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歸散

芎歸散

XIONG G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七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心經 17%
肝經 17%
胃經 11%
肺經 11%
膽經 5%
心包經 5%
腎經 5%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歸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芎歸散常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解除血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配合當歸,增強藥效: 芎歸散中另一主藥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川芎與當歸相配,一溫一涼,一辛一甘,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增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療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劑「芎歸散」的組成中,包含山藥。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

芎歸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芎歸散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氣滯、血瘀引起的頭痛、頭暈、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緩解病症的效果。

2. 與川芎相輔相成: 芎歸散中還包含川芎,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開竅的功效。當歸與川芎相配,一補一散,相輔相成,能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芎歸散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疼痛,調和氣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止痛調經的功效,可以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與芎、歸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奏止痛活血之功。
  2. 收斂止血,保護脾胃: 白芍味酸收斂,可以收斂止血,同時還能保護脾胃,避免活血化瘀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維持整體藥性平衡。

芎歸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當歸、川芎、白芍、桂枝、甘草等。甘草在這個方劑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甘草具有和中緩急的功效,能夠調和方劑中其他藥材的性味,使整體方劑的效果更加平衡。其次,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特別是對於調血和活血的藥材,如當歸和川芎,能夠提高整體療效。此外,甘草還具有潤肺、解毒的效果,可緩解部分藥材的辛辣和刺激性,減少對脾胃的負擔,從而提高患者的接受度。而且,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滋補作用,可以增強患者的體質,促進健康恢復。綜合來看,甘草在芎歸散中不僅起到了調和作用,還提升了方劑的整體效果,是不可或缺的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歸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齒遲」,即小兒牙齒生長遲緩之症。傳統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生髓,故牙齒生長與「腎氣」及「氣血」充盈密切相關。小兒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氣血虧虛,可能導致齒遲不長。此方通過調理氣血,促進牙齒發育。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能活血行氣、通調血脈。其辛散之性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氣血滯澀。
    • 當歸(當婦):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為補血要藥,兼能活血。其補血之力可滋養臟腑,助生新血;活血之功則能疏通經絡,使氣血上榮於齒齦。
  2. 配伍邏輯

    • 氣血雙調:川芎偏行氣活血,當歸偏補血活血,二者相配,活血而不耗血,補血而不滯血,共奏「養血通絡」之效。
    • 上行頭面:川芎性升散,能引藥上行至頭面口腔,助當歸補益之效達於齒齦,促進局部氣血充盈,以助齒生。
  3. 輔助用藥與服法

    • 荊芥湯送服:荊芥味辛性微溫,能祛風解表、輕宣上焦。以荊芥煎湯調藥,既可助藥力上行,亦能疏風宣通,改善氣血運行路徑。
    • 食後、空心(空腹)交替服:兼顧藥物吸收與脾胃負擔,確保藥效持續作用。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小兒齒遲,然其「養血活血」之核心機制,或可推廣至其他「氣血不足兼滯」之症,例如:

  • 產後血虛頭痛:當歸補血,川芎活血上行,契合產後多虛多瘀之病機。
  • 月經不調:氣血雙調,對血虛兼血滯之經行不暢可能有效。

總結

芎歸散以簡馭繁,透過川芎、當歸的動靜結合,調節氣血運行與滋養,針對小兒齒遲的病機「氣血不榮」提出解方。其配伍思路體現中醫「欲通先補,補中寓通」的治療智慧,不僅限於齒遲,亦為氣血失和之證提供基礎方架構。

傳統服藥法


川芎、當婦(去蘆)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3錢,食後、空心煎荊芥湯調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通絡、舒筋止痛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芎歸散,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撫芎、當歸、熟地、白芍藥、人參、陳皮、甘草、淮山藥各等分。 主治:小兒齒遲。

芎歸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川芎2錢半,乾山藥2錢半,當歸2錢半,白芍(炒)2錢半,甘草(炙)2錢半。 主治:小兒齒遲。

芎歸散, 出處:《直指小兒》卷二。 組成:官桂1分,當歸1分,川芎1分,香附1分,川白薑半分,木香半分,甘草(炒)半分。 主治:小兒內釣,胎寒腹痛,躽啼。

芎歸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四引《集成》。 組成: 芎歸散(《醫統》卷六十四引《集成》。)出處:《醫統》卷六十四引《集成》。組成:川芎1兩,當歸1兩,生地黃1兩,青鹽1兩,石膏1兩,細辛半兩。主治:去風生血,黑發滋腎。 。 主治:去風生血,黑發滋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