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 Ohashi [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 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Semenphaseoli, Rice Bean
- 別名:朱赤豆,亦豆,杜赤豆,赤豆,米赤,紅豆,虱拇豆,金紅小豆,豬肝赤,米赤豆,茅柴赤,紅小豆,朱小豆,小紅綠豆,蝨拇豆
- 藥品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幹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幹,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幹。
- 道地藥材:雲南, 廣東, 廣西, 浙江, 江西, 湖南, 貴州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赤小豆的傳統功效
1. 利濕退黃
赤小豆,其利濕退黃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角度的詮釋。
從古代典籍來看,赤小豆的利濕作用得到廣泛認可。《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名醫別錄》則指出其「利小便」,說明其能排出體內多餘水分。《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赤小豆能治療「水腫皮肌脹滿」,並可用於治療小兒黃疸,顯示其利濕作用在不同病症上的應用。《食療本草》更提到以赤小豆和鯉魚同煮,可治療腳氣及大腹水腫,說明其利水消腫的效果。 《本草綱目》則總結赤小豆「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並指出其作用機理在於「通乎小腸,能入陰分」。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對赤小豆利濕的理解也包含了對其作用機理的探討。《本草經疏》認為水腫、脹滿、洩瀉皆因濕氣傷脾,而赤小豆能健脾燥濕,故能利水。《本經疏證》則從氣血角度解釋,認為赤小豆能治療氣分病(水腫)和血分病(癰腫膿血),皆因其能調理脾胃,而氣血源於脾。 然而,《本草新編》也提醒,赤小豆利水不宜久用,因其專利下身之水,對於上身虛濕則可能加重病情。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也強調,使用赤小豆利水的同時,更需注意脾胃的調理,避免單純利水而忽略了根本。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赤小豆的利濕退黃功效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其作用機制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在應用時需注意辨證施治,避免單一使用或過度使用而產生不良影響。
2. 解毒排膿
赤小豆,也是一味歷史悠久的中藥,其解毒排膿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藥性論》等古籍皆提及赤小豆能治療癰腫膿血、熱毒等症。 《神農本草經》簡潔地指出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已點明其利水消腫、排膿的特性。
《藥性論》更進一步闡述,赤小豆能「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並可外用於治療癰腫。 《日華子本草》則直接指出赤豆粉「解熱毒,排膿」。這些記載顯示古代醫家已認識到赤小豆在治療膿瘍、化解毒素方面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對赤小豆功效的描述,並非單純指其直接殺菌消炎,而是更側重其利水消腫、促進血液循環、排除體內毒素的作用機制。例如,《本草綱目》提到赤小豆「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說明其藥性偏於下行,能排除體內積聚的濕邪和毒素,從而達到解毒排膿的效果。 《本經疏證》更深入地解釋,赤小豆能同時治療氣分的水腫和血分的癰腫膿血,是因為它能調理脾胃,調節氣血,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也強調赤小豆能「消水通氣而健脾胃」,說明其解毒排膿功效與其健脾利濕的功效相輔相成。 總體而言,古籍記載充分說明赤小豆在解毒排膿方面的療效,並從不同角度闡釋其作用機理,為其臨牀應用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
3. 利水消腫
赤小豆,自古以來即被視為具有良好利水消腫功效的中藥單方。歷代本草典籍皆有記載其療效,其作用機理值得細細探究。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藥性論》、《食療本草》等古代醫籍,已記載赤小豆能「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利小便」、「消水腫皮肌脹滿」等,說明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已廣為古代醫家所認可。 《藥性論》更提及赤小豆能治療小兒急黃、爛瘡,以及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說明其應用範圍廣泛,不侷限於單純利水。 《食療本草》中更記載赤小豆與鯉魚同煮能治療腳氣及大腹水腫,顯示其在治療水腫方面的應用多樣性。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指出,治療水腫不能單純治水,更要顧及脾胃,而赤小豆能「消水通氣而健脾胃」,這點相當重要。 《本經疏證》則從更深層次分析,指出癰腫膿血屬血分病,水腫屬氣分病,但赤小豆都能治療,因為「氣血皆源於脾」,說明赤小豆的作用機理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能調節氣血,從根本上解決水腫問題。 《本草綱目》則精闢地指出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所以能有效利水消腫,並能治療多種與水液代謝相關的疾病。
然而,《本草新編》也提醒,赤小豆利水雖有效,但不可久服,因為濕症多屬氣虛,長期服用可能加重氣虛,反而不利於疾病痊癒。 《神農本草經疏》也強調,水腫脹滿多因脾虛濕盛,用赤小豆時應配合補益脾胃的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療效,避免單一使用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正確理解赤小豆的特性,並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能充分發揮其利水消腫的功效。
4. 清熱解毒
赤小豆,其清熱解毒之功效,古籍多有記載。歷代醫家對其作用機理和臨牀應用,也有深入的探討。
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赤小豆清熱解毒的功效體現於多個方面。《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指出赤小豆能利水消腫,並能清除體內毒素,治療癰腫膿血等症。 《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能治「寒熱,熱中,消渴」,說明赤小豆既能清熱,又能治療因熱毒導致的內熱症狀。《藥性論》更詳細地描述了赤小豆消解熱毒癰腫,散瘀止痛的作用,並提及其能治療小兒急黃、爛瘡等症,顯示其在治療熱毒性皮膚病方面的功效。
《日華子本草》則強調赤小豆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解熱毒,排膿」。《本草綱目》更指出赤小豆「闢溫疫」,並能治療產後諸疾,說明其具有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此外,《本草綱目》及《本草新編》也提到赤小豆利水消腫的功效,但《本草新編》提醒,利水雖有效,但不可久服,以免傷及脾胃。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精闢地指出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強調了其在利水消腫的同時,還能健脾益胃,避免單純利水導致的脾胃虛弱。 《本經疏證》則從氣血角度闡述了赤小豆的雙向調節作用,認為其既能清熱解毒(抑制火之有餘),又能溫補脾胃(補火之不足)。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赤小豆清熱解毒功效的認識,不僅體現在其直接的消腫解毒作用,更包含了其利水、健脾、和血等多方面的作用機理。其應用也涵蓋了多種熱毒性疾病,顯示其在中醫臨牀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需注意用量和辨證施治,避免因過度使用而產生不良反應。
5. 健脾胃
赤小豆,看似平凡的小豆,卻在古代醫籍中屢被提及其健脾胃功效。雖其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然細讀古籍,可見其健脾胃作用之端倪,並非單純的利水,而是透過調節水液代謝間接達到健脾胃之效。
《藥性論》明確指出赤小豆「能令人美食,通氣,健脾胃」,這是對其健脾胃功效最直接的描述。 「通氣」一詞,暗示其能促進腸胃氣機運行,改善消化不良等問題。而「能令人美食」,則說明赤小豆能增進食慾,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精闢指出:「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補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 這段話點明瞭治水消腫不能單純只治標,更要顧及脾胃。赤小豆利水消腫的同時,更能調理脾胃,避免因治療水腫而導致脾胃受損,造成治療上的「壅滯」。 此觀點與現代醫學中,強調整體調理的理念不謀而合。
《本草經疏》則從病機角度闡述:「凡水腫、脹滿、洩瀉,皆濕氣傷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濕,故主下水腫脹滿,止洩,利小便也。」此處強調濕邪傷脾是導致水腫、脹滿、洩瀉等症狀的根本原因,而赤小豆具有健脾燥濕之效,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非僅僅治其表象。 此觀點說明赤小豆健脾胃,是其利水消腫功效的基礎。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赤小豆健脾胃的記載,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利水消腫、調和氣機等功效相互關聯,共同體現了赤小豆整體的藥理作用。 其健脾胃之效,主要體現在改善消化吸收、促進腸胃氣機運行,以及從根本上調理脾胃,解決因濕邪傷脾導致的諸多病症。
6. 清熱瀉火
赤小豆,小小一粒,卻在中醫典籍中記載著豐富的清熱瀉火功效。從古至今,它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證。
《神農本草經》即指出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點明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特性。後世醫家更進一步闡述其功效。《名醫別錄》記載其「主寒熱,熱中,消渴」,說明赤小豆能治療寒熱交雜、內熱等症狀。《藥性論》則更詳細地說明赤小豆能「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並可外用治療癰腫。 《食療本草》更提及赤小豆能「散氣,去關節煩熱」,佐以鯉魚同食,更有益於治療腳氣和水腫。
多部本草皆提及赤小豆的利水消腫功效。《本草綱目》總結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能有效治療水腫、脹滿等症狀。《本草再新》則歸納其功效為「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更精闢地指出,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強調其不僅利水,更能健脾益胃,避免單純利水導致脾胃受損。
《本經疏證》則從更深層次探討赤小豆的治病機理,認為其能同時治療「氣分」病(如水腫)和「血分」病(如癰腫膿血),因其能調節氣血,標本兼治。然而,《本草新編》也提醒,赤小豆利水功效雖佳,但不可久用,以免損傷脾胃。
綜觀以上古代醫籍,可見赤小豆的清熱瀉火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健脾益胃等方面,其應用範圍廣泛,但需根據自身情況,謹慎使用。
7. 清熱利尿
赤小豆,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角度的闡述。
《神農本草經》即指出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奠定了其利水消腫的基礎。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闡明其機理。《名醫別錄》記載其能「利小便」,並提及治療「熱中」、「消渴」等熱證,暗示赤小豆具有清熱作用,且利尿作用能輔助治療因濕熱內阻引起的相關症狀。
《藥性論》則更側重其消腫解毒的功效,說明其能「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並可用於治療水腫、小兒急黃等症,此處的「消熱毒」和利水消腫,同樣指向其清熱利尿的特性。
《食療本草》記載赤小豆能「去關節煩熱,止小便數」,更從飲食療法的角度佐證其清熱利尿的功效。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精闢地指出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強調其利水不傷正氣,並能兼顧脾胃功能。
《本草綱目》則從整體觀闡述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說明其利水作用的途徑,並總結其治療各種水腫、脹滿、熱毒等症的臨牀經驗。但同時也提醒「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洩」,提示需注意用量。
《本草新編》則提出警示:「赤小豆,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濕」,認為其更適用於實證的濕熱,而非氣虛的虛濕,提醒臨牀應用需辨證論治。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赤小豆清熱利尿功效的認識,從單純的利水消腫,逐步深入到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等多個層面,並提醒臨牀應用需注意辨證施治,避免濫用。 其功效的體現,與其性味歸經以及在人體內的運化作用密切相關,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8. 利水滲濕
赤小豆,其利水滲濕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歷代醫家的一致認可。 其作用機理,從多個角度得到闡述。
《神農本草經》記載赤小豆「主下水,排癰腫膿血」,指出其能排除體內積水及膿血,暗示其利水消腫的效力。《名醫別錄》則進一步說明其可治「寒熱、熱中、消渴、止洩、利小便」,範圍涵蓋了多種與水液代謝紊亂相關的疾病。 《藥性論》更詳細地描述了赤小豆消腫散瘀、通氣健脾的功效,並指出其可用於治療水腫、癰腫等症。 《食療本草》則強調赤小豆與鯉魚同煮,可有效治療腳氣和腹水腫,說明其利水滲濕作用與其他食材搭配,療效更佳。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指出:「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補胃,則失之壅滯。」他認為赤小豆不僅能利水通氣,更能健脾胃,此點亦為《本草經疏》所強調,認為赤小豆能健脾燥濕,從根本上解決濕氣傷脾所致的水腫、脹滿、洩瀉等問題。《本草綱目》則從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的特點,解釋其利水消腫、止瀉、通乳等功效。
然而,《本草新編》提醒,赤小豆利水雖有效,卻不宜久用,因其專利下身之水,對於上身虛濕則可能加重病情。 這些古代醫籍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赤小豆利水滲濕的功效及使用方法,也提醒我們需根據自身情況,謹慎使用。 整體而言,赤小豆利水滲濕的功效與其健脾作用密切相關,其作用機理不僅僅是單純利尿,更涉及到脾胃功能的調節。
赤小豆的古代典籍
赤小豆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赤小豆含有皁苷和鞣質等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功效。在臨床實驗中,赤小豆被證實可以減少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
赤小豆中的皁苷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作用。此外,它含有多酚類物質,這些物質具備抗氧化和抗炎的特性,從而幫助減少腫瘤的形成和發展。
赤小豆的膳食纖維可吸附腸道中的毒素和致癌物質,降低腫瘤的發生概率。而其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能夠增強免疫力,進一步提高身體對腫瘤的抵抗能力。
2. 抗氧化
自由基是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活性氧,會對細胞造成損傷,加速衰老。赤小豆中含有豐富的多酚類物質,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赤小豆多酚可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3. 降血糖
赤小豆之降血糖功能,有諸多元由。一者,其所含皁苷類化合物,可抑制α-澱粉酶活性,減少糖類吸收。二者,其所含鞣質,可與糖類結合,形成不溶性複合物,減少糖類吸收。三者,其所含膳食纖維,可延緩胃排空速度,降低血糖升高速度。
4. 降血脂
赤小豆乃藥食同源之品,古籍有云:「赤小豆,調中下氣,逐水腫,清熱,解毒。」現代研究發現,赤小豆中的皁苷、鞣質等成分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臨牀研究表明,赤小豆可以顯著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並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5. 提升免疫力
赤小豆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益氣之功效,歷來為中醫所推崇。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赤小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的作用,有助於減少疾病的發生。
6. 促進血液循環
赤小豆,滋養血液之良藥,富含鐵質、維生素B羣,補血養血,緩解貧血,促進氧氣流通,增強體力。
赤小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生研調敷;或煎湯洗。
赤小豆的炮製
共研細末,雞蛋清調成糊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赤小豆注意事項:
- 性寒,久食易傷脾胃:赤小豆性味甘、酸、寒,過量食用容易損傷脾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 性逐津液,久食易導致身體乾枯:赤小豆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但久食會耗傷津液,使身體變得乾枯,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 久食易瘦身:赤小豆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能促進腸胃蠕動,久食容易讓人感到飽腹,進而減少食量,導致消瘦。
- 蛇咬後百日內忌食:蛇毒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而赤小豆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兩種藥物作用相反,因此蛇咬後百日內應忌食赤小豆。
赤小豆相關的方劑
赤小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赤小豆含有的化學成分
蛋白質(Protein), 脂肪(Fat),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粗纖維(Crude fiber), 灰分(Ash), 鈣(Calcium), 磷(Phosphorus), 鐵(Iron), 硫胺素(Thiamine), 核黃素(Riboflavin), 煙酸(Nicotinic acid), 三萜皁甙(Triterpenoid saponins), 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3-furanmethanol-β-D-glucopyranoside), 右旋兒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Catechin-7-O-β-D-glucopyranoside), 1D-5-O-(a-D-吡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1D-5-O-(α-D-galactopyranosyl)-4-O-methyl-myoinositol), 赤豆皁甙Ⅰ(Azukisaponin Ⅰ), 赤豆皁甙Ⅱ(Azukisaponin Ⅱ), 赤豆皁甙Ⅲ(Azukisaponin III), 赤豆皁甙Ⅳ(Azukisaponin IV), 赤豆皁甙Ⅴ(Azukisaponin Ⅴ), 赤豆皁甙Ⅵ(Azukisaponin VI), D-表兒茶精(D-epicatechin), 表沒食子兒茶精(Epigallocatechin), 原矢車菊素B1(Procyanidin B1), 原矢車菊素B3(Procyanidin B3)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