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Salvia miltiorrhiza Bge.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Salvia Root, Cinnabar Root, Danshen Root
- 別名:紫丹參,赤參,紅丹參,精選酒壺根,木羊乳,奔馬草,紫黨參,野蘇子根,朵朵花根,活血根,山參,山蘇子根,亦參,紅根,山紅蘿蔔,蜜罐頭,紅參,郄蟬草,血參根,大紅袍,靠山紅,燒酒壺根,蜂糖罐,逐馬
- 來源: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的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洗淨,曬乾。生用或酒炙用。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西藏, 雲南, 四川, 廣西, 遼寧, 山東, 西北地區,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寧夏
- 生長環境:草地, 溝邊, 山坡, 路旁, 灌叢, 林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丹參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丹參,其活血化瘀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籍記載中,我們能窺見其功效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已點明其能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諸多症狀,如腹痛、腸鳴、寒熱交加等。 《本草經集註》的陶弘景雖對其藥性有所質疑,但後世醫家多認其具有活血功效。
《本草綱目》李時珍則更進一步闡述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認為其功效與四物湯相似,甚至能兼具補血、活血之效。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並列舉了丹參治療多種婦科疾病的功效,例如月經不調、產後出血等,皆與活血化瘀息息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經絡角度解釋丹參的功效,認為其能入心、肝、腎三經,通過疏通經絡,去除瘀血,從而治療各種因氣血凝滯而引起的疾病。 《本草求真》則認為丹參諸多功效,皆源於其破瘀之效,強調其活血化瘀是根本。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丹參活血化瘀功效的認識,從最初的治療腹痛、腸鳴等症狀,逐步深入到其在婦科、心血管等多個領域的應用,並從不同角度,如藥性、經絡、病機等方面進行闡釋,體現了中醫理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丹參活血化瘀的功效,得到了歷代臨牀實踐的驗證,並在現代醫學研究中也得到了部分證實。
2. 活絡止痛
丹參,其「活絡止痛」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活血化瘀息息相關。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已點明其治療痛症的功效與祛除瘀血的關聯。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指出丹參治療的諸症皆因「瘀血內滯而化為水」,強調瘀血是導致疼痛的重要因素。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認為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並指出其功效類似四物湯,能調經脈,治婦人諸病,說明丹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說明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能治療因瘀血導致的各種疼痛,如「百節攻疼」、「腳膝痹痿而痛重難履」等。 《名醫別錄》也記載丹參能「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再次印證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尤其針對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痹痛。
然而,丹參的藥性在不同醫籍中有所爭議。《本草經集註》陶弘景認為丹參性熱,與後世多數認為其微寒或平性有所不同。《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丹參味苦平微溫,並詳細闡述其通過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來治療各種疼痛的機理。 《本草求真》則認為丹參的各種功效,皆源於其「破瘀」的功能,而非單純的補益作用。
綜上所述,丹參活絡止痛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上,通過改善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古代醫家們對其藥性的理解雖有差異,但其活血化瘀、活絡止痛的臨牀應用則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3. 安神
丹參,其安神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則因時代而異。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止煩滿,益氣」,已提及其舒緩情緒、改善心神不寧的作用。《滇南本草》更明確指出丹參「補心定志,安神寧心」,主治「健忘怔忡,驚悸不寐」,直接點明其安神功效。 《日華子諸家本草》也提到丹參「養神定志」,進一步佐證了其安神作用。
然而,古代醫家對丹參的藥性存在不同觀點。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曾質疑丹參的寒性,認為其服用過量會導致眼赤,推測其性可能偏熱。 《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丹參味苦平微溫,入心、肝、腎三經,能通過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安神的作用。 其認為心虛、肝虛、腎虛皆可導致煩躁不安,而丹參能針對不同臟腑虛弱,調理氣血,最終達到安神效果。
《本草求真》則提出丹參安神並非直接作用於心神,而是通過「破瘀」來實現。 它認為丹參的許多功效,例如安胎、調經、除煩等,都是因為其能活血化瘀,排除體內瘀滯,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間接地達到安神的作用。 《重慶堂隨筆》也持類似觀點,認為丹參安神是因其能清血中之火,使心火降平,神志自然安寧。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丹參安神功效的記載,既有直接作用於心神的說法,也有間接通過活血化瘀來調節氣血,最終達到安神效果的觀點。 這些不同觀點反映了古代醫家對丹參作用機理的不同理解,也說明中醫理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4. 通經絡
丹參,其「通經絡」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活血化瘀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已點明其能疏通經絡,解決氣血瘀滯所致的諸多病症。其「腸鳴幽幽如走水」的症狀,正是氣血運行不暢的表現,而丹參能有效改善此症狀,說明其具備通利經脈的作用。《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丹參入心、肝、腎三經,能有效治療因心虛、肝虛、腎虛而導致的氣血凝滯,諸如煩滿、症瘕、腰脊強、腳痹等,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都是經絡不通。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說明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認為其功效與當歸、地黃、川芎、白芍等活血化瘀藥相似。李時珍甚至指出丹參「活血,通心包絡」,直接點明其通經絡的作用與心包絡相關。
《本草匯言》更直接地指出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能治療因血瘀導致的各種病症,例如經閉、痛經、產後瘀血等,這些都與經絡瘀阻密切相關。《本草求真》則認為丹參的諸多功效皆源於其破瘀之效,瘀去則病自除。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丹參具有通經絡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活血化瘀,疏通氣血運行,從而解決因經絡不通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不同醫家對其寒溫之性略有不同看法,但其活血化瘀,通經絡之效則無庸置疑。
5. 補氣
丹參,其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關於其「補氣」作用,則需細緻分析。 從所提供的古代醫籍來看,丹參的補氣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活血化瘀功效的間接結果。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丹參「益氣」,《本草經疏》則進一步解釋,丹參能治心腹邪氣、腸鳴、寒熱積聚等症,皆因其能疏通氣血,去除瘀滯。 書中認為丹參味苦平微溫,能入心、肝、腎三經,通過疏通經絡,消除因氣血瘀滯導致的各種病症,從而達到「益氣」的效果。這並非直接的氣虛治療,而是標本兼治的策略。
《本草綱目》中提到丹參「破宿血,補新血」,說明其能去除舊有的瘀血,促進新血的生成。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強調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只有當瘀血去除,氣血運行通暢,臟腑功能恢復正常,才能間接達到「益氣」的目的。
然而,部分醫籍也對丹參的溫寒性質存在爭議。《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即質疑丹參的微寒之說。 而《本草正義》則總結了歷代醫家對其溫寒性質的爭論。 這也提醒我們,丹參的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單純依靠其「益氣」功效而忽略其活血化瘀的主治方向。 總而言之,丹參的「益氣」作用並非直接的氣血雙補,而是通過其強大的活血化瘀功效,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間接「益氣」的功效。 其補氣之效,更應理解為「氣血雙調」後的結果。
6. 止血
丹參,其止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範圍則有不同解讀。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積;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已暗示其能止血,並將止血作用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聯繫起來。文中「腸鳴幽幽如走水」描述的症狀,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出血性腸炎,丹參能改善此症,說明其具備止血作用。
《本草綱目》李時珍認為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止崩中滯下」,說明丹參既能清除瘀血,又能促進新血生成,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他並將丹參的功效與四物湯相提並論,認為其具有調經、安胎、落死胎等作用,這也間接佐證了其止血能力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
《本草匯言》則強調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認為其能治療男婦吐衄、崩血等出血症狀,其止血機制是通過活血化瘀,使淤積的血液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求真》則認為丹參的各種功效,例如生新安胎、調經除煩等,都源於其破瘀之功,並非丹參本身具有這些直接的功效。這說明丹參的止血功效,主要是通過去除瘀血來實現的。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丹參止血功效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其活血化瘀的特性上。丹參並非單純收斂止血,而是通過疏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不同醫家對其寒熱溫平的歸屬略有不同,但其活血化瘀,從而止血的功效則得到了廣泛認可。
7. 調經
丹參,其調經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歷代本草典籍的記載來看,丹參調經的機制主要圍繞著其活血化瘀、理氣通絡的作用展開。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並認為其功效與四物湯類似。 此處強調了丹參在處理經血運行異常上的作用,無論是經血過多或過少,甚至產前產後,皆可應用,反映了其在調和血氣方面的全面性。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並列舉了許多婦人病症,如經閉、痛經、崩漏等,均可應用丹參調理,再次印證其在調經方面的廣泛應用。
然而,丹參的藥性歸屬歷代醫家存在爭議。《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認為丹參性熱,與後世多認為其微寒或微溫的說法有所不同。《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丹參味苦平微溫,並從其主治症狀推論其藥性,認為其並非純熱藥。 《本草正義》也提及了這種藥性上的爭議,並指出歷代醫家對其藥性的不同理解。
《重慶堂隨筆》則從更精細的角度闡述了丹參調經的適用範圍,指出丹參適合血熱瘀滯導致的經期問題,例如經期提前或經血量少等情況,而不適用於經血過少或血虛不能養胎的情況。 此外,該書也指出丹參雖能安神定志,但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清血中之火來達到,而非直接滋補心氣。
總體而言,丹參調經的功效,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理氣通絡的藥性,但其藥性歸屬及適用範圍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物,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 不同醫家對丹參藥性的不同理解,也提示我們應以辯證論治的思維,謹慎應用此藥。
丹參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丹參之抗氧化作用,其核心藥用成分為丹參酮Ⅱ-A。憑藉其卓越活性,丹參酮Ⅱ-A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剩自由基,顯著抑制脂質的過氧化反應,從而全面護衛細胞結構與功能免於氧化應激所造成的損害。此酮亦展現促進血管新生之能力,有助於改善微循環狀態,進而有效緩解因缺血引發的心腦血管症狀。
此外,丹參尚具備調節免疫系統之效能,能抑制促炎因子之釋放,從根本上減緩炎症反應,此亦間接有助於降低氧化應激水平。丹參透過多重途徑發揮抗氧化功效,使其在延緩機體衰老、預防多種慢性疾病方面具有潛力。尤其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併發症以及腫瘤等複雜性疾患,丹參的抗氧化作用被視為其重要藥理基礎之一,並已展現出一定療效。其深遠的藥用開發潛力,正根植於其獨特的抗氧化機制,值得持續深入探究。
2. 其他功效
心血管系統作用:
丹參及其成分對心血管系統有多方面的影響。丹參注射液能夠擴張離體豚鼠及家兔的冠狀動脈,並且能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即使在高脂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的離體心臟上,丹參同樣能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在麻醉犬或貓身上,靜脈滴注丹參注射液能顯著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同時降低冠狀動脈的阻力,但會增加心肌耗氧量。
丹參中的水溶單體β-3,4
-二羥基乳酸(丹參素) 對於實驗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犬和貓,以及離體貓、豬的冠狀動脈,具有明顯的擴張作用,能顯著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促進側支循環,且不會增加心室作功和心肌耗氧量。丹參素還能對抗嗎啡和心得安引起的冠狀動脈收縮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丹參中的原兒茶醛 (PCAD) 和丹參二萜酸混合物 (DS-781) 反而可能引起冠狀動脈的明顯收縮。丹參酮II磺酸鈉在特定劑量下,也表現出收縮冠狀動脈的作用。這表明丹參中不同的單體化合物對冠狀動脈的影響並不完全一致。
通過冠狀動脈樹鑄法進行組織形態學觀察發現,靜脈注射丹參酮II的磺酸鈉後,冠狀動脈結扎5小時後的心肌梗死區域的無血供面積會明顯縮小甚至消失。同時,在心臟的缺血區和非缺血區之間,側支吻合血管開放,這說明丹參抗心肌缺血的機制可能與增加側支循環對缺血區域的血液供應有關。
促進創面癒合作用:
丹參注射液外用於新西蘭大白兔背部創面,可以加速創面縮小和癒合,縮短癒合時間。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發現丹參組的創面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炎症細胞較少,肉芽組織形成較早,成纖維細胞數量較多,創緣上皮細胞向中心生長速度較快。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丹參組的成纖維細胞表現出更旺盛的蛋白合成超微結構改變。創面細菌學檢查顯示,丹參組的細菌數量也明顯少於對照組。這些結果表明,丹參注射液可以減輕創面炎症和水腫,從而促進創面癒合。
3. 抗潰瘍
丹參的抗潰瘍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現代藥理機制:
- 潰瘍抑制作用: 丹參的水溶性部分是其抗潰瘍的有效成分。以丹參水煎劑(1.5g/kg)灌胃大鼠,對於利血平性及乙酸性潰瘍,可達到75%的抑制率,顯示出顯著的抗胃潰瘍效果。
- 改善胃黏膜血流及電位差: 丹參能夠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並提升胃黏膜的電位差。這有助於改善胃黏膜的供血和代謝,促進組織修復。
- 減少氫離子逆擴散: 丹參能減少氫離子的逆擴散。氫離子逆擴散是胃潰瘍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減少逆擴散有助於保護胃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蝕。
- 維持黏膜屏障完整性,增強防禦機能: 丹參有助於保持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並增強其防禦機能。這表示丹參可以加強胃黏膜抵抗有害物質(如胃酸、消化酶等)侵害的能力。
- 延緩胃黏膜損傷發展: 在胃黏膜因阿司匹林等因素受損的情況下,丹參可以延緩病變的發展。雖然不能使損傷逆轉,但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減輕炎症反應。
- 提升胃黏膜蛋白含量: 在慢性乙酸性胃潰瘍大鼠模型中,丹參可使胃黏膜的蛋白質含量升高。蛋白質是修復和重建胃黏膜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蛋白質含量有助於加速潰瘍的癒合。
- 保護胃黏膜免受乙醇損傷: 丹參對於乙醇所致的急性胃黏膜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乙醇是一種常見的胃黏膜刺激物,丹參的保護作用有助於預防酒精性胃炎和潰瘍。
- 增加胃粘液: 丹參對乙醇所致的急性胃粘膜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其可能與增加胃粘液有關。
4. 抗菌
丹參煎劑在體外實驗中,展現了對多種細菌的抑制作用,包括:
- 金黃色葡萄球菌: 丹參煎劑顯示對此菌的抑制效果。
- 大腸桿菌: 丹參煎劑也對大腸桿菌具有抑制作用。
- 變形桿菌: 丹參煎劑同樣顯示對變形桿菌的抑制效果。
- 福氏痢疾桿菌: 丹參煎劑能夠抑制福氏痢疾桿菌。
- 傷寒桿菌: 丹參煎劑也對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
除了上述細菌,丹參也顯示對鈎端螺旋體具有抑制作用,無論是在體外還是體內實驗中。
進一步分析丹參的活性成分,發現多種丹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
- 總丹參酮、隱丹參酮、丹參酮ⅡB、羥基丹參酮ⅡA、二氫丹參酮、丹參酸甲酯: 這些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藥菌株均有抑制作用。
- 丹參酮Ⅰ、ⅡA、隱丹參酮、羥基丹參酮ⅡA及總丹參酮: 這些化合物對人型結核桿菌(H7RV)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此外,丹參的水浸劑和總丹參酮,也顯示對某些癬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5. 抗肝纖維化
丹參在中藥藥理上,展現出多重抗肝纖維化的功效,其作用機制包含以下幾點:
- 抑制成纖維細胞的活性和增殖: 丹參能顯著改變體外培養的成纖維細胞形態,抑制細胞核分裂和增殖,從而減少肝纖維化的進程。
- 減少膠原蛋白的合成: 丹參注射液能直接有效地抑制成纖維細胞合成細胞外基質,具體表現為降低細胞的H-羥脯氨酸摻入值、膠原合成率以及纖維連結素的產量。這表明丹參能干預膠原蛋白形成的早期階段。
- 促進膠原蛋白的降解: 動物實驗顯示,使用丹參注射液治療後,實驗動物尿液中羥脯氨酸含量顯著高於對照組,意味著丹參可以促進已形成的膠原纖維降解,並加速肝纖維的重吸收,從而改善肝纖維化程度。
- 抑制肝細胞膠原合成: 丹參可抑制四氯化碳(CCl4)誘導的人胚肝細胞產生Ⅲ型前膠原(PCⅢ)和羥脯氨酸(Hyp),同時提高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增加GSH-Px/MDA比值,顯示丹參可減輕由CCl4引起的肝細胞膠原合成。
- 激活膠原酶: 大劑量丹參可能激活膠原酶,加速膠原蛋白的分解。
- 改善肝臟微循環: 丹參可改善肝臟微循環障礙,促進肝竇血流的恢復,這也有助於其抗肝纖維化作用的發揮。
- 減輕免疫性肝纖維化: 丹參注射液可以減輕人血清白蛋白導致的大鼠免疫性肝纖維化。
6. 抗心肌缺血
丹參酮ⅡA磺酸鈉能夠顯著延長小鼠在缺氧環境下的存活時間。在缺氧情況下,心臟和腦組織中的乳酸含量會顯著增加,而丹參酮ⅡA磺酸鈉能夠抑制這種乳酸的增加,使其含量與正常水平差異不顯著,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具有提高小鼠缺氧耐受力、改善缺氧引起的心肌代謝紊亂的作用。
丹參素以及較高劑量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都能顯著延長小鼠耐缺氧的生存時間,且丹參素的效果與氯丙嗪相近。
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以延長離體兔左心室乳頭肌在缺氧條件下,電刺激收縮幅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這表明其可能減少心肌對氧的需求。
丹參具有防止或減輕缺氧心肌超微結構變化的能力,對缺氧心肌具有保護作用。 實驗表明,在缺氧情況下,丹參組的心肌線粒體損傷程度明顯低於對照組。同時,缺氧心臟標本外觀顯示,丹參組的冠狀動脈血氧含量較高。
7. 改善微循環
丹參改善微循環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加速微循環血流,增加毛細血管開放數量: 在實驗性家兔外周微循環障礙模型中,丹參注射液能夠顯著加快微循環血流速度,同時增加開放的毛細血管網數量。這表明丹參能有效改善微血管的灌注情況,促進血液循環。
- 改善血液流態: 丹參能使微循環障礙動物的血液流態得到改善,原本聚集的血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解聚現象,血液流動狀態由粒狀或斷線狀轉變為正常,提高了血液流動性,減少了微血管內的阻力。
- 增加微血管交點數,促進側支循環建立: 丹參及其活性成分丹參素均能增加微循環障礙眼球和腸系膜微血管的交點數。增加交點數意味著血管網絡更加豐富,有助於增加局部組織微循環的血液灌注,同時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在主血管受阻時提供替代的血液供應途徑。
- 擴張微動脈,降低血漿乳酸含量: 丹參素能夠擴張小鼠處於收縮狀態的腸系膜微動脈,降低家兔血漿乳酸含量。擴張微動脈可以直接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乳酸含量降低可能反映組織缺氧狀況的改善。
- 增加全血和紅細胞2,3-DPG含量,改善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 丹參不僅能增加血液流速,还能提高全血和紅細胞中的2,3-二磷酸甘油(2,3-DPG)含量。2,3-DPG能促進血紅蛋白釋放氧氣,因此丹參能明顯改善缺氧動物的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提高組織供氧能力。
- 維持紅細胞正常形態: 丹參酮Ⅱ磺酸鈉可以使在部分體外循環中的犬紅細胞保持正常形態。紅細胞形態的維持對於其正常攜氧功能至關重要,表明丹參可能具有保護紅細胞免受損傷的作用。
這些藥理作用共同作用,最終實現了丹參改善微循環,促進局部血液灌注,增強組織供氧能力,從而發揮活血化瘀的功效。
8. 抗炎鎮痛
丹參的抗炎鎮痛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現代藥理機制:
- 抑制炎症反應初期和後期: 丹參酮能夠有效抑制炎症的第一期反應,例如組織胺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蛋清引起的大鼠急性關節腫脹,以及滲出性甲醛腹膜炎反應。同時,也能抑制炎症的第二期反應,如明膠引起的小鼠白細胞游走和亞急性甲醛性關節腫脹。
- 降低炎症介質的產生: 丹參酮能夠降低血液中前列腺素 PGF 和 PGE 的含量,進而減輕炎症反應。
- 抑制粒細胞化學運動: 一定濃度(100mg/ml 以上)的丹參酮可以抑制白細胞的化學運動,從而減輕炎症部位的白細胞浸潤。
- 抑制白三烯生成和5-脂加氧酶活性: 鎂-丹參酚性酸B的抗炎作用可能與其抑制腹腔多核白細胞的白三烯生成,以及抑制5-脂加氧酶的活性有關。
- 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釋放: 丹參注射液對於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部炎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且能顯著抑制多形核細胞釋放β-葡萄糖醛酸酶。
- 降低中性粒細胞趨化性: 肌內注射丹參注射液後,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明顯降低,表現為趨化移動距離縮短,趨化移動與隨機移動之差減小,趨化指數也降低。
9. 保護心臟健康
丹參,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傳統中藥,不僅具備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及養血安神的傳統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更深入揭示了其在心臟健康保護方面的顯著作用。
丹參能夠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顯著改善全身及心臟的血液循環。透過增加心肌的血流供應,它確保心肌獲得充足的氧氣和營養,從而直接且有效地保護心臟功能。此外,丹參具有抑制血小板異常聚集的藥理活性,這對於降低血管內血栓形成的風險至關重要,使其在預防和輔助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展現出獨特價值。
在臨床應用層面,丹參被證實能有效改善多種心臟疾病相關症狀。它有助於緩解心肌缺血所造成的不適,調節並穩定心律失常,同時對於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狀亦有積極作用。藉由這些全面的作用機制,丹參顯著提升了心臟病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展現其在心血管保健領域的潛力。
10. 抗發炎
丹參,自古以來便以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備受推崇,而現代藥理研究更深入揭示其顯著的抗發炎作用。這項重要的特性,主要歸咎於丹參內含的豐富活性成分,其中又以丹參酮ⅡA為其核心。
丹參酮ⅡA在抗炎機制中扮演關鍵角色,它能夠有效地抑制環氧合酶-2(COX-2)的活性。COX-2是炎症反應鏈中的一個重要酶,其活化會導致前列腺素等促炎物質大量生成,進而引發疼痛、紅腫等炎症症狀。透過抑制COX-2,丹參能從源頭上減少這些炎症介質的產生,從而緩解炎症反應。
不僅如此,丹參的抗炎效益還體現在其能夠顯著降低體內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這兩種細胞因子是促炎反應的關鍵信號分子,它們在多種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丹參對這些炎症因子的有效調控,進一步增強了其全面的抗炎潛力。因此,丹參透過抑制COX-2活性及調控炎症因子產生等多重途徑,展現了在改善關節炎、腸炎和胃炎等各種炎症性病症上的良好療效。
11. 降血壓
丹參,性微寒,味苦,歸心、肝二經。在中醫藥理中,其功用涵蓋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心除煩及安神益智諸方面。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證實,丹參具備多重生物活性,其中包括顯著的降血壓作用,以及抗心律失常、抗炎、抗腫瘤等功效。關於其降低血壓的機制,主要涉及數個關鍵環節:
首先,丹參能有效擴張血管,特別是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通過增加血管內徑,直接降低血管壁的阻力,從而使血壓下降。其次,它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減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動性,間接有利於血壓控制。再者,丹參能改善心肌缺血狀態,提升心臟功能,有助於維持正常的血壓水平。此外,它還能一定程度上抑制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興奮,減少其對血管收縮的影響。最後,丹參對血脂具有調節作用,有助於改善脂質代謝紊亂,這也是維持心血管健康及血壓穩定的重要一環。
臨床觀察顯示,持續服用丹參約3至6個月後,患者的血壓可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12. 抗心律失常
丹參在心血管藥理學中,展現顯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核心活性成分為丹參酮。丹參酮能有效抑制心肌細胞的異常自動性,這是許多心律失常的起源點。同時,它亦能抑制異位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從而減少額外、不應有的心跳。這種作用機制透過延長心肌細胞的有效不應期來實現。有效不應期的延長,意味著心肌細胞在一次興奮後,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再次被激發,這有助於阻斷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形成和傳導,穩定心臟的電生理活動。
除了直接的電生理調節作用,丹參還能改善心肌微循環,增加心肌氧含量。對於因心肌缺血、缺氧導致的心律失常,此點尤為關鍵,它能保護受損心肌,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基礎。臨床應用上,丹參廣泛用於治療多種心律失常,包括常見的室性早搏、心房顫動及心房撲動等。總體而言,丹參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機理明確,效果穩定,且具有較低副作用的優勢。
13. 降血脂
丹參降血脂的現代藥理分析:
丹參降血脂作用主要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丹參中的丹參酮ⅡA可以直接干預脂代謝,具體表現為抑制脂肪的合成,同時促進脂肪的分解,最終達到降低血脂水平的效果。其次,丹參酚酸則通過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從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丹參可能通過誘導LDL受體 mRNA 水平升高來降低血脂,即增加了細胞對低密度脂蛋白的攝取和代謝。體外實驗也發現,丹參能夠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丹參素具有抗脂蛋白氧化的能力,可以減緩氧化蛋白的電泳遷移速度,並降低氧化脂蛋白中脂質過氧化物的含量,進而減弱氧化脂蛋白對細胞的毒性作用。丹參素的抗氧化能力與丹參的劑量呈現正相關。
此外,丹參注射液可以抑制動脈中膜平滑肌細胞(SMC)的增殖及其對’H-TdR的攝取,這為丹參用於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及冠狀動脈成形術後再狹窄提供了藥理學依據,因為SMC向內膜移行和過度增殖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成形術後再狹窄形成的重要機制。
14. 防癌抗腫瘤
丹參,傳統上具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等功效,其在防癌抗腫瘤領域的藥理潛力正日益凸顯。研究證實,丹參中的丹參酮ⅡA是關鍵活性成分,展現多重抑瘤機制。它能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異常增殖,從源頭上控制癌細胞數量,並誘導其啟動程序性凋亡,精確清除病變細胞。
此外,丹參酮ⅡA對腫瘤血管生成具有顯著抑制作用,能有效阻斷癌細胞賴以生長的營養供應,藉此「餓死」腫瘤,遏制其生長與轉移。同時,它亦能干預腫瘤微環境的形成與穩定,從而削弱其對癌細胞生存、侵襲及擴散的支援。
丹參整體還能透過其他途徑助益防癌抗腫瘤:其可增強機體固有的免疫力,使免疫系統更有力地識別並清除體內的異常細胞。更重要的是,丹參能顯著抑制炎症反應。鑒於慢性炎症被廣泛視為多種癌症發生與進展的重要驅動因素,丹參的抗炎作用對於降低腫瘤風險、從根本上抑制其惡化具有重要意義。
15. 抗凝血
丹參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中草藥,以其活血化瘀的傳統功效著稱,這正反映了其在血液循環與凝血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深入揭示,丹參所含的丹參酮、丹參酚酸等多種活性成分,是其發揮顯著抗凝血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物質基礎。
具體而言,丹參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異常凝聚,這是預防血栓形成和維持血管暢通的關鍵機制之一。此外,它能降低血液的整體黏稠度,改善血液在微循環中的流動性,使血液運行更為順暢,減少了血液淤滯的可能性。這種綜合作用不僅有助於改善外周及心血管系統的血液循環,還能間接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因血流動力學異常而引起的血管損傷。丹參透過調節凝血因子活性、改善纖溶系統功能等多重途徑,直接或間接地干預凝血過程,從而達到促進血液流動,降低血栓風險的藥理功效。其作用機理是多靶點的,綜合地優化了血液狀態,有助於維持心血管系統的健康。
16. 預防心血管疾病
丹參在預防心血管疾病領域展現出顯著的藥理學優勢。其核心作用機制涵蓋了血液動力學的改善與血管健康的維護。丹參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的過度凝聚,並同時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這兩項作用對於促進血液的順暢流動,改善全身血流循環至關重要。此外,丹參具有擴張血管的特性,能進一步協助改善血壓水平,並有助於調節血脂代謝。這些綜合效應對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從源頭上減少心血管風險。
丹參的抗氧化能力亦是其預防功效的關鍵環節。它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從而保護心血管細胞免受氧化應激帶來的損傷。在心臟功能方面,丹參能改善心肌缺血狀況,增強心肌的收縮能力,進而提升心臟整體的功能表現。這些多重作用共同構成了丹參在預防心血管疾病上的藥理基礎。
17. 降血糖
丹參,素以活血化瘀聞名,然近代研究更揭示其於降血糖方面之潛力。其降血糖機制多元而明確,主要歸因於其活性成分丹參酮。丹參酮能夠有效促進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強體內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提升葡萄糖的利用效率,達致降低血糖的效果。
此外,丹參在糖尿病病理生理學中,亦展現出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它能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炎症反應,而慢性炎症被認為是胰島素抵抗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透過抑制炎症,丹參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胰島素訊號通路,進一步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反應。
臨牀研究已初步證實,丹參及其相關製劑能有效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並改善其胰島素抵抗狀態。其降血糖作用被認為安全有效,至今尚未發現明顯的嚴重副作用,因此被視為輔助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潛在選項。丹參透過其獨特的藥理作用,為血糖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與途徑。
18. 止痛功效
丹參作為一種常用中藥材,其止痛功效的藥理作用機轉多樣且顯著。首先,其核心價值體現在「活血化瘀」上。丹參能顯著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與微循環,透過促進瘀滯血液流動,減少因氣血阻滯、瘀血內停所引起的疼痛。這種作用不僅能緩解缺血性疼痛,亦有助於代謝產物清除,進而減輕局部組織壓力和炎症。
其次,丹參具有明確的抗炎作用。它能有效抑制多種炎症因子的釋放與活性,從而阻斷炎症級聯反應,直接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這使得丹參在處理如關節炎、胃炎等炎症性病症所致的疼痛時,能從病理源頭上發揮止痛效果。
再者,丹參的止痛機制不僅限於周邊組織。研究指出,丹參對中樞神經系統亦有作用,能抑制疼痛信號的傳導,並可能提升痛閾,產生直接的鎮痛效應。這表明其止痛效果不僅作用於疼痛部位本身,也能透過調節疼痛感知來達到目的。
此外,丹參能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與再生。通過改善微循環和創造有利的生理微環境,它有助於受損組織的恢復,對於由組織損傷引起的慢性疼痛具有重要的長期緩解作用。
丹參的藥效發揮時間特性亦值得關注。服用後通常在1至2小時內開始產生止痛效果,藥效可持續約6至8小時。對於慢性疼痛的治療,連續服用3至5天後疼痛症狀會有初步改善,而約在10至15天左右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綜合這些藥理作用,丹參在處理多種急性與慢性疼痛症狀上,展現出其獨特的藥用價值。
丹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5g,大劑量可用至30g。
丹參的炮製
丹參處理步驟:
- 揀淨雜質,除去根莖,洗淨,撈出,潤透後切片,晾乾。
- 炒丹參:取丹參片放入鍋內,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放涼。《品匯精要》:去蘆,銼碎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丹參注意事項
- 無瘀血者慎服: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若非瘀血證狀,應慎用。
- 孕婦忌用:丹參活血化瘀,孕婦使用恐對胎兒造成影響。
- 月經期間忌用:丹參活血化瘀,月經期間使用恐加重月經量。
- 腹瀉者忌用:丹參促進腸道蠕動,腹瀉者使用恐加重病情。
- 血壓過高者忌用:丹參擴張血管,血壓過高者使用恐導致血壓進一步升高。
- 出血性疾病患者忌用:丹參活血化瘀,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恐加重病情。
丹參相關的方劑
丹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丹參含有的化學成分
丹參酮Ⅰ(Tanshinone I), 丹參酮ⅡA(Tanshinone IIA), 丹參酮ⅡB(Tanshinone IIB), 丹參酮Ⅴ(Tanshinone V), 丹參酮Ⅵ(Tanshinone VI), 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 異丹參酮Ⅰ(Isotanshinone I), 異丹參酮Ⅱ(Isotanshinone II), 異丹參酮ⅡB(Isotanshinone IIB), 異隱丹參酮(Isocryptotanshinone), 羥基丹參酮ⅡA(Hydroxytanshinone IIA), 丹參酸甲酯(Methyl tanshinonate), 丹參新醌A(Danshexinkum A), 丹參新醌B(Danshexinkum B), 丹參新醌C(Danshexinkum C), 丹參新醌D(Danshexinkum D), 二氫異丹參酮Ⅰ(Dihydroisotanshinone I), 新隱丹參酮(Neocryptotanshinone), 去羥新隱丹參酮(Deoxyneocryptotanshinone), 去甲丹參酮(Nortanshinone), 丹參二醇A(Tanshindiol A), 丹參二醇B(Tanshindiol B), 丹參二醇C(Tanshindiol C), 丹參新酮(Miltirone), 1-脫氫丹參新酮(1-Dehydromiltirone), 1-脫氫丹參酮ⅡA(1-Dehydrotanshinone IIA), 1-脫氫異隱丹參酮(1-Detoisocryptotanshinone), 3α-羥基丹參酮ⅡA(3α-Hydroxytanshinone IIA), 醛基丹參酮(Formyltanshinenone), 亞甲二氫丹參酮(Methylenedihydrotanshinone), 4-亞甲基丹參新酮(4-Methylenemiltirone), 丹參內酯(Tanshinlactone), 二氫丹參內酯(Dihydrotanshinlactone), 丹參螺縮酮內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 表丹參螺縮酮內酯(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 丹參螺縮酮內酯Ⅱ/丹參隱螺內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 II/Cryptoacetalide), 鼠尾草酮(Miltiodiol), 丹參環庚三烯酚酮(Miltipolone), 降鼠尾草氧化物(Norsalvioxide), 彌羅松酚(Ferruginol), 鼠尾草酚(Salviol), 柳杉酚(Sugiol), 丹參酸A/丹參素(Salvianic acid A/Danshensu), 丹參酸B/丹參酚酸B(Salvianic acid B/Salvianolic acid B), 丹參酸C(Salvianic acid C), 丹參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 丹參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 丹參酚酸C(Salvianolic acid C), 丹參酚酸D(Salvianolic acid D), 丹參酚酸E(Salvianolic acid E), 丹參酚酸G(Salvianolic acid G), 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 紫草酸單甲酯(Monomethyl lithospermate), 紫草酸二甲酯(Dimethyl lithospermate), 紫草酸乙酯(Ethyl lithospermate), 紫草酸B(Lithospermic acid B), 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 咖啡酸(caffeic acid), 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 黃芩苷(Baicalin), 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 熊果酸(ursol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苷(Daucosterol), 5-(3-羥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羥苯基)-3-苯並呋喃甲醛(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methoxy-4-hydroxyphenyl)-3-benzofurancarbaldehyde), 替告皁甙元(Tigogenin), 豆甾醇(Stigmasterol), 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dihydrotanshinquinone), 紫丹參酯A(Prgewaqiunone A), 紫丹參酯B(Prgewaqiunone B),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紫丹參萜酸A(Przewanoic acid A), 紫丹參萜酸B(Przewanoic acid B), 丹參新酯B(Tanshin ester B), 紫丹參萜醚(Przewalskin), 紫丹參呋喃酸A(Przewalskenic acid A), 紫丹參蒽醌(Przewalskinone), 陷丹參酮((Name needed)), 丹參醛(Tanshinaldehyde), 擬丹參醛(Tanshinaldehyde), 3-O-乙酰基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