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草膏

芥草膏

JIE C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肺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2%
腎經 12%
心經 8%
大腸經 6%
膽經 4%
膀胱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芥草膏中包含芥子,乃因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

其散寒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所致的疼痛,如風濕痺痛、肩頸痠痛等。而消腫生肌之效,則能促進傷口癒合,治療跌打損傷、外傷感染等。

此外,芥子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藥物吸收,提高治療效果。因此,芥草膏中加入芥子,可發揮其多方面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芥草膏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養血潤燥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並舒緩疼痛。芥草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等,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2. 補血益氣,增強體質: 當歸能補血益氣,提高人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感染,加速傷口癒合。芥草膏使用於外傷治療,而當歸的補血益氣作用能增強患者體質,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芥草膏方劑中加入當歸,不僅能活血化瘀,改善傷口周邊的血液循環,還能補血益氣,增強患者體質,加速傷口癒合,提升治療效果。

芥草膏方劑中添加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痛: 白芷具有散風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芥草膏本身也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白芷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止痛效果。

2. 消腫生肌: 白芷具有消腫生肌的作用,對於皮膚病引起的潰瘍、傷口等,可以促進癒合,加速傷口修復。芥草膏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疾病,白芷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炎生肌的效果,促進皮膚組織再生。

芥草膏方劑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除濕: 防己味苦性寒,入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之效。芥草膏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水腫等症,防己可協同其他藥物,加強祛風除濕的效果,並促進水液代謝。
  2. 解毒消腫: 防己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緩解因風濕痺痛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芥草膏中加入防己,可加強其解毒消腫作用,促進炎症消退。

綜上所述,防己在芥草膏方劑中發揮著祛風除濕、解毒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治療風濕痺痛、水腫等症。

芥草膏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芥草膏常用於治療寒性疼痛,如跌打損傷、風寒溼痹等,花椒的溫散之性可助芥草膏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花椒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並與芥草膏的其他成分協同作用,減輕腫痛症狀。

芥草膏中添加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吳茱萸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芥草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皮膚瘙癢等症狀,吳茱萸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驅散寒氣,緩解疼痛和瘙癢。
  2. 促進血液循環: 吳茱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有效地滲透至患處,進一步發揮藥效。

因此,吳茱萸在芥草膏中發揮著溫經散寒、止痛止癢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使其成為治療風寒濕痺、皮膚瘙癢等症狀的有效組成成分。

芥草膏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丹參味苦、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芥草膏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丹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和腫脹。
  2. 清熱涼血,解毒消炎: 丹參亦有清熱涼血、解毒消炎的作用,可配合芥草的消腫止痛作用,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芥草膏中添加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散寒的作用。芥草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而行氣止痛的作用則能緩解疼痛,改善局部循環,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芥草膏中使用商陸,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藥性。商陸性寒,味苦辛,入膀胱、腎經,具有瀉水通便之效,能有效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此外,商陸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芥草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商陸的加入,可有效促進組織液代謝、消散瘀血、減輕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芥草膏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其溫中理氣、止痛止瀉的功效。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芥草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筋骨麻木、四肢不遂等症。沉香的加入,可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並輔助其他藥材,改善患者的氣血循環,促進疼痛部位的恢復。同時,沉香還能溫暖脾胃,改善因寒邪侵襲而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芥草膏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芥草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木香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減輕疼痛。
  2. 燥濕止癢: 木香還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芥草膏中加入木香,可以起到輔助止癢、消炎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

芥草膏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芥草膏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等症,而丁香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疼痛,故加入丁香可增強方劑的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作用。
  2. 行氣止痛,助藥力: 丁香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疼痛。芥草膏中其他藥材如芥草、生薑等也具有行氣止痛作用,丁香的加入可增強藥物的協同作用,提高藥效。

芥草膏為傳統中醫藥方之一,其組成中含有犀角這一味藥材。犀角在中醫學中被視為珍貴的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然而,犀角來自犀牛,這種動物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因此現代已經極少使用真正的犀角,多以其他藥材替代或使用人工合成品來達到相似的療效。

在芥草膏中加入犀角的目的,在於利用犀角的特性來增強藥膏的清熱解毒作用,適用於治療因熱毒所導致的各種皮膚病症,如疔瘡、瘍腫等。犀角在中醫理論中還能活血化瘀,對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亦有一定幫助,從而促進傷口愈合。

然而,基於保護野生動物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現代製備芥草膏時,通常會用其他具有類似功效但來源更為可持續的藥材來代替犀角,例如水牛角或人工合成犀角等,以確保藥方既能發揮傳統療效,又符合當代的道德與法律標準。

芥草膏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附子性熱,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芥草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而附子可以溫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瘙癢。
  2. 助藥力,增強療效:附子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藥力,提高治療效果。芥草膏中其他藥物如芥草、蒼耳子等,也具有散寒止癢的作用,附子可以協同這些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芥草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風痹不仁,風毒」,屬中醫風病範疇。

  • 風痹不仁:指風邪侵襲經絡,導致肢體麻木、疼痛、運動障礙,屬痹證之一,多伴氣血滯澀、經脈不通。
  • 風毒:泛指風邪夾雜濕熱或寒濕之毒,表現為皮膚腫痛、瘡瘍或深部結塊,甚至關節變形。

此方為外用膏劑,透過「摩敷」使藥力滲透皮肉,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配伍思路

  1. 祛風通絡藥

    • 芥草(葉):辛溫散寒,祛風透表,局部外用可刺激皮膚,促進氣血流動。
    • 白芷防己:辛散風邪,兼能除濕,治風痹拘攣。
    • 蜀椒吳茱萸:辛熱溫通,散寒止痛,開鬱滯,助藥力深入筋骨。
  2. 活血化瘀藥

    • 當歸芎藭丹參:養血活血,祛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
    • 商陸根:逐水消腫,通利關節,破積滯以助氣血暢行。
  3. 行氣止痛藥

    • 沈香木香雞舌香(丁香):辛香走竄,理氣止痛,引藥透達病所。
  4. 溫陽散結藥

    • 附子:大熱之品,通行十二經,散寒逐濕,助陽氣以驅陰邪。
    • 犀角屑(現多禁用):清熱涼血,古方用於解風毒熱壅,防辛溫過燥。
  5. 滲濕消腫藥

    • 零稜草(疑似零陵香):芳香化濕,兼散風邪,助消腫止痛。

(二)製劑特點

  • 苦酒(醋)浸泡:軟化藥材,增強活血散結之效。
  • 酥(動物脂肪)為基質:滋潤皮膚,助藥物附著與滲透。
  • 「三上三下」煎法:古法控制火候,避免藥性過燥,使藥力柔和持久。

(三)治療原理

  1. 祛風散寒:芥草、白芷、蜀椒等辛溫藥,開泄腠理,驅散風寒濕邪。
  2. 活血通絡:當歸、丹參等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緩解麻木疼痛。
  3. 溫陽化濕:附子、吳茱萸溫通經脈,化散寒濕凝結。
  4. 行氣透達:諸香藥引導藥力深入,增強局部作用。

此方外用,避開內服辛熱傷陰之弊,集中藥力於患處,適合風濕痹痛、局部冷痛腫硬之證。


三、現代潛在應用推測(按古籍邏輯延伸)

  • 風濕性關節炎(寒濕型)、周圍神經病變(氣血瘀阻)、皮下水腫或慢性瘡瘍(風毒纏結)等,屬「不通則痛」者,可參此方思路外用緩解。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原方記載,符合傳統中醫理論框架。)

傳統服藥法


芥草(用葉)3兩,當歸3兩,白芷3兩,防己3兩,蜀椒(出汗,去目合口者)3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4兩,丹參4兩,芎(艹窮)4兩,商陸根(切)4兩,沈香3兩,木香3兩,零稜草3兩,雞舌香3兩,犀角屑3兩,附子(去皮,乾炒)。
上銼,以新綿裹,入淨器,苦酒3升,浸經一宿,取下用酥二斤,同入鍋內,以文武火煎,上三下三,使變色,稀稠得所,濾去滓,裹攪勻,傾瓷瓶中,蜜封頭。
每有患,旋以手摩敷之,指令入皮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之功,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芥草膏,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五。 組成:芥草(用葉)3兩,當歸3兩,白芷3兩,防己3兩,蜀椒(出汗,去目合口者)3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4兩,丹參4兩,川芎4兩,商陸根(切)4兩,沉香3兩,木香3兩,零棱草3兩,雞舌香3兩,犀角屑3兩,附子(去皮,乾炒)。 主治:風痹不仁,風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