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麻仁的傳統功效
1. 潤燥
火麻仁,其潤燥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也值得深入探討。
《藥品化義》中指出火麻仁「能潤腸,體潤能去燥」,並認為其能有效治療老年人因血液枯燥、產後氣血不順等導致的大腸氣結便閉。其潤燥之效,並非單純依靠潤滑腸道,而是藉由滋潤大腸,從根本上解決燥結之症。 文中更提到與紫菀、杏仁合用,潤肺滋腸,協同作用,更見其潤燥之功。
《本草述鉤元》則從更深層次闡述火麻仁的潤燥機理。文中稱其「非血藥而有化血之液,不益氣而有行氣之用」,認為其能治療大腸風燥,並非泛泛的潤澤,而是藉由其脂潤之性,除卻燥邪,達到「宣至陰之化」的效果,這說明其潤燥作用,更偏向於調節陰陽平衡。
《本草思辨錄》則將火麻仁潤燥功效與臨牀應用結合,指出其在治療脾胃不和導致的便祕中,能「入脾滋其陰津,化其燥氣」,並能與其他藥物配合,解決脾胃積滯,從而達到潤燥通便的目的。此處更強調了火麻仁潤燥的整體調理作用,而非僅僅侷限於腸道。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火麻仁潤燥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停留在「潤滑」層面,而是從不同角度闡述其滋陰、化燥、調和陰陽等多方面的作用機理。其潤燥之效,既能作用於腸道,改善便祕,又能通過滋養臟腑,從根本上解決體內燥邪,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思想。 不同醫家對於其使用方式、配伍以及所治療的病證有所側重,更豐富了火麻仁潤燥功效的臨牀應用價值。
2. 降氣
火麻仁,其「降氣」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肺氣,而是通過潤腸通便、調理臟腑氣機間接實現。古代醫籍對其降氣作用的闡述,多從其潤澤、通利之性入手,而非直接宣降肺氣。
《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補中益氣」,看似與降氣無關,但需結合其他典籍理解。《藥品化義》指出火麻仁「潤腸,體潤能去燥,專利大腸氣結便閉」,認為其潤澤腸道,消除燥熱,從而解決便祕,這也是一種間接的降氣方式。 腸道通暢,氣機得以運行,便能緩解因氣機阻滯引起的諸多不適。
《本草述鉤元》更進一步說明火麻仁「非血藥而有化血之液,不益氣而有行氣之用」,其潤燥通便的功效,實際上化解了血中風燥,改善了氣血運行,間接達到降氣的效果。這與現代醫學中腸道菌羣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草思辨錄》則從脾胃入手,說明麻仁丸治的是脾受胃強之累而導致的氣機阻滯。火麻仁能滋養脾陰,化解脾胃燥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促進氣機的順暢運行,此處的「降氣」並非直接作用於肺,而是調理脾胃,間接影響全身氣機的運行。
綜上所述,火麻仁的「降氣」功效並非直接宣降肺氣,而是通過潤腸通便、調理脾胃、改善氣血運行等間接方式,使全身氣機得以順暢,從而達到一種整體上的「降氣」效果。 古籍中記載的「補中益氣」、「下氣」等,也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其間接的降氣作用。
3. 潤肺
火麻仁,其潤肺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依靠其潤腸通便的特性。其潤肺機理,根據古代醫家論述,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食療本草》明確指出火麻仁“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直接點明其潤肺功效。其機理可能與火麻仁的滋潤特性有關,正如《本草述鉤元》所言,“麻子仁……以其脂潤而除燥”,這份滋潤之性,不僅能潤腸通便,更能滋潤肺臟,緩解肺燥。
其次,肺與大腸相表裡,《藥品化義》中提到,火麻仁能潤腸,並與紫菀、杏仁配合,潤肺利大腸,說明潤肺與潤腸存在密切聯繫。 腸道通暢,則肺氣得以宣降,不會因腸道積滯而影響肺的正常功能。
此外,一些醫籍更深入地闡述了火麻仁潤肺的間接作用。《本草思辨錄》指出,麻仁丸的應用,著眼於調理脾胃,因為脾胃失調會影響肺的運作。“脾不散精於肺,肺之降令亦失”,因此,麻仁通過滋潤脾胃,間接地促進肺氣的正常運行,從而達到潤肺之效。這也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思想,五臟之間相互影響,調和一臟,可惠及其他臟腑。
綜上所述,火麻仁潤肺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其滋潤特性,以及與腸道、脾胃的協同作用,間接或直接地改善肺臟功能,達到潤肺的效果。 古代醫家對其功效的論述,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也體現了中醫治療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4. 清熱利尿
火麻仁,其清熱利尿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從多部古代醫籍中,仍可窺見其相關記載。並非所有典籍都直接提及“清熱利尿”,而是透過其潤腸通便、調理氣血等作用,間接體現其對某些熱證、水腫的緩解作用。
《名醫別錄》中提到火麻仁“逐水,利小便”,是最直接的佐證。這說明古人已注意到其利尿作用,並用於治療水腫相關病症。但需注意,此處的“逐水”並非單純指利尿,更可能指其通利水道,排除體內積滯水分的能力。
《藥性論》則記載火麻仁可治療“熱淋”,熱淋為尿路感染引起的症狀,伴有尿頻、尿痛、尿澀等。火麻仁在此處發揮清熱利尿作用,緩解尿路炎症。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典籍更側重火麻仁潤腸通便的功效。例如《藥品化義》強調其潤腸通便,改善老年人及產後婦女便祕。而《本草述鉤元》認為其能治療大腸風燥,這也與體內熱邪導致津液不足、大腸乾燥有關。 《本草思辨錄》中雖未直接提及清熱利尿,但其論述麻仁在治療脾胃失調、便祕的過程中,透過滋陰潤燥,間接地有助於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從而緩解部分因熱邪或氣滯導致的水腫。
綜上所述,火麻仁的清熱利尿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其潤腸通便、調和氣血等作用的延伸。其利尿作用可能主要體現在緩解因熱邪或氣滯導致的水液代謝障礙,而非直接針對腎臟排泄功能的提升。 需強調的是,此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現代臨牀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及臨牀經驗。
5. 活血化瘀
火麻仁,其活血化瘀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從多部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間的關聯。 並非所有典籍都直接提及「活血化瘀」此詞,但其所述功效,可推導出其間的聯繫。
《名醫別錄》記載火麻仁「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餘疾」,其中「破積血」、「復血脈」直接點明瞭其活血化瘀的功效。產後瘀血阻滯,正是火麻仁可以發揮作用的病症。 《分類草藥性》更明確指出其「治跌打損傷,去瘀血,生新血」,這與活血化瘀的功效完全吻合。
然而,火麻仁的活血化瘀並非直接作用於瘀血,而是通過潤腸通便、滋陰潤燥等作用間接實現。 《藥品化義》指出火麻仁「潤腸」,老年人或產後婦女血瘀多伴有腸燥便祕,火麻仁潤腸通便,則瘀血得以排出,氣血得以運行。 《本草述鉤元》則認為火麻仁「非血藥而有化血之液」,其潤燥之功,能改善血瘀的根本原因—血虛、血燥,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本草思辨錄》中提到麻仁丸的組方,說明麻仁並非單獨作用於活血化瘀,而是與其他藥物配合,協同作用,以緩解脾胃之困,疏通氣機,從而改善瘀血的症狀。 例如,芍藥能破血,與麻仁共同作用,使得瘀血得以消除。
綜上所述,火麻仁的活血化瘀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潤腸通便、滋陰潤燥等作用的間接結果,主要體現在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排出,以及預防血瘀的發生上,其效果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相比相對緩和。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的記載,並不能替代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
6. 利水滲濕
火麻仁,其利水滲濕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從多部古代醫籍中,我們仍能窺見其相關記載,並從不同角度理解其機理。
《名醫別錄》明確指出火麻仁「逐水,利小便」,直接點明其利水作用。 《本草拾遺》亦記載其「利小便」,並提及治療風痹,這暗示其利水可能與疏通經絡、排除體內濕邪有關。 濕邪阻滯,往往會導致水液代謝異常,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而火麻仁的利水作用,正是通過疏通經絡、促進水液代謝來達到祛濕的目的。
然而,需注意的是,火麻仁的利水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多數古籍更強調其潤腸通便的作用。例如,《藥品化義》認為火麻仁「能潤腸」,並指出其適用於老年人、產婦等因氣血不足導致大腸氣結、便祕的情況。 《本草述鉤元》則從氣血角度分析,認為火麻仁「非血藥而有化血之液,不益氣而有行氣之用」,其潤燥通便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體內氣機運行,從而間接地促進水液代謝。 《本草思辨錄》更進一步指出,在張仲景的麻仁丸方中,火麻仁與其他藥物配伍,通過滋陰潤燥,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便祕,間接地改善了水液的運行。
綜上所述,雖然古籍對火麻仁利水滲濕功效的描述較少,且多為間接作用,但仍可推測其通過潤腸通便、改善氣血運行,來間接促進水液代謝,從而發揮一定的利水滲濕作用。 需強調的是,火麻仁的利水作用較為緩和,且多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單獨使用效果可能有限。 對於水腫等症狀,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7. 瀉下
火麻仁,作為其瀉下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的峻下,而是藉由潤腸通便來達到目的。
《藥品化義》認為火麻仁「能潤腸,體潤能去燥,專利大腸氣結便閉」,其瀉下作用主要針對因腸燥便祕導致的大便不通,尤其適用於老年人血枯、產後氣血不順、病後元氣未復等導致的大腸氣滯。此書更指出,火麻仁的潤腸作用並非強力攻下,而是溫和地滋潤腸道,配合其他藥物如紫菀、杏仁,共同調理肺氣與腸道,使大便自然通暢。
《本草述鉤元》則從更深層次闡述火麻仁的瀉下機制,指出其「非血藥而有化血之液,不益氣而有行氣之用」,認為它能化解血中風燥,而非一般意義上的祛風。其潤燥之力來自於「至陽而宣至陰之化」,說明其潤滑作用並非單純的油脂潤滑,而是更為深層的陰陽調節。
《本草思辨錄》則將火麻仁的運用置於張仲景的麻仁丸方劑中分析,認為其能入脾滋陰、化燥,緩解脾胃失調導致的便祕。 此書強調麻仁「柔中有剛」,能舒緩脾胃之氣,並非強力攻破,而是以溫和之法逐步改善便祕。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火麻仁瀉下功效的理解,並非僅停留在單純的通便作用上,而是更重視其潤腸、化燥、調和氣血的作用,使其成為治療便祕,尤其是一些特殊體質(如老年人、產婦)便祕的常用藥物。 其瀉下方式溫和,以潤為主,避免了峻下之弊,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理念。
火麻仁的現代功效
1. 潤腸通便
火麻仁含有豐富的油脂,可以潤滑腸道,促進排便。此外,火麻仁還含有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刺激腸道蠕動,從而促進排便。
火麻仁的潤腸通便功效,主要歸功於其含有豐富的α-亞麻酸。α-亞麻酸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宿便。此外,火麻仁還含有豐富的油脂,可以潤滑腸道,防止便祕。
火麻仁的潤腸通便功效,非常適合便祕患者食用。便祕患者可以每天食用火麻仁,以緩解便祕症狀。
2. 抗氧化
火麻仁木脂素酰胺粗提物、精提物具顯著之清除自由基作用,隨劑量呈量效關係。火麻仁油能提升 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血清和腦組織勻漿之 SOD、GSH-Px 活性,並減少 MDA,增加胸腺指數和脾臟指數。
此外,在大鼠或鵪鶉的衰老模型中能改善血清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質過氧化物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3. 改善大腦功能
火麻仁提取物能增強大腦學習記憶功能,激活鈣調節神經磷酸酶,強化情感學習可塑性和記憶形成,提高大腦乙醯膽鹼水平,抑制老年癡呆進程。
火麻仁含有大麻素,能與大腦中的大麻素受體結合,具有改善大腦功能的作用。大麻素可以增強大腦的學習記憶能力,提高注意力和認知功能。它還能降低大腦中乙醯膽鹼的更新率,延緩老年癡呆的發展。
4. 抗發炎
火麻仁性平,味甘,有抗炎、鎮痛、鎮靜之效。研究表明,火麻仁乙醇提取物灌胃給藥,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腫脹、角叉菜膠引起的小鼠足腫脹和乙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又能減少乙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顯示火麻仁具有抗炎鎮痛作用。
5. 降血脂
火麻仁可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脂質過氧化物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從而降低血脂。此外,火麻仁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能抑制膽固醇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減輕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具有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6. 抗潰瘍作用
古文記載:「火麻仁,味甘、性微寒,歸脾、腎經,有養陰潤燥、補血益精、滑腸通便之效。」火麻仁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潰瘍作用。研究表明,火麻仁提取物能抑制鹽酸、吲哚美辛-乙醇、水浸應激性等多種實驗性胃潰瘍的形成,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火麻仁提取物還能促進胃黏膜細胞增殖、修復胃黏膜損傷,並抑制胃酸分泌,從而起到抗潰瘍的作用。
7. 提升免疫力
火麻仁具抗疲勞和免疫調節功效。火麻仁蛋白能延長小鼠游泳時間,降低血乳酸值,增加肝糖原含量和T淋巴細胞百分比;增強脾淋巴細胞轉化、遲髮型變態反應和Mф吞噬能力,提高抗體生成數和半數溶血值。說明麻仁蛋白具有增強抗疲勞能力和免疫調節作用,可提升免疫力。
火麻仁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火麻仁的炮製
揀去雜質及殘留外殼,取淨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火麻仁注意事項重點
- 發芽為毒品:火麻仁為大麻種子,發芽後含有精神活性物質,屬毒品。
- 忌諱藥材:《本草經集註》記載火麻仁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 損血滑精:《食性本草》指出多食火麻仁會損傷血脈,滑精氣,女性過量食用可能導致帶疾。
- 腸滑忌食:《本草從新》強調,腸胃滑動者不宜食用火麻仁。
- 過敏體質:對芝麻、花生等類似食物過敏者,可能會對火麻仁產生過敏反應。
- 消化不良:火麻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膳食纖維,過量食用易刺激腸胃,建議消化不良者少食或避免食用。
- 痛風、高尿酸血癥、腎結石:火麻仁中的核黃素和嘌呤會增加尿酸生成,不宜食用。
- 孕婦:火麻仁中的腺苷等成分對胎兒有不利影響,孕婦應避免或少食。
- 肝功能不良:火麻仁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過量食用會加重肝臟負擔,建議少食或避免食用。
火麻仁相關的方劑
火麻仁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火麻仁含有的化學成分
胡蘆巴鹼(TCMLIBigonelline), 亞麻酸(Linolenicacid), 亞油酸(linoleicacid), 油酸(oleicacid), 玉蜀黍嘌呤(zeat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