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簽草

豨簽草

XI QIAN CAO

  • 英文名稱: Herba Siegesbeckiae Siegesbeckia, Herb of St. Paul's Wort
  • 別名:希仙,銅錘,蝦鉗草,母豬油,大葉草,金耳鉤,棉花狼,豬膏莓,黃花草,棉黍棵,粘蒼子,肥豬菜,野嚮日葵,豬冠麻葉,火杴草,土伏蝨,粘金強子,有骨消,狗膏,毛檫拉子,老陳婆,油草子,肥豬草,四棱麻,粘不紮,風濕草,豨薟草,皺面地蔥花,黃豬母,粘強子,肥豬苗,野芝麻,火薟,大接骨,黃花仔,豬膏草,虎薟,草,牛人參,粘為紮,珠草,豬母菜,虎膏,棉蒼狼,粘糊菜,亞婆針,老前婆,老奶補補丁
  • 藥品來源: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採收和儲藏:夏季開花前或花期均可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曬至半乾時,放置燥通風處,晾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海南, 廣東, 廣西, 遼寧, 吉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路旁, 灌叢, 荒草地, 路旁草地,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豨簽草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豨簽草(豨薟)的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記載不一,其效用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

《本草通玄》認為豨薟性苦寒,生品有毒,會導致嘔吐,質疑其熟品具有補益功效的說法,認為其所謂「補」是邪氣去除後正氣自生,而非藥物本身的補益作用。《本草正》則強調其氣味峻烈,善於驅除風濕諸毒,但認為其掃蕩力強,元氣虛弱者不宜服用。 生品可治療破傷風、癰疽等,熟品則治中風、濕痹等。

《本草述鉤元》指出,炮製得當的豨薟能益氣血,尤其適合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但認為其不適用於內臟病變。 《本草綱目》也提及生品性寒,熟品性溫,強調炮製對其藥性的影響。 《本草正義》則認為生品寒涼,氣味猛烈,能治療熱證;而九制後的豨薟,氣味溫和,能調和血脈,治療風寒濕熱等痹證。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豨薟的清熱解毒功效的理解,存在著生熟品功效不同的觀點。生豨薟以其寒涼之性,擅長清解外感熱毒,治療癰疽、瘡瘍等;而經過炮製後的熟豨薟,其寒涼之性減弱,更側重於祛風除濕,治療風濕痹痛等證。 不同醫家對其藥性及適用症狀的理解,也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藥物功效需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因此,豨薟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一,而是取決於其炮製方法以及所治療的疾病類型。

2. 活絡止痛

豨簽草(豨薟)活絡止痛的功效,歷代本草典籍記載紛雜,其藥性與用法也存在爭議。

從古代文獻看,豨薟的藥效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本草綱目》指出,生豨薟性寒,有小毒,能引吐;而經過九蒸九曬等炮製方法,則性溫,能補益,並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的功效。《本草正》更詳細地描述了蜜酒炮製法,認為其善治中風口眼歪斜、除濕痹、腰腳痿痛麻木等症。這與《本草正義》的觀點相近,認為炮製後的豨薟氣味溫和,能通利機關,和調血脈,治療風寒濕熱諸痹有效。

然而,部分典籍也表達了謹慎的態度。《本草通玄》質疑其生寒熟溫的轉變,認為其補益功效並非本性,而是邪氣去則正氣昌的結果。《本草新編》則指出豨薟雖能治腎中風濕,但易耗散人體精氣,不宜久服,需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例如人參、白朮等補益之品。 《本草述》則認為豨薟更適合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症,對於因陰陽失調所致的中藏之證則效果有限。

綜上所述,古籍對豨薟活絡止痛功效的描述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其藥性寒溫以及應用範圍的界定上。 其療效與炮製方法以及病症的性質密切相關,單純以「活絡止痛」概括其功效未免過於簡略,更需結合具體病症及醫師的專業判斷,才能安全有效地應用。 因此,現代人應謹遵醫囑,避免自行服用。

3. 祛風除濕

豨薟,作為一種常用中藥,其祛風除濕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其用法和療效的描述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將結合多部古代醫籍,分析其祛風除濕機理。

《本草通玄》認為豨薟苦寒有毒,生用瀉,熟用補,但作者質疑其熟用後的補益功效,認為其所謂「補」是邪去正安,而非藥物本身具有補益性質。這點反映出古人對藥物性味及作用機理的深入思考,並提醒後人不能盲目迷信古方。

《本草正》則強調豨薟氣味峻烈,善於逐除風濕諸毒。其記載了生用、熟用不同的應用方法,生用以治療外感風濕及瘡瘍,熟用則針對中風、濕痹等病症。這說明豨薟的藥性受炮製方法影響很大,不同炮製方法適用於不同病證。

《本草述鉤元》則指出豨薟的應用需辨證論治。熟制豨薟可用於氣血不足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而生用則更適合外感風濕引起的四肢麻痹等症。這反映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強調了根據病因病機選擇不同的藥物炮製方法。

《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豨薟生熟性質不同,生則寒涼,熟則溫和,這也印證了前述各本草對其炮製方法與療效的差異論述。其他如《本草正義》也讚譽其熟制後,能和調血脈,治療風寒濕熱諸痹。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豨薟祛風除濕功效的認識逐步深入。其藥效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生用偏於散風除濕,熟用則更偏於溫經通絡,補益氣血。 臨牀應用中,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症和體質,選擇合適的炮製方法和劑量,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祛風除濕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論述各有側重,應結合臨牀經驗,謹慎運用。

4. 解毒

豨簽草的解毒功效,歷代本草典籍記載不一,其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邪入侵所致疾病的治療上,而非針對內毒。

《本草通玄》認為豨簽草苦寒有毒,生用會令人嘔吐,並質疑其熟用後補益功效的說法。此處點明瞭豨簽草藥性峻烈,需謹慎使用,並非所有記載都可盡信。

《本草正》則詳細描述了豨簽草善於逐除風濕諸毒的功效,尤其強調生用可治療破傷風、麻疔、惡瘡等急性毒症,可用於治療虎傷、狗咬、蜘蛛蟲毒等。但其「掃蕩功力」強勁,也提示其較適合邪毒盛實者,元氣虛弱者需慎用。

《本草述》則更側重於豨簽草的應用範圍,認為其主要適用於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因風濕外邪引起的疾病,而非內臟陰陽失調的證候。 此處也暗示了其藥性偏於疏散,而非滋補。

《唐本草》、《本草拾遺》等書則記載了豨簽草治療金瘡、止痛、消腫、以及治療蜘蛛咬傷、蟲咬等,主要針對外傷感染及毒蟲咬傷的解毒作用。

《本草正義》則精闢地指出,豨簽草生用寒涼,氣味猛烈,能治療熱毒,熟用則溫和,能和調血脈,治療風寒濕熱諸痹。 這說明其解毒作用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生用偏於解表祛邪,熟用則偏於溫經通絡。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豨簽草解毒功效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其對外感風濕、毒蟲咬傷、以及外傷感染等引起的毒邪的治療上。其解毒作用與藥性、炮製方法及病證的寒熱虛實密切相關。 不同典籍的觀點差異,也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需結合具體病情,謹慎應用。

5. 強筋骨

豨簽草(豨薟)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強筋骨的功效,但其用法和效用在不同典籍中存在一些差異,值得仔細分析。

《本草綱目》指出,豨薟生用寒涼,有小毒,能令人嘔吐;但經九蒸九曬後則性溫,具有補益、去痹的功效。這說明豨薟的藥性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 《本草正義》也強調了炮製的重要性,認為炮製後的豨薟氣味平和,能通利血脈,治療風寒濕熱諸痹。 《滇南本草》則更進一步,記載其可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等症,說明其在治療筋骨疼痛、肢體麻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療效,這也符合強筋骨的功效。

然而,並非所有古籍都對其強筋骨功效持肯定態度。《本草通玄》就對其補益功效表示懷疑,認為其苦寒之性,難以通過炮製轉化為溫補之品。 《本草正》則指出,豨薟氣味峻烈,善於祛除風濕,但其強烈的掃蕩作用,對於元氣虛弱者可能不利。 《本草新編》也提到,豨薟入腎經,但容易耗散元氣,不宜單獨服用,需與其他補益藥物合用。 《本草述鉤元》則認為豨薟更適合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由外因風濕引起的症狀,而不適用於因臟腑虛弱引起的症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豨簽草強筋骨功效的描述存在分歧。 其療效與炮製方法、病症性質以及患者體質密切相關。 生用多偏向於祛風除濕,而熟用則偏向於溫補,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應用。 因此,單純依靠豨簽草來強筋骨,可能存在風險,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6. 清熱瀉火

豨簽草(豨薟)在古代醫籍中,關於其清熱瀉火功效的記載並非主流觀點,更多的是著重於其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然而,從部分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分析其清熱瀉火作用的某些側面。

《本草通玄》指出豨薟“苦寒之品”,其苦寒的特性本就具備一定的清熱作用。但該書同時也提及其“有毒,令人吐”,說明其藥性較烈,不宜輕易使用,也暗示其清熱作用可能伴隨一定的副作用。

《本草正》中記載豨薟“氣味頗峻,善逐風濕諸毒”,其“峻”性暗示其藥力強勁,能有效驅散體內鬱積的邪氣,而這些邪氣在中醫理論中,常與“火”相關聯。例如,風濕熱邪引起的炎症反應,便可視為“火”的表現。豨薟能驅散風濕,從側面佐證其具有清熱的作用。

《本草正義》則指出,生豨薟“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於定竄開洩,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這段論述明確指出,生豨薟具有寒涼的特性,可以治療熱證,例如熱煩、癰毒、痰瘧等。 而“吐痰瘧”更是明顯的清熱瀉火表現。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醫籍都強調豨薟的炮製方法對其藥性影響巨大。生用多有毒性,容易引吐;而經過九蒸九曝等炮製後,其藥性則趨於平和,更偏向於補益,其清熱瀉火作用相對減弱。因此,豨薟的清熱瀉火作用,更多體現在其生品或未經充分炮製的狀態下,且需謹慎使用。 其主要的功效還是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不同醫家對其藥性的理解和臨牀運用也有所差異,需綜合參考,不可偏執一隅。

豨簽草的古代典籍


豨簽草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豨簽草,性寒、味苦、無毒。藥理研究表明,豨簽草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其中豨簽草多酚和豨簽草皁苷是主要的抗氧化成分。豨簽草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增強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作用,從而發揮抗氧化作用。豨簽草皁苷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增強SOD活性等作用,從而發揮抗氧化作用。豨簽草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並具有抗衰老、抗炎、抗腫瘤等作用。

豨簽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2g,大劑里30-60g;搗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豨簽草的炮製


1.豨薟草:揀去雜質,除去殘根與老梗,先抖下葉另放,將梗洗淨,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切段,曬乾,再與葉和勻。
2. 取淨豨薟草段,用黃酒拌勻(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黃酒化烊拌勻),俟酒吸乾後,置蒸籠內蒸燜,取出曬至半乾,再蒸至黑色為度。(每豨薟草100斤,用黃酒20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豨簽草注意事項

  1. 陰血不足者忌服:

    • 因豨簽草屬溫熱藥,陰血不足者服之易耗傷陰液,加重陰虛火旺之證。
  2. 《唐本草》:多則令人吐:

    • 過量服用豨簽草可能引起嘔吐反應。
  3. 《本草經疏》:不宜服:

    • 凡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脾腎兩虧、陰血不足所致者,不因風濕而得,不宜服用豨簽草。
  4. 《本草述》:忌鐵:

    • 豨簽草與鐵器相剋,服用時應避免接觸鐵器,如鐵鍋或鐵質湯匙等。

豨簽草相關的方劑


豨簽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腰膝軟弱無力半身不遂顏面神經麻痺黃疸癱瘓損傷疼痛痛風瘧疾

豨簽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9β-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酯(9β-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9β-羥基-8β-異丁烯酰氧基木香烯內酯(9β-hydroxy-8-methacryloyloxycostunolide), 8β-異丁酰氧基-14-醛基-木香烯內酯(8β-isobutyryloxy-14-al-costunolide), 14-羥基-8β-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9β,14-二羥基-8β-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酯(9β,14-di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8β,9β-二羥基-1β,10α-環氧-11β,13-二氫木香烯內酯(8β,9β-dihydroxy-1β,10α-epoxy-11β,13-dihydrocostunolide), 14-羥基-8β-異丁酰氧基-1β,10α-環氧木香烯內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1β,10α-epoxycostunolide), 15-羥基-8β-異丁酰氧基-14-氧代買蘭坡草內酯(15-hydroxy-8β-isobutyryloxy-14-oxo-melampolide), 19-乙酰氧基-12-氧代-10,11-二氫牻牛兒基橙花醇(19-acetoxy-12-oxo-10,11-dihydrogeranylnerol), 19-乙酰氧基-15-氫過氧-12-氧代-13,14E-去氫-10,11,14,15-四氫牻牛兒基橙花醇(19-acetoxy-15-hydrope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rahy-drogeranylnerol), 19-乙酰氧基-15-羥基-12-氧代-13,14E-去氫-10,11,14,15-四氫牻牛兒基橙花醇(19-acetoxy-15-hyd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rahy-drogeranylnerol), 2β,15,16-三羥基-對映-8(14)-海松烯(2β,15,16-trihydroxy-ent-pimar-8(14)-ene), 15,16,18-三羥基-2-氧代-對映-8(14)-海松烯(15,16,18-trihydroxy-2-oxo-ent-pimar-8(14)-ene), 1α-乙酰氧基-2α,3α-環氧異土木香內酯(1α-acetoxy-2α,3α-epoxyisoalantolactone), 腺梗豨薟甙(siegesbeckioside), 腺梗豨薟醇(siegesbeckiol), 腺梗豨薟酸(siegesbeckic acid), 對映-16β,17,18-貝殼杉三醇(ent-kauran-16β,17,18-triol), 17-羥基-19-貝殼松酸(ent-16αH,17-hydroxy-kauran-19-oic acid), 大花沼蘭酸(grandifloric acid), 奇任醇(kirenol), 谷甾醇(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16αH-16,19-貝殼松二酸(16α,19-kaurandioic acid), 豨薟精醇(darutigenol), 16-乙酰基奇任醇(16-acetylkirenol), 異亞丙基奇任醇(isopropylidenekiren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