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核丸

消核丸

XIAO H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五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16%
心經 12%
肝經 8%
大腸經 8%
脾經 8%
小腸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4%
腎經 4%
三焦經 3%
心包經 1%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小腸經
膽經
膀胱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核丸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理氣化痰: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寬胸、化痰止咳之效。消核丸方中多以化痰散結為目的,橘紅可助其疏通氣機,使痰液易於咳出,並有助於消除咽喉部位的核狀物。
  2. 清熱解毒: 橘紅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更好地達到消核止痛的目的。

消核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溼,健脾化痰: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化痰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痰溼凝結所致的核腫硬結,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消核作用。
  2. 配伍增強療效: 赤茯苓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海藻、昆布等配合,能增強其消腫散結、軟堅散瘀的功效,共同達到消核止痛、恢復正常生理功能的效果。

消核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消核丸中多為寒涼藥物,甘草能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使藥性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2.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如與清熱解毒藥物配伍,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與止咳化痰藥物配伍,能增強其止咳化痰的作用。甘草在消核丸中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消核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

消核丸中加入半夏曲,主要是為了消痰化核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曲製後,其燥濕之力更強,且能消食化積,有助於消滅核症的病因。

核症多由痰濕凝結所致,半夏曲的化痰作用,能將痰濕化解,使其不再凝結為核。同時,半夏曲還能降逆止嘔,防止痰液上逆,加重核症。

消核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的功效。消核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而黃芩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有助於緩解咽喉炎症。
  2. 利濕退黃:黃芩亦可利濕退黃,對於因濕熱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黃芩可清熱利濕,促進毒素排出,輔助藥效。

消核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消核丸主要針對咽喉腫痛、瘰癧結核等症狀,白僵蠶可清熱解毒,消散痰核,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2. 息風止痙,軟堅散結: 白僵蠶還有息風止痙、軟堅散結的功效。消核丸中,白僵蠶有助於緩解因風熱上攻而引起的咽喉腫痛、痙攣等症狀,並可軟化瘰癧結核,促進其消散。

消核丸中加入玄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消核丸主治瘰癧、癭瘤等病症,這些病症往往與熱毒瘀結有關,玄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化解病竈中的熱毒,而消腫散結作用則能消除腫塊,促進恢復。
  2. 滋陰降火,養血潤燥: 玄參具有滋陰降火、養血潤燥的功效。消核丸除了針對熱毒瘀結,也需要滋陰降火,以平衡體內的陰陽失調。玄參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陰虛火旺,而養血潤燥則能改善因熱毒引起的燥熱症狀,使患者更快適服。

消核丸中加入牡蠣,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軟堅散結: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軟堅散結之效。消核丸主要針對肝腎陰虛,痰火凝結所致的瘰癧、癭瘤等病症,牡蠣可以幫助軟化堅硬的腫塊,使其消散。
  2. 清熱解毒:牡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進一步緩解瘰癧、癭瘤等疾病的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消核丸是中醫傳統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某些腫塊或囊腫,特別是與痰濕、血瘀有關的病症。其中,人尿作為一種成分,主要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及成分。人尿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尿酸、氨基酸、維生素和某些酶,這些成分在適當的配伍下,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化痰散結。

在中醫理論中,人體的排泄物如尿液,經過精煉後具有消腫、生肌的功效,被認為能夠通利經絡,調節氣血。此外,人尿也被視為一種天然的藥材,其用量和技術處理方式會於配方中進行調配,以求最大化其療效。儘管在現代醫學中對此成分的使用有一定爭議,但在傳統中醫的背景下,其被認為是治療某些病理狀態的有效輔助成分。

消核丸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消核丸主要針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而梔子可清泄心肺之火,降胃火,並能涼血解毒,緩解咽喉及口腔炎症,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此外,梔子還有利於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消核止痛的效果。

消核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消核丸主要用於治療瘰癧、癭瘤等,這些病症往往伴隨有熱毒積聚,天花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幫助消除這些病症的熱毒,緩解疼痛。
  2. 利咽消腫: 天花粉具有利咽消腫的作用,可以促進咽喉部炎症消退,緩解腫痛。消核丸中加入天花粉,可以幫助緩解瘰癧、癭瘤引起的咽喉腫痛,改善患者的咽喉不適。

消核丸方劑中加入瓜簍仁,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瓜簍仁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乳腺腫塊、瘰癧等症,瓜簍仁可以起到清熱解毒、化瘀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消核散結的效果。
  2.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瓜簍仁還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乳腺增生、乳房疼痛等症,瓜簍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因此,消核丸中加入瓜簍仁,可以起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綜合作用,從而達到消核散結的療效。

消核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消核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嘶、口乾舌燥等症狀,而大黃可清熱解毒,瀉去積聚在咽喉部位的熱毒,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2. 通便排毒: 消核丸中除了清熱解毒藥物,也常含有潤腸通便的藥材,例如火麻仁、杏仁等。大黃與這些藥材配合,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排出,幫助機體排毒,從而緩解咽喉炎症。

消核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桔梗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效,可化痰止咳,有助於消散肺部痰核,改善咽喉腫痛等症狀。

其二,桔梗還具有開宣散結的作用,能通暢氣道,有利於藥物深入肺部,更好地發揮其治療效果。

因此,桔梗在消核丸中起到輔助宣肺、化痰、散結的作用,提高藥效,促進患者康復。

消核丸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瘰癧、癭瘤、乳癰等症,連翹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塊。
  2. 配伍增效:消核丸方中多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而連翹與其他藥物,如金銀花、板藍根等,能起到相輔相成、增效作用,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目的。

連翹在消核丸中,起到重要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核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頸項、耳後結核,三五成簇,不紅、不腫、不痛、不成膿者」。
此類結核屬中醫「痰核」、「瘰癧」範疇,多因氣鬱痰凝、熱毒內結所致。特點為局部皮下結塊,按之質硬可動,無明顯紅腫熱痛,且未化膿,符合「陰證」或「半陰半陽」之表現。其病機可能與肝鬱化火、痰熱互結、氣滯血瘀有關,故需疏肝清熱、化痰散結、活血消腫。


消核丸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一、組成結構分析

  1. 化痰散結核心藥組

    • 橘紅(鹽水製):辛溫化痰,鹽製兼能軟堅,針對痰核主因。
    • 半夏曲(薑汁製):化痰散結,薑製減毒性,增強降逆消痞之效。
    • 牡蠣(煨後童便淬):鹹寒軟堅散結,煅淬後增強收斂消核之力。
    • 僵蠶(炒黃):化痰散結通絡,炒製緩其峻性,適用於慢性痰核。
  2. 清熱解毒輔助藥組

    • 黃芩(酒炒)、山梔(連殼炒焦)、連翹:清肝肺鬱熱,解痰熱互結之毒。
    • 大黃(煨):瀉火通便,煨製減其峻下,保留清熱活血之功。
  3. 潤燥生津調和藥組

    • 天花粉瓜蔞仁:清熱化痰兼潤燥,防痰熱傷陰。
    • 玄參(酒拌):滋陰降火,解毒散結,針對陰虛痰火。
  4. 理氣活血基礎藥組

    • 桔梗赤茯苓:宣肺利水,調氣機以助化痰。
    • 生甘草節:清熱解毒,兼調和諸藥。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痰瘀熱並治
    方中既用橘紅、半夏、僵蠶化痰,又配伍黃芩、山梔、連翹清熱,佐大黃活血,體現「痰、熱、瘀」三者同治的思路。痰消則結散,熱清則毒解,瘀化則絡通。

  2. 標本兼顧

    • 治標:直接軟堅(牡蠣)、散結(僵蠶)、清熱(黃芩、梔子)。
    • 治本:調理氣機(桔梗、橘紅)、滋陰(玄參)以防痰熱復生。
  3. 製法增強藥性
    藥材多經炮製(如酒拌、薑汁製、煨製),緩和藥性偏頗,如大黃煨後減瀉下而存化瘀之效,更適合慢性痰核;牡蠣煅淬後加強軟堅作用,符合「結者散之」原則。

三、推論適用證型

此方適合「痰熱互結兼氣滯」之證,患者除局部結核外,可能伴見:

  • 情志抑鬱或煩躁
  • 口乾咽燥、小便黃
  • 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方中配伍滋陰藥(玄參、天花粉),暗示部分患者或兼陰傷,但整體仍以實證為主。

傳統服藥法


橘紅(鹽水洗,略去白)1兩,赤茯苓1兩(去皮),生甘草節(去皮)4錢,半夏曲(薑汁拌,焙)7錢,片芩(酒拌,炒)8錢,僵蠶(水洗,炒黃)6錢,玄參(酒拌,焙)7錢,牡蠣(火煨,童便淬,另研)7錢,山梔仁(連殼,炒焦)8錢,天花粉7錢,瓜蔞仁7錢(另研),大黃(煨)1兩,桔梗(去蘆)7錢,連翹(去枝梗)1兩。
上為末,湯泡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曬乾。
每服80-9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核丸有散結消核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消核丸,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橘紅(鹽水洗,略去白)1兩,赤茯苓1兩(去皮),生甘草節(去皮)4錢,半夏曲(薑汁拌,焙)7錢,片芩(酒拌,炒)8錢,僵蠶(水洗,炒黃)6錢,玄參(酒拌,焙)7錢,牡蠣(火煨,童便淬,另研)7錢,山梔仁(連殼,炒焦)8錢,天花粉7錢,瓜蔞仁7錢(另研),大黃(煨)1兩,桔梗(去蘆)7錢,連翹(去枝梗)1兩。 主治:頸項、耳後結核,三五成簇,不紅、不腫、不痛、不成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