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湯

SANG BAI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4%
大腸經 12%
胃經 12%
心經 8%
心包經 4%
肝經 4%
腎經 4%
膀胱經 4%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心包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桑白皮湯以桑白皮為君藥,因其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利水消腫之效。

方劑中使用桑白皮,乃因其能清肺熱,針對因肺熱所致之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同時,桑白皮也能利水消腫,對於痰液壅塞、呼吸不暢,以及水腫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桑白皮的加入,可有效緩解肺熱、化痰利水,達到治療目的。

桑白皮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消痰: 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化痰、燥濕止咳的功效。桑白皮偏於清肺降氣,而橘皮則可助其理氣散結,使藥效更為顯著。
  2. 調和藥性: 桑白皮性寒,久服易傷脾胃,橘皮性溫,可緩和桑白皮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服用。

因此,橘皮的加入,既能增強藥效,又能調和藥性,使桑白皮湯更為安全有效。

桑白皮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火麻仁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滑腸通便之功效。桑白皮本身清熱潤肺,兩者合用,可增強潤肺止咳之效,適用於燥熱傷肺,咳嗽痰少,或肺燥津虧之證。
  2. 滋陰降火:火麻仁可滋陰降火,與桑白皮的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有利於緩解因熱毒壅肺而導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更能改善因肺熱引起的口乾、咽痛等不適。

桑白皮湯中加入升麻,其作用主要在於:

1. 解表散風: 升麻性微寒,具有解表散風之功效,可助桑白皮清肺化痰,利水消腫,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協同作用。

2. 升陽舉陷: 升麻還具有升陽舉陷之效,可以提振肺氣,改善因肺氣虛弱導致的痰多、咳嗽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桑白皮治療肺氣虛弱的功效。

總之,升麻在桑白皮湯中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提升了方劑的解表散風、升陽舉陷功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桑白皮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二者合用,可增強潤肺止咳之效,適用於肺熱咳嗽、痰多黏稠的症狀。
  2. 宣肺通絡: 杏仁能宣肺通絡,利於痰液排出。桑白皮則能清熱解毒,通利水道,二者相輔相成,可促進肺氣宣通,痰液排除,改善咳嗽氣喘的症狀。

桑白皮湯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桑白皮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水腫等症狀,而豬苓的利水滲濕作用有助於消除肺熱、化痰,並改善水腫情況。
  2. 清熱解毒:豬苓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輔助桑白皮、杏仁等藥物清除肺熱,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治療咳嗽的目的。

因此,豬苓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利水滲濕的效果,還能輔助清熱解毒,使桑白皮湯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桑白皮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肺熱或陰虛火旺所導致的咳嗽、咯血等症狀。其組成成分根據不同的典籍可能有所差異,但若其中包含丹參,則有其特殊的考量。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經與肝經,在中醫裡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煩的功效。在桑白皮湯中加入丹參,可能是為了增強方劑活血散瘀的作用,以幫助改善因熱毒瘀滯而引起的相關症狀。此外,丹參還能夠調節氣血運行,對於由陰虛火旺導致的心煩失眠也有輔助療效,從而達到全面調理的目的。總體來說,丹參在此方中的應用,不僅能針對肺部病變,還能兼顧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的健康,使整體療效更加全面和完善。

桑白皮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桑白皮性寒,容易傷脾胃,而生薑性溫,可以中和桑白皮的寒性,減少其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生薑具有溫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配合桑白皮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共同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的效果。

此外,生薑還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藥物的吸收利用率,進一步增強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桑白皮湯之組成、功效與臨牀應用

中藥方劑桑白皮湯在古籍中記載甚多,其組成與應用各有側重,以下將綜合分析古文內容,介紹桑白皮湯的組成、治療原理與臨牀應用。

一、桑白皮湯的基本組成與功效

桑白皮湯的基本組成藥材為:

  • 桑白皮:清瀉肺熱,利水消腫。
  • 橘皮:理氣化痰,和胃止嘔。
  • 火麻仁:潤腸通便,養心安神。
  • 升麻:解毒散結,發表透疹。
  • 杏仁:潤肺止咳,降氣平喘。
  • 豬苓:利水滲濕,健脾益胃。
  • 丹參: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 生薑:散寒解表,溫胃止瀉。

此基本方具有清肺熱、利水濕、化痰止咳、活血化瘀等功效。

二、桑白皮湯的衍化與應用

桑白皮湯在不同古籍中記載的組成略有差異,其應用也各有側重:

  1. 《衛生寶鑒》中的桑白皮湯應用

    • 恩袍散:以桑白皮湯送服生蒲黃、乾荷葉粉末,治療咯血、吐血、唾血及煩躁。此方重在涼血止血,清熱除煩。
    • 地血散、聖靈丹、人參葶藶丸:皆以桑白皮湯送服藥丸,治療吐血、脾肺濕盛、喘滿腫脹、小便赤澀等症。此類方劑多以桑白皮湯輔助藥丸發揮利水消腫、清肺熱的功效。
  2. 《類證治裁》中的桑白皮湯應用

    • 林佩琴認為桑白皮湯可降火,用於治療熱哮,即暑月火盛痰喘之症。此觀點強調桑白皮湯清肺熱、降氣平喘的功效。
    • 在治療勞力所傷引起的哮喘時,林佩琴先用桑白皮湯去芩、連、梔、夏,加強潤肺化痰之力,待哮咳穩定後,再以生脈散等益氣養陰之品調理。此應用體現了桑白皮湯在治療哮喘中的階段性作用,先清後補。
  3. 《本草綱目》中的桑白皮湯應用

    • 李時珍記載桑白皮湯可治療消渴引起的水腫,與蘇子、蘿蔔子同用,使水從小便排出。此應用強調桑白皮湯的利水消腫功效。
    • 治療通身腫滿,以苦葶藶為主藥,桑白皮湯送服,體現了桑白皮湯的輔助治療作用。
  4. 《聖濟總錄》中的桑白皮湯應用

    • 《聖濟總錄》中桑白皮湯的記載最爲廣泛,應用範圍極廣,包括:

      • 傷寒後上氣咳嗽:以桑白皮湯合杏仁等藥,潤肺止咳。
      • 傷寒小便赤澀:以桑白皮湯清熱利尿。
      • 傷寒五六日大便不通,氣喘:以桑白皮湯通腑降氣。
      • 肺氣不足,胸痛牽背,上氣失聲:以桑白皮湯補肺益氣。
      • 肺癰咳嗽:以桑白皮湯清肺熱、排膿。
      • 消渴:以桑白皮湯清熱生津止渴。
      • 咳嗽、胸滿氣急:以桑白皮湯清肺化痰、降氣平喘。
      • 咳嗽上氣促急,心躁寒熱,四肢煩疼:以桑白皮湯清熱解表、化痰平喘。
      • 年深咳嗽唾膿血:以桑白皮湯清肺熱、化痰止血。
      • 三焦咳嗽,面目虛浮:以桑白皮湯宣肺利水。
      • 肺積息賁氣脹滿,咳嗽涕唾膿血:以桑白皮湯瀉肺平喘、化痰止血。
      • 下痢後脾胃虛弱,身腫脹滿:以桑白皮湯健脾利水。
      • 膀胱石水,四肢瘦:以桑白皮湯利水消腫。
      • 水腫:以桑白皮湯通利小便,消退水腫。
      • 腳氣:以桑白皮湯利水消腫,緩解腳氣引起的腫脹、疼痛。
      • 虛勞上氣喘息,語聲嘶嗄:以桑白皮湯補肺益氣。
      • 虛勞傷損,骨節痠疼,肌熱咳嗽:以桑白皮湯滋陰潤肺、清熱止咳。
      • 虛勞脾腎氣弱,水液妄行,四肢浮腫,小便不利:以桑白皮湯健脾益腎、利水消腫。
      • 氣淋,小便不利脹滿:以桑白皮湯清熱利尿。

      《聖濟總錄》中的桑白皮湯應用廣泛,體現了桑白皮湯在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肺系疾病、水腫、腳氣等方面的多重功效。

三、桑白皮湯的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古文內容,桑白皮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瀉肺熱:桑白皮為君藥,能清瀉肺熱,對於肺熱引起的咳嗽、氣喘、咯血等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利水消腫:桑白皮、豬苓等藥材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有效消除體內水濕停滯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3. 化痰止咳:橘皮、杏仁等藥材能理氣化痰,降氣平喘,對於咳嗽、痰多、氣喘等症有緩解作用。
  4. 活血化瘀: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5. 溫中散寒:生薑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能緩解因寒邪引起的胃脘不適、腹瀉等症狀。
  6. 輔助藥物:在許多情況下,桑白皮湯被用作送服其他藥物的湯劑,利用其利水、清熱的功效,增強主藥的療效,或緩解主藥的峻烈之性。

四、總結

桑白皮湯作為一個經典的中藥方劑,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其基本組成以桑白皮為主,配伍橘皮、火麻仁、升麻、杏仁、豬苓、丹參、生薑等藥材,具有清肺熱、利水濕、化痰止咳、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

通過對不同古籍中桑白皮湯組成的比較分析,可以發現其應用範圍廣泛,不僅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作為輔助藥物送服其他藥物。在臨牀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靈活運用桑白皮湯及其加減方,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中藥方劑的應用需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濫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烏豆5升,桑皮(切)4升(二物以水2鬥,煮取一斗半,去滓),橘皮2兩,大麻子仁1升(炒),蜀升麻2兩,杏仁(去皮尖)2兩,豬苓2兩,丹參3兩,生薑2兩(切)。
上切。
將七物納前桑皮、豆汁中,煮取4升,朝2服,相去如三食久,藥消進食,食消,又更進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出現脫水。此外,本方含有生薑,因此,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白睛生疳輪上赤豆氣喘陰道炎肺結核前列腺炎腳氣病大便秘結糖尿病排尿困難鼻塞心內膜炎膀胱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

相同名稱方劑


桑白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桑白皮3升,楮白皮3升,澤漆葉3升,大豆5升。 主治: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腫。

桑白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三。 組成:桑白皮1兩,赤茯苓1兩,鬱李仁1兩,陳橘皮1兩。 主治:下痢後,脾胃虛弱,不能制水氣,以致身腫脹滿。

桑白皮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桑白皮1錢半,澤瀉8分,黑元參8分,甘草2分半,麥門冬(去心)1錢,黃芩1錢,旋覆花1錢,菊花5分,地骨皮7分,桔梗7分,白茯苓7分。 主治:眼白澀症,不腫不赤,昏蒙澀痛。

桑白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四。 組成:烏豆5升,桑皮(切)4升(二物以水2鬭,煮取1鬭半,去滓),橘皮2兩,大麻子仁1升(炒),蜀升麻2兩,杏仁(去皮尖)2兩,豬苓2兩,丹參3兩,生薑2兩(切)。 主治:遍身腫,小便澀及腳腫。

桑白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九。 組成:桑白皮1兩,紫菀1兩,百合1兩,桔梗1兩,半夏半兩(薑汁制),人參1兩,知母半兩(薑汁制),貝母半兩,阿膠1兩(炒),南星半兩(薑汁制),甘草半兩,陳橘皮5分,鍾乳粉1兩,木香1兩。 主治:咳嗽。

桑白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一。 組成:柴胡(去苗)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半,大腹(連皮銼)1兩半,黃連(去須)1兩,當歸(切,焙)1兩,麻黃(去根節)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1兩,白梅(拍碎)4塊,黃芩(去黑皮)半兩,旋覆花(微炒)半兩。 主治:咳嗽,上氣促急,心躁寒熱,四肢煩疼,夜間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