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沈氏中暑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中暑患者常伴有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吳茱萸可溫中散寒,緩解這些症狀。
- 扶正祛邪:中暑多因暑邪入侵,導致陽氣受損。吳茱萸能溫補陽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暑邪,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沈氏中暑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溫陽散寒:中暑多因暑熱侵襲,導致陽氣被遏,出現頭昏、噁心、腹痛等症狀。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可溫陽解表,驅散暑熱,恢復陽氣功能。
二、化解濕濁:暑熱易傷脾胃,導致濕濁內停,加重中暑症狀。乾薑又能燥濕化痰,有助於化解暑熱導致的濕濁,改善脾胃功能,緩解中暑不適。
沈氏中暑湯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石菖蒲性辛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功效。中暑多伴隨頭昏腦脹、神志不清、噁心嘔吐等症狀,石菖蒲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使患者清醒,恢復神志。
2. 清熱化濕: 中暑多由暑熱侵襲、陽氣鬱滯所致,石菖蒲具有清熱化濕的作用,可以消除暑熱,化解濕氣,從而達到清暑解表的效果。
沈氏中暑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中暑常伴有發熱、口渴、頭昏、胸悶等症狀,而川貝母可清熱解暑,緩解因暑熱引起的痰熱阻肺。
- 宣肺利咽: 中暑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川貝母具有宣肺利咽的功效,可改善咽喉不適,促進痰液排出,緩解中暑引起的咽喉炎症。
因此,沈氏中暑湯中加入川貝母,不僅能清熱解暑,也能化痰利咽,有助於緩解中暑患者的各種不適。
沈氏中暑湯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如下:
- 理氣消積:枳實味苦酸,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之功效。中暑常伴隨胃腸功能紊亂,氣機阻滯,枳實能疏肝理氣,消解暑熱積滯,緩解胸悶氣促、噁心嘔吐等症狀。
- 降逆止嘔:枳實能降逆止嘔,對於中暑引起的頭暈目眩、胃氣上逆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沈氏中暑湯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的功效,針對中暑所致的發熱、神昏、痙攣等症狀。
羚羊角味鹹性寒,入心、肝經,能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中風昏迷等症,其清熱解毒之效能能迅速退熱,並可鎮定神志,熄滅中暑所致的痙攣現象,因此成為沈氏中暑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沈氏中暑湯中加入瓜簍仁,是基於其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功效。瓜簍仁味甘性寒,入心、肺、膀胱經,能清熱解暑、利水消腫,適用於暑熱傷津、心煩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中暑時,患者往往出現頭昏腦脹、心煩口渴、汗出肢冷等症狀,這些症狀與暑熱傷津、氣血運行不暢有關。瓜簍仁能清熱解暑,利水消腫,有助於緩解中暑症狀,促進氣血運行,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沈氏中暑湯中加入瓜簍仁,是為了加強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中暑症狀。
沈氏中暑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生津: 中暑多因暑熱傷津,出現口渴、煩躁、汗出等症狀。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之功效,可以有效緩解中暑所致的津液虧損,達到清熱解暑之效。
- 滋陰養心: 中暑重症可出現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反映了心陰不足。麥門冬入心經,可以滋陰養心,安神定志,緩解中暑導致的心神不寧,保護心臟功能。
因此,沈氏中暑湯中加入麥門冬,不僅能清熱生津,更能滋陰養心,達到整體療效。
沈氏中暑湯中加入西瓜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利尿、解暑降溫的功效。
西瓜皮性寒,味甘,歸心、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生津止渴的功效。暑熱傷人,易造成心煩口渴、小便短赤、頭暈目眩等症狀。西瓜皮可清熱解暑,促進汗液分泌,幫助人體散熱;利尿消腫,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和熱邪對人體的影響;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的症狀,使人體恢復正常機能。
因此,在沈氏中暑湯中加入西瓜皮,能夠有效地緩解中暑症狀,達到清熱解暑、利尿消腫、生津止渴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沈氏中暑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暑邪直中心肝二經」,其證特徵為:
- 病位與病機:暑熱之邪不從表解,直接內陷心肝。心主神明,肝主筋脈,暑熱擾動心神則「時煩躁」;灼傷肝陰、引動肝風,故「手足牽搐」。
- 辨證關鍵:
- 「不頭疼、不發熱」:排除暑邪在表或陽明氣分熱盛之證。
- 「舌短」:心熱壅滯,舌為心之苗,熱極傷津或痰熱阻絡所致。
- 「煩躁」與「牽搐」並見:提示暑熱已深陷營血,肝風內動。
此證屬暑病之危重階段,需急清心肝之熱、豁痰熄風,防其閉竅動風。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暑邪、瀉心肝火、化痰開竅為核心,組方分為四層:
清熱解毒,直折暑火
- 川連(吳萸拌炒):黃連瀉心火,佐吳萸辛開苦降,防暑熱阻遏氣機。
- 羚羊角:涼肝熄風,針對手足牽搐之肝風內動。
- 知母(乾薑拌炒):清肺胃熱,佐乾薑反制其寒,防暑熱傷陽。
化痰開竅,暢通神機
- 遠志(石菖蒲汁拌):菖蒲化濕開竅,遠志通心安神,共解痰熱蒙蔽心神之「煩躁」。
- 川貝母(熟艾泡水拌):貝母潤燥化痰,艾葉溫通絡脈,反佐防寒痰凝滯。
- 瓜蔞仁:清熱滌痰,寬胸散結,通利邪熱出路。
養陰生津,固護氣液
- 麥冬:養心陰、潤肺燥,防暑熱傷津。
- 西瓜翠衣:清暑利濕,導熱下行,取「透熱轉氣」之意。
調氣降逆,疏暢樞機
- 枳實(磨汁):破氣消積,助痰熱下行,氣行則熱散。
治療原理:
- 瀉火不傷正:通過藥對反佐(如吳萸制連、乾薑制知母),在清熱同時顧護中焦。
- 治風先治血:羚羊角配麥冬,既涼肝熄風,又滋陰柔肝,標本兼顧。
- 痰熱並治:暑多夾濕,芳香化痰(菖蒲)與潤燥化痰(貝母)並用,適應暑濕釀痰之變。
全方體現「急清內陷之暑熱、豁痰以通竅、熄風兼護陰」的治療思路,契合暑邪內陷心肝之急重症。
傳統服藥法
川連6分(吳萸5粒,泡水1二匙拌),知母1錢(乾薑1分,泡水1至2匙拌),遠志1錢(石菖蒲汁45匙拌),川貝母2錢(熟艾半分,泡水1至2匙拌),枳實(磨汁)8分,羚羊角1錢,瓜蔞仁3錢,麥冬2錢,西瓜翠衣5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羚羊角,有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沈氏中暑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二。 組成:川連6分(吳萸5粒,泡水1-2匙拌),知母1錢(乾薑1分,泡水1-2匙拌),遠志1錢(石菖蒲汁4-5匙拌),川貝母2錢(熟艾半分,泡水1-2匙拌),枳實(磨汁)8分,羚羊角1錢,瓜蔞仁3錢,麥冬2錢,西瓜翠衣5錢。 主治:暑邪直中心肝二經,不頭疼,不發熱,時煩躁,舌短,手足牽搐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