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五苓散中包含白朮,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健脾利濕:白朮性溫燥,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有助於化解水濕停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
- 燥濕止瀉:白朮善於燥濕止瀉,可有效緩解因水濕停滯引起的腹瀉,並可健脾固澀,防止泄瀉。
因此,白朮的加入,可有效增強加減五苓散健脾利濕、燥濕止瀉的功效,達到治療水濕停滯、脾胃虛弱、泄瀉等病症的目的。
加減五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五苓散本身主治水停證,茯苓的利水作用有助於消除體內水濕,達到治療目的。
- 健脾益氣: 茯苓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水濕更易排出。這對於水停證的患者,因脾虛不運導致水濕停滯,茯苓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提高療效。
加減五苓散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五苓散本身主治濕困脾胃,而澤瀉的加入,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濕困脾胃之症狀。
- 清熱降火:澤瀉兼具清熱降火之效。若患者伴有心煩口渴、小便赤澀等熱象,澤瀉的加入,可協同五苓散清熱解毒,使療效更為顯著。
加減五苓散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五苓散本身以利水滲濕為主,加入薏苡仁能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對於水濕停滯,脾虛泄瀉等症狀更加有效。
- 健脾益氣:薏苡仁除了利水滲濕之外,還具有一定的健脾益氣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五苓散中加入薏苡仁,可以緩解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脾虛乏力,提高療效。
加減五苓散為一經典中藥方劑,源自《傷寒論》,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所致之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加減變化,根據臨床需要加入不同藥材,以增強療效或調整作用範圍。若該方中加入了「豨莶草」,其目的通常為增強利水滲濕與袪風除濕之效。
豨莶草味甘、微苦,性平,歸肝、腎、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袪風除濕、利尿消腫等功效。對於因風濕所導致的關節疼痛、下肢浮腫等病症有良好效果。在加減五苓散中加入此藥,可針對患者兼有風濕邪氣的情況,一方面利用原有五苓散利水滲濕的作用改善水腫,另一方面通過豨莶草的袪風除濕特性,共同調理體內水液代謝,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豨莶草還能緩解由於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對提高患者生活品質亦有助益。
「加減五苓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化氣:五苓散原方偏寒,若患者脾陽不足,易感寒濕,則需加入肉桂溫陽化氣,助脾運化水濕,改善寒濕症狀。
- 助苓桂合劑:肉桂與茯苓合用,可溫陽利水,促進水濕代謝,增強五苓散的利水滲濕功效。同時,肉桂可補脾陽,與茯苓共奏溫陽利水、健脾和胃之效。
因此,加減五苓散加入肉桂,能溫陽化氣,助苓桂合劑發揮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寒濕困脾導致的脾陽不振、水濕停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五苓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用於兩類疸證:
腎疸:
- 症狀:全身皮膚、面目發黃(黃疸),小便不通暢,食慾不振,臥牀難安。
- 病機推論:此屬濕熱鬱滯下焦,兼脾腎氣化失司。黃疸因濕熱壅遏,小便不利乃膀胱氣化受阻;不思飲食、不得臥,反映濕困中焦,脾失健運,胃氣不和。
陰疸:
- 症狀:手足冰冷,面色晦暗無華。
- 病機推論:此屬寒濕內蘊,陽氣不宣。手足冷、面色暗,為陽虛寒凝之象;晦暗之黃,乃寒濕瘀滯所致,與陽明濕熱發黃之鮮明迥異。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配伍思路
健脾祛濕為核心:
- 白朮、蒼朮(炒):量重為君,炒後增溫燥之性,強健脾運,蒼朮尤擅燥濕醒脾,針對「濕困中焦」之食欲不振。
- 白茯苓:量至六兩,健脾利濕,導濕下行,配伍澤瀉增強利尿之功,解決「小便不利」。
- 白扁豆(炒):佐助健脾化濕,炒後溫性更顯,兼顧和中止瀉。
調暢氣機與和胃:
- 留白廣皮(陳皮):炒後減其燥烈,理氣化濕,助脾胃升降,改善腹滿不適。
- 煨薑湯送服:生薑溫中止嘔,煨後降其辛散,專於溫中,契合「陰疸」之寒。
溫陽化氣與解毒:
- 炙甘草:甘緩補中,調和諸藥,兼能解毒(如緩解濕鬱之毒)。
- 黑沙糖調服:甘溫入脾,既能矯味,亦有溫補血氣之效,助陽氣布散。
(二)針對病機的治療原理
- 濕熱鬱阻(腎疸):以白朮、茯苓、澤瀉通利三焦,分消濕濁;蒼朮、陳皮開鬱暢中,使濕熱從小便而去。
- 寒濕瘀滯(陰疸):炒藥與煨薑、黑糖共奏溫化之效,蒼朮、白朮振奮脾陽,茯苓、澤瀉滲濕不傷正,逐步化解陰寒凝結。
(三)與「五苓散」原方之異
此方去原方桂枝(無溫通陽氣之力)、豬苓(減淡滲之性),而增白扁豆、蒼朮、陳皮等,強化了健脾燥濕功能,更適於「濕重於熱」或「寒濕內阻」之證,尤重中焦調理,展現「加減」之靈活。
總結
加減五苓散以健脾燥濕為本,結合利水、溫中之法,既解濕熱之鬱,又化寒濕之凝,體現「異病同治」之理。其組方邏輯嚴謹,針對疸證之濕邪核心,調暢氣化而復其常。
傳統服藥法
留白廣皮3兩(炒),蒼朮4兩(炒黃),白朮5兩(炒黃),白茯苓6兩(焙),甘草2兩(炙),白扁豆6兩(炒黃),澤瀉2兩(炒),
上為細末。
每用黑沙糖調,煨薑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五苓散, 出處:《濟陰綱目》卷九。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茯苓、阿膠(炒)。 主治:妊娠尿血。
加減五苓散,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一。 組成: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肉桂少許。 主治:分理陰陽。主治:小兒吐瀉。
加減五苓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五十七。 組成:人參、白朮、赤茯苓、香薷、澤瀉、豬苓、蓮肉、麥冬(去心)各等分。 主治:心經伏暑,小便赤濁。
加減五苓散,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白朮2兩、茯苓1兩、澤瀉3錢、薏仁3錢、豨薟草3錢、肉桂3錢。 主治:腎疸,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不得卧。陰疸,手足皆冷,顔色晦暗者。
加減五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五引《百一》。 組成:沉香、檀香、生熟、地黃、升麻、乾葛、芍藥、黃耆、黃芩、羚羊角、犀角、連翹、甘草、防風各等分。 主治:惡瘡項上有癭,及漏瘡。一切膿皰、熱瘡及發背。
加減五苓散,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五。 組成:留白廣皮3兩(炒),蒼朮4兩(炒黃),白朮5兩(炒黃),白茯苓6兩(焙),甘草2兩(炙),白扁豆6兩(炒黃),澤瀉2兩(炒),主治:脾虛濕熱作瀉。 。 主治:脾虛濕熱作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