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驅濕保脫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之效。可將體內多餘的水分及濕氣排出,有助於改善濕邪困阻所致的各種症狀,如水腫、腹瀉、痰多等。
- 健脾益氣: 薏苡仁還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濕邪排出,使身體恢復正常運作。
驅濕保脫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驅濕保脫湯多用於濕濁阻滯、脾虛不運之症,茯苓可健脾利濕,助脾運化水濕,改善濕邪內困之症。
- 寧心安神: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效。濕邪困脾,易導致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茯苓可寧心安神,緩解濕邪對心神的影響,有助於整體病情的改善。
驅濕保脫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化溼: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化濕止瀉、通經活血之功效。對於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所致的濕邪困脾、脾胃不和、泄瀉腹痛等症狀,肉桂能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濕,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2. 溫通血脈: 肉桂性溫,能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寒濕凝滯、血脈瘀阻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肉桂能溫經活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驅濕保脫湯中加入肉桂,既能溫陽化濕,驅散寒濕,又能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溫陽化濕、行氣活血的目的,進而治療寒濕所致的相關疾病。
驅濕保脫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驅濕保脫湯以祛濕為主,白朮可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促進濕邪排出體外。
- 固表止汗:白朮還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防止濕邪入侵,同時減少汗液流失,有助於改善患者體虛乏力、汗出不止等症狀,進一步鞏固治療效果。
驅濕保脫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驅濕保脫湯旨在驅除體內濕邪,而車前子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尿排泄,將濕邪排出體外,達到祛濕目的。
-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濕邪鬱積而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驅濕保脫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證,車前子加入其中,可協同其他藥材清熱解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驅濕保脫湯」主治「腳指漸上至膝色黑內陷,痛不可忍,逐節脫落」之症,或「發于手者」。此症狀描述與中醫「脫疽」(類似現代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或糖尿病壞疽)相符,屬氣血瘀阻、濕毒內蘊所致。濕邪積滯,阻礙氣血運行,久而化熱傷陰,致使肢端失養,色黑潰爛,甚則筋骨脫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薏仁(薏苡仁)1兩
- 功效:利水滲濕、清熱排膿、舒筋除痹。
- 作用:針對濕邪流注關節,舒緩肢節痹痛,防止濕熱腐蝕筋骨。
茯苓9錢
-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作用:助薏仁強化祛濕之效,兼顧脾胃運化,從源頭減少濕濁生成。
肉桂1錢
- 功效:溫陽散寒、通脈止痛。
- 作用:少量用於溫通經脈,助氣血運行,改善肢端冰冷瘀阻,與寒涼藥配伍防過於滋膩。
白朮9錢
- 功效:健脾燥濕、益氣固表。
- 作用:與茯苓協同健脾,強化運化水濕功能,杜絕濕邪復生。
車前子5錢
- 功效:清熱利尿、滲濕通淋。
- 作用:引濕濁從小便而解,減輕肢體濕邪壅滯。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祛濕為主,兼顧溫通」為核心:
- 祛濕:薏仁、茯苓、車前子利水滲濕,導濕邪從下焦而出。
- 健脾:白朮、茯苓固護脾胃,斷濕邪生化之源。
- 通脈:肉桂溫陽通絡,改善氣血瘀滯,防肢節脫落。
濕去則經絡通暢,氣血得以濡養肢節,配合溫通之力,可緩解黑陷疼痛,防止病情惡化至「逐節脫落」。此方側重治本(濕邪),而非直接活血化瘀,展現中醫「治病求因」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薏仁1兩,茯苓9錢,肉桂1錢,白朮9錢,車前子5錢。
可防指節腳板之墮落。
水煎服。連服10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驅濕保脫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驅濕保脫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四。 組成:薏仁1兩,茯苓9錢,肉桂1錢,白朮9錢,車前子5錢。 主治:可防指節腳闆之墮落。主治:腳指漸上至膝色黑內陷,痛不可忍,逐節脫落,亦有發於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