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桐丸

豨桐丸

XI T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世養生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腎經 50%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豨桐丸中包含豨簽草,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濕止痛: 豨簽草性味苦寒,具有祛風濕、止痛、解毒的功效。其能有效緩解風濕痺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活血化瘀: 豨簽草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配合其他藥材,能夠增強止痛效果,減輕患者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豨桐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豨桐丸主治「風濕郁絡」所致之肢體痿痺,其核心病機為「內濕外邪相搏,阻滯經脈氣血」。具體表現如:

  1. 風濕痺痛:因久居濕地、冒雨涉水或嗜酒生濕,導致風濕之邪侵襲四肢脈絡,見「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甚則「兩手牽絆不舉」,類似風癱(非中風所致之癱瘓)。
  2. 濕熱壅滯:外感風邪與內濕結合,郁而化熱,經脈壅塞,故見肢體「壅悶不舒」,多發於辛勞過度、正氣不足者,屬「痺證」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僅兩味藥,一主一輔,相須為用:

  1. 豨薟草(8兩)

    • 性味功效:苦辛寒,入肝腎經,長於「祛風濕、通經絡」,兼清濕熱。
    • 作用機理:辛能散風,苦能燥濕,寒可清熱,尤善化解風濕熱邪纏繞經絡之痺痛。《本草綱目》載其「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現代研究認為其具抗炎、鎮痛作用。
  2. 臭梧桐(地梧桐,1斤)

    • 性味功效:甘苦涼,歸肝經,功能「祛風除濕、平肝降壓」。
    • 作用機理:其性涼潤,能緩解豨薟草之燥性,並協同祛濕通絡。臭梧桐葉富含「臭梧桐素」,可擴張血管、改善循環,古代經驗謂其「治風濕腳軟,甚效」。

三、配伍精義

  • 相須增效:兩藥皆專走肝經(肝主筋),合用後風濕並治,通絡力增,尤宜下肢痿軟。
  • 製法考究:炒製後磨末,減寒涼之性;蜜丸緩和藥性,使效力持久。白滾湯送服,避免黏滯助濕。
  • 禁忌探源:忌豬肝、羊血恐其助濕滯氣;蕃茄(古稱「番茄」性酸收斂)恐妨礙祛邪外出。

總括:豨桐丸以「通絡祛濕」為本,針對風濕熱痺之標實證,通過疏通經脈、清化濕熱,恢復氣血暢行,體現「治痺當攻邪」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地梧桐(俗謂臭梧桐,不論花葉梗子俱可採取,切碎曬乾,炒,磨末子)1斤,豨薟草(炒,磨末子)8兩。
上藥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錢,早、晚用白滾湯送下。
忌食豬肝、羊血、蕃茄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豨桐丸, 出處:《濟世養生集》。 組成:地梧桐(俗謂臭梧桐,不論花葉梗子俱可採取,切碎曬乾,炒,磨末子)1斤,豨薟草(炒,磨末子)8兩。 主治:男婦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內濕外邪,傳於四肢脈絡,壅悶不舒,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凡辛勞之人常患此症,狀似風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