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簽草

豨簽草

XI QIAN CAO

  • 英文名稱: Herba Siegesbeckiae Siegesbeckia, Herb of St. Paul's Wort
  • 別名:希仙,銅錘,蝦鉗草,母豬油,大葉草,金耳鉤,棉花狼,豬膏莓,黃花草,棉黍棵,粘蒼子,肥豬菜,野嚮日葵,豬冠麻葉,火杴草,土伏蝨,粘金強子,有骨消,狗膏,毛檫拉子,老陳婆,油草子,肥豬草,四棱麻,粘不紮,風濕草,豨薟草,皺面地蔥花,黃豬母,粘強子,肥豬苗,野芝麻,火薟,大接骨,黃花仔,豬膏草,虎薟,草,牛人參,粘為紮,珠草,豬母菜,虎膏,棉蒼狼,粘糊菜,亞婆針,老前婆,老奶補補丁
  • 來源: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採收和儲藏:夏季開花前或花期均可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曬至半乾時,放置燥通風處,晾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海南, 廣東, 廣西, 遼寧, 吉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路旁, 灌叢, 荒草地, 路旁草地,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豨簽草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豨簽草(豨薟)的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記載不一,其效用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

《本草通玄》認為豨薟性苦寒,生品有毒,會導致嘔吐,質疑其熟品具有補益功效的說法,認為其所謂「補」是邪氣去除後正氣自生,而非藥物本身的補益作用。《本草正》則強調其氣味峻烈,善於驅除風濕諸毒,但認為其掃蕩力強,元氣虛弱者不宜服用。 生品可治療破傷風、癰疽等,熟品則治中風、濕痹等。

《本草述鉤元》指出,炮製得當的豨薟能益氣血,尤其適合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但認為其不適用於內臟病變。 《本草綱目》也提及生品性寒,熟品性溫,強調炮製對其藥性的影響。 《本草正義》則認為生品寒涼,氣味猛烈,能治療熱證;而九制後的豨薟,氣味溫和,能調和血脈,治療風寒濕熱等痹證。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豨薟的清熱解毒功效的理解,存在著生熟品功效不同的觀點。生豨薟以其寒涼之性,擅長清解外感熱毒,治療癰疽、瘡瘍等;而經過炮製後的熟豨薟,其寒涼之性減弱,更側重於祛風除濕,治療風濕痹痛等證。 不同醫家對其藥性及適用症狀的理解,也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藥物功效需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因此,豨薟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一,而是取決於其炮製方法以及所治療的疾病類型。

2. 活絡止痛

豨簽草(豨薟)活絡止痛的功效,歷代本草典籍記載紛雜,其藥性與用法也存在爭議。

從古代文獻看,豨薟的藥效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本草綱目》指出,生豨薟性寒,有小毒,能引吐;而經過九蒸九曬等炮製方法,則性溫,能補益,並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的功效。《本草正》更詳細地描述了蜜酒炮製法,認為其善治中風口眼歪斜、除濕痹、腰腳痿痛麻木等症。這與《本草正義》的觀點相近,認為炮製後的豨薟氣味溫和,能通利機關,和調血脈,治療風寒濕熱諸痹有效。

然而,部分典籍也表達了謹慎的態度。《本草通玄》質疑其生寒熟溫的轉變,認為其補益功效並非本性,而是邪氣去則正氣昌的結果。《本草新編》則指出豨薟雖能治腎中風濕,但易耗散人體精氣,不宜久服,需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例如人參、白朮等補益之品。 《本草述》則認為豨薟更適合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症,對於因陰陽失調所致的中藏之證則效果有限。

綜上所述,古籍對豨薟活絡止痛功效的描述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其藥性寒溫以及應用範圍的界定上。 其療效與炮製方法以及病症的性質密切相關,單純以「活絡止痛」概括其功效未免過於簡略,更需結合具體病症及醫師的專業判斷,才能安全有效地應用。 因此,現代人應謹遵醫囑,避免自行服用。

3. 祛風除濕

豨薟,作為一種常用中藥,其祛風除濕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其用法和療效的描述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將結合多部古代醫籍,分析其祛風除濕機理。

《本草通玄》認為豨薟苦寒有毒,生用瀉,熟用補,但作者質疑其熟用後的補益功效,認為其所謂「補」是邪去正安,而非藥物本身具有補益性質。這點反映出古人對藥物性味及作用機理的深入思考,並提醒後人不能盲目迷信古方。

《本草正》則強調豨薟氣味峻烈,善於逐除風濕諸毒。其記載了生用、熟用不同的應用方法,生用以治療外感風濕及瘡瘍,熟用則針對中風、濕痹等病症。這說明豨薟的藥性受炮製方法影響很大,不同炮製方法適用於不同病證。

《本草述鉤元》則指出豨薟的應用需辨證論治。熟制豨薟可用於氣血不足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而生用則更適合外感風濕引起的四肢麻痹等症。這反映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強調了根據病因病機選擇不同的藥物炮製方法。

《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豨薟生熟性質不同,生則寒涼,熟則溫和,這也印證了前述各本草對其炮製方法與療效的差異論述。其他如《本草正義》也讚譽其熟制後,能和調血脈,治療風寒濕熱諸痹。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豨薟祛風除濕功效的認識逐步深入。其藥效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生用偏於散風除濕,熟用則更偏於溫經通絡,補益氣血。 臨牀應用中,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症和體質,選擇合適的炮製方法和劑量,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祛風除濕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論述各有側重,應結合臨牀經驗,謹慎運用。

4. 解毒

豨簽草的解毒功效,歷代本草典籍記載不一,其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外邪入侵所致疾病的治療上,而非針對內毒。

《本草通玄》認為豨簽草苦寒有毒,生用會令人嘔吐,並質疑其熟用後補益功效的說法。此處點明瞭豨簽草藥性峻烈,需謹慎使用,並非所有記載都可盡信。

《本草正》則詳細描述了豨簽草善於逐除風濕諸毒的功效,尤其強調生用可治療破傷風、麻疔、惡瘡等急性毒症,可用於治療虎傷、狗咬、蜘蛛蟲毒等。但其「掃蕩功力」強勁,也提示其較適合邪毒盛實者,元氣虛弱者需慎用。

《本草述》則更側重於豨簽草的應用範圍,認為其主要適用於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因風濕外邪引起的疾病,而非內臟陰陽失調的證候。 此處也暗示了其藥性偏於疏散,而非滋補。

《唐本草》、《本草拾遺》等書則記載了豨簽草治療金瘡、止痛、消腫、以及治療蜘蛛咬傷、蟲咬等,主要針對外傷感染及毒蟲咬傷的解毒作用。

《本草正義》則精闢地指出,豨簽草生用寒涼,氣味猛烈,能治療熱毒,熟用則溫和,能和調血脈,治療風寒濕熱諸痹。 這說明其解毒作用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生用偏於解表祛邪,熟用則偏於溫經通絡。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豨簽草解毒功效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其對外感風濕、毒蟲咬傷、以及外傷感染等引起的毒邪的治療上。其解毒作用與藥性、炮製方法及病證的寒熱虛實密切相關。 不同典籍的觀點差異,也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需結合具體病情,謹慎應用。

5. 強筋骨

豨簽草(豨薟)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具有強筋骨的功效,但其用法和效用在不同典籍中存在一些差異,值得仔細分析。

《本草綱目》指出,豨薟生用寒涼,有小毒,能令人嘔吐;但經九蒸九曬後則性溫,具有補益、去痹的功效。這說明豨薟的藥性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 《本草正義》也強調了炮製的重要性,認為炮製後的豨薟氣味平和,能通利血脈,治療風寒濕熱諸痹。 《滇南本草》則更進一步,記載其可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等症,說明其在治療筋骨疼痛、肢體麻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療效,這也符合強筋骨的功效。

然而,並非所有古籍都對其強筋骨功效持肯定態度。《本草通玄》就對其補益功效表示懷疑,認為其苦寒之性,難以通過炮製轉化為溫補之品。 《本草正》則指出,豨薟氣味峻烈,善於祛除風濕,但其強烈的掃蕩作用,對於元氣虛弱者可能不利。 《本草新編》也提到,豨薟入腎經,但容易耗散元氣,不宜單獨服用,需與其他補益藥物合用。 《本草述鉤元》則認為豨薟更適合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由外因風濕引起的症狀,而不適用於因臟腑虛弱引起的症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豨簽草強筋骨功效的描述存在分歧。 其療效與炮製方法、病症性質以及患者體質密切相關。 生用多偏向於祛風除濕,而熟用則偏向於溫補,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應用。 因此,單純依靠豨簽草來強筋骨,可能存在風險,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6. 清熱瀉火

豨簽草(豨薟)在古代醫籍中,關於其清熱瀉火功效的記載並非主流觀點,更多的是著重於其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然而,從部分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分析其清熱瀉火作用的某些側面。

《本草通玄》指出豨薟“苦寒之品”,其苦寒的特性本就具備一定的清熱作用。但該書同時也提及其“有毒,令人吐”,說明其藥性較烈,不宜輕易使用,也暗示其清熱作用可能伴隨一定的副作用。

《本草正》中記載豨薟“氣味頗峻,善逐風濕諸毒”,其“峻”性暗示其藥力強勁,能有效驅散體內鬱積的邪氣,而這些邪氣在中醫理論中,常與“火”相關聯。例如,風濕熱邪引起的炎症反應,便可視為“火”的表現。豨薟能驅散風濕,從側面佐證其具有清熱的作用。

《本草正義》則指出,生豨薟“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於定竄開洩,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這段論述明確指出,生豨薟具有寒涼的特性,可以治療熱證,例如熱煩、癰毒、痰瘧等。 而“吐痰瘧”更是明顯的清熱瀉火表現。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醫籍都強調豨薟的炮製方法對其藥性影響巨大。生用多有毒性,容易引吐;而經過九蒸九曝等炮製後,其藥性則趨於平和,更偏向於補益,其清熱瀉火作用相對減弱。因此,豨薟的清熱瀉火作用,更多體現在其生品或未經充分炮製的狀態下,且需謹慎使用。 其主要的功效還是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不同醫家對其藥性的理解和臨牀運用也有所差異,需綜合參考,不可偏執一隅。

豨簽草的古代典籍


豨簽草的現代功效


1. 抗瘧

豨薟草煎劑100g/kg的劑量灌服,對感染鼠瘧原蟲的實驗小鼠具有較為明顯的抑製作用。從現代藥理的角度分析,這表示豨薟草煎劑中可能含有能夠干擾瘧原蟲生長繁殖的活性成分。

具體藥理機制可能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 直接殺滅瘧原蟲: 豨薟草的活性成分可能直接作用於瘧原蟲,通過干擾其代謝、能量產生或蛋白質合成等重要生命過程,導致瘧原蟲死亡。
  2. 抑制瘧原蟲繁殖: 豨薟草的活性成分可能阻礙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無性繁殖週期,從而降低感染程度,減輕疾病症狀。
  3. 調節免疫反應: 雖然參考資料中未直接提及,但某些中藥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豨薟草的活性成分可能通過調節宿主免疫系統,增強對瘧原蟲的清除能力,輔助達到抗瘧效果。

2. 免疫調節

豨簽草展現出多方面的免疫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對細胞免疫的抑制: 每日腹腔注射豨簽草煎劑能降低小鼠淋巴細胞的絕對值,並使 Ea 和 Et 花環形成率下降。這表明豨簽草能抑制淋巴細胞的活性,進而減弱細胞免疫反應。
  • 對體液免疫的抑制: 豨簽草能降低血清抗體滴度。這意味著豨簽草可以抑制 B 細胞的活化和抗體生成,從而降低體液免疫的強度。
  • 對細胞 DNA 和 RNA 的影響: 豨簽草能減少細胞內 DNA 和 RNA 吖啶橙螢光染色的陽性率,提示其可能干擾淋巴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過程。
  • 對非特異性免疫的影響: 豨簽草煎劑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降低血清溶菌酶的活性。這些效應表明豨簽草削弱了固有免疫系統的功能,使其清除病原體的能力下降。
  • 對免疫器官的影響: 豨簽草使小鼠的胸腺和脾臟重量減輕。由於胸腺和脾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負責 T 細胞成熟和淋巴細胞活化,其重量減輕可能反映了豨簽草對整體免疫系統的抑制作用。

3. 其他功效

抗早孕作用: 豨簽草中的豨薟甙,在劑量為20-40mg/kg時,對大鼠有明顯的抗早孕效果。

4. 抗菌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豨簽草在體外實驗中展現出一定的抗菌活性。具體而言,研究證實豨簽草對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輕度的抑製作用。這表示豨簽草的提取物或成分在實驗室條件下,能夠抑制這兩種常見致病菌的生長或繁殖。

5. 改善微循環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濃度為 0.6g/ml 的豨簽草溶液,對小鼠腸系膜微循環的血流恢復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具體來說,豨簽草溶液在此方面的效果,與丹參注射液的效果相當。這表示豨簽草可能含有能改善微血管循環,促進血流的有效成分,從而達到改善微循環的效果。

6. 抗炎鎮痛

豨簽草的抗炎作用已在動物實驗中得到驗證。 具體來說,由豨簽草與臭梧桐按照1:2比例製成的豨桐丸煎劑,通過灌服方式給予大鼠,能夠顯著抑制甲醛性和蛋清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腫脹。

進一步研究顯示,豨簽草中含有多種具有抗炎活性的成分,包括腺豨薟萜二醇酸、腺豨薟萜二酸、以及腺豨薟萜醇酸等。 這些成分是豨簽草抗炎功效的物質基礎。

從腺梗豨薟莖中分離得到的二萜化合物16,17-二羥基-163-(一)-拷利酸也表現出抗炎活性。 在實驗中,以每日50mg/kg的劑量,連續10日灌胃大鼠,該化合物能明顯抑制足跖腫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單純的豨簽草煎劑對大鼠蛋清性足腫並無明顯的抑制作用。這可能表明豨簽草的抗炎效果可能與配伍或其他因素有關,或者單獨使用時,對某些特定炎症模型的效果不佳。

7. 降壓

豨簽草的降壓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動物實驗證明豨簽草具有直接的降壓作用。給貓腹腔注射豨簽草煎劑,能在10分鐘內使血壓逐漸下降,降幅可達約40%,且作用持續約1.5小時。豨簽草的水浸劑和乙醇-水浸液同樣有效。

其次,腺豨薟萜二醇酸被認為是豨簽草的降壓有效成分之一。有研究報導顯示,給予腎性高血壓大鼠每日灌胃16,17-二羥基-16β-(一)-拷利酸,劑量為50mg/kg,連續10天,可以觀察到血壓下降的效果。

第三,豨簽草的提取液(乙醚提取物)能夠舒張血管。體外實驗中,0.5ml的豨簽草提取液(濃度為10mg/ml)可以使保留神經的兔耳血管明顯舒張,並且能阻斷刺激神經所引起的縮血管反應。然而,對去神經的離體兔耳血管,則沒有觀察到舒張作用。因此,推測豨簽草的舒張血管作用可能是通過阻斷交感縮血管神經而產生的。換言之,它可能作用於神經系統,進而影響血管的舒縮功能,最終達到降壓的目的。

8. 抗氧化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中藥豨簽草展現顯著的抗氧化功效。其抗氧化作用主要歸因於所含的豨簽草多酚與豨簽草皁苷。豨簽草多酚在體內可有效清除過量的自由基,抑制有害的脂質過氧化反應,並同時能提升內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豨簽草皁苷亦具備清除自由基及抑制脂質過氧化的能力,並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有增強作用。透過這些協同作用,豨簽草能夠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應激造成的損傷。此抗氧化特性進一步支持其在抗衰老、抗炎及潛在的抗腫瘤方面的生物活性。

豨簽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2g,大劑里30-60g;搗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豨簽草的炮製


豨薟草處理步驟:

  1. 揀去雜質,除去殘根與老梗。
  2. 將葉抖下另放,梗洗淨。
  3. 用水浸泡梗,撈出後潤透。
  4. 切段梗,曬乾。
  5. 與葉和勻。

豨薟草蒸製:

  1. 取淨豨薟草段。
  2. 用黃酒拌勻(或用蜂蜜加等量的黃酒化烊拌勻)。
  3. 俟酒吸乾後,置蒸籠內蒸燜。
  4. 取出曬至半乾。
  5. 再蒸至黑色為度。
  6. 每豨薟草100斤,用黃酒20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豨簽草注意事項

  1. 陰血不足者忌服:

    • 因豨簽草屬溫熱藥,陰血不足者服之易耗傷陰液,加重陰虛火旺之證。
  2. 《唐本草》:多則令人吐:

    • 過量服用豨簽草可能引起嘔吐反應。
  3. 《本草經疏》:不宜服:

    • 凡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脾腎兩虧、陰血不足所致者,不因風濕而得,不宜服用豨簽草。
  4. 《本草述》:忌鐵:

    • 豨簽草與鐵器相剋,服用時應避免接觸鐵器,如鐵鍋或鐵質湯匙等。

豨簽草相關的方劑


豨簽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腰膝軟弱無力半身不遂顏面神經麻痺黃疸癱瘓損傷疼痛痛風瘧疾

豨簽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9β-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酯(9β-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9β-羥基-8β-異丁烯酰氧基木香烯內酯(9β-hydroxy-8-methacryloyloxycostunolide), 8β-異丁酰氧基-14-醛基-木香烯內酯(8β-isobutyryloxy-14-al-costunolide), 14-羥基-8β-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9β,14-二羥基-8β-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酯(9β,14-dihydroxy-8β-isobutyryloxycostunolide), 8β,9β-二羥基-1β,10α-環氧-11β,13-二氫木香烯內酯(8β,9β-dihydroxy-1β,10α-epoxy-11β,13-dihydrocostunolide), 14-羥基-8β-異丁酰氧基-1β,10α-環氧木香烯內酯(14-hydroxy-8β-isobutyryloxy-1β,10α-epoxycostunolide), 15-羥基-8β-異丁酰氧基-14-氧代買蘭坡草內酯(15-hydroxy-8β-isobutyryloxy-14-oxo-melampolide), 19-乙酰氧基-12-氧代-10,11-二氫牻牛兒基橙花醇(19-acetoxy-12-oxo-10,11-dihydrogeranylnerol), 19-乙酰氧基-15-氫過氧-12-氧代-13,14E-去氫-10,11,14,15-四氫牻牛兒基橙花醇(19-acetoxy-15-hydrope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rahy-drogeranylnerol), 19-乙酰氧基-15-羥基-12-氧代-13,14E-去氫-10,11,14,15-四氫牻牛兒基橙花醇(19-acetoxy-15-hydroxy-12-oxo-13,14E-dehydro-10,11,14,15-tetrahy-drogeranylnerol), 2β,15,16-三羥基-對映-8(14)-海松烯(2β,15,16-trihydroxy-ent-pimar-8(14)-ene), 15,16,18-三羥基-2-氧代-對映-8(14)-海松烯(15,16,18-trihydroxy-2-oxo-ent-pimar-8(14)-ene), 1α-乙酰氧基-2α,3α-環氧異土木香內酯(1α-acetoxy-2α,3α-epoxyisoalantolactone), 腺梗豨薟甙(siegesbeckioside), 腺梗豨薟醇(siegesbeckiol), 腺梗豨薟酸(siegesbeckic acid), 對映-16β,17,18-貝殼杉三醇(ent-kauran-16β,17,18-triol), 17-羥基-19-貝殼松酸(ent-16αH,17-hydroxy-kauran-19-oic acid), 大花沼蘭酸(grandifloric acid), 奇任醇(kirenol), 谷甾醇(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16αH-16,19-貝殼松二酸(16α,19-kaurandioic acid), 豨薟精醇(darutigenol), 16-乙酰基奇任醇(16-acetylkirenol), 異亞丙基奇任醇(isopropylidenekiren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