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副作用的作用。芍藥性微寒,甘草可緩解其寒性,使其藥力更加柔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氣益血,與芍藥相配,可增強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功效。同時,甘草還能提升芍藥的利水消腫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草芍藥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疼痛,養血柔肝: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鎮痛、斂陰、柔肝止痛之效。方中白芍與甘草配伍,可緩解疼痛,養血柔肝,對於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導致的疼痛效果顯著。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白芍可緩解甘草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同時也能調節其他藥物的藥性,使藥物更協調,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甘草芍藥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為了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生津的功效。甘草芍藥湯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證,如吐血、衄血、尿血等。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抑制血熱妄行,並滋陰生津,緩解因血熱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因此,生地黃在甘草芍藥湯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與甘草、芍藥等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根據傳統中醫學理論,甘草芍藥湯主要由甘草與白芍兩味藥材組成,用於調和營血、緩急止痛。然而,在一些特殊配方中加入川芎,則是為了增強其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川芎被譽為「血中之氣藥」,能引導其他藥物到達病所,對婦科疾病及頭痛有著顯著療效。在甘草芍藥湯中添加川芎,不僅能夠增強原方調和營血的作用,還可以擴大其適用範圍,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各種疼痛症狀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這種配伍符合中醫藥學中「君臣佐使」的原則,其中甘草和白芍為君藥,負責主攻病症;川芎作為臣藥,輔助增強君藥作用並解決特定病因,從而使得整個方劑更加完善且針對性更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甘草芍藥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
治療婦人患傷寒太陽表證,經發汗解表後,表邪已除,但邪熱內傳,侵入血室(胞宮),導致經血過多。此證屬熱入血室,然無明顯「滿實」之腑實證(如腹滿、便秘等),故不宜用峻下之法。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 炙甘草(1兩)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益氣,緩解急迫之症(如經血過量)。
- 芍藥(1兩)
-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甘草配伍成「芍藥甘草湯」基礎,能緩急止血,調和營血。
- 當歸(1兩)
- 補血活血,調理衝任,助芍藥養血之功,兼防血滯成瘀。
- 人參(1兩)
- 大補元氣,益氣攝血,固護正氣,防汗後氣虛。
- 白朮(1兩)
- 健脾益氣,燥濕止漏,與人參協同補中焦,助氣血生化。
- 橘皮(1把)
- 理氣和胃,防補益藥壅滯,兼助脾胃運化。
- 大黃(半兩)
- 小劑量使用,取其清熱瀉火、涼血逐瘀之效,非為攻下,而是導熱外出,防邪熱瘀結血室。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養血、益氣調經」為核心:
- 氣血兼顧:人參、白朮、甘草補氣健脾,當歸、芍藥養血和血,標本同治,既固正氣又調經血。
- 清熱不傷正:大黃用量輕,配合甘補藥物,既清血室餘熱,又避免過瀉傷正。
- 理氣調中:橘皮佐使全方,防滋補膩滯,確保氣機暢通,助藥力達病所。
適用證機:
外感熱病後,邪熱內陷血室,耗傷陰血,且兼氣虛不攝,表現為經血過多、疲乏、微熱等,但無明顯實熱結滯(如便秘、腹硬滿)者。全方溫涼並用,補瀉兼施,體現「扶正祛邪」之治法。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1兩,芍藥1兩,當歸1兩,人參1兩,白朮1兩,橘皮1把,大黃半兩。
上(口父)咀。以水4升,煮取2升,分再服,相去一炊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草芍藥湯是一首寒涼的中藥方劑,陰虛體質、氣虛體質的人不宜服用。服用甘草芍藥湯期間,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芍藥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甘草、砂仁、陳皮、山楂、白芍(炒)。 主治:痘出時,肚腹脹痛。
甘草芍藥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甘草1兩,芍藥1兩,生地黃1兩,川芎1兩。 主治:婦人傷寒,太陽標病,汗解表除,邪熱內攻,入血室,經水過多,無滿實者。
甘草芍藥湯,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甘草半兩,芍藥半兩,白蘞半兩,黃芩半兩,黃連半兩,黃柏半兩,苦參半兩。 主治:小兒火灼瘡,一身盡如麻豆,或有膿汁,乍痛乍癢。
甘草芍藥湯, 出處:《千金翼》卷八。 組成:甘草(炙)1兩,芍藥1兩,當歸1兩,人參1兩,白朮1兩,橘皮1把,大黃半兩。 主治:婦人産後崩中去血,逆氣(湯皿)心胸,生瘡,煩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