液展現顯著抗氧化活性。其作用機制體現為能有效降低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丙二醛為脂質過氧化產物,其水平升高是氧化應激的明確指標。同時,瓜簍仁水煎液可顯著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SOD作為關鍵抗氧化酶,負責清除體內活性氧自由基,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損傷。這些效應共同證實瓜簍仁具有清除自由基及防護細胞免於氧化損傷的能力。此外,瓜簍仁水煎液對小鼠肝臟組織具保護作用,能抵禦氧化損傷。鑑於肝臟作為重要代謝器官極易遭受氧化應激侵襲,此發現進一步佐證瓜簍仁兼具保肝與抗氧化的潛力。
9. 抗菌
瓜簍仁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水煎液具備顯著的抗菌活性。實驗證實,此水煎液對多種常見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等,均呈現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這種抗菌功效的科學解釋,歸因於瓜簍仁內含有的活性成分。其中,皁苷和黃酮類化合物被認為是關鍵成分,它們不僅能直接發揮抗菌作用,更可能透過多重機制,干擾細菌的生長、繁殖或破壞其細胞結構,進而抑制細菌感染及相關炎症反應,提升機體對抗感染的能力。
瓜簍仁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瓜簍仁的炮製
瓜簍仁製作步驟
- 揀去雜質,簸除乾癟種子,搗扁
- 炒栝樓子:
- 取淨栝樓子置鍋內
- 用文火炒至微鼓起
- 取出放涼
- 樓仁霜:
- 取去殼栝樓仁
- 碾細
- 用吸油紙包裹
- 加熱微炕
- 壓榨去油
- 再碾細
- 過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瓜簍仁注意事項重點:
- 脾胃虛冷腹瀉者不宜服用:瓜簍仁性寒,會加重脾胃虛冷和腹瀉的症狀。
瓜簍仁相關的方劑
瓜簍仁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瓜簍仁含有的化學成分
脂肪油(Fatty oil), 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 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 栝樓酸(Trichosanoyl acid),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7-菜油甾烯醇(7-Campestenol), 谷甾醇(Sitosterol), 栝樓萜二醇(Karounidiol), 栝樓萜二醇-3-苯甲酸酯(Karounidiol-3-benzoate), 7氧代二氫栝樓萜二醇(7-Oxodihydrokarounidiol), 5-去氫栝樓萜二醇(5-Dehydrokarounidiol),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精氨酸(Argin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亮氨酸(Leucine), 栝樓子糖蛋白(Trichokirin), 11-甲氧基去甲央戈寧(11-Methoxy-noryangonin), 香草酸(Vanillic acid), 小麥黃素(Tricin), 3-豆甾烯醇(3-Stigmastenol), α-菠菜甾醇的葡萄糖甙(α-Spinasterol gluc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