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龍膏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五龍膏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症,而金銀花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二、抗菌消炎: 金銀花含有綠原酸、木犀草素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五龍膏多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皮膚疾病,金銀花能夠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五龍膏方劑中加入豨簽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祛風濕止痛: 豨簽草味甘、性涼,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痺痛之效。五龍膏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症,而豨簽草的藥性正好能協同其他藥材,加強其祛風濕止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 豨簽草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風濕痺痛引起的疼痛和腫脹。五龍膏中加入豨簽草,能更好地促進藥效的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五龍膏中包含車前草,主要源於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相契合。
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五龍膏作為治療熱毒壅盛、肺熱咳嗽、痰黃黏稠、小便不利等症的方劑,車前草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並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龍膏」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醫書記載,五龍膏主要用於治療癰疽、陰陽等毒所致的腫痛,尤其適用於腫毒未潰之時。其作用機制可歸納如下: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金銀花: 具有清熱解毒、消炎利咽之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減輕局部炎症反應,並有助於緩解腫痛。
- 豨薟草: 古籍記載其能祛風濕、止痛、抗過敏,此處應是著重其消炎止痛之效,有助於緩解癰疽腫痛。
- 車前草: 具有清熱利濕、利尿通淋的作用,可通過利水滲濕,促進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從而減輕腫脹。
- 五龍草(烏蘞莓): 於方中亦有清熱解毒之效。
追膿拔毒,促進潰瘍:
- 綜合作用: 五龍膏的組成多為鮮草搗爛,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使腫毒內邪易於疏散,使膿毒外泄。正如《外科心法要訣》所言:「敷之即拔出膿毒」。同時,敷藥後留孔,有利於膿液排出。
輔助作用:
- 陳小粉及鹽: 陳小粉可作為賦形劑,增強膏體的黏附性,並具收斂之效,鹽則有助於引藥下行,並可能具有消炎作用。
總結:
五龍膏以清熱解毒為基礎,輔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藥,共同發揮作用,可有效治療癰疽、腫毒等疾病。其作用原理在於疏散局部鬱積之熱毒,使膿毒外泄,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本方劑的配伍,充分體現了中醫學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思想。從多本醫書的記載可知,此方劑為外敷膏藥,需將藥材搗爛敷於患處,方能發揮療效。
傳統服藥法
硫黃、白礬、白芷、川椒、吳茱萸各等分。
上為細末。
煎油調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龍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九引《十便良方》。 組成:硫黃、白礬、白芷、川椒、吳茱萸各等分。 主治:疥癬。
五龍膏, 出處:《千金珍秘方選》。 組成:川黃柏4兩,煙膠2兩6錢,白芷2兩2錢,白鮮皮(炒)1兩6錢,地榆炭2兩。 主治:熱瘰濕毒,黃水瘡,並痘後結瘢。
五龍膏, 出處:《金鑑》卷六十二。 組成:五龍草(即烏蘞莓)、金銀花、豨薟草、車前草(連根葉)、陳小粉各等分。 主治:拔出膿毒。主治:癰疽陰陽等毒,腫毒未潰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