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仁敷方

大麻仁敷方

DA MA REN F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心經 14%
腎經 14%
小腸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脾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麻仁敷方」中的「火麻仁」是關鍵組成部分,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火麻仁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火麻仁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脹,緩解疼痛。
  2. 潤腸通便,軟化組織: 火麻仁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軟化組織,促進瘡瘍的排膿。對於膿腫、癰疽等,火麻仁能幫助排出膿液,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火麻仁在「大麻仁敷方」中起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瘡瘍腫痛等症。

大麻仁敷方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大麻仁搭配,可加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消除局部腫脹和積液,促進組織修復。

2. 疏通經絡: 赤小豆能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而大麻仁則具有鎮痛止癢的作用。兩者合用,可疏通經絡,減輕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赤小豆的加入,不僅加強了大麻仁敷方的利水消腫作用,更促進了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麻仁敷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風腫」。風腫為中醫病證名,多因風邪外襲肌表,使腠理閉塞,氣血阻滯,發為肌膚浮腫;其特徵為腫勢宣浮、遊走不定,或伴皮膚緊脹、發熱疼痛。外敷此方,取其疏風散邪、行氣利水之效,以消局部腫脹。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大麻仁(火麻仁,生用)

    • 性味甘平,質潤多脂,傳統內服多用於潤腸通便。然生用外敷時,其油脂能潤澤肌膚,緩解風邪鬱表之燥滯;《本草綱目》載其「利風氣……逐水氣」,故可助行散風邪、疏通氣血,減輕腫脹。
  2. 赤小豆(生用)

    • 性味甘酸平,以利水消腫、解毒排膿見長。《神農本草經》言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生用外敷,能滲濕利水,導邪外出,尤擅治皮膚濕熱壅滯之腫。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風邪與水濕並治:風腫雖以風邪為主,然「風能勝濕」,濕鬱亦可加重腫勢。大麻仁行氣疏風,赤小豆滲濕利水,二者相配,使風散濕去而腫消。
  • 外敷局部取效:生用藥材未經炮製,氣味俱存,研細後冷調外敷,冷水之寒涼可抑風腫之熱,藥性直接作用於患處,疏通局部氣血經絡。

四、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雖簡,然符合中醫「輕可去實」之理。除風腫外,或可應用於輕度跌撲初期(氣滯血瘀未久者)、濕熱蘊膚之浮腫,然需辨證屬風邪或濕熱為患。其治療原理在於外治法的直接疏通與引邪外出,體現中醫「內病外治」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麻仁(生用)2合,赤小豆(生用)2合。
上為極細。
冷水調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大麻仁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大麻仁(生用)2合,赤小豆(生用)2合。 主治:風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