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2021-09-18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益氣固脫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固脫的作用,用於氣虛欲絕,脈微欲絕的危重證候。《本草新編》謂人參為「補氣之聖藥,活人之靈苗」,《本草經疏》謂其「能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於俄頃」。為臨床益氣固脫、回陽救逆之要藥。
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人參甘溫,能益氣生津,扶正祛邪,治諸不足。《用藥法象》謂其:「能補肺中之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諸氣故也。」李時珍亦曾稱人參:「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
人參可用於急救:大劑量的人參(0.3~1兩)煎服或燉服,或以人參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0.57克)2~4毫升行肌肉或靜脈注射,可用於心原性休克的急救,或其它一時極端垂危的病人;人參與附於合用可以救治亡陽虛脫。
用於肺氣虛弱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脈虛自汗等證。人參能補益肺氣,可配黃耆、五味子等同用;若喘促日久,肺腎兩虛者,常與胡桃肉、蛤蚧等補益肺腎藥同用,如人參胡桃湯、人參蛤蚧散。
黨參性味甘、平。主治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微兩虧諸證。
補中益氣,健脾益肺。 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
黨參性平味甘,有補中益氣之功。可用於脾失健運,中氣不足之證,為治療肺脾氣虛的要藥。《本草從新》謂其「主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
用於中氣不足的體虛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補中益氣。常配黃耆、白朮等同用。 用於肺氣虧虛的咳嗽氣促,語聲低弱等。能補益肺氣。可配伍黃芩、五味子等同用。
對氣虛外感及正虛邪實之證,亦可隨證配解表藥或攻裡藥同用,以扶正祛邪。
《綱目拾遺》:治肺虛,益肺氣。
太子參性甘苦、微溫。主治補益脾肺、益氣生津。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無力、氣陰兩傷、幹咳痰少、自汗氣短、以及溫病後期氣虛津傷、內熱口渴、或神經衰弱、心悸失眠、頭昏健忘、小兒夏季熱。
山藥性甘、平。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泄瀉便溏、肺虛喘咳、腎虛遺精、白帶過多、尿頻、虛熱消渴。
山藥色白人肺,甘溫補虛,潤皮毛,化痰涎,補益肺氣,具有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用於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代,與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能補益心脾之氣。
治心氣虛,常以之為主,配伍人參、阿膠、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湯。治脾氣虛,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
心虛氣悸,脈結代(早期搏動):炙甘草、黨參、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各3錢,桂枝1.5錢,生薑3片,大棗5枚。陰虛內熱,夜寐不安者去桂枝、生薑,加靈磁石5錢,牡蠣1兩;氣虛者加黃芪3錢,五味子1.5錢。
蜂蜜性味甘、平。主治調補脾胃、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潤肺止咳、潤腸通便、潤膚生肌、解毒。用於脾胃虛弱、體倦少食、脘腹作痛、肺燥咳嗽、腸燥便秘、目赤、口瘡、潰瘍不斂、風疹瘙癢、水火燙傷、手足裂、肺燥咳嗽、痰少或乾咳、腸燥津枯、大便秘結、瘡瘍熱毒、或服烏頭、附子等引起的毒性反應。
龍眼肉性甘、溫、無毒。主治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用於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補心脾、益氣血、健脾胃、養肌肉。思慮傷脾、頭昏、失眠、心悸怔忡、虛贏、病後或產後體虛、及由於脾虛所致之下血失血症。
《泉州本草》:壯陽益氣,補脾胃。治婦人產後浮腫,氣虛水腫,脾虛泄瀉。
《開寶本草》:歸脾而能益智。
胡桃仁性甘、澀、溫。主治補腎固精、溫肺定喘、潤腸通便。用於腰痛腿弱、尿頻、遺尿、陽痿、遺精、久咳喘促、腸燥便秘、石淋及瘡瘍瘰癧
《綱目》: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腳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腸風,散腫毒,發痘瘡,制銅毒。
紫河車性味甘、鹹、溫。主治補氣、養血、益精。治虛損、羸瘦、勞熱骨蒸、咳喘、咯血、盜汗、遺精、陽痿、婦女血氣不足、不孕或乳少。
用於氣血不足,萎黃消瘦,產後乳少等。能益氣養血。可與黨參、黃耆、當歸、熟地黃等同用。 此外,還可治癲癇及某些過敏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症。
用於肺腎兩虛的喘嗽。能補益肺腎,納氣平喘。不發時以此治本,可減少發作。可單用一或隨證配伍人參、蛤蚧、胡桃肉、地龍等補腎納氣平喘藥應用。
治療支氣管哮喘:取健康產婦之胎盤,洗凈後低溫幹燥,研成細末或制成丸劑備用。每日6-12g,分3次飯後服。試治2例,均獲近期治愈。
紅景天性寒、甘、澀。主要功效補氣清肺、益智養心、收澀止血、散瘀消腫。主氣虛體弱、病後畏寒、氣短乏力、肺熱咳嗽、咯血、白帶腹瀉、跌打損傷、燙火傷、神經症、高原反應
補氣清肺、益智養心、收澀止血、散瘀消腫。主氣虛體弱、病後畏寒、氣短乏力、肺熱咳嗽、咯血、白帶腹瀉、跌打損傷、燙火傷、神經症、高原反應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黃耆補氣生血,補氣行滯中醫認為氣血同源,「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即氣血可以相互影響,補氣能生血,而血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黃耆為補氣之聖藥,用黃耆可補氣養血,起去疾散結之效。
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西洋參性味甘、微苦、寒。主治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用於氣虛陰專火旺,咳嗽痰血,虛熱煩煩倦,內熱消渴,口燥咽乾。
西洋參味甘性涼,具有良好的補氣生津作用,用於氣陰兩傷之證,為治療氣陰耗傷的煩倦、口渴之要藥。《醫學衷中參西錄》謂「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能之溫補者,皆可以此氏之。」
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用於陰虛火旺的喘咳痰血證。常與知母、川貝母、阿膠等養陰清肺止咳化痰兼可止血的藥物同用。
《醫學衷中參西錄》:能補助氣分,並能補益血分。
《醫學衷中參西錄》: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惟白虎加人參湯中之人參,仍宜用黨參,而不可代以西洋參,以其不若黨參具有升發之力,能助石膏逐邪外出也。且《本經》謂人參味甘,未嘗言苦,適與黨參之味相符,是以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若西洋參與高麗參,其味皆甘而兼苦,故用於古方不宜也。
請點選以下中藥按鈕,取得更多詳細資訊...
請點選以下食物按鈕,取得更多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