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腎祛邪散

通腎祛邪散

TONG SHEN QU X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1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脾經 20%
胃經 13%
肺經 12%
心經 10%
膀胱經 9%
肝經 6%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腎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腎祛邪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腎: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腎虛常伴脾虛,脾氣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難以滋養腎氣。白朮健脾益氣,可改善脾虛,增強氣血生化,使藥力更容易到達腎臟,發揮藥效。
  2. 燥濕化濁,防止濕邪困脾:白朮亦可燥濕化濁,防止濕邪困脾。濕邪阻滯,可影響脾胃運化,進而加重腎虛。白朮燥濕化濁,可改善脾胃功能,減少濕邪對腎臟的影響,有利於通腎祛邪。

通腎祛邪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通利水道: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腎主水,若腎氣不足,水濕停滯,則可導致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幫助水濕代謝,通利水道,從而達到通腎祛邪的效果。
  2. 補氣安神,益腎助陽:茯苓亦可補益心脾,益腎助陽,安神寧心。腎虛常伴隨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茯苓可補氣安神,改善腎虛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從而達到整體調理腎虛的目的。

通腎祛邪散方中加入瞿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利水消腫: 瞿麥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腎臟濕熱所致的尿路感染、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瞿麥能清熱利濕,促進尿液排出,減輕腎臟負擔。
  2. 清熱解毒: 瞿麥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對於腎臟濕熱所致的炎症、疼痛等,瞿麥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通腎祛邪散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利水滲濕之效。腎虛水腫或濕熱蘊結於下焦,皆可藉其利水滲濕,消腫除濕,改善腎臟功能。
  2. 健脾除濕:薏苡仁亦能健脾胃,改善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水濕的代謝,有助於腎臟的排泄功能。

因此,通腎祛邪散中加入薏苡仁,可有效利水滲濕,健脾除濕,促進腎臟排泄功能,達到通腎祛邪之效。

通腎祛邪散中加入萹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萹蓄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對於腎虛水腫、小便不利、濕熱下注等病症,萹蓄能有效改善。
  2. 清熱解毒,通利小便:通腎祛邪散多用於治療腎虛、濕熱、毒邪等導致的泌尿系統疾病。萹蓄可清熱解毒,利水通淋,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祛除病邪,改善症狀,促進康復。

通腎祛邪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腎壯陽:肉桂性熱,入腎經,具有溫補腎陽之效。腎陽虛弱,則易導致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畏寒肢冷等症狀。通腎祛邪散多用於治療腎陽不足導致的疾病,肉桂可溫補腎陽,助其驅除寒邪,改善症狀。
  2. 活血通絡:肉桂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血液供應。通腎祛邪散若用於治療腎臟相關的瘀血阻滯,肉桂可助其活血化瘀,改善腎臟功能。

通腎祛邪散中加入車前子,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歸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通利水道,對於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時,車前子亦具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消除體內濕熱,對於因濕熱所致的腎炎、膀胱炎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通腎祛邪散中加入車前子,可以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清除腎邪,恢復腎臟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腎祛邪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淋證」,即小便頻數、澀痛、淋漓不盡之症,涵蓋現代醫學所稱的泌尿系統感染、結石或前列腺炎等病症。其病機多與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或腎虛水液代謝失常有關。方名「通腎祛邪」即點明其雙重作用:通利腎氣以助水液運行,兼祛下焦濕熱邪氣。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健脾利濕為主軸

    • 白朮(1兩)、茯苓(5錢):二者為君藥,共奏健脾益氣、滲濕利水之效。白朮燥濕健脾,茯苓淡滲利濕,針對淋證濕濁內停之根本,助脾運化以斷濕熱之源。
    • 苡仁(5錢):輔助健脾滲濕,兼能清熱排膿,緩解下焦濕熱鬱久成毒之患。
  2. 清利下焦濕熱

    • 瞿麥(1錢)、扁蓄(1錢)、車前子(3錢):三藥均屬利尿通淋之品,瞿麥活血通經、扁蓄清熱殺蟲、車前子導濕熱從小便出,合用則直折下焦濕熱,緩解小便澀痛。此組藥量較輕,意在祛邪不傷正。
  3. 溫陽化氣以助氣化

    • 肉桂(3分):少量肉桂為佐藥,取其溫腎陽、助氣化之功,寓「火能化濕」之意,協同利水藥促進膀胱氣化功能,同時防寒涼藥傷陽。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全方以「健脾利濕」為本,「清熱通淋」為標,佐以「溫陽化氣」調節寒熱平衡。白朮、茯苓、苡仁固護中焦,杜絕濕再生;瞿麥、扁蓄、車前子清熱通淋治其標;肉桂畫龍點睛,助腎氣化水濕。諸藥協同,標本兼顧,共奏通腎氣、祛濕邪之效,使水道通暢而淋證自除。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淋證外,此方結構亦可應用於因脾虛濕盛、下焦濕熱所致之輕度水腫、白帶量多黏稠等症,惟需隨證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白朮1兩,茯苓5錢,瞿麥1錢,苡仁5錢,扁蓄1錢,肉桂3分,車前子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孩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通腎祛邪散,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白朮1兩,茯苓5錢,瞿麥1錢,苡仁5錢,扁蓄1錢,肉桂3分,車前子3錢。 主治:淋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