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排膿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生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膿瘡潰瘍患者,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細菌感染,促進創口癒合。
- 扶正祛邪,促進膿液排出: 黃耆能補益正氣,使機體正氣充足,抵抗邪氣侵襲。同時,其利水消腫作用也能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創口癒合。
因此,內補排膿散中加入黃耆,既能補益正氣,增強抵抗力,又能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創口癒合,對於膿瘡潰瘍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
「內補排膿散」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促進膿液排出: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膿液的生成與排出。同時,當歸還可活血化瘀,解除瘀血阻滯,使膿液更容易從傷口或病竈部位排出。
- 滋陰潤燥,緩解毒性: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膿毒侵襲人體,常會造成陰液虧損,而當歸可以滋養陰血,緩解毒性,防止病症加重,並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當歸在「內補排膿散」方劑中扮演著補血活血、促進排膿和滋陰潤燥的關鍵角色,有效地提升了方劑的療效。
內補排膿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利濕:赤小豆性寒,味甘,入心、脾經,能清熱利濕,排解體內濕熱,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
2. 解毒消腫:赤小豆亦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緩解因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配合其他藥物,促進傷口癒合,排膿止痛。
總而言之,赤小豆在內補排膿散中發揮著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達到內補排膿的效果。
內補排膿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膿液排出,減輕疼痛。
- 引導藥力,直達病所: 川芎性溫,味辛,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並輔助其發揮排膿止痛的作用,提高藥效。
因此,川芎在內補排膿散中發揮著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引導藥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內補排膿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斂陰止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斂陰止痛的功效。排膿過程中,因傷口潰爛或炎症,常伴有疼痛、出血等症狀,白芍能收斂陰血,緩解疼痛,減少出血。
2. 滋陰養血: 白芍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能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癒合。排膿過程中,身體消耗較大,氣血不足,白芍能補充氣血,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利於傷口修復。
總而言之,白芍在內補排膿散中,既能斂陰止痛,又能滋陰養血,有助於促進排膿和傷口癒合,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內補排膿散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方中加入大黃,可瀉去體內積熱,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泄毒素,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排膿的效果。
- 引導藥力,下達病所:大黃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病所,增強藥效。方中其他藥物主要為補益氣血、生肌長肉之品,大黃的引導作用可使其藥力更有效地到達患處,促進傷口癒合,排膿生肌。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補排膿散」的介紹:
內補排膿散是由黃耆、當歸、赤小豆、川芎、白芍和大黃等中藥組成的方劑,具有補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排膿止痛等功效,主治癰瘡腫毒等疾病。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赤小豆:性涼,味甘,歸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排膿、健脾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等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內補排膿散具有補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排膿止痛等功效,主治癰瘡腫毒等疾病。方中黃耆、當歸補氣養血,川芎活血化瘀,白芍清熱涼血,大黃瀉熱通便,赤小豆清熱利尿,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清熱、排膿之功。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當歸2兩,赤小豆30枚,芎藭1兩,芍藥2兩,大黃1兩。
上藥治下篩。
每服方寸匕,以粥清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排膿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五引《令李方》。 組成:黃耆2兩,當歸2兩,赤小豆30枚,川芎1兩,芍藥2兩,大黃1兩。 主治: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