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耆歸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其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對於因氣虛導致的表虛自汗、容易感冒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配合歸芪: 耆歸湯以黃耆和當歸為主要藥物,二者相輔相成。當歸養血活血,補血潤燥,與黃耆的補氣固表作用相結合,可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更全面地治療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
因此,黃耆在耆歸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補氣固表、提升整體療效的關鍵。
耆歸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耆歸湯主治血虛氣弱、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乏力、月經不調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改善血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 調和藥性:耆歸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川芎等,多偏於補氣或行氣,而當歸則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偏寒,使其更適合患者體質,達到更好的療效。
耆歸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肝腎陰虛,滋陰養血:白芍性微寒,味酸苦,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耆歸湯常用於治療肝腎陰虛,症狀如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潮熱盜汗等,白芍能滋陰養血,緩解陰虛症狀,與黃芪、當歸等藥材相輔相成,協同作用。
-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耆歸湯中含有黃芪、當歸等溫燥藥材,白芍的寒性可以緩解這些藥材的燥烈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同時,白芍的酸味可以收斂藥性,使藥效更穩定,提高藥效發揮。
耆歸湯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 升陽舉陷,益氣補虛: 川芎還具有升陽舉陷、益氣補虛的作用。對於氣血虧虛、陽氣不足所致的頭昏腦脹、腰膝痠軟等症狀,川芎能補益氣血,提升陽氣,改善虛弱狀態。
因此,耆歸湯中加入川芎,可有效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提升整體的保健功效。
耆歸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耆歸湯方中多用辛溫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容易造成燥熱之弊。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燥熱之功效,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2. 補益脾氣: 耆歸湯中以補血活血為主,但脾胃氣虛則難以吸收藥物之精華。甘草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耆歸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禀賦素弱,痘瘡出不快者」及「肝虛目視不明」。
- 痘瘡出不快:古稱「痘瘡」即天花或類似痘疹,小兒先天體弱,氣血不足,難以托毒外發,致痘疹透發不暢。此方通過補益氣血,助正氣托毒外出,促進痘疹透發。
- 肝虛目視不明:肝藏血,目受血而能視。肝血虛則目失所養,視物昏花。方中當歸、白芍等養血柔肝,配合黃耆益氣生血,改善血虛目昏。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黃耆(蜜炙):甘溫益氣,補脾肺之氣,蜜炙增強補中作用。氣足則能推動血行,托毒外出(如痘瘡),亦可益氣生血以養肝目。
- 當歸(酒洗):養血活血,酒製增強行血之力,與黃耆配伍(當歸補血湯之意),氣血雙補,適用於氣虛血弱之證。
- 白芍、川芎:
- 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針對肝血虛、筋脈失養。
- 川芎活血行氣,與當歸協調(四物湯半量結構),補而不滯,助氣血通暢。
- 炙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助黃耆補脾,穩定藥效。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補氣養血」為核心,融合當歸補血湯(黃耆、當歸)與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部分結構,但劑量輕靈,適合小兒體質。
- 氣血雙補:氣血充盛則痘瘡易透,肝血得養則目視漸明。
- 動靜結合:黃耆補氣固表,當歸、川芎活血行血,白芍斂陰緩急,使補而不滯,符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
推廣運用邏輯:
若氣血虛弱兼輕微血滯(如面色蒼白、乏力、痘疹色淡難發),可藉此方調理。現代或可延伸於氣血不足之疲勞、免疫力低下等,然需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蜜水塗,炙),當歸(酒洗,焙乾)半兩,白芍藥半兩,川芎半兩,甘草3錢(炙)。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煎7分,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耆歸湯,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黃耆1兩(蜜水塗,炙),當歸(酒洗,焙乾)半兩,白芍藥半兩,川芎半兩,甘草3錢(炙)。 主治:小兒稟賦素弱,痘瘡出不快者;及肝虛目視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