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Salvia miltiorrhiza Bge.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Salvia Root, Cinnabar Root, Danshen Root
- 別名:紫丹參,赤參,紅丹參,精選酒壺根,木羊乳,奔馬草,紫黨參,野蘇子根,朵朵花根,活血根,山參,山蘇子根,亦參,紅根,山紅蘿蔔,蜜罐頭,紅參,郄蟬草,血參根,大紅袍,靠山紅,燒酒壺根,蜂糖罐,逐馬
- 藥品來源: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的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洗淨,曬乾。生用或酒炙用。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西藏, 雲南, 四川, 廣西, 遼寧, 山東, 西北地區,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寧夏
- 生長環境:草地, 溝邊, 山坡, 路旁, 灌叢, 林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丹參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丹參,其活血化瘀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籍記載中,我們能窺見其功效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已點明其能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諸多症狀,如腹痛、腸鳴、寒熱交加等。 《本草經集註》的陶弘景雖對其藥性有所質疑,但後世醫家多認其具有活血功效。
《本草綱目》李時珍則更進一步闡述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認為其功效與四物湯相似,甚至能兼具補血、活血之效。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並列舉了丹參治療多種婦科疾病的功效,例如月經不調、產後出血等,皆與活血化瘀息息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經絡角度解釋丹參的功效,認為其能入心、肝、腎三經,通過疏通經絡,去除瘀血,從而治療各種因氣血凝滯而引起的疾病。 《本草求真》則認為丹參諸多功效,皆源於其破瘀之效,強調其活血化瘀是根本。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丹參活血化瘀功效的認識,從最初的治療腹痛、腸鳴等症狀,逐步深入到其在婦科、心血管等多個領域的應用,並從不同角度,如藥性、經絡、病機等方面進行闡釋,體現了中醫理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丹參活血化瘀的功效,得到了歷代臨牀實踐的驗證,並在現代醫學研究中也得到了部分證實。
2. 活絡止痛
丹參,其「活絡止痛」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活血化瘀息息相關。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已點明其治療痛症的功效與祛除瘀血的關聯。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指出丹參治療的諸症皆因「瘀血內滯而化為水」,強調瘀血是導致疼痛的重要因素。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認為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並指出其功效類似四物湯,能調經脈,治婦人諸病,說明丹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說明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能治療因瘀血導致的各種疼痛,如「百節攻疼」、「腳膝痹痿而痛重難履」等。 《名醫別錄》也記載丹參能「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再次印證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尤其針對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痹痛。
然而,丹參的藥性在不同醫籍中有所爭議。《本草經集註》陶弘景認為丹參性熱,與後世多數認為其微寒或平性有所不同。《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丹參味苦平微溫,並詳細闡述其通過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來治療各種疼痛的機理。 《本草求真》則認為丹參的各種功效,皆源於其「破瘀」的功能,而非單純的補益作用。
綜上所述,丹參活絡止痛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上,通過改善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古代醫家們對其藥性的理解雖有差異,但其活血化瘀、活絡止痛的臨牀應用則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3. 安神
丹參,其安神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則因時代而異。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止煩滿,益氣」,已提及其舒緩情緒、改善心神不寧的作用。《滇南本草》更明確指出丹參「補心定志,安神寧心」,主治「健忘怔忡,驚悸不寐」,直接點明其安神功效。 《日華子諸家本草》也提到丹參「養神定志」,進一步佐證了其安神作用。
然而,古代醫家對丹參的藥性存在不同觀點。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曾質疑丹參的寒性,認為其服用過量會導致眼赤,推測其性可能偏熱。 《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丹參味苦平微溫,入心、肝、腎三經,能通過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安神的作用。 其認為心虛、肝虛、腎虛皆可導致煩躁不安,而丹參能針對不同臟腑虛弱,調理氣血,最終達到安神效果。
《本草求真》則提出丹參安神並非直接作用於心神,而是通過「破瘀」來實現。 它認為丹參的許多功效,例如安胎、調經、除煩等,都是因為其能活血化瘀,排除體內瘀滯,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間接地達到安神的作用。 《重慶堂隨筆》也持類似觀點,認為丹參安神是因其能清血中之火,使心火降平,神志自然安寧。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丹參安神功效的記載,既有直接作用於心神的說法,也有間接通過活血化瘀來調節氣血,最終達到安神效果的觀點。 這些不同觀點反映了古代醫家對丹參作用機理的不同理解,也說明中醫理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4. 通經絡
丹參,其「通經絡」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活血化瘀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已點明其能疏通經絡,解決氣血瘀滯所致的諸多病症。其「腸鳴幽幽如走水」的症狀,正是氣血運行不暢的表現,而丹參能有效改善此症狀,說明其具備通利經脈的作用。《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丹參入心、肝、腎三經,能有效治療因心虛、肝虛、腎虛而導致的氣血凝滯,諸如煩滿、症瘕、腰脊強、腳痹等,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都是經絡不通。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說明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認為其功效與當歸、地黃、川芎、白芍等活血化瘀藥相似。李時珍甚至指出丹參「活血,通心包絡」,直接點明其通經絡的作用與心包絡相關。
《本草匯言》更直接地指出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能治療因血瘀導致的各種病症,例如經閉、痛經、產後瘀血等,這些都與經絡瘀阻密切相關。《本草求真》則認為丹參的諸多功效皆源於其破瘀之效,瘀去則病自除。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丹參具有通經絡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活血化瘀,疏通氣血運行,從而解決因經絡不通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不同醫家對其寒溫之性略有不同看法,但其活血化瘀,通經絡之效則無庸置疑。
5. 補氣
丹參,其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關於其「補氣」作用,則需細緻分析。 從所提供的古代醫籍來看,丹參的補氣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活血化瘀功效的間接結果。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丹參「益氣」,《本草經疏》則進一步解釋,丹參能治心腹邪氣、腸鳴、寒熱積聚等症,皆因其能疏通氣血,去除瘀滯。 書中認為丹參味苦平微溫,能入心、肝、腎三經,通過疏通經絡,消除因氣血瘀滯導致的各種病症,從而達到「益氣」的效果。這並非直接的氣虛治療,而是標本兼治的策略。
《本草綱目》中提到丹參「破宿血,補新血」,說明其能去除舊有的瘀血,促進新血的生成。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強調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只有當瘀血去除,氣血運行通暢,臟腑功能恢復正常,才能間接達到「益氣」的目的。
然而,部分醫籍也對丹參的溫寒性質存在爭議。《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即質疑丹參的微寒之說。 而《本草正義》則總結了歷代醫家對其溫寒性質的爭論。 這也提醒我們,丹參的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單純依靠其「益氣」功效而忽略其活血化瘀的主治方向。 總而言之,丹參的「益氣」作用並非直接的氣血雙補,而是通過其強大的活血化瘀功效,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間接「益氣」的功效。 其補氣之效,更應理解為「氣血雙調」後的結果。
6. 止血
丹參,其止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範圍則有不同解讀。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積;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已暗示其能止血,並將止血作用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聯繫起來。文中「腸鳴幽幽如走水」描述的症狀,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出血性腸炎,丹參能改善此症,說明其具備止血作用。
《本草綱目》李時珍認為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止崩中滯下」,說明丹參既能清除瘀血,又能促進新血生成,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他並將丹參的功效與四物湯相提並論,認為其具有調經、安胎、落死胎等作用,這也間接佐證了其止血能力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
《本草匯言》則強調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認為其能治療男婦吐衄、崩血等出血症狀,其止血機制是通過活血化瘀,使淤積的血液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求真》則認為丹參的各種功效,例如生新安胎、調經除煩等,都源於其破瘀之功,並非丹參本身具有這些直接的功效。這說明丹參的止血功效,主要是通過去除瘀血來實現的。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丹參止血功效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其活血化瘀的特性上。丹參並非單純收斂止血,而是通過疏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不同醫家對其寒熱溫平的歸屬略有不同,但其活血化瘀,從而止血的功效則得到了廣泛認可。
7. 調經
丹參,其調經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歷代本草典籍的記載來看,丹參調經的機制主要圍繞著其活血化瘀、理氣通絡的作用展開。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並認為其功效與四物湯類似。 此處強調了丹參在處理經血運行異常上的作用,無論是經血過多或過少,甚至產前產後,皆可應用,反映了其在調和血氣方面的全面性。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並列舉了許多婦人病症,如經閉、痛經、崩漏等,均可應用丹參調理,再次印證其在調經方面的廣泛應用。
然而,丹參的藥性歸屬歷代醫家存在爭議。《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認為丹參性熱,與後世多認為其微寒或微溫的說法有所不同。《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丹參味苦平微溫,並從其主治症狀推論其藥性,認為其並非純熱藥。 《本草正義》也提及了這種藥性上的爭議,並指出歷代醫家對其藥性的不同理解。
《重慶堂隨筆》則從更精細的角度闡述了丹參調經的適用範圍,指出丹參適合血熱瘀滯導致的經期問題,例如經期提前或經血量少等情況,而不適用於經血過少或血虛不能養胎的情況。 此外,該書也指出丹參雖能安神定志,但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清血中之火來達到,而非直接滋補心氣。
總體而言,丹參調經的功效,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理氣通絡的藥性,但其藥性歸屬及適用範圍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物,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 不同醫家對丹參藥性的不同理解,也提示我們應以辯證論治的思維,謹慎應用此藥。
丹參的古代典籍
丹參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丹參之抗氧化作用,根源於丹參酮Ⅱ-A之強大活性,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護衛細胞免於氧化損害。此酮亦促進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環,緩解心腦缺血症狀。更兼丹參能調節免疫系統,抑制炎症因子釋放,減緩炎症反應。
經由多途徑的抗氧化功效,丹參可延緩衰老,預防疾病,於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等疾患亦有所療效。其藥理基礎乃抗氧化作用,開發潛力深遠,有待進一步探究。
2. 保護心臟健康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等功效。現代研究發現,丹參還具有保護心臟健康的功效。
丹參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心肌供血,從而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丹參還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對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丹參還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臟疾病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丹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和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3. 抗發炎
丹參以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特性而聞名,並且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其主要成分丹參酮ⅡA能夠抑制環氧合酶-2(COX-2)的活性,從而減少炎症因子的生成。此外,丹參還能夠降低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進一步增強其抗炎效果。丹參的抗炎機制可能與其對COX-2活性和炎症因子產生的抑制作用有關。因此,丹參在治療各種炎症性疾病,如關節炎、腸炎和胃炎等方面,展現了良好的療效。
4. 降血壓
丹參,性微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心除煩、安神益智之效。現代醫學證實,丹參還具有降血壓、抗心律失常、抗炎、抗腫瘤等作用。
丹參降血壓之功效,主要體現在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缺血、抑制交感神經興奮及調節血脂等方面。一般服用丹參3-6個月後,血壓可以明顯下降,但需注意,丹參有活血化瘀之效,若有出血傾向者不宜服用,且丹參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服用時需注意監測血糖水平。
5. 抗心律失常
丹參,中藥材,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近年發現,丹參有效成分丹參酮能抑制心肌細胞自動性、異位性心律失常,延長有效不應期,抗心律失常。丹參亦能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之微循環,增氧含量,保護心肌。臨牀上,丹參可治各類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顫動、撲動等。丹參抗心律失常作用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6. 降血脂
古云:「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現代研究發現,丹參具有降血脂、抗血栓、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
丹參中的丹參酮ⅡA可抑制脂肪合成,增加脂肪分解,降低血脂水平;丹參酚酸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丹參水煎服,一般為3-6g,孕婦慎用。
7. 防癌抗腫瘤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之功。丹參中之丹參酮ⅡA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並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與微環境形成,進而抑瘤。丹參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抑制炎症反應,有助預防腫瘤。
8. 抗凝血
丹參是一種傳統的中草藥,以活血化瘀和涼血止血的藥效著稱。近年的研究發現,丹參含有丹參酮和丹參酚酸等成分,這些成分具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丹參的抗凝血作用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它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其次,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再者,有助於血液流動暢通;此外,還能保護血管,並改善心血管功能。但在使用丹參期間,需注意避免加劇出血情況。丹參的藥效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顯現,且在停藥後,其藥效會逐漸消退。
9. 預防心血管疾病
現代研究顯示,丹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循環的能力,並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流暢、降低血壓及血脂水平,有效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此外,丹參還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保護心血管細胞,改善心肌缺血狀況,增強心肌收縮力,並提升心臟功能,從而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孕婦、月經期間女性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則不宜使用丹參。
10. 降血糖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等功效。近年來,研究發現丹參還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丹參中的活性成分丹參酮,能夠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同時,丹參還能降低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炎症反應,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
臨牀研究表明,丹參能夠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島素抵抗。丹參的降血糖作用安全有效,目前尚未發現明顯的副作用,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服用丹參。此外,丹參也可能會與一些藥物發生相互作用,服用丹參之前,應諮詢醫生。
11. 止痛功效
- 丹參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 丹參抗炎,抑制炎症因子釋放,緩解炎症疼痛。
- 丹參鎮痛,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疼痛信號傳導。
- 丹參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修復,緩解疼痛。
丹參的止痛功效明顯,適用於頭痛、牙痛、胃痛、腹痛、痛經等。服後1-2小時起效,持續6-8小時。連續服用3-5天後改善,10-15天達最佳效果。
丹參活血化瘀,出血傾向者慎服;抗凝血作用,服用抗凝血藥或有血栓傾向者慎服;降血壓,低血壓者慎服。
服用丹參前應諮詢醫師,以防不良反應。
丹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5g,大劑量可用至30g。
丹參的炮製
- 揀淨雜質,除去根莖,洗淨,撈出,潤透後切片,晾乾。
- 炒丹參:取丹參片放入鍋內,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放涼。《品匯精要》:去蘆,銼碎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丹參注意事項
- 無瘀血者慎服: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若非瘀血證狀,應慎用。
- 孕婦忌用:丹參活血化瘀,孕婦使用恐對胎兒造成影響。
- 月經期間忌用:丹參活血化瘀,月經期間使用恐加重月經量。
- 腹瀉者忌用:丹參促進腸道蠕動,腹瀉者使用恐加重病情。
- 血壓過高者忌用:丹參擴張血管,血壓過高者使用恐導致血壓進一步升高。
- 出血性疾病患者忌用:丹參活血化瘀,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恐加重病情。
丹參相關的方劑
丹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丹參含有的化學成分
丹參酮Ⅰ(Tanshinone I), 丹參酮ⅡA(Tanshinone IIA), 丹參酮ⅡB(Tanshinone IIB), 丹參酮Ⅴ(Tanshinone V), 丹參酮Ⅵ(Tanshinone VI), 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 異丹參酮Ⅰ(Isotanshinone I), 異丹參酮Ⅱ(Isotanshinone II), 異丹參酮ⅡB(Isotanshinone IIB), 異隱丹參酮(Isocryptotanshinone), 羥基丹參酮ⅡA(Hydroxytanshinone IIA), 丹參酸甲酯(Methyl tanshinonate), 丹參新醌A(Danshexinkum A), 丹參新醌B(Danshexinkum B), 丹參新醌C(Danshexinkum C), 丹參新醌D(Danshexinkum D), 二氫異丹參酮Ⅰ(Dihydroisotanshinone I), 新隱丹參酮(Neocryptotanshinone), 去羥新隱丹參酮(Deoxyneocryptotanshinone), 去甲丹參酮(Nortanshinone), 丹參二醇A(Tanshindiol A), 丹參二醇B(Tanshindiol B), 丹參二醇C(Tanshindiol C), 丹參新酮(Miltirone), 1-脫氫丹參新酮(1-Dehydromiltirone), 1-脫氫丹參酮ⅡA(1-Dehydrotanshinone IIA), 1-脫氫異隱丹參酮(1-Detoisocryptotanshinone), 3α-羥基丹參酮ⅡA(3α-Hydroxytanshinone IIA), 醛基丹參酮(Formyltanshinenone), 亞甲二氫丹參酮(Methylenedihydrotanshinone), 4-亞甲基丹參新酮(4-Methylenemiltirone), 丹參內酯(Tanshinlactone), 二氫丹參內酯(Dihydrotanshinlactone), 丹參螺縮酮內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 表丹參螺縮酮內酯(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 丹參螺縮酮內酯Ⅱ/丹參隱螺內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 II/Cryptoacetalide), 鼠尾草酮(Miltiodiol), 丹參環庚三烯酚酮(Miltipolone), 降鼠尾草氧化物(Norsalvioxide), 彌羅松酚(Ferruginol), 鼠尾草酚(Salviol), 柳杉酚(Sugiol), 丹參酸A/丹參素(Salvianic acid A/Danshensu), 丹參酸B/丹參酚酸B(Salvianic acid B/Salvianolic acid B), 丹參酸C(Salvianic acid C), 丹參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 丹參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 丹參酚酸C(Salvianolic acid C), 丹參酚酸D(Salvianolic acid D), 丹參酚酸E(Salvianolic acid E), 丹參酚酸G(Salvianolic acid G), 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 紫草酸單甲酯(Monomethyl lithospermate), 紫草酸二甲酯(Dimethyl lithospermate), 紫草酸乙酯(Ethyl lithospermate), 紫草酸B(Lithospermic acid B), 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 咖啡酸(caffeic acid), 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 黃芩苷(Baicalin), 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 熊果酸(ursol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苷(Daucosterol), 5-(3-羥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羥苯基)-3-苯並呋喃甲醛(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methoxy-4-hydroxyphenyl)-3-benzofurancarbaldehyde), 替告皁甙元(Tigogenin), 豆甾醇(Stigmasterol), 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dihydrotanshinquinone), 紫丹參酯A(Prgewaqiunone A), 紫丹參酯B(Prgewaqiunone B),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紫丹參萜酸A(Przewanoic acid A), 紫丹參萜酸B(Przewanoic acid B), 丹參新酯B(Tanshin ester B), 紫丹參萜醚(Przewalskin), 紫丹參呋喃酸A(Przewalskenic acid A), 紫丹參蒽醌(Przewalskinone), 陷丹參酮((Name needed)), 丹參醛(Tanshinaldehyde), 擬丹參醛(Tanshinaldehyde), 3-O-乙酰基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