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山藥性甘、平。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泄瀉便溏、肺虛喘咳、腎虛遺精、白帶過多、尿頻、虛熱消渴。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沉香性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用於胸腹脹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逆喘急。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芎黃散, 出處:《黴瘡證治》卷下。 組成:大黃3兩,川芎1兩,荞麥粉5錢。 主治:結毒頭痛;又治便毒。
芎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七引《衛生家寶》。 組成:白牽牛(炒)、大黃(煨)、川芎各等分。 主治:血灌瞳仁及睛疼。
芎黃散,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川芎1兩,乾地黃1兩,當歸1兩,山藥1兩,白芍藥1兩,沉香半兩,粉草3錢。 主治:小兒齒不生。
芎黃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川芎半兩,川大黃3分(銼,微炒),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主治:小兒大便不通,腹脅妨悶;臟腑有熱,小便澀,兼大便不通。
芎黃散, 出處:《袖珍》卷四引湯氏方。 組成:大芎半兩,乾地黃半兩,山薯蕷2錢半,當歸2錢半,芍藥2錢半,甘草(炙)2錢半。 主治:腎氣不足,髓脈不充,7-8月齒仍不出,或難出而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