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祛除風寒濕邪、解除痹痛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本類藥物大多味苦、辛,性溫,人肝、脾、腎經。辛能祛風,苦能燥濕,溫以散寒,故具有祛風散寒除濕的功效,部分藥還能舒筋活絡、止痛、強筋骨。
祛風濕藥主要用治痹病(肢節痹病),痹病是指風寒濕熱等外邪入侵,閉塞肢體經絡關節,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引起肌肉、關節、筋骨發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著、灼熱、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變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這類疾病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風濕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以及坐骨神經痛等。肢體關節肌肉疼痛是痹病共有的證候特徵,根據病邪的偏勝在臨床上其證候又各有特點,故痹病又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尪痹、骨痹等,分述如下:
- 行痹者,風邪偏勝,其痛游走不定,惡風寒
- 痛痹者,寒邪偏勝,痛劇,遇寒甚,得熱緩
- 著痹者,濕邪偏勝,重著而痛,活動不靈,肌膚麻木
- 熱痹者,熱邪偏勝,肢體關節灼痛紅腫。以上常指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
- 尪痹,是以小關節疼痛腫大,僵硬變形,屈伸不利為特點,常指類風濕性關節炎。
- 骨痹者是由於年老骨失滋養,表現骨關節退行性變而致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常指骨性關節病(退行性骨關節病)。
祛風濕藥根據其藥性及功效特點,可分為「祛風濕散寒藥」、「祛風濕清熱藥」及「祛風濕強筋骨藥」,這裡列出祛風除濕藥物幾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